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划痕的陆相页岩纹层界面过渡区分布范围定量研究
1
作者 杨柳 杨铎 何满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7,共15页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的有效量化方法。针对页岩微观力学参数曲线的离散特征,通过置信椭圆标定ITZ范围内的离散数据,使用线性拟合与置信椭圆交点的投影长度作为定量页岩纹层ITZ的新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矿物定量评价系统,获得页岩表面形貌和矿物分布情况,对划痕试验后矿物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基于纳米划痕试验结果,通过断裂韧性确定了不同岩性矿物的分布长度,并将其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伊利石等塑性矿物在划痕试验过程中呈现出碎屑在两侧堆积的破坏模式,而钠长石和石英等脆性矿物则呈现出锯齿状的破坏或点状的崩裂。由于ITZ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出的塑性矿物分布长度大于断裂韧性曲线的定量结果。摩擦系数法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拟合置信度较低,定量结果偏大。与摩擦系数法相比,断裂韧性法具有更高的数据连续性和拟合置信度,但是考虑因素较为单一。无量纲参数法综合考虑了断裂韧性、硬度、摩擦系数和划痕深度的影响,曲线离散度较低,拟合误差较小。相比于传统单个力学参数的识别手段,基于无量纲参数对ITZ分布范围的量化准确度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纳米划痕试验 破坏模式 量纲分析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表征与力学性能关系分析
2
作者 牟伟楠 陈东海 +3 位作者 张策 魏小旺 李明霞 朱水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05,237,共9页
混凝土中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耐久性。针对界面过渡区Ca(OH)_(2)晶体(以下简称CH晶体)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结合FTIR、XRD、TG技术定量表征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平均... 混凝土中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耐久性。针对界面过渡区Ca(OH)_(2)晶体(以下简称CH晶体)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结合FTIR、XRD、TG技术定量表征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平均晶体尺寸、含量,阐明CH晶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而构建了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存在CH晶体富集、取向性生长、晶体尺寸大的特点。随着龄期增长,CH晶体含量不断增大,CH晶体取向指数逐渐减小;粉煤灰和硅粉的掺入降低了CH晶体取向指数、尺寸和含量。最后拟合得到了不同掺和料界面CH取向指数与材料抗折、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CH晶体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关虓 张源 +2 位作者 孙甲 邱继生 李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5,共7页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果优于再生混凝土粉,且掺入合理的再生复合微粉会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各组相显微硬度关系为:骨料相>砂浆相>界面过渡区相,且界面过渡区厚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界面过渡区厚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显著,呈线性负相关,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高。界面过渡区厚度能准确地表征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当再生混凝土粉/再生砖粉为2∶8时,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3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 劈裂抗拉强度 显微硬度 界面过渡区 灰色关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界面过渡区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沙漠砂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研究
4
作者 刘海峰 陶仁光 吕晓晔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3,77,共7页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2.59%~3.13%,吻合良好。高温后DSC抗压强度随试件尺寸增大而减小,强度下降范围为1.44%~4.13%;抗压强度随ITZ厚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ITZ强度增加,抗压强度基本呈线性增大趋势;抗压强度在DSRR为40%时最优,研究结果可为DSC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沙漠砂混凝土 多边形骨料 高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冰盐冻融作用下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与界面过渡区细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本清 余红发 +2 位作者 巩旭 吴成友 麻海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1,共7页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和ITZ显微硬度在盐冻过程中均呈现出典型的两段式线性变化,即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强的初始强化阶段和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的后期劣化阶段;初始界面粘结强度或ITZ显微硬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初始强化速率减慢,后期劣化速率加快,且低水胶比的混凝土有着较好的抗盐冻性能;盐冻过程中混凝土粗骨料和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与ITZ显微硬度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此研究结果为盐冻环境下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除冰盐 单面冻融 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昊 王怀志 +5 位作者 王鹏 肖民 吴娟 唐延丰 李方贤 韦江雄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1998,共7页
研究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对于提升机制砂砂浆强度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和三维图像相关(3D-DIC)技术观测了河砂砂浆和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微区力学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结果表明,机制砂砂... 研究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对于提升机制砂砂浆强度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和三维图像相关(3D-DIC)技术观测了河砂砂浆和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微区力学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结果表明,机制砂砂浆的界面过渡区宽度大于河砂砂浆,但砂浆中细骨料颗粒与浆体的界面裂缝却更小,同时机制砂棱角位置易产生微裂纹。机制砂的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略高于河砂,说明机制砂能一定程度削弱骨料的边壁效应。砂岩机制砂砂浆的收缩变形非均匀性最大,其内部出现较大的拉伸应变,最终引起了更严重的损伤分布,这表明细骨料中刀片状颗粒占比偏多会增大砂浆局部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界面过渡区 微观结构 力学强度 非均匀变形 损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组分和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云齐 陈清华 +5 位作者 李坤 赵建华 杨晟 卢爽 徐新荣 徐意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60,共6页
