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单离子导电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界面稳定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子阳 付茹 +2 位作者 邹海凤 陈卓 程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3,共6页
以苯乙烯磺酰(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 STFSI)、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和2,2,3,3-四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TFMA)[或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OFMA)、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单体,合成了3种锂单离子导电聚合物电解质,并将其制... 以苯乙烯磺酰(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 STFSI)、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和2,2,3,3-四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TFMA)[或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OFMA)、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单体,合成了3种锂单离子导电聚合物电解质,并将其制成了隔膜,组装了CR 2025扣式电池。采用FTIR、SEM、EIS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对隔膜进行了表征,对CR 2025扣式电池进行恒电位间歇滴定法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电解质膜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90℃,2.0×10^(-5)S/cm)、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5 V)和高的锂离子迁移数(≈1)。电解质膜拥有较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60℃,≥3.7×10^(-9)cm^(2)/s)。经热处理后,电解质膜与锂金属的界面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这归因于含氟侧链基团在聚合物电解质表面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锂离子导体 聚合物电解质 隔膜 界面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强磁场对Al-0.85%Cu合金定向凝固界面稳定性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茂 任维丽 +3 位作者 任忠鸣 李喜 钟云波 邓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2-1298,共7页
研究纵向稳恒强磁场在定向凝固Al-0.85%Cu(质量分数)合金平面晶-胞晶转变过程中,对界面失稳程度及胞晶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界面失稳程度先变小后变大,最后又变小;磁场强度为1 T时,界面失稳程度最大,胞晶间距先减... 研究纵向稳恒强磁场在定向凝固Al-0.85%Cu(质量分数)合金平面晶-胞晶转变过程中,对界面失稳程度及胞晶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界面失稳程度先变小后变大,最后又变小;磁场强度为1 T时,界面失稳程度最大,胞晶间距先减小后增大;磁场强度为4 T时,胞晶间距达到最小值;同时,磁场也使得胞晶形貌变得不规则。采用磁阻尼效应和热电磁对流(TEMC)相互竞争的机制来解释相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0.85%Cu 定向凝固 强磁场 界面稳定性 磁阻尼 热电磁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表面氧化及其对SiC/Fe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汤文明 郑治祥 +1 位作者 丁厚福 金志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89-296,共8页
烧结致密的α-SiC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1200℃×10h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层氧化膜具有β-方石英晶体结构.氧化膜的生长由O2通过SiO2晶格间隙的扩散控制. SiC/Fe界面反应剧烈,界面稳定... 烧结致密的α-SiC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1200℃×10h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层氧化膜具有β-方石英晶体结构.氧化膜的生长由O2通过SiO2晶格间隙的扩散控制. SiC/Fe界面反应剧烈,界面稳定性极差. SiC表面氧化能有效阻挡该界面反应,提高其稳定性. 900℃以下长时间保温,氧化 SiC/Fe界面十分平直,无明显反应的迹象,界面十分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稳定性越来越低,在局部区域内开始发生反应,并逐渐扩展到整个界面,最终导致氧化膜遭到破坏,失去阻挡界面反应的作用.氧化膜与SiC、Fe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所造成的应力集中,以及氧化膜中存在的孔隙可能是导致氧化膜在热处理过程中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稳定性 反应阻挡层 碳化硅陶瓷 铁基复合材料 表面氧化 氧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置换反应的界面稳定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甘国友 孙加林 +2 位作者 陈敬超 陈永翀 严继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67-171,共5页
通过建立界面扰动模型 ,推导了三元固态置换反应系界面稳定性的化学势梯度判据。结果表明 :如果扰动微区前沿速率控制元素的化学势梯度升高小于 2 0 .7% ,平面界面稳定长大 ,将形成层状结构 ;若大于 2 0 .7% ,平面界面不稳定长大 ,将形... 通过建立界面扰动模型 ,推导了三元固态置换反应系界面稳定性的化学势梯度判据。结果表明 :如果扰动微区前沿速率控制元素的化学势梯度升高小于 2 0 .7% ,平面界面稳定长大 ,将形成层状结构 ;若大于 2 0 .7% ,平面界面不稳定长大 ,将形成束集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置换反应 原位复合材料 界面稳定性 束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5对PEO基电解质导锂及界面稳定性能的改善 被引量:3
5
作者 袁长福 刘晋 +2 位作者 韩鹏飞 徐俊毅 李劼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9-1196,共8页
