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潜航器浮力材料集成结构界面脱黏扩展研究
1
作者 黄文华 李飘 +1 位作者 李旭 黄东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1,共8页
[目的]为了有效评估潜航器浮力材料集成结构在深水状态下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综合实验与仿真,研究钢-浮力材料界面脱黏损伤的产生与扩展行为。[方法]首先,基于标准实验与仿真标定获取材料界面的力学参数,并依此构建用于界面破坏仿真的内... [目的]为了有效评估潜航器浮力材料集成结构在深水状态下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综合实验与仿真,研究钢-浮力材料界面脱黏损伤的产生与扩展行为。[方法]首先,基于标准实验与仿真标定获取材料界面的力学参数,并依此构建用于界面破坏仿真的内聚力接触模型。然后基于有限元仿真,通过全局应力/变形分析初步估算结构内部的高应力梯度区域与损伤易产生的位置,并采用子模型精细化仿真分析手段,明确界面损伤的扩展路径与扩展模式。[结果]界面脱黏易发生于集成结构内部的环肋板顶端区域,脱黏以I型张开型为主,沿环向与结构外表面方向扩展。[结论]初步掌握了潜航器浮力材料集成结构的界面破坏位置与演化规律,为复杂工况下的界面破坏计算,以及未来界面性能的改性与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航器 浮力材料 浮力 结构完整性 界面 损伤扩展 内聚力模型 子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聚力界面脱黏的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曲凯 张旭东 李高春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7-81,共5页
基于内聚力界面黏结模型,用Mori-Tanaka方法研究了非线性界面脱黏对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内聚力脱黏模型能模拟推进剂颗粒与基体的脱黏过程;推进剂中颗粒的尺寸、体积分数以及颗粒与基体界面最大黏结应力对推进剂的... 基于内聚力界面黏结模型,用Mori-Tanaka方法研究了非线性界面脱黏对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内聚力脱黏模型能模拟推进剂颗粒与基体的脱黏过程;推进剂中颗粒的尺寸、体积分数以及颗粒与基体界面最大黏结应力对推进剂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固体推进剂 界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脱黏及应力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丽军 郭建刚 亢一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58-2464,共7页
碳纳米管和复合材料基体间的界面力学行为是影响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利用有限单元法对单壁碳纳米管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脱黏、切应力分布及拔出载荷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一个轴对称三圆柱壳模型,引入ABAQUS中... 碳纳米管和复合材料基体间的界面力学行为是影响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利用有限单元法对单壁碳纳米管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脱黏、切应力分布及拔出载荷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一个轴对称三圆柱壳模型,引入ABAQUS中的Cohesive单元模拟了单壁碳纳米管和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层,分析了单壁碳纳米管的长细比、界面强度以及热残余应力等因素对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切应力以及拔出载荷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单壁碳纳米管的长度变化为50~ 100 nm、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强度为50~ 100 MPa、环境温度变化为100℃时,碳纳米管的长细比、界面强度以及由于热失配所引起的残余应力对单壁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切应力以及拔出载荷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聚合物 复合材料 界面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界面脱黏时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弹塑性性能
4
作者 姜芳 陈涛 宁建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1-744,共4页
