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元复合体系界面黏弹性对残余油乳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夏惠芬 冯海潮 +1 位作者 丁玉敬 吕江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0,39,共5页
分别用不同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张力对残余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存在协同乳化效应;界面张力... 分别用不同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张力对残余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存在协同乳化效应;界面张力降低到10-2 mN/m后,界面扩张黏弹性对残余油乳化作用的影响增强;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扩张弹性 微观驱替实验 油乳化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和沥青质油水界面膜黏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道山 王德民 康万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164-1168,共5页
Resin and asphaltene were separated from Daqing crude oil and were dissolved in decane The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was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the controlled stress model of oscillatory ring interfacial rheometer... Resin and asphaltene were separated from Daqing crude oil and were dissolved in decane The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was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the controlled stress model of oscillatory ring interfacial rheometer CIR 100 The effects of resin, asphaltene contents in decane, pH values, and demulsifiers in aqueous phase on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were studied It was shown the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of water/decane containing asphaltenes or resins is of the order of 4 higher than that of water/decane, and the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sin and asphaltene concentrations in decane When the pH value in aqueous phase was about 7,interfacial elasticity approached a maximum Demulsifers in aqueous phase could obviously reduce 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and interfac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黏弹性 沥青质 胶质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体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蒲万芬 沈超 +3 位作者 唐兴建 魏兵 赵娜 梅子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0,共9页
在化学驱过程中,油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对驱油机理和效果的影响极大。本文综述了化学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规律,重点剖析了不同类型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及界面膜结构,分析了时间... 在化学驱过程中,油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对驱油机理和效果的影响极大。本文综述了化学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规律,重点剖析了不同类型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及界面膜结构,分析了时间、频率和浓度等因素与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关系,为研究化学驱的渗流特征、乳化机理、油墙形成、乳液后处理等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界面扩张弹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黏弹性材料界面Ⅱ型动态扩展裂纹的尖端场 被引量:4
4
作者 唐立强 谭英杰 蔡艳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06-1209,1219,共5页
裂纹尖端渐近场的研究是断裂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研究黏性效应作用下的界面动态扩展裂纹尖端渐近场,建立了刚性-粘弹性材料界面II型动态扩展裂纹的力学模型;在稳态蠕变阶段,弹性变形和粘性变形同时在裂纹尖端场中占主导地位,应... 裂纹尖端渐近场的研究是断裂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研究黏性效应作用下的界面动态扩展裂纹尖端渐近场,建立了刚性-粘弹性材料界面II型动态扩展裂纹的力学模型;在稳态蠕变阶段,弹性变形和粘性变形同时在裂纹尖端场中占主导地位,应力和应变具有相同的奇异量级,即(σ,ε)∝r-1(n-1).结合运动和协调方程,推导出黏弹性材料动态扩展裂尖场的控制方程.根据问题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裂纹尖端连续的分离变量形式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场.数值计算表明,裂纹尖端场主要受材料的蠕变指数n和马赫数M的控制,这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相应的问题和建立材料的破坏准则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弹性材料界面Ⅱ型裂纹 动态扩展 裂纹尖端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体系的界面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程杰成 夏惠芬 +1 位作者 马文国 丁玉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2-168,共7页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同界面张力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油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油水界面黏弹性、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均对驱油效率有影响,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均有利于残余油乳化及驱油效率的提高;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低、界面黏弹性低,驱油效率高;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上述规律与贝雷岩心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界面黏弹性 微观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乳剂对含聚乳状液破乳及油水界面膜作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红艳 康万利 +1 位作者 孟令伟 焦利田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1,共4页
