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灰改性水泥-矿渣复合材料的疏水性及耐久性研究
1
作者 沈霁 姚力豪 +2 位作者 王彦平 张仲杰 陈康泰 《新型建筑材料》 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
采用硅酸盐水泥和高炉矿渣为原料,PDMS为疏水剂,硅灰为增强材料,研究硅灰掺量对改性水泥-矿渣复合材料的疏水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硅灰掺量为4%时,试样的抗压强度明显提高,28 d抗压强度可达18.33 MPa,比空白组提高24.0%,... 采用硅酸盐水泥和高炉矿渣为原料,PDMS为疏水剂,硅灰为增强材料,研究硅灰掺量对改性水泥-矿渣复合材料的疏水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硅灰掺量为4%时,试样的抗压强度明显提高,28 d抗压强度可达18.33 MPa,比空白组提高24.0%,同时试样具有较强的抗冻性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防水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试样表面的静态接触角达到114°,断裂面的接触角达到134°,接触角未因硅灰的掺入而受到影响,试样的吸水率则随着硅灰掺量增加而不断减小。SEM分析显示,掺加硅灰的试样微观结构更为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硅灰 疏水性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PTFE涂层微粗糙结构的构筑及其超疏水性能
2
作者 许宁 林雨 +5 位作者 雒玉欣 马家辉 杨翘宇 王卓 蒲永平 丁旭东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采用熔盐法制备呈八面体状、粒径尺寸分布在300~500 nm的CeO_(2)颗粒,借助喷涂法制备CeO_(2)/PTFE涂层,目的是通过CeO_(2)颗粒的加入填充或者嵌入在PTFE的网络结构上,以此构筑CeO_(2)/PTFE涂层微粗糙结构提高其疏水性能.探讨不同的CeO_... 采用熔盐法制备呈八面体状、粒径尺寸分布在300~500 nm的CeO_(2)颗粒,借助喷涂法制备CeO_(2)/PTFE涂层,目的是通过CeO_(2)颗粒的加入填充或者嵌入在PTFE的网络结构上,以此构筑CeO_(2)/PTFE涂层微粗糙结构提高其疏水性能.探讨不同的CeO_(2)颗粒含量在不同硬度铝基底上(Al 3003和Al 3004)对CeO_(2)/PTFE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进而从“CeO_(2)颗粒的显微结构”和“微粗糙结构的构筑”两个方面阐明CeO_(2)/PTFE涂层的超疏水机理.结果表明:当CeO_(2)颗粒含量为0.5 wt%时,从SEM图中看出CeO_(2)/PTFE涂层的表面出现大量突起且呈现密集均匀排布即构筑出“单层连续网络结构”;CeO_(2)颗粒嵌入PTFE涂层的网络结构中CeO_(2)/PTFE涂层疏水性能最佳,从润湿性分析得到在Al 3003和Al 3004接触角分别为154.7°和153.3°.当CeO_(2)颗粒含量小于0.5 wt%时,构筑涂层表面呈现“孤岛状结构”;大于0.5 wt%时,构筑涂层表面呈现“多层不连续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微粗糙结构 复合涂层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雅丽 周晓贤 +3 位作者 倪书振 陈晓倩 傅英娟 张凤山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杨木及松木为原料,利用不同液比的甲酸与原料(1∶10,1∶9,1∶8和1∶7)制浆,从制浆黑液中分离得到甲酸木质素,进一步制得甲酸木质素纳米颗粒,探究了不同甲酸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原料甲酸木质素具有...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杨木及松木为原料,利用不同液比的甲酸与原料(1∶10,1∶9,1∶8和1∶7)制浆,从制浆黑液中分离得到甲酸木质素,进一步制得甲酸木质素纳米颗粒,探究了不同甲酸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原料甲酸木质素具有木质素的基本结构特征,液比1∶9时制得3种原料甲酸木质素酚羟基含量分别为2.69、2.82、3.09 mmol/g。水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3种原料甲酸木质素压片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将甲酸木质素纳米颗粒用于制备甲酸木质素纳米颗粒/淀粉复合膜,复合膜的水接触角显著增加,其疏水性能与甲酸木质素的原料种类和制浆液比有关。经4个月老化后,复合膜的疏水性能进一步增强,3种原料甲酸木质素纳米颗粒/淀粉复合膜的水接触角最高分别可达127.2°、125.1°和123.5°。研究结果对增强木质素的疏水性能及扩展疏水性膜材料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纳米颗粒 木质素 疏水性 淀粉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强化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文伶 杨明辉 +2 位作者 张鹤清 王圆生 汪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0-1229,共10页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ntaminants,HOCs)在土壤环境中分布广泛。由于不易从土壤颗粒中解吸,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低,化学、生物与物理修复技术对土壤中HOCs的修复效果常受到抑制。表面活性剂对HOCs具有增溶能力,常被用...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ntaminants,HOCs)在土壤环境中分布广泛。由于不易从土壤颗粒中解吸,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低,化学、生物与物理修复技术对土壤中HOCs的修复效果常受到抑制。表面活性剂对HOCs具有增溶能力,常被用于强化其他修复技术的处理效率。本文对近20年来表面活性剂在强化土壤化学、生物或物理技术修复土壤HOCs污染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分类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各类表面活性剂强化技术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提出了联合修复技术和表面活性剂泡沫是表面活性剂强化土壤HOCs修复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疏水性有机物 土壤修复 增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疏水性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龙康源 张思瑾 +3 位作者 尹涛 尤娟 刘茹 马华威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1,共7页