以一种金属有机框架Zn4O(1,4-苯二甲酸)3(MOF-5)为填料,加入聚氧乙烯(Polyethylene oxide,PEO)中,以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SO2CF3)2)为锂盐,通过溶液浇注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复合电解质(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CPE)膜。采用... 以一种金属有机框架Zn4O(1,4-苯二甲酸)3(MOF-5)为填料,加入聚氧乙烯(Polyethylene oxide,PEO)中,以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SO2CF3)2)为锂盐,通过溶液浇注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复合电解质(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CPE)膜。采用交流阻抗及其与电势阶跃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离子迁移数进行测定。另外,研究CPE与锂负极的界面稳定性以及计时电流曲线、阻抗随存储时间变化以及恒流极化循环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掺入质量分数为10%的MOF-5后,20℃时离子电导率从6.3×10-7 S/cm提高到最高的1.9×10-5S/cm,锂离子迁移数则随MOF-5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质量分数为0时的0.012增加到20%时的0.232,表明MOF-5具有阴离子受体效应,对锂离子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MOF-5的加入明显提高了CPE与锂负极界面在静态存储及动态工作条件下的稳定性,进一步证明MOF-5能改善PEO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关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MOF-5 聚氧乙烯 阴离子受体 界面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速度对磁流体液体动密封中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媛 樊玉光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0,共3页
推导了旋转轴液体密封中液-液界面由于相对运动引起的切应力,从相对速度角度对液体动密封界面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结构进行了改进,将磁流体界面的稳定性问题转化为静态扩散处理。
关键词 磁流体 液体密封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取向对DD8镍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的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志义 傅恒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2,共6页
研究了晶体取向对DD8镍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的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抽拉方式对该晶体取向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100〉偏离热流方向的晶粒在平界面区比〈100〉与热流方向一致的晶粒的界面稳定性大,而在胞枝转变区则... 研究了晶体取向对DD8镍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的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抽拉方式对该晶体取向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100〉偏离热流方向的晶粒在平界面区比〈100〉与热流方向一致的晶粒的界面稳定性大,而在胞枝转变区则相反;以平界面速度、胞晶速度和枝晶速度连续抽拉及逆过程的速度递减抽拉对以上结果的影响一致。研究表明,晶体取向对凝固界面稳定性的影响是由于液相原子在不同晶面的结晶面上沉积时形成的原子键不同,影响了系统自由能的降低,影响了液相原子迁移至固相界面上的有效跳动频率和固相原子迁移至液相中的有效跳动频率,影响了液固相界面前沿的溶质分布和成分过冷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合金 定向凝固 晶体取向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元素对TiC(100)/α-Fe(100)界面稳定性及电子特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凤春 唐黎明 +1 位作者 李元喆 罗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68,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o元素对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建立了Mo元素处于5种不同位置的掺杂TiC(100)/Fe(100)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和界面掺杂能评价了Mo元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差...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o元素对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建立了Mo元素处于5种不同位置的掺杂TiC(100)/Fe(100)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和界面掺杂能评价了Mo元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其对电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o原子掺杂Ⅱ位置模型的界面粘附功最大,界面掺杂能最小,界面结构最为稳定。其界面处Fe原子与Mo原子呈强金属键,与C原子呈强共价键-离子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元素 TiC(100)/Fe(100)界面 界面稳定性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悬浮固粒射流界面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泽宣 Tan Soon Keat 林建忠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69-674,共6页
利用气固两相耦合模型 ,理论推导出含悬浮固粒射流的稳定性方程 ,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两相射流稳定性特征曲线、固气扰动速度比值幅值曲线及固气相位差曲线 。
关键词 界面稳定性 悬浮固粒 两相射流 固粒扰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100)/α-Fe(100)界面稳定性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凤春 李元喆 +1 位作者 唐黎明 罗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69,75,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建立了4种不同原子堆垛方式的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界面能和断裂功评价界面稳定性;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电子特性。结果表明:Fe原子位于...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建立了4种不同原子堆垛方式的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界面能和断裂功评价界面稳定性;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电子特性。结果表明:Fe原子位于C原子上方的堆垛模型界面粘附功最大,界面能最小,界面结构最稳定。其界面处Fe、C原子间的键合作用最强,呈强共价键,主要由Fe原子的3d轨道与C原子的2p轨道杂化共轭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100)/Fe(100)界面 界面稳定性 电子特性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钴矿热电材料/Ti_(88)Al_(12)界面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骐昊 廖锦城 +4 位作者 唐云山 顾明 刘睿恒 柏胜强 陈立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89-894,共6页