采用梁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了混凝土试件弹性阶段的一阶频率和阻尼比,探索了骨料粒径、粉煤灰掺量、水灰比和砂率等组分对混凝土阻尼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界面过渡区和基体的纳米压痕特征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粗骨料粒径或合理调控... 采用梁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了混凝土试件弹性阶段的一阶频率和阻尼比,探索了骨料粒径、粉煤灰掺量、水灰比和砂率等组分对混凝土阻尼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界面过渡区和基体的纳米压痕特征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粗骨料粒径或合理调控砂率可使混凝土强度和阻尼性能均有所提高;而调控粉煤灰掺量和水灰比使阻尼性能提高的同时,会对强度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性能 界面过渡区 混凝土组分 纳米压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逾渗行为
8
作者 慕儒 马师禹 +1 位作者 卿龙邦 李明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4-1410,共7页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了ITZ逾渗阈值预测模型,并通过与现有文献数值模拟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骨料的方度参数由1增长至5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10%;当纤维掺量由0增至1.0%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40%;当ITZ厚度由0.10 mm降低至0.05 mm时,ITZ逾渗阈值提高约80%;随着骨料和钢纤维的比表面积、ITZ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大,ITZ之间更易发生连通,进而导致ITZ逾渗阈值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 界面过渡区 粒子堆积 逾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38
9
作者 王瑶 周继凯 +1 位作者 沈德建 王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4,共6页
列出了国内外交界面过渡区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成果。对数值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有关交界面单元的力学性能(界面厚度、界面本构关系和随机力学特性等)输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目前试验、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的成果,指出界面力学性能研... 列出了国内外交界面过渡区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成果。对数值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有关交界面单元的力学性能(界面厚度、界面本构关系和随机力学特性等)输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目前试验、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的成果,指出界面力学性能研究还有待于进行更完整、更科学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 数值建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气孔结构对其强度及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高辉 张雄 张永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1-756,共6页
为便于高性能混凝土引气剂的开发和应用,采用定量体视学图像分析法,测定掺有9种引气剂的混凝土28 d气孔结构参数,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范围孔径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显微硬度仪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进行了测试分析.结... 为便于高性能混凝土引气剂的开发和应用,采用定量体视学图像分析法,测定掺有9种引气剂的混凝土28 d气孔结构参数,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范围孔径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显微硬度仪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各范围孔径与抗压强度的关联性均为负;但不同的范围孔径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有所不同,混凝土总孔隙率相近条件下,增加10~200 μm范围孔径的气孔孔隙率,减少200~1 600 μm范围孔径的气孔孔隙率,使气孔的平均孔径及平均间距系数减小,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宽度缩短,显微硬度提高,有利于减小因引气而造成的抗压强度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气孔结构 抗压强度 界面过渡区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文贵 肖建庄 +2 位作者 黄靓 Surendra P.Shah P.Shah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39,共9页
对采用不同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纳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老砂浆表面距... 对采用不同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纳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老砂浆表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是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老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天然骨料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加.采用二次搅拌工艺新的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较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且孔隙率和氢氧化钙晶体含量较少.由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和宏观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知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可以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而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纳米压痕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压痕表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智海 钱春香 +1 位作者 张异 赵飞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2-1086,共5页