基于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导出含损伤两相复合材料的刚度张量.认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脱黏受控于颗粒所受的拉应力,引入Weibull分布函数描述颗粒脱黏概率,且受单向拉伸载荷作用时,仅在沿受力方向的上... 基于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导出含损伤两相复合材料的刚度张量.认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脱黏受控于颗粒所受的拉应力,引入Weibull分布函数描述颗粒脱黏概率,且受单向拉伸载荷作用时,仅在沿受力方向的上下两侧发生部分界面脱黏,从而将部分脱黏的各向同性颗粒由一完好的横观各向同性颗粒来等效,建立了部分脱黏模型.假定基体为各向同性材料,颗粒仅产生弹性变形,基体产生弹塑性变形且满足Mises屈服准则和等向强化准则,采用割线模量法讨论了球形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部分界面脱黏时的弹塑性性能,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 金属基复合材料 部分界面 弹塑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接界面脱黏的亚谐波共振识别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俊毅 肖黎 屈文忠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40-147,共8页
黏接技术广泛运用于现代工业中,黏接界面的脱黏会导致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对黏接界面的有效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亚谐波共振分析的黏接界面脱黏的识别方法,将黏接界面简化为单自由度模型,采用多尺度方法分析了亚谐波共振现象... 黏接技术广泛运用于现代工业中,黏接界面的脱黏会导致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对黏接界面的有效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亚谐波共振分析的黏接界面脱黏的识别方法,将黏接界面简化为单自由度模型,采用多尺度方法分析了亚谐波共振现象,定性分析了黏接界面脱黏亚谐波共振的激励条件。以铝板黏接结构为实验对象,利用粘贴在铝梁表面的压电作动单元/传感单元,采用不同频率和电压的激励信号作用在作动片上,传感片接收响应信号,对其进行频谱分析,通过提取响应频谱中的亚谐波成分进行黏接界面脱黏识别。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亚谐波产生需要特定的激励条件,使用亚谐波检测方法能有效识别黏接界面脱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损伤识别 多尺度法 亚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接界面脱黏损伤的缺陷局部内共振识别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航 肖黎 屈文忠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9,24,共10页
黏接结构的界面脱黏将导致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对界面黏接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缺陷局部内共振的界面脱黏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黏接界面局部缺陷的双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利用多尺度方法分析了界面脱黏缺陷... 黏接结构的界面脱黏将导致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对界面黏接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缺陷局部内共振的界面脱黏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黏接界面局部缺陷的双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利用多尺度方法分析了界面脱黏缺陷局部内共振产生机理,确定内共振损伤识别方法需要特定的激励条件;以铝梁黏接结构为试验对象,基于表面粘贴的压电作动/传感晶片,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值的激励信号,对传感晶片响应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通过缺陷局部2∶1内共振出现特有的饱和现象对黏接界面脱黏损伤进行有效识别。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内共振饱和现象需要特定的激励条件,能够有效放大结构局部缺陷的非线性信号特征,提高了噪声干扰下的黏接结构界面脱黏非线性损伤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损伤识别 缺陷局部内共振 多尺度法 饱和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载荷作用下纤维增强密封复合材料界面脱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登科 顾伯勤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20,共5页
界面脱黏是纤维增强密封复合材料界面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裂纹扩展。本文基于剪滞模型研究了纤维增强密封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界面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规律。在考虑疲劳加载引起的脱黏界面损伤和损伤分布不... 界面脱黏是纤维增强密封复合材料界面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裂纹扩展。本文基于剪滞模型研究了纤维增强密封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界面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规律。