采用界面张力仪、界面流变仪和微弱电特性分析仪研究了两种破乳剂对含聚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和油膜破裂过程以及对乳状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乳剂顶替油水界面上的聚合物和天然活性物质吸附到界面,使界面黏弹性降... 采用界面张力仪、界面流变仪和微弱电特性分析仪研究了两种破乳剂对含聚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和油膜破裂过程以及对乳状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乳剂顶替油水界面上的聚合物和天然活性物质吸附到界面,使界面黏弹性降低,界面膜变薄,最终导致膜破裂,乳状液破乳;破乳剂对油水界面黏弹性的影响表现出以弹性为主的特征,对含聚的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破乳,水溶性破乳剂更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破乳剂 界面张力 界面黏弹性 油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硅油改性聚醚破乳剂的表界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荻 梅启翔 +2 位作者 吴娟 赖璐 梅平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1-177,共7页
将聚醚破乳剂SP169、AP201和AE1910进行硅油改性获得改性破乳剂SISP、SIAP和SIAE,并通过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上述破乳剂的表面参数cmc、γ_(cmc)、Γ_(max)、A_(min),结果显示改性后的破乳剂表面张力更低。动态油/水界面张... 将聚醚破乳剂SP169、AP201和AE1910进行硅油改性获得改性破乳剂SISP、SIAP和SIAE,并通过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上述破乳剂的表面参数cmc、γ_(cmc)、Γ_(max)、A_(min),结果显示改性后的破乳剂表面张力更低。动态油/水界面张力研究结果显示,多支化的SIAP和SIAE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更强。通过不同破乳剂的油/水界面黏弹性研究,得到了破乳剂油/水界面扩张弹性(εd)和扩张黏性(ωηd)随着扩张频率(ω)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聚醚改性主要影响了破乳剂油/水界面黏性模量的变化。研究了破乳剂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性能,SP169和AP201改性后破乳剂SISP和SIAP性能提升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聚醚破乳剂 界面性能 界面黏弹性 破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罗澜 张路 +3 位作者 方洪波 王宜阳 赵濉 俞稼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21-25,共5页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过改变活性物质在界面上的吸附而影响界面扩张黏弹性质;聚合物能增大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界面扩张黏度,对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影响不明显;碱与原油活性组分反应,使扩张黏度明显变化,界面膜的弹性大大增强;表面活性剂能将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从界面上顶替下来,使界面体现为近似单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而对于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界面表现为活性组分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膜的性质;扩张模量的相角在高工作频率下出现负值。探讨了表观负相角产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活性组分 复合驱体系 扩张模量 相角 界面扩张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法研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靖波 张健 +1 位作者 吕鑫 徐桂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1-434,444,共5页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Y)和阴离子(SD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rij-35、TX-100)在十二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探讨了油/水界面上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理。结果表明,HY+TX-100体系的...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Y)和阴离子(SD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rij-35、TX-100)在十二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探讨了油/水界面上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理。结果表明,HY+TX-100体系的界面模量最小(约3 mN/m),HY与HY+Brij-35体系相当(约16 mN/m),HY+SDS体系的略高(约18 mN/m)。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带负电荷的头基、聚合物的羧基与矿化水中高价金属阳离子通过桥连作用在油水界面形成复合膜,导致界面膜强度增加。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静电相互作用较弱,不易形成界面复合膜。在油水界面吸附能力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分子(TX-100)足以替换聚合物大分子,形成小分子界面膜,表现出与复合膜完全不同的界面流变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弹性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扩张性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宏生 韩培慧 +2 位作者 孙刚 杨莉 姜冬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6-160,共5页
为了解发生在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表/界面膜及附近的主要弛豫过程,加深对表/界面膜微观性质的认识,利用界面流变仪研究了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了聚合物和振荡频率对其表/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实... 为了解发生在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表/界面膜及附近的主要弛豫过程,加深对表/界面膜微观性质的认识,利用界面流变仪研究了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了聚合物和振荡频率对其表/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扩张黏弹性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加出现极大值;表面扩张黏弹性随表面张力减小而降低;表/界面扩张弹性随振荡频率增加而增大,而表/界面扩张黏性随振荡频率增加出现极大值。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二元体系的表面扩张黏弹性和相角均随着聚合物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表面扩张黏弹性随着振荡频率降低而降低,而相角随着振荡频率降低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弹性 界面流变仪 相角 振荡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基钻井液用乳化剂油/水界面吸附及对乳液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雪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592,共5页