通过背散射电子图像分析结合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不同程度改善了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同时也增加了其非匀质性.双掺偏高岭土和石灰石粉可减小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明显降低其... 通过背散射电子图像分析结合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不同程度改善了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同时也增加了其非匀质性.双掺偏高岭土和石灰石粉可减小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明显降低其弹性模量增长幅度,但提高了基体的弹性模量,而粉煤灰仅仅降低了等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的增长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强混凝土 背散射电子图像分析 纳米压痕 界面过渡区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对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克仁 孙伟 +1 位作者 林玮 赵庆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1,共5页
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了矿渣取代水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0%时的混凝土中实际界面过渡区及邻近区域的纳米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以了解矿渣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渣掺量为30%时,距集料表面25μ... 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了矿渣取代水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0%时的混凝土中实际界面过渡区及邻近区域的纳米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以了解矿渣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渣掺量为30%时,距集料表面25μm以内区域的弹性模量、纳米压痕硬度明显低于距集料表面25μm以外的区域,而当矿渣掺量达到50%时,弹性模量和纳米压痕硬度沿界面的变化不显著;随矿渣取代水泥质量分数的增加,基体与界面过渡区之间压痕硬度、弹性模量的差值降低,从而使界面过渡区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界面过渡区 纳米压痕硬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过渡区厚度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徐福卫 田斌 徐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4,共7页
界面过渡区一直是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薄弱点,为了进一步研究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本文工作对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定量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再生骨料掺量为... 界面过渡区一直是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薄弱点,为了进一步研究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本文工作对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定量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再生骨料掺量为30%(质量分数)的再生混凝土中不同粒径骨料的界面过渡区厚度。采用混凝土模型试验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普通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为0.05 mm和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分别为1 mm、2 mm、3 mm、4 mm的混凝土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的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强度影响明显,随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荷载不断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损伤开裂都是从界面过渡区开始的,且随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损伤程度增加;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当界面过渡区厚度不超过2 mm(再生骨料替代率不超过30%)时,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荷载降低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厚度 损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集料及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5
作者 郭鹏 韦万峰 +1 位作者 杨帆 杨晓宇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80-2286,2292,共8页
再生集料及界面过渡区的性质对再生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基于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再生集料性质与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对再生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再生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措施。根据再生混凝土现阶段存在问题... 再生集料及界面过渡区的性质对再生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基于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再生集料性质与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对再生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再生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措施。根据再生混凝土现阶段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应注重再生集料加工工艺优化、再生集料分级评估、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及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集料 界面过渡区 再生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对煤矸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改性效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邱继生 朱梦宇 +2 位作者 周云仙 高徐军 李蕾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7,共7页
为了促进煤矸石在混凝土生产中的使用,考虑不同粉煤灰掺量(0%、10%、20%、30%、40%)对煤矸石混凝土(Coal gangue concrete,CGC)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两个尺度出发,揭示了粉煤灰... 为了促进煤矸石在混凝土生产中的使用,考虑不同粉煤灰掺量(0%、10%、20%、30%、40%)对煤矸石混凝土(Coal gangue concrete,CGC)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两个尺度出发,揭示了粉煤灰对CGC的ITZ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能的改性机理。研究表明:在宏观力学上,掺加30%的粉煤灰可以提高CGC的劈裂抗拉强度。在微观力学上,加入30%的粉煤灰能显著提高ITZ的薄弱区的硬度值,使其硬度值的分布变得较为均匀。掺加粉煤灰后CGC的ITZ厚度明显减小。这说明掺入的适量粉煤灰在CGC的ITZ上发挥了物理作用及化学作用,改变了CGC的ITZ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煤矸石混凝土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显微硬度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砂浆界面过渡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崔正龙 路沙沙 汪振双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49,共5页