为加工高品质的鱼糜制品,在鱼糜中添加5种疏水性多糖(低聚果糖、菊粉、马铃薯淀粉、糯米淀粉、小麦纤维接触角分别为19.2°、30.2°、39.1°、72.8°、101.9°),研究多糖疏水性对鱼糜胶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 为加工高品质的鱼糜制品,在鱼糜中添加5种疏水性多糖(低聚果糖、菊粉、马铃薯淀粉、糯米淀粉、小麦纤维接触角分别为19.2°、30.2°、39.1°、72.8°、101.9°),研究多糖疏水性对鱼糜胶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多糖疏水性的增加,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弹性、咀嚼性、持水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添加接触角为39.1°的马铃薯淀粉时,以上指标数值均为最大,相较未添加多糖的对照组分别增大26%、14%、1.02%、10%和8%。而鱼糜凝胶的亮度值和白度随着多糖疏水性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此外,当多糖疏水性逐渐增大,鱼糜中肌球蛋白的变性温度和热焓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鱼糜凝胶中蛋白的α-螺旋结构向β-折叠结构的转变程度、化学作用力(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及二硫键)和网络结构的致密性均先增加后降低。当添加接触角为40°左右多糖时,最有利于改善鱼糜的凝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糜 多糖 疏水性 凝胶特性 二级结构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魔芋葡甘聚糖的疏水性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龙康源 张思瑾 +4 位作者 Yongsawatdigul JIRAWAT 尹涛 尤娟 刘茹 马华威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以接触角60.6°的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为原料,制备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DKGM)(接触角42.7°和53.5°)和羧甲基化魔芋葡甘聚糖(carboxymethlated konjac glucomannan,CKG... 以接触角60.6°的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为原料,制备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DKGM)(接触角42.7°和53.5°)和羧甲基化魔芋葡甘聚糖(carboxymethlated konjac glucomannan,CKGM)(接触角68.5°和72.7°),研究改性KGM的疏水性对白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KGM的鱼糜凝胶的白度为78.20,添加DKGM、CKCM组分别为76.77~76.83和75.75~75.97;添加DKGM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相比KGM组分别提升50%、73%,而添加CKGM鱼糜凝胶强度则分别提升60%、43%;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和持水性的变化与凝胶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疏水性的增大,DKGM鱼糜凝胶的化学作用力增强、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肌球蛋白的热稳定性增加、网络结构更为致密,CKGM鱼糜凝胶以上特性的变化趋势与DKGM相反。综上,KGM的改性方式和疏水性共同影响鱼糜凝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多糖 魔芋葡甘聚糖 疏水性 鱼糜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阶梯加热成膜工艺对蛋白基复合材料疏水性和阻隔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滋 雷桥 张文惠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目的:改良成膜加热工艺。方法:将薄膜基材采用一段35,40,45,50,55℃低温解链,二段85℃变性加热的方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普鲁兰多糖薄膜。研究比较了薄膜结构、疏水性、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确定了优化成膜工艺条件。结果:两段阶... 目的:改良成膜加热工艺。方法:将薄膜基材采用一段35,40,45,50,55℃低温解链,二段85℃变性加热的方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普鲁兰多糖薄膜。研究比较了薄膜结构、疏水性、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确定了优化成膜工艺条件。结果:两段阶梯加热的薄膜对比未变性交联(25℃)的薄膜和一段加热(85℃)的薄膜,阻氧性能提高了25.0%~58.7%,拉伸强度(TS)增强了54.8%~89.9%,断裂伸长率(EAB)增强了40.2%~59.2%,水蒸气阻隔性能提高了20.0%~52.6%。结论:两段阶梯加热的成膜方式能控制蛋白质解链程度,促进成膜基材基团之间的反应且45℃/85℃加热条件对提高薄膜各项性能的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段阶梯加热成膜 乳清分离蛋白 结构变化 疏水性 阻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微结构聚合物的高效注塑成形制备
8
作者 欧阳江秀 鲁艳军 +2 位作者 卓永就 钟慧敏 徐锦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3-298,共6页
针对微结构聚合物元件的高效成形制备,本工作采用金刚石砂轮在钛硅碳陶瓷模芯表面精密磨削加工出V形沟槽阵列结构,通过微注塑成形工艺将模芯表面的微结构快速成形复制到聚合物工件表面,实现微结构聚合物元件的批量化与制造,研究不同微... 针对微结构聚合物元件的高效成形制备,本工作采用金刚石砂轮在钛硅碳陶瓷模芯表面精密磨削加工出V形沟槽阵列结构,通过微注塑成形工艺将模芯表面的微结构快速成形复制到聚合物工件表面,实现微结构聚合物元件的批量化与制造,研究不同微结构尺寸对微结构聚合物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微注塑成形工艺,能够高效快速制备出微结构聚合物元件。微结构聚合物工件表面接触角随V沟槽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V沟槽深度为150μm时,表面接触角可达123.19°。聚合物工件表面质量越高,其表面疏水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 精密磨削 微注塑成形 聚合物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纤维对疏水性水泥-矿渣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沈霁 姚力豪 +4 位作者 王彦平 张仲杰 王文彬 陈康泰 张印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6-271,共6页