在油基钻井液中,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对乳化稳定性及乳化机理影响极大。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油基钻井液用主乳化剂PF-BIOEMUL与油基钻井液用辅乳化剂PF-BIOCOAT对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及界面黏弹性的影响,并考察了PF-BIOEMU... 在油基钻井液中,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对乳化稳定性及乳化机理影响极大。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油基钻井液用主乳化剂PF-BIOEMUL与油基钻井液用辅乳化剂PF-BIOCOAT对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及界面黏弹性的影响,并考察了PF-BIOEMUL与PF-BIOCOAT配制乳液的微观流变性。研究表明,PF-BIOEMUL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弹性模量,提高油/水界面膜强度高,最佳加量为2.0%。PF-BIOCOAT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黏性模量,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最佳用量为1.5%。PF-BIOEMUL和PF-BIOCOAT可以同时吸附到油/水界面上,保证了乳化体系既具有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又有较好的界面膜稳定性,所形成的乳液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稳定性良好。这些研究为油基钻井液体系稳定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图11参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黏弹性 界面张力 扩张模量 弹性模量 性模量 微观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组分对弱碱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俊 宋程 +2 位作者 李翠勤 王鹏祥 施伟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4,共9页
考察弱碱三元组分对大庆油田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的乳化稳定动力学参数、界面黏弹性、扩散双电层Zeta电位等稳定参数的影响,研究三元组分对弱碱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 考察弱碱三元组分对大庆油田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的乳化稳定动力学参数、界面黏弹性、扩散双电层Zeta电位等稳定参数的影响,研究三元组分对弱碱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使其吸附于油水界面,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其形成的油水界面膜稳定性增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高于0.1%时,形成的模拟原油采出液稳定较高,破乳较难;弱碱碳酸钠在三元复合体系起着双重作用,当碳酸钠质量分数小于0.8%时,碳酸钠主要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生成表面活性物质,增加油水界面膜的强度,提高模拟乳状液乳化的稳定性,当碳酸钠质量分数大于0.8%时,碳酸钠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膜上的表面电荷,压缩油水界面扩散双电层,降低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聚合物主要是改善油水界面膜的黏弹性,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使吸附在油水界面的有效分子数增多,油水界面的黏弹性增大,从而增强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稳定性 动力学特性 界面黏弹性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对SZ36-1油田生产污水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苏延辉 刘敏 +3 位作者 郭海军 王永军 段明 夏旖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针对SZ36-1油田聚合物驱生产污水组成特点,分别测定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及水解度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对污水表观黏度、污水中油滴粒径、zeta电位、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油水平衡界面张力、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 针对SZ36-1油田聚合物驱生产污水组成特点,分别测定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及水解度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对污水表观黏度、污水中油滴粒径、zeta电位、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油水平衡界面张力、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污水中所含降解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会增加污水黏度,吸附于油水界面增强生产污水中O/W型乳液滴的负电性,增加油水界面膜弹性强度,增强污水乳化程度和稳定性,降低污水中油滴的聚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稳定性 表观 zeta电位 油水界面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对W/O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常玉霞 袁存光 方洪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8,共3页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到极大值;大于400 mg/L时,乳状液的黏度不再增大。聚合物浓度增大使W/O乳状液的水珠粒径减小、分布集中;聚合物浓度大于300 mg/L时,水珠粒径基本不变。聚合物可改变油水界面膜的流变性,增强油/水界面的黏弹性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大界面膜的强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以上效应导致含聚合物的采出液乳化更加稳定,破乳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W/O乳状液 稳定性 表观 液滴直径 界面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9-3油田产出聚合物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光成 潘亿勇 +2 位作者 龚小平 张岺 高建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52-457,共6页
