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4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雷康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水解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提高了收获期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量磷钾及速效磷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磷钾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降低,在20~40 cm土层出现聚集。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增加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幅为7.1%~12.4%。不同耕作方式玉米0~4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以表层(0~10 cm)最高,为T>CK。与CK相比,T的细菌和真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收获期分别增加23.7%、64.5%、7.6%、44.0%、5.6%和31.1%、91.7%、85.7%、10.5%、33.3%。放线菌在苗期、拔节期、收获期分别增加79.8%、15.1%、17.6%,抽雄期、灌浆期分别减少17.2%、33.2%。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以表层(0~10 cm)最高,T效果优于CK,与CK相比,T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全生育期增幅分别为4.7%~126.1%、9.8%~47.0%、5.4%~33.7%、2.3%~43.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细菌与蔗糖酶显著(P<0.05)相关,与磷酸酶极显著(P<0.01)相关,放线菌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在旱作农田条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膜茬免耕栽培 旱作农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3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王磊 李尚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74-2281,共8页
为了明确一膜二年用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水热效应的影响,于2014年4-9月在陇东旱塬区进行地膜再利用试验,设一膜二年用(T1)和春翻耕覆新膜(T2)2个处理,研究耕作栽培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一膜二年用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水热效应的影响,于2014年4-9月在陇东旱塬区进行地膜再利用试验,设一膜二年用(T1)和春翻耕覆新膜(T2)2个处理,研究耕作栽培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栽培方式间T2土壤温度在5~25 cm土层均高于T1,在早晨8点,由表层向下,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13点和18点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沿土层深度方向,深度增加则土壤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大气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15 cm土层,对20~25 cm土层温度影响很小。T2产量较T1增加了11.4%,差异极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变化一致。T2优化了玉米农艺性状,使干物质积累增加,尤其是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百粒重显著增加。耗水量T1高于T2,收获期0~1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T1较T2低7.32%。虽然T1较T2产量极显著减少,但T1投入低,经济效益相比T2提高了885元·hm-2,增加了4.17%。因此,一膜二年用耕作栽培模式具有投入少、省工省劳、投产比和地膜利用率高的特征,是陇东旱塬区一种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膜 免耕直播栽培 春玉米 产量 水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新荣 仲彩萍 张维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的效应,于2014-2017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1)、黑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2)、白膜全膜双垄沟播蚕豆留膜免...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的效应,于2014-2017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1)、黑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2)、白膜全膜双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3)、露地种植(T4) 4个处理,来研究蚕豆-胡麻轮作产量、土壤水热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蚕豆、胡麻增产顺序均为T1>T2>T3>T4,0~25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T1>T2>T3>T4,0~25 cm平均地温为T1>T3>T2>T4。T1蚕豆和胡麻降水利用率分别为19.9、16.9 kg·hm-2mm-1,分别较T2提高24.4%、15.0%,分别较T3提高55.5%、19.9%,分别较T4(CK)提高188.4%、156.1%; T1蚕豆、胡麻平均产量分别为2 454.5、1 875.6 kg·hm-2,蚕豆分别较T2、T3、T4(CK)增产23.8%、54.9%、186.2%,胡麻分别较T2、T3、T4(CK)增产14.9%、19.6%、154.3%。因此,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是适合当地的蚕豆-胡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胡麻 轮作 微垄沟播 穴播 留膜 免耕栽培 旱作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膜两季留膜留茬越冬保墒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忠富 张树海 +1 位作者 杨建勋 王永成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6期147-148,共2页
在介绍一膜两季留膜留茬越冬保墒栽培技术原理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其技术要点,以期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关键词 两季留膜 越冬保墒栽培技术 技术原理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留膜免耕穴播蚕豆种植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定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8期22-22,25,共2页
介绍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留膜免耕穴播蚕豆种植技术,主要包括地块选择、播前准备、良种选用、种子处理、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留膜免耕穴播 蚕豆 栽培技术 甘肃会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甘肃中部旱作区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
作者 张健 马明生 张建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69,共5页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T1)和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2)2种处理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处理对旱地玉米产量和耗水特征存在显著影响,并与降雨年型密切相关。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T1)和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2)2种处理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处理对旱地玉米产量和耗水特征存在显著影响,并与降雨年型密切相关。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T1)相比,季节性干旱平水年,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2)能有效调节玉米耗水进程,花后和全生育期土壤耗水量显著增加9.3%和4.2%,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了85.2%和7.0%,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16.3%和14.7%,明显提高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4.7%,节省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纯收益增加2.3%,节本增效和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留膜留茬免耕栽培能显著提高季节性干旱平水年玉米花后耗水量和灌浆期叶面积指数,优化产量构成,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甘肃中部旱作区减灾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中部旱作区 玉米 留膜茬免耕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南旱地冬油菜全膜覆土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穴播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永明 《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第29期64-64,67,共2页