在掺加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具有疏水性的水泥-矿渣复合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掺加不同掺量聚丙烯(PP)纤维,研究对其力学性能、防水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发现PP纤维掺量为0.4%时,试样的韧性显著提高,28d抗折强度达到7.05MPa,相较于空白组提高了... 在掺加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具有疏水性的水泥-矿渣复合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掺加不同掺量聚丙烯(PP)纤维,研究对其力学性能、防水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发现PP纤维掺量为0.4%时,试样的韧性显著提高,28d抗折强度达到7.05MPa,相较于空白组提高了20.7%,同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最佳。当PP纤维掺量为0.2%时,试样的吸水率降低了14.2%,同时抗冻融性能最佳。静态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试样表面的静态接触角未受PP纤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聚丙烯纤维 疏水性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力学性能、抗氧化及疏水性能
10
作者 李仲博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7,共8页
利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交替沉积Ti_(3)AlN和ZrYN纳米层,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ZrYN纳米层厚度(l)的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并通过XRD,SEM,纳米压痕仪,显微硬度计及接触角测量仪等研究不同l对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力学、抗氧化... 利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交替沉积Ti_(3)AlN和ZrYN纳米层,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ZrYN纳米层厚度(l)的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并通过XRD,SEM,纳米压痕仪,显微硬度计及接触角测量仪等研究不同l对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力学、抗氧化以及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_(3)AlN和ZrYN纳米层厚度分别为10 nm和1 nm时,纳米多层膜具有高硬度(H=26.8 GPa)和优异的断裂韧度(Kf=4.21 MPa∙m^(1/2))。硬度和断裂韧度的提高可能是因为,当l较小时,纳米层间形成良好的c-Ti_(3)AlN/c-ZrYN共格外延结构,可以有效阻碍位错的产生和滑移。高密度的异质界面可使微裂纹发生连续偏转,有效延长裂纹扩散路径的同时消耗裂纹传播能量,从而提高断裂韧度。同时,较小的l也易于获得优异的抗氧化性能,l较小时Ti_(3)AlN纳米层占主导地位,Al倾向于在表面形成致密的Al_(2)O_(3)层,阻碍氧气向薄膜内部扩散。此外,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表面形成的结瘤缺陷增加表面粗糙度,使得薄膜的疏水性能得到提高,从而使其在潮湿环境中不易快速发生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AlN/ZrYN纳米多层膜 力学性能 抗氧化性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蝌蚪型POSS嵌段共聚物多孔膜制备及其疏水性能
11
作者 孔雀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47-54,共8页
针对传统疏水整理方法存在高温处理、对设备要求高、织物固有属性降低等缺点,以蝌蚪型倍半硅氧烷(POSS)嵌段共聚物为成膜材料,通过呼吸图案法制备有序排列的多孔膜。以硅片为基底,优化溶剂种类、共聚物质量浓度、成膜温度及成膜时间,得... 针对传统疏水整理方法存在高温处理、对设备要求高、织物固有属性降低等缺点,以蝌蚪型倍半硅氧烷(POSS)嵌段共聚物为成膜材料,通过呼吸图案法制备有序排列的多孔膜。以硅片为基底,优化溶剂种类、共聚物质量浓度、成膜温度及成膜时间,得到孔径均匀的多孔膜,对其表面疏水性能进行测试。以棉织物为基底,优化共聚物质量浓度制备多孔膜,测试其表面疏水性能。结果表明:蝌蚪型POSS嵌段共聚物在硅片表面成膜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三氯甲烷,共聚物质量浓度30 mg/mL,温度80℃,时间60 s,在此工艺条件下多孔膜水接触角为117.8°,具有疏水性能;以棉织物为基底,通过呼吸图案法在棉织物表面制备多孔结构,共聚物质量浓度为60 mg/mL时,其表面水接触角为154.0°,孔的结构规整性最好且达到超疏水;在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水接触角较浸渍-烘干法高1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S嵌段共聚物 有序多孔膜 呼吸图案法 疏水性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疏水性对气-液界面颗粒运动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凌向阳 迟川德 +2 位作者 谭金龙 周颀峰 段硕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利用改进的L-B水槽,借助高速动态显微试验装置,基于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计算、界面聚团微观结构分析、聚团重组过程解析以及颗粒所受平衡作用力计算,系统研究了气泡与气-液界面单颗粒层兼并后不同疏水性颗粒的震荡运动行为。结果表明,在界... 利用改进的L-B水槽,借助高速动态显微试验装置,基于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计算、界面聚团微观结构分析、聚团重组过程解析以及颗粒所受平衡作用力计算,系统研究了气泡与气-液界面单颗粒层兼并后不同疏水性颗粒的震荡运动行为。