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叶斑病和果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绍丽 吴仁锋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2期104-107,共4页
从武汉市番茄大棚番茄叶片和果实上分离出引起番茄叶斑病和果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 从武汉市番茄大棚番茄叶片和果实上分离出引起番茄叶斑病和果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喜光照,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0℃,生长适宜pH为7~9,喜欢弱碱性生长环境,供试5种碳源中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5种氮源中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斑病 番茄果斑病 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金堂 默书霞 《长江蔬菜》 2016年第11期46-47,共2页
灰叶斑病对国内传统的番茄栽培品种来说并不是主要病害,但近年来推广的一些进口番茄品种表现出对番茄灰叶斑病的高度感病性,灰叶斑病已经成为一些硬果型番茄的重要病害。2009-2014年该病在寿光市大面积暴发,由于该病以前甚少发生,农民... 灰叶斑病对国内传统的番茄栽培品种来说并不是主要病害,但近年来推广的一些进口番茄品种表现出对番茄灰叶斑病的高度感病性,灰叶斑病已经成为一些硬果型番茄的重要病害。2009-2014年该病在寿光市大面积暴发,由于该病以前甚少发生,农民普遍缺乏防治经验,因而防治不力,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斑病 番茄生产 番茄栽培 感病性 番茄叶斑病 棚内湿度 茄果类作物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分生孢子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拮抗菌筛选、鉴定及其拮抗性能评价 被引量:16
3
作者 冯中红 王玉琴 +2 位作者 杨成德 薛莉 陈秀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6-173,共8页
采用含菌平板抑菌圈测定法,从120株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拮抗能力较强的菌株264ZY7,其抑菌圈直径为1.22cm。264ZY7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534μm×0.571μm^3.210μm×0.781μm,革兰氏阳性菌,... 采用含菌平板抑菌圈测定法,从120株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拮抗能力较强的菌株264ZY7,其抑菌圈直径为1.22cm。264ZY7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534μm×0.571μm^3.210μm×0.781μm,革兰氏阳性菌,根据形态特征,并结合16SrD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菌株264ZY7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室内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效达69%,此外,该菌株对8种病原真菌具有抑菌能力,说明抑菌谱较宽,且抑菌率均大于30%,对番瓜根腐病菌(Fusariumsp.)效果最明显,抑菌率为52.84%。该研究结果为高寒草地紫花针茅内生细菌264ZY47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斑病 拮抗内生细菌 筛选 鉴定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RPA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4
作者 魏梅生 田茜 +2 位作者 赵文军 李桂芬 孔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扩增引物,建立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从10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3个参试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株。对病菌DNA的检测灵敏度为75fg/μL,与PCR凝胶电泳相当。该方法扩增核酸时间短、效率高、对设备的要求低,适合于基层简易实验室的快速检测。本文为该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等温扩增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守波 朱为民 +4 位作者 朱龙英 杨学东 张迎迎 张辉 刘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62,166,共7页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筛选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戌清 田忠玲 +1 位作者 郑积荣 郑经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53-1959,共7页
研究了番茄灰叶斑病病原菌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HZ211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5℃,光照周期12 h∶12 h(L/D),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 H 4.0~9.0);在... 研究了番茄灰叶斑病病原菌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HZ211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5℃,光照周期12 h∶12 h(L/D),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 H 4.0~9.0);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线性生长率分别为3.17和9.04 mm·d-1;在以半乳糖为碳源和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慢,线性生长率分别为0.78和0.36 mm·d-1。药剂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14种杀菌剂对菌株HZ2111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氟啶胺SC和50%咯菌腈WP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0 1和0.000 2μg·m L-1;孢子萌发对药剂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5%四氟醚唑EW、70%乙铝·锰锌WP、75%戊唑·嘧菌酯WDG、30%多·福WP和75%肟菌·戊唑醇WDG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四氟醚唑抑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0.05μg·m 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等对番茄灰叶斑病菌的抑菌活性与防治试验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长松 徐作珽 +5 位作者 王绍敏 齐军山 张博 赵新兰 陈百顺 李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103-105,119,共4页
番茄灰叶斑病是近年来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室内平板抑菌测定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抑菌活性(EC50)为18.71~... 番茄灰叶斑病是近年来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室内平板抑菌测定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抑菌活性(EC50)为18.71~30.88μg/ml,其中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戊唑醇悬浮剂抑菌活性较强。前3种药剂分别与33.5%喹啉铜悬浮剂配合使用,对番茄灰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0.01%~8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醚菌·啶酰菌 唑醚·代森联 喹啉铜 戊唑醇 番茄叶斑病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超分支滚环扩增快速检测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念武 王婷 +1 位作者 沈建国 胡方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4,122,共6页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不同的病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出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DNA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00fg/μL,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 超分支滚环扩增 锁式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百利品种灰叶斑病发生初报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长志 杨文香 +1 位作者 刘大群 丁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24-27,共4页