冬油菜全膜覆土留膜免耕穴播既做到了合理密植,又充分协调的运用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土壤墒情,使冬油菜前期的营养生长更加旺盛,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由传统的一年一熟栽培制度变成了现在的两年三熟,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 冬油菜全膜覆土留膜免耕穴播既做到了合理密植,又充分协调的运用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土壤墒情,使冬油菜前期的营养生长更加旺盛,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由传统的一年一熟栽培制度变成了现在的两年三熟,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该文主要从前茬玉米收获后的深耕整地、土壤杀菌消毒处理、施肥与播前准备、播种、后期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等过程介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旱地冬油菜技术,实行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有效节约生产投入成本,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留膜 免耕 多茬 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玉米留膜免耕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权 蒋小娟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2期202-205,共4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旧膜,达到一膜多用的目的,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全膜玉米留膜免耕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本文作者从播前准备、玉米栽培技术和冬小麦栽培技术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 冬小麦 玉米 双垄沟播 留膜穴播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留膜留茬越冬技术一体化试验
9
作者 张志亮 《农业工程技术》 2017年第35期12-13,共2页
全膜双垄留膜留茬越冬+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一体化技术能蓄秋墒抗春旱,且有效消除秋季全膜双垄沟播造成的杂草早生、投入增加、播种机械无法作业等不利因素,增加经济效益,适宜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玉米 双垄沟播 留膜 越冬 技术一体化 效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玉米留膜免耕穴播春油菜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其梅 王正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7期15-15,21,共2页
本文介绍了全膜玉米留膜免耕穴播春油菜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地块、保护地膜、选用良种、施足基肥、留膜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清除残膜等内容,以期为全膜玉米留膜免耕穴播春油菜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留膜免耕 春油菜 穴播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市冬小麦留膜免耕二茬穴播种植油菜技术
11
作者 冯万银 《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第26期72-73,共2页
全地面覆盖是一项旱作农业栽培技术。该文从播前准备、覆膜覆土技术措施、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介绍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栽培技术,同时对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油菜的种植技术、后期水肥、病虫害管理以及收获等技术进行分析。天水市合理实施全... 全地面覆盖是一项旱作农业栽培技术。该文从播前准备、覆膜覆土技术措施、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介绍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栽培技术,同时对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油菜的种植技术、后期水肥、病虫害管理以及收获等技术进行分析。天水市合理实施全膜覆盖穴播,种植多茬作物,有效解决了全市旱作农业种植难题,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留膜免耕 油菜 覆土 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不同播期试验初报
12
作者 范亚玲 宋权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1期68-68,共1页
播种期直接关系到冬小麦能否安全越冬,为了确定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总结出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规范。结果表明,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最适宜播种期为露地冬小麦播种期秋分(9月23日... 播种期直接关系到冬小麦能否安全越冬,为了确定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总结出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规范。结果表明,全膜玉米收获后留膜穴播冬小麦最适宜播种期为露地冬小麦播种期秋分(9月23日)推迟5~10 d,即9月27日至10月1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留膜穴播 冬小麦 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覆盖穴播冬小麦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技术
13
作者 任冬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年第15期7-9,共3页
全地面覆盖是防止水分蒸发、留膜免耕节本节劳、膜上覆土防止大风揭膜、多茬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水分利用率、穴播技术为一体的一项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它的应用为广大旱作农业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创了新途径,成为解决旱作农业区... 全地面覆盖是防止水分蒸发、留膜免耕节本节劳、膜上覆土防止大风揭膜、多茬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水分利用率、穴播技术为一体的一项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它的应用为广大旱作农业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创了新途径,成为解决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问题的重要措施。适用于海拔1 250耀1 800m、年降水量在350耀45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川台、塬地、梯田地种植。覆一次膜,种植多茬作物。第一、二茬为冬小麦,第三茬可种玉米、马铃薯、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播冬小麦 留膜 多茬种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残膜留量及棉秆带出残膜量的跟踪测定
14
作者 刘忠元 《新疆农垦科技》 1990年第6期20-21,共2页
一、调查目的 148团近年回收棉田残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用铲秆机将残膜随棉秆带出。为了弄清棉田残膜及棉秆带出田外残膜的具体数量,以便进一步开展残膜回收,减轻或消灭残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方法 选取连作两年和麦棉轮作的... 一、调查目的 148团近年回收棉田残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用铲秆机将残膜随棉秆带出。为了弄清棉田残膜及棉秆带出田外残膜的具体数量,以便进一步开展残膜回收,减轻或消灭残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方法 选取连作两年和麦棉轮作的覆膜棉田各一块,每块地随机取样3个点,每样点测定面积为1个平方米,分表土层和0—30厘米耕层测定。棉秆上所带残膜量同样在这两种不同覆膜次数的地块中测定,方法是在抱出田外的棉秆中随机取出一定数量的棉秆,然后将棉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跟踪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市旱作区玉米-小麦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鲁爱军 《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第26期67-68,共2页