结果表明,在界面颗粒吸附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低疏水性颗粒(接触角43°)更容易形成密实的聚团,而高疏水性颗粒(接触角75°)形成的聚团则较为松散。气泡与单颗粒层兼并可诱导界面产生震荡,在此影响下,位于界面上的聚团受表面压力梯度和震荡波的影响不断发生重组,并最终使界面颗粒的分散变得更加均匀,其原理和起泡剂分子稳定液膜的Gibbs-Marangoni效应非常类似。在界面聚团重组的过程中,水平曳力和惯性力以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起着关键作用。相同试验条件下,低疏水性颗粒由于额外受到垂直向上毛细力的作用,其瞬时速度和均方位移(MSD)均明显大于高疏水性颗粒,这意味着低疏水性颗粒的震荡运动强度更加剧烈,振幅更大,脱附概率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疏水性 气泡兼并 界面震荡 聚团重组 均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涂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刘博 王连静 李敏 《居业》 2024年第9期236-238,共3页
利用涂层技术对水泥基材料进行表面防护是一种有效提升其耐久性的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涂层对砂浆表面防水性能、微观形貌及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涂层增大了砂浆表面的接触角,显... 利用涂层技术对水泥基材料进行表面防护是一种有效提升其耐久性的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涂层对砂浆表面防水性能、微观形貌及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涂层增大了砂浆表面的接触角,显著降低了其吸水率,呈现良好的疏水性能。纳米二氧化硅促进了砂浆表面的水化反应,密实结构,增强了表面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 涂层 水性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大豆分离蛋白构象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69
14
作者 王中江 江连洲 +3 位作者 魏冬旭 李杨 王辰 李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7-51,共5页
采用Lowery法、ANS荧光探针法、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方法分别对不同pH值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表面疏水性、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由β-折叠结构向α-螺旋结构的转变,其Tr... 采用Lowery法、ANS荧光探针法、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方法分别对不同pH值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表面疏水性、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由β-折叠结构向α-螺旋结构的转变,其Trp残基所处微环境极性增强。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与溶解度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也与α-螺旋结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PH值 表面疏水性 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45
15
作者 齐宝坤 李杨 +2 位作者 王中江 隋晓楠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及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东农46>...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及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东农46>皖豆24>黑农46>五星4>中黄13>冀NF58,品种差异对SPI的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SPI表面疏水性与氨基酸组成无显著相关性,表面疏水性与Zeta电位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粒径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当蛋白溶液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时,蛋白表面更多同性电荷间的排斥作用会减少蛋白分子的相互聚集,使蛋白溶液趋于稳定,同时降低蛋白质粒径大小。此时,蛋白质疏水基团的内卷程度降低,并更多暴露在分子表面,导致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ZETA电位 粒径分布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状结构阵列碳纳米管膜的超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书宏 冯琳 +4 位作者 李欢军 翟锦 宋延林 江雷 朱道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0-342,共3页
The post structure aligned carbon nanotube(ACNT) film was prepared by CVD. it was a ultra-hydrophobic film with a higher contact angle(166°) and lower sliding angle(less than 3°). The post structure ACNT fil... The post structure aligned carbon nanotube(ACNT) film was prepared by CVD. it was a ultra-hydrophobic film with a higher contact angle(166°) and lower sliding angle(less than 3°). The post structure ACNT film showed discrete pillar composed of carbon nanotubes, these pillar formed microstructure in the film, which affected both the contact angle and the sliding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结构 疏水性 阵列碳纳米管膜 浸润性 接触角 滚动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和疏水性对蛋白质乳化及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邵俊花 吴菊清 +5 位作者 周光宏 魏朝贵 徐幸莲 刘登勇 宋立 贾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55-159,共5页