采用病害分级调查的方法对番茄百利品种上灰叶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并对病情指数、发病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中部种植的春播百利番茄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病初期为4月上旬,此时旬平均温度为12.6℃,... 采用病害分级调查的方法对番茄百利品种上灰叶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并对病情指数、发病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中部种植的春播百利番茄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病初期为4月上旬,此时旬平均温度为12.6℃,平均相对湿度为59.20%,这段时期是控制番茄灰叶斑病的关键时期;该病扩展速度很快,在5月中旬发病达到高峰,此时旬平均温度为18.67℃,平均相对湿度为71.00%。当3月中下旬温度超过10℃相对湿度在50%以上时,应对此病进行及时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斑病 百利品种 发病情况 叶部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琦凤 潘光辉 +3 位作者 汝学娟 尹贤贵 张赟 张小蓉 《南方农业》 2012年第6期28-29,共2页
2012年4月在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七社首次发现了番茄灰叶斑病病例。此病害来势迅猛,覆盖整个田块,给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也给种植者带来较大损失。灰叶斑病目前主要在近年推广的进口硬果型番茄品种和从北方引进的番茄品种上表现出... 2012年4月在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龙安村七社首次发现了番茄灰叶斑病病例。此病害来势迅猛,覆盖整个田块,给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也给种植者带来较大损失。灰叶斑病目前主要在近年推广的进口硬果型番茄品种和从北方引进的番茄品种上表现出高度感病。该病的防治,发病前后勤施药是关键,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斑病 发生 防治 重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锌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冷鹏 董慧颖 +2 位作者 范永强 张永涛 刘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125-1126,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后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50%和67.5%。
关键词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 噻唑锌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噻菌铜SC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勇兵 胡丽秋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23-124,共2页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8.91%、61.83%、63.22%,第2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4.44%、72.06%、76.28%。同时在试验过程中,20%噻菌铜SC各剂量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噻菌铜SC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在防治番茄匍柄霉叶斑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艺烁 谢学文 +3 位作者 石延霞 柴阿丽 李磊 李宝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5-1275,共11页
为筛选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四川番茄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Enjoji)Yamamoto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YS05。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 为筛选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四川番茄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Enjoji)Yamamoto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YS05。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其为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生防机理初步研究发现,菌株YS05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蛋白酶、氢氰酸、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ilic acid)和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9种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的生长。采用二分皿法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对7种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离体叶片和活体盆栽条件下,接种菌株YS05的番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离体叶片防效可达71.52%,活体盆栽防效可达61.27%。综上所述,菌株YS05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 番茄匍柄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不同药剂对番茄种子除害处理效果评价与研究
14
作者 王溪桥 李春雷 +3 位作者 尤佳 左佳妮 文朝慧 王军平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2,76,共6页
通过对模拟带菌种子进行除害处理及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使用7种不同除害药剂处理带菌番茄种子,并对模拟携带的有害微生物(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除害效果进行评价,综合除害效果以及除... 通过对模拟带菌种子进行除害处理及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使用7种不同除害药剂处理带菌番茄种子,并对模拟携带的有害微生物(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除害效果进行评价,综合除害效果以及除害药剂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2种因素,摸索出7种不同除害药剂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最佳处理浓度与时间。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筛选的药剂以及建立的除害技术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可作为参考应用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种子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 除害处理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5
作者 李向东 《现代农村科技》 2015年第19期21-22,共2页
1疫病1.1发病特点。结果期发病重,苗期较轻;低洼潮湿的土壤发病重;大水漫灌容易引起该病的爆发;春秋两季发病重,冬季发病轻。1.2防治方法1.2.1农业措施。用52℃温水恒温处理种子30min;70℃变温处理;轮作倒茬,与瓜类豆类轮作3~4年;严禁... 1疫病1.1发病特点。结果期发病重,苗期较轻;低洼潮湿的土壤发病重;大水漫灌容易引起该病的爆发;春秋两季发病重,冬季发病轻。1.2防治方法1.2.1农业措施。用52℃温水恒温处理种子30min;70℃变温处理;轮作倒茬,与瓜类豆类轮作3~4年;严禁大水漫灌,要小水勤浇。在无病田采种或无病株收获前选种;使用基质或大田土育苗;采用高垄、宽窄行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窄行栽培 大水漫灌 大田土 低洼潮湿 轮作倒茬 变温处理 结果期 防治方法 番茄叶斑病 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