在考虑疲劳加载引起的脱黏界面损伤和损伤分布不均匀性以及材料泊松比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等效Paris公式,得到了疲劳裂纹扩展长度、扩展速率、界面上摩擦系数和加载次数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复合材料 裂纹扩展 疲劳 交变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三代2.5D SiC_(f)/SiC复合材料的界面力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管皞阳 张立 +5 位作者 荆开开 师维刚 王晶 李玫 刘永胜 张程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6,I0001,共9页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_(f)/SiC)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结构材料,其界面性能是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表征了国产三代2.5D SiC_(f)/SiC的界面性能,并探究其与材料拉伸性能的关系。利用拉伸加/...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_(f)/SiC)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结构材料,其界面性能是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表征了国产三代2.5D SiC_(f)/SiC的界面性能,并探究其与材料拉伸性能的关系。利用拉伸加/卸载过程中的迟滞特性定量分析了2.5D SiC_(f)/SiC中各组元残余应力和界面滑动应力(IFSS),根据断口拔出纤维的断裂镜面半径得到了纤维就位强度(σ_(fu))的统计分布,通过纤维推入法得到界面剪切强度(ISS)和界面脱黏能(G_(i))。结果表明:利用宏观结合细观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描述SiC_(f)/SiC从初始裂纹萌生到最终脱黏不同阶段的界面力学性能,2.5D SiC_(f)/SiC的IFSS、ISS和Gi分别为56 MPa、(28±5)MPa和(2.7±0.6)J/m2。ISS和Gi较低,表明界面结合较弱,在剪应力作用下易产生裂纹,而IFSS较大,表明界面脱黏后纤维与基体间相对滑动较为困难,阻碍了纤维拔出,不利于发挥纤维的增强作用。根据获得的界面性能和经典ACK模型,较好地预测出比例极限应力,并结合σ_(fu)预测了2.5D SiC_(f)/SiC的拉伸强度。拉伸强度预测值高于实验值,这与界面处径向残余压应力以及纤维承受的残余拉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SiC_(f)/SiC 拉伸加/卸载 纤维推入 界面剪切强度 界面脱黏能 界面滑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预埋缺陷复合材料帽形加筋壁板界面失效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成李南 徐思文 +2 位作者 陈向明 李新祥 屈天骄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34,共7页
本文对复合材料帽形加筋壁板后屈曲破坏过程中粘接面失效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设计并完成了无缺陷、含预埋缺陷的帽形单筋板四点弯曲试验以表征加筋壁板典型区域的后屈曲失效;然后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利用内聚力模型(CZM)对无缺陷和含预... 本文对复合材料帽形加筋壁板后屈曲破坏过程中粘接面失效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设计并完成了无缺陷、含预埋缺陷的帽形单筋板四点弯曲试验以表征加筋壁板典型区域的后屈曲失效;然后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利用内聚力模型(CZM)对无缺陷和含预埋缺陷试件弯曲受载时的界面脱黏进行了渐进破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ohesive单元和考虑厚度方向压缩影响的层间失效准则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复合材料加筋结构界面脱黏;凸缘-蒙皮预埋缺陷对帽形加筋壁板起裂载荷基本没有影响,筋条内角和填充区界面预埋缺陷会显著降低帽形加筋板的承载能力,但起始裂纹均发生在筋条内角和填充区的粘接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内聚力模型 后屈曲 加筋壁板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龟背甲多层结构的能量耗散机理研究
10
作者 安兵兵 张东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9-199,共1页
目的研究海龟背甲的多层结构引起的塑性能量耗散和损伤能量耗散机理。方法考虑海龟背甲的多层结构、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的塑性变形、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间界面脱黏、胶原蛋白质层和骨骼层间界面脱黏以及骨骼层的脆性断裂,建立海龟... 目的研究海龟背甲的多层结构引起的塑性能量耗散和损伤能量耗散机理。方法考虑海龟背甲的多层结构、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的塑性变形、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间界面脱黏、胶原蛋白质层和骨骼层间界面脱黏以及骨骼层的脆性断裂,建立海龟背甲的断裂力学模型,开展背甲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结果背甲的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的塑性变形与界面脱黏相互促进。在低冲击速度下,界面脱黏引起的损伤能量耗散与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的塑性耗散相等;两种耗散机理产生了相同的增韧效果。