利用化学修饰试剂β-巯基乙醇和吐温-80处理蛋白质溶液,研究蛋白质的巯基和疏水性对乳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确定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在乳化和凝胶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巯基阻断剂β-巯基乙醇的添加,增加蛋白质溶液的自由巯基含量,降... 利用化学修饰试剂β-巯基乙醇和吐温-80处理蛋白质溶液,研究蛋白质的巯基和疏水性对乳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确定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在乳化和凝胶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巯基阻断剂β-巯基乙醇的添加,增加蛋白质溶液的自由巯基含量,降低凝胶速率和总体黏弹性特征,暗示阻断二硫键的形成降低了热诱导凝胶特性。但自由巯基含量与蛋白质的乳化特性无显著相关性;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指数越高,越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乳化物,对乳化凝胶特性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说明,一定的疏水性对于形成稳定的乳化物很重要,而二硫键对形成良好的凝胶特性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 疏水性 肌肉蛋白质 乳化 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热性质及其空间构象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吴海波 齐宝坤 +6 位作者 江连洲 李杨 冯红霞 曹亮 马文君 丁俭 王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46,共5页
采用差示量热扫描(DSC)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进行分析,探讨大豆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对其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与表面疏水性存... 采用差示量热扫描(DSC)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进行分析,探讨大豆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对其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与表面疏水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即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越小,表面疏水性越大。原因是△H值越低,分子相对伸展使疏水性残基暴露较多,导致蛋白质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疏水性。荧光光谱表明6种大豆分离蛋白具有典型的色氨酸发射光谱,荧光峰峰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随着荧光峰峰位数值和峰强越大,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越强,表面疏水性越高。这与大豆品种密切相关,埋藏在内部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是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热性质 DSC 荧光光谱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辰 江连洲 +4 位作者 魏冬旭 李杨 隋晓楠 王中江 李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57,共4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在酰胺Ⅰ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采用Gauss峰型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在酰胺Ⅰ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采用Gauss峰型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相对含量,对其含量与表面疏水性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与α-螺旋含量呈负相关(r=-0.945,P=0.004),与β-折叠(r=0.904,P=0.013)及无规则卷曲(r=0.866,P=0.026)的含量呈正相关,与β-转角线性关系不明显(r=-0.698,P=0.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FTIR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率对疏水性膜接触器传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陆建刚 王连军 +2 位作者 刘晓东 李健生 孙秀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2-917,F008,共7页
根据双膜理论提出了疏水性膜湿润机理,关联了阻力层方程、Laplace方程和膜孔径分布函数,建立了新型传质数学模型,采用PP疏水性微孔膜、水和MDEA(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为吸收剂,研究了膜接触器吸收CO2传质过程,考察了压差、表面张力和... 根据双膜理论提出了疏水性膜湿润机理,关联了阻力层方程、Laplace方程和膜孔径分布函数,建立了新型传质数学模型,采用PP疏水性微孔膜、水和MDEA(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为吸收剂,研究了膜接触器吸收CO2传质过程,考察了压差、表面张力和温度等因素所产生的湿润率对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新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湿润率对传质系数的影响,模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压差、表面张力和温度对湿润率影响较大,是膜接触器传质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率 疏水性 传质系数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