针对渤海锦州9-3油田聚合物驱生产污水组成特点,分别测定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及水解度的产出聚合物对含聚污水表观黏度、油滴粒径、Zeta电位、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油水平衡界面张力、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 针对渤海锦州9-3油田聚合物驱生产污水组成特点,分别测定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及水解度的产出聚合物对含聚污水表观黏度、油滴粒径、Zeta电位、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油水平衡界面张力、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聚污水中产出聚合物的存在会增加含聚污水的黏度,吸附于油水界面增强含聚污水中O/W型乳液滴的Zeta电位,增加水化层以及油水界面膜强度,从而增强污水的乳化程度和稳定性,降低污水中油滴的聚并效率,增大了含聚污水的达标处理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聚合物 含聚污水 稳定性 ZETA电位 油水界面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表面活性剂乳状液的稳定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思雅 罗跃 +2 位作者 苏高申 杨欢 肖建雄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52-2059,共8页
以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酯)(HP)和琥珀酸单十二酰胺磺酸为原料,合成了系列超支化聚(酰胺-酯)表面活性剂HPSA,并对其进行了FTIR和EA表征。从宏观相分离、介观液滴粒度及微观界面膜稳定性3个尺度考察了取代度、pH、电解质浓度以及温度对HP... 以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酯)(HP)和琥珀酸单十二酰胺磺酸为原料,合成了系列超支化聚(酰胺-酯)表面活性剂HPSA,并对其进行了FTIR和EA表征。从宏观相分离、介观液滴粒度及微观界面膜稳定性3个尺度考察了取代度、pH、电解质浓度以及温度对HPSA-煤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HPSA的乳化能力先增大后减小;HPSA具有pH响应性,在酸性条件下疏水性较强,碱性环境下亲水性较强,可以在较宽的pH范围(6~11)形成稳定的乳状液;NaCl质量浓度小于1.5×105mg/L时,HPSA-4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的界面膜强度高,Zeta电位低,乳状液稳定性较好;温度主要影响HPSA-4的分子热运动,使其在界面膜上的碰撞几率增大,乳状液在120℃以下稳定性较好。从微观上看,HPSA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不同亲水/亲油性质的胶束聚集体,使其具有较强增溶乳化煤油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表面活性剂 乳状液 PH响应性 界面黏弹性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提高低孔低渗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机理及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禧润 康晓东 +1 位作者 辛晶 刘汝敏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1-447,共7页
近年来,小分子有机酸作为外源驱油剂或内源驱油剂(微生物代谢产物)提高砂岩油藏采收率的作用逐步引起关注,但具体作用机理及效果尚存争议。利用岩心驱替和润湿角、界面张力/界面扩张流变性能、Zeta电位测定等实验,探究甲酸提高原油采收... 近年来,小分子有机酸作为外源驱油剂或内源驱油剂(微生物代谢产物)提高砂岩油藏采收率的作用逐步引起关注,但具体作用机理及效果尚存争议。利用岩心驱替和润湿角、界面张力/界面扩张流变性能、Zeta电位测定等实验,探究甲酸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与效果。岩心驱替实验发现:甲酸可以显著提高低孔低渗砂岩油藏采收率。随着甲酸浓度增加至15 mmol/L,原油采收率提高6.9%。润湿角测定实验发现:甲酸明显增强了砂岩表面亲水性。油滴在地层水中的润湿角为110.3°,在15 mmol/L甲酸水溶液中的润湿角为123.0°。界面张力及界面扩张流变测试结果显示:甲酸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显著增强原油表面黏弹性。原油-地层水界面张力为27.7 mN/m,大于原油-甲酸溶液(15 mmol/L)的20.0 mN/m;原油-地层水界面弹性和黏性模量分别为11.1 mN/m和4.0 mN/m,远小于原油-甲酸溶液(15 mmol/L)的20.3 mN/m和7.9 mN/m。Zeta电位测试结果显示:甲酸和原油吸附于石英表面均能降低石英表面负电荷,但甲酸作用更明显,因此甲酸能驱替石英表面吸附的原油;甲酸吸附于原油表面增加原油表面负电荷,显著增强油滴稳定性。综上所述,甲酸促进润湿性改变与增强原油界面黏弹性协同作用,共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润湿性 界面黏弹性 ZETA电位 采收率 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氟两亲聚合物在柴油/水体系中的分水效能及机理
18
作者 张乘风 刘茜 +4 位作者 白雪丽 薛丹丹 孙慧燕 张剑 张越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7-201,共5页
对4种含氟链段聚合度不同的硅氟聚合物在柴油/水体系中的分水效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研究了其分水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含氟链段聚合度的增加,其油水分离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含氟单体平均聚合度为16的聚合物质量浓度为... 对4种含氟链段聚合度不同的硅氟聚合物在柴油/水体系中的分水效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研究了其分水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含氟链段聚合度的增加,其油水分离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含氟单体平均聚合度为16的聚合物质量浓度为0.2g/L时,在23s内实现柴油/水的完全分离。界面张力不是影响分水效能的主要因素,该类聚合物主要通过降低界面膜黏弹性实现有效分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氟聚合物 分水效能 界面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多嵌段聚合物的抗乳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19
作者 刘茜 张剑 +4 位作者 张乘风 白雪丽 薛丹丹 孙慧燕 张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28-32,45,共6页
研究了3种超支化-线性-超支化结构的含氟五嵌段聚合物在150SN基础油/水体系中的抗乳化性能,并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扩张黏弹性等测试讨论了其抗乳化机理。结果表明:该类含氟五嵌段聚合物可以有效提高150SN基础油的抗乳化性能。聚合物含氟... 研究了3种超支化-线性-超支化结构的含氟五嵌段聚合物在150SN基础油/水体系中的抗乳化性能,并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扩张黏弹性等测试讨论了其抗乳化机理。结果表明:该类含氟五嵌段聚合物可以有效提高150SN基础油的抗乳化性能。聚合物含氟链段长度对抗乳化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平均聚合度为1、环氧丙醇平均聚合度为3的含氟五嵌段聚合物在浓度为100mg·L-1时在50s内实现150SN基础油与水的基本分离。含氟多嵌段聚合物可以提高150SN基础油/水的界面张力而实现破乳。此外,含氟多嵌段聚合物还可以在界面膜局部形成含氟基团富集区域,导致界面膜两侧液体发生交换,进而有利于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界面扩张弹性 破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