在高冲击速度下,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的塑性耗散大于界面脱黏的损伤能量耗散,表明塑性变形是背甲主要的增韧机理。另外,冲击速度会影响塑性耗散的程度;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塑性耗散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一趋势与角质层和胶原蛋白质层的塑性变形模式有关。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两层中的塑性变形区逐渐减小且塑性应变值增大,表现出塑性应变局部化。冲击速度的进一步增大导致两层中塑性变形扩展,抑制了塑性应变局部化。结论本文揭示的海龟背甲多层结构中塑性耗散和界面脱黏引起的损伤能量耗散相互作用机理为设计高韧性、抗冲击的工程防护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质 冲击速度 能量耗散 应变局部化 相互作用机理 界面 塑性变形区 多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种失效模式耦合的复合材料损伤分析
11
作者 何易周 张凝 尹硕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复合材料的损伤失效形式是多样的,其损伤失效形式包括层合板损伤、胶体裂纹扩展和界面脱黏。为了探讨层合板损伤、胶体裂纹扩展、界面脱黏3种损伤失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利用ABAQUS/Explicit软件建立混合型弯曲(MMB)断裂有限元模型,通过... 复合材料的损伤失效形式是多样的,其损伤失效形式包括层合板损伤、胶体裂纹扩展和界面脱黏。为了探讨层合板损伤、胶体裂纹扩展、界面脱黏3种损伤失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利用ABAQUS/Explicit软件建立混合型弯曲(MMB)断裂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从而证明MMB模型的准确性。然后结合Hashin失效准则、扩展有限元法(XFEM)和内聚力模型(CZM)来研究3种失效模式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层合板损伤不仅可以影响界面脱黏失效发生时间,同时也能影响胶体中裂纹扩展路径,为复合材料损伤问题数值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板损伤 胶体裂纹扩展 界面 Hashin失效准则 XFEM CZ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段先注浆对预应力锚索抗拔试验结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庆光 柳雄 +3 位作者 刘杰 何杰 梁凌川 陈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17-3325,共9页
为了解决无法采用已注浆锚索进行抗拔试验问题,基于界面脱黏剪切模型,利用荷载传递和弹性变形理论,考虑锚索锚固段与自由段长度比L_b/L_a的影响,建立了采用自由段已注浆锚索抗拔试验结果评价锚索抗拔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自由段注浆对... 为了解决无法采用已注浆锚索进行抗拔试验问题,基于界面脱黏剪切模型,利用荷载传递和弹性变形理论,考虑锚索锚固段与自由段长度比L_b/L_a的影响,建立了采用自由段已注浆锚索抗拔试验结果评价锚索抗拔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自由段注浆对锚索抗拔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当界面剪切阶段由弹性向脱黏过渡时,提高比例快速增加,并在脱黏后逐渐趋于稳定。其次,锚索自由段与锚固段交界面处剪切位移和轴力最大,并向两端逐渐降低。随着拉拔力的提高,界面剪切位移和轴力都不断增大,同时向锚索两端的衰减速度也加快。此外,弹性阶段时剪应力曲线为山峰型,而脱黏阶段为马鞍型,并随抗拔力的提高,马鞍开口逐渐扩大。最后,锚固段与自由段长度比L_b/L_a对锚索极限抗拔力的影响较小,其极限抗拔力折减系数γ_Q取值介于0.81~0.83之间,且L_b/L_a=2.5时,γ_Q计算值仅比实测结果小6.02%,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自由段先注浆 界面 抗拔特性 荷载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诱导缺陷复合材料T型接头的弯曲失效实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海 肖加余 +3 位作者 邢素丽 文思维 杨孚标 杨金水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8-136,共9页
通过实验研究含不同诱导缺陷的复合材料T型接头的弯曲力学性能和失效过程,采用引入脱黏缺陷和三角区填充率缺陷来诱导T型接头的不同失效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失效模式下T型接头所表现出来的弯曲力学性能差异极大,完好的T型接头所能承受的... 通过实验研究含不同诱导缺陷的复合材料T型接头的弯曲力学性能和失效过程,采用引入脱黏缺陷和三角区填充率缺陷来诱导T型接头的不同失效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失效模式下T型接头所表现出来的弯曲力学性能差异极大,完好的T型接头所能承受的载荷为288.5N,界面脱黏会削弱其30%的承载能力,而三角区填充率的减少会导致裂纹在填充区内部引发和扩展,导致T型接头的弯曲力学性能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T型接头 弯曲力学性能 失效过程 界面 三角区填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矿区植被根系采动损伤特征及细观力学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东江 张农 +1 位作者 赵一鸣 雷少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3-380,共8页
