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哀悼、解构和重塑英国性:《长日留痕》中的文化空间研究 |
谭桂林
韩龙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
|
试论留日经验对李叔同音乐观的影响——以《音乐小杂志》为中心 |
张千千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
魏巍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4
|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涌起 |
周棉
王荣国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5
|
孤独的东方摩罗诗人——鲁迅留日生涯和“弃医从文”的背后 |
李兆忠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
6
|
甲午战后50年间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及其影响 |
李喜所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1
|
|
|
7
|
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中生命的悖谬性 |
步朝霞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
8
|
近代文凭造假与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以留日文凭造假和上海律师公会为例 |
赵霞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
9
|
满铁与留日教育——以南满中学堂为例 |
徐志民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
10
|
“百来篇外国作品”寻绎(下)——留日生周树人文学阅读视域下的“文之觉” |
姜异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
11
|
留日时期的戴季陶——其日本观形成与留学经历的关系 |
张玉萍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12
|
清末四川留日速成师范教育及其影响 |
凌兴珍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
13
|
近代留美生与留日生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比较 |
赵燕玲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
14
|
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
董晓萍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5
|
帝国“遗民”的悲怆与救赎——关于小说《长日留痕》的文化反思 |
丁纾寒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0
|
|
|
16
|
中国现代留日诗人笔下的日本形象 |
田源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7
|
跨界体验与身份纠葛——现代留日作家的洋装书写 |
高强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18
|
清末福建留日教育的动因、历程与学生群体特征研究 |
江盈盈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19
|
晚清女生留日与辛亥革命 |
李兰萍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
20
|
20世纪初湖南留日作家群及其创作特点 |
黎跃进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