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适宜于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的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川台、塬地、梯田等平整地块种植,适宜多种作物。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降雨,保证春季玉米正常出苗,降水利用率可达... 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适宜于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的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川台、塬地、梯田等平整地块种植,适宜多种作物。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降雨,保证春季玉米正常出苗,降水利用率可达到90%,有效地减轻了土壤表面的风蚀和降雨冲刷。播种前准备包括选地整地、土壤消毒、科学覆膜与管理,并选择优良品种,科学确定播种密度。加强苗期、中期与后期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最后适时收获。收获玉米时注意保护地膜,秋季穴播冬小麦,一次覆膜,两年两茬作物利用,节本增效,免耕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麦 留膜免耕 两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市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万银 苟红玉 《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第29期54-54,56,共2页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为了进一步减少物化的投入,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降低了犁地、整地、玉米根茬、地膜等人工投入,有效减轻封土壤地表风蚀,抑...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为了进一步减少物化的投入,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降低了犁地、整地、玉米根茬、地膜等人工投入,有效减轻封土壤地表风蚀,抑制冬春季土壤水分蒸发,使得冬春季持续保持封土壤水份,提高冬春季地温,增强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该文主要从播种前的选地、覆盖保护地膜、选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留膜免耕 旱作 双垄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时起搏电极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艳飞 任越 +2 位作者 赵文萍 尹博英 王春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3331-3332,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贴膜固定与缝扎固定临时起搏电极的效果。方法将90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临时起搏电极采用缝扎固定,B组患者临时起搏电极采用静脉留置针贴膜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电极脱位率、局部疼痛和炎...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贴膜固定与缝扎固定临时起搏电极的效果。方法将90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临时起搏电极采用缝扎固定,B组患者临时起搏电极采用静脉留置针贴膜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电极脱位率、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结果 (1)电极脱位情况:A组无脱位27例,轻度脱位8例,中度脱位4例,重度脱位1例;B组电极无脱位26例,轻度脱位7例,中度脱位5例,重度脱位2例,两组电极脱位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7,P>0.05);(2)A组无疼痛主诉患者5例,轻度疼痛22例,中度疼痛10例,重度疼痛3例;B组无疼痛主诉患者33例,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2例,重度疼痛0例,两组局部疼痛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23,P<0.05);(3)A组无炎症反应患者17例,轻度炎症反应15例,中度炎症反应8例,无重度炎症反应者;B组无炎症反应患者32例,轻度炎症反应7例,中度炎症反应1例,无重度炎症反应者,两组炎症反应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2,P<0.05)。结论应用静脉留置针贴膜固定临时起搏电极方法简便易行,患者避免缝扎的痛苦,减少局部感染,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起搏电极 固定 置针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应用情况初步调查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银科 李菁菁 +4 位作者 周兰萍 张进虎 郑庆钟 刘光武 张芝萍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5期34-36,共3页
为掌握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类型、应用比例、优缺点、存在问题和农民群众对其的评价等基础资料,对该区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类型单一,只有覆膜留茬免耕模式;保护性耕作应用比例普遍较低,在种... 为掌握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类型、应用比例、优缺点、存在问题和农民群众对其的评价等基础资料,对该区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类型单一,只有覆膜留茬免耕模式;保护性耕作应用比例普遍较低,在种植大田玉米上应用最多;覆膜留茬免耕对产量影响小,成本低,农民群众对其评价普遍较好。覆膜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械化程度很低,从而限制了它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保护性耕作 调查 茬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糜子新品种(系)在陇西县的引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小艳 张双定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0期55-58,共4页
在留膜免耕栽培条件下,在陇西县旱川地对引进的9个糜子新品种(系)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系)以N0807-3-1-3折合产量最高,为2 17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10号增产77.9%;0915-1-1N次之,为2 1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10... 在留膜免耕栽培条件下,在陇西县旱川地对引进的9个糜子新品种(系)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系)以N0807-3-1-3折合产量最高,为2 17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10号增产77.9%;0915-1-1N次之,为2 1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10号增产76.2%;0515-2-2N、晋黍8号、N0807-1-2-2、9914-2-4-1折合产量分别为2 120、2 050、1 920、1 900、1 23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10号分别增产73.8%、68.0%、57.4%、55.7%。这上述6个糜子品种(系)与对照品种陇糜10号增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田间表现长势整齐,综合抗性较好,建议在陇西县及同类生态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新品种(系) 留膜免耕栽培 引种试验 陇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西县谷子新品种(系)引种筛选试验初报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小艳 张双定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年第17期75-77,共3页
在留膜免耕栽培技术条件下,陇西县对引进的11个谷子新品种(系)进行品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张杂谷3号、0210-1-2-2、张杂谷5号、0412-1-2-1、029-5-5-3田间长势整体,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较对照陇谷11号增产明显,折合产量... 在留膜免耕栽培技术条件下,陇西县对引进的11个谷子新品种(系)进行品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张杂谷3号、0210-1-2-2、张杂谷5号、0412-1-2-1、029-5-5-3田间长势整体,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较对照陇谷11号增产明显,折合产量分别为7040.50 kg/hm2、6947.10 kg/hm2、6887.70 kg/hm2、6819.60 kg/hm2、6804.60 kg/hm2,较对照陇谷11号分别增产13.1%、11.6%、10.6%、9.5%、9.3%。建议将筛选出的田间长势整体、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这5个谷子新品种(系)在陇西县及同类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留膜免耕栽培技术 品种筛选 陇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