为了探明不同强度砂浆界面过渡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以再生骨料表面不同的砂浆强度以及附着率作为变量,配置了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性强度试验以及碳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度原生混凝... 为了探明不同强度砂浆界面过渡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以再生骨料表面不同的砂浆强度以及附着率作为变量,配置了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性强度试验以及碳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度原生混凝土经破碎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即再生混凝土内部旧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比再生混凝土内部新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高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强度几乎相同,再生骨料表面砂浆的强度以及附着率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但碳化深度有所增大。当使用低强度原生混凝土经破碎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高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也就是再生混凝土内部再生骨料与旧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比新砂浆界面过渡区强度低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差较大,再生骨料表面砂浆的强度以及附着率对再生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砂浆强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保护层混凝土细观界面过渡区优化及耐久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英力 马保国 +3 位作者 王信刚 邹定华 罗忠涛 潘伟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4,共6页
针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及构件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寿命较低,耐久性不良的现状,通过对普通混凝土细观层次上(50~100μm)的浆-骨界面过渡区进行优化或改善,以耐久性设计为主要目标,设计制备出内部细观界面大幅度优化的高致密保护层混凝土... 针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及构件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寿命较低,耐久性不良的现状,通过对普通混凝土细观层次上(50~100μm)的浆-骨界面过渡区进行优化或改善,以耐久性设计为主要目标,设计制备出内部细观界面大幅度优化的高致密保护层混凝土(High—dense concrete cover,简称HDC),并针对其抗渗性、抗钢筋锈蚀、抗酸性气体腐蚀以及抗冻性等耐久性能展开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DC抗渗性优良,评价结果为渗透性“非常低”;HDC抗钢筋锈蚀性能相比普通混凝土保护层得到大幅度增强;在CO2、SO2加速侵蚀条件下,HDC90d中性化深度不足1mm;而HDC冻融后外观形貌、质量损失以及相对动弹性模量等表征抗冻性能的关键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同时SEM微观试验结果表明,HDC浆-骨界面过渡区尺寸得到有效降低,增加了混凝土微结构密实度。说明HDC特殊的制备技术及其材料本征特性能有效提升了材料的综合性能,从而延长结构的服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保护层 耐久性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骨料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性能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元战 吕彦伟 +1 位作者 龙俞辰 吴林键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82,共10页
通过室内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试验,实测得到6种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的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时刻、不同深度处的氯离子浓度。经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的氯离子整体扩散系数,其值随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 通过室内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试验,实测得到6种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的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时刻、不同深度处的氯离子浓度。经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的氯离子整体扩散系数,其值随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同时,探讨了粗骨料的稀释、曲折和界面过渡区效应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粗骨料体积分数Vf和界面过渡区厚度h的影响系数α(Vf,h),建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大呈近乎线性地减小,随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增大先显著减小而后逐渐趋于平稳。最后,将建立的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应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三维细观数模中。结果表明:细观数模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实测数据在变化趋势和数值大小上均能够吻合,可验证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骨料 界面过渡区 氯离子扩散系数 细观数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燃型煤矸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晴 冉坤 +2 位作者 王继博 黄语嫣 张强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71,共3页
基于自燃型煤矸石多孔吸水、所含矿物成分容易水解等特性,研究自燃型煤矸石混凝土界面薄弱区域的显微硬度性能。研究表现,随着水泥用量比率的增加和预湿时间延长,其显微硬度均呈现逐渐增大趋势,然而二次水化效应随着离集料距离增加而逐... 基于自燃型煤矸石多孔吸水、所含矿物成分容易水解等特性,研究自燃型煤矸石混凝土界面薄弱区域的显微硬度性能。研究表现,随着水泥用量比率的增加和预湿时间延长,其显微硬度均呈现逐渐增大趋势,然而二次水化效应随着离集料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导致低水灰比体系中的显微硬度优势逐渐消失;自燃型煤矸石集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属于薄弱区域,其显微硬度整体上低于普通碎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型煤矸石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