根系损伤是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矿区开采植被退化的重要诱因,以神东矿区为背景,通过调研总结地表沉降、根系赋存及变形破坏特征,提出采动诱发根系损伤的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两类现象。建立等径单根界面剪切脱黏模型,分析开采扰动后根土界... 根系损伤是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矿区开采植被退化的重要诱因,以神东矿区为背景,通过调研总结地表沉降、根系赋存及变形破坏特征,提出采动诱发根系损伤的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两类现象。建立等径单根界面剪切脱黏模型,分析开采扰动后根土界面的"弹性-滑移-脱黏"三阶段受力过程,得出根土界面剪应力-应变关系,揭示三种典型损伤的细观力学机制。进一步将矿区优势植物沙柳和沙蒿简化成全长锚固单元和根土复合层,采用FLAC3D研究采动后全长锚固单元和根土复合层宏观响应的受力变形区划特征。结果表明:高拉应力是采空区上方全长锚固单元损伤的控制因素;表底层受力的非一致性和非整体性是引发采空区边界附近全长锚固单元损伤的控制因素。采空区上方根土复合底层剪应力水平高于表层,更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压剪损伤区;采空区边界及以外根土复合表层拉应力水平高于底层,更容易形成拉伸损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 根系损伤机制 界面剪切模型 细观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基复合材料韧-脆性转变强度的理论预测
15
作者 杨成鹏 贾斐 魏景超 《力学学报》 2025年第8期1911-1919,共9页
韧-脆性转变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设计与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纤维圆柱体模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剪滞理论、纤维统计强度理论以及混合率,考虑细观损伤破坏机理、纤维近表面应力集中因子和界面脱黏能量释放率... 韧-脆性转变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设计与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纤维圆柱体模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剪滞理论、纤维统计强度理论以及混合率,考虑细观损伤破坏机理、纤维近表面应力集中因子和界面脱黏能量释放率,建立了CMCs的跨尺度韧-脆性转变过程拉伸强度的表征预测模型,并将理论模型用于2D-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初步对比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率强度模型可合理表征CMCs韧-脆性转变过程的强度特性,并准确预测CMCs的韧-脆性转变界面力学条件,其对2D-C/SiC复合材料的强度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揭示了纤维近表面应力集中效应对CMCs韧-脆性转变的核心作用机制.此外,考虑断裂纤维簇对应力集中的影响时,模型的强度预测值大幅度降低,表明非均匀界面性能和非均匀承载导致的局部纤维簇断裂核,对CMCs的承载性能具有显著削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强度理论 界面 韧脆性转变 混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形诱导纤维转动的增量-正割非线性平均场仿真
16
作者 程春 杨培继 《力学学报》 2025年第8期1920-1928,共9页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其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汽车等行业.文章针对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非线性与损伤建模中的关键难题,提出两项创新性改进.建立了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先进损伤本构模型.首先,针对传统均...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其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汽车等行业.文章针对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非线性与损伤建模中的关键难题,提出两项创新性改进.建立了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先进损伤本构模型.首先,针对传统均质化方法在复杂载荷路径下预测失真的技术瓶颈,以增量-正割非线性法为框架,创新性地考虑基体非对称塑性与纤维基体界面脱黏等特性,构建了能够精确捕捉复合材料渐进损伤过程的新型均值场均匀化模型.该方法在面内剪切等复杂载荷下展现出独特优势,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技术瓶颈,即无法准确模拟应力-应变曲线的缓慢下降段.其次,模型创新性地考虑了应变对于纤维转动的影响,通过量化剪切变形过程中纤维取向的动态演化规律,显著提升了模型对复合材料大剪切变形的预测精度.经ABAQUS有限元仿真验证,该模型成功整合非对称基体塑性、界面脱黏、应变软化等复杂特性,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结构多尺度损伤建模能力,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正割法 变形诱导纤维转动 均值场均匀化 界面模型 基体平均非对称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