热电器件的界面稳定性是决定其服役可靠性和寿命的关键因素。对于方钴矿热电器件,为了抑制高温电极与方钴矿材料之间的相互扩散,需要在两者之间加入阻挡层。本工作选用Ti_(88)Al_(12)作为阻挡层,利用一步法热压烧结制备n型Yb_(0.3)Co_4S... 热电器件的界面稳定性是决定其服役可靠性和寿命的关键因素。对于方钴矿热电器件,为了抑制高温电极与方钴矿材料之间的相互扩散,需要在两者之间加入阻挡层。本工作选用Ti_(88)Al_(12)作为阻挡层,利用一步法热压烧结制备n型Yb_(0.3)Co_4Sb_(12)/Ti_(88)Al_(12)/Yb_(0.3)Co_4Sb_(12)和p型CeFe3.85Mn0.15Sb12/Ti_(88)Al_(12)/CeFe3.85Mn0.15Sb12样品,研究Ti_(88)Al_(12)阻挡层与热电材料间的界面接触电阻率及微结构在加速老化实验中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老化条件下,n型样品的界面接触电阻率增加速度比p型样品慢,其激活能分别为84.1 k J/mol和68.8 k J/mol。对于n型样品,由元素扩散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中间层的增长及最终AlCo/TiCoSb层的开裂是导致界面接触电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p型热电材料与Ti_(88)Al_(12)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加速了p型样品中界面裂纹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钴矿 界面稳定性 阻挡层 接触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速度剖面形状变化及其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小军 胡国辉 周哲玮 《应用数学和力学》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用线性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内部为轴对称液体射流、外部为同轴气体射流的粘性双流体模型· 在液体射流和气体射流分别处于不同压力梯度作用的条件下,讨论了数学模型中射流速度剖面形状变化。
关键词 自由射流 速度剖面 Chebyshev配点法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射流不同速度剖面下界面稳定性的伪谱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海容 胡国辉 周哲玮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11-1219,共9页
 建立了外围为气体,内部为液体射流的双流体模型,并用Chebyshev配点法研究了不同速度剖面自由射流的界面稳定性问题· 利用非线性的坐标变换,将物理空间变换到计算空间,得到关于时间频率的广义特征值问题· 通过对计算结果...  建立了外围为气体,内部为液体射流的双流体模型,并用Chebyshev配点法研究了不同速度剖面自由射流的界面稳定性问题· 利用非线性的坐标变换,将物理空间变换到计算空间,得到关于时间频率的广义特征值问题·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射流 Chebyshev配点法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挤复合界面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燕 姜南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24,共3页
以HDPE(高密度聚乙烯)/LDPE(低密度聚乙烯)、HDPE/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HDPE/PP为共挤试验材料组合,以不同转速为试验工况,研究了不同材料组合、不同转速对轴向和周向共挤界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的提高使得粘度比减小,从... 以HDPE(高密度聚乙烯)/LDPE(低密度聚乙烯)、HDPE/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HDPE/PP为共挤试验材料组合,以不同转速为试验工况,研究了不同材料组合、不同转速对轴向和周向共挤界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的提高使得粘度比减小,从而有利于轴向与周向界面的稳定性,相容性好的材料组合比相容性差的材料组合界面稳定,且内外层贴合较好,不易剥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丙烯 共挤 材料组合 转速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体系与水界面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作者 李朝阳 张开升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2-157,共6页
为考察仿生黏液透明质酸体系与水相界面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Forcite模块,采用Nose扩展系统控温法、Atom based计算方法和Ewald计算方法,通过分子动力学研究,探讨仿生黏液-水界面的分子之间的变化。以透明质酸的水溶液为代表,模拟... 为考察仿生黏液透明质酸体系与水相界面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Forcite模块,采用Nose扩展系统控温法、Atom based计算方法和Ewald计算方法,通过分子动力学研究,探讨仿生黏液-水界面的分子之间的变化。以透明质酸的水溶液为代表,模拟生物黏液,从微观层面探讨界面稳定性:从界面张力、界面相互作用能、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等方面分析影响界面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仿生黏液在透明质酸高分子多聚体和水分子在质量比为1∶10时的界面张力最小为61.33 mN/m,此时的单位界面能最低为242.67 kJ/(mol·nm^(2)),界面最稳定。根据MSD曲线和RDF(径向分布函数),从水分子和透明质酸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弱和水分子的移动也间接地表明在质量比为1∶10时,体系界面稳定性最高。模拟结果与实验的稳定性结果一致,从微观层面解释了透明质酸体系和水界面的一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体系 分子动力学 仿生黏液 界面稳定性 界面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锌镉晶体生长温度梯度与界面形状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16
作者 曹聪 刘江高 +4 位作者 范叶霞 李振兴 周振奇 马启司 牛佳佳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1-648,共8页
碲锌镉晶体被广泛用作红外探测器碲镉汞薄膜的外延衬底和制造室温核辐射探测器。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界面形状与热量传输状态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控制碲锌镉晶体生长过程中温度场分布,设计了垂直布里奇曼法和垂直温度梯度凝固... 碲锌镉晶体被广泛用作红外探测器碲镉汞薄膜的外延衬底和制造室温核辐射探测器。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界面形状与热量传输状态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控制碲锌镉晶体生长过程中温度场分布,设计了垂直布里奇曼法和垂直温度梯度凝固法微凸固液界面的晶体生长程序,并根据实际晶体生长实验,分析了晶体生长方法差异与碲锌镉晶体单晶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光致发光谱进行成分测试获得了碲锌镉晶体等径段纵截面中Zn值分布谱图,以研究固液界面温度场分布与晶体Zn值宏观偏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固液界面两侧温场梯度分布对界面的形状选择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更大的固相侧温度梯度有助于实现稳定的凸界面晶体生长,从而提高晶体成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锌镉晶体 数值模拟 晶体生长 界面形状 界面稳定性 宏观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冷纯熔体中晶体生长平界面的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李向明 董国鹏 +1 位作者 王自东 林丹凤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19-1322,1326,共5页
具有匀速运动平直界面的一维凝固系统,一经扰动其界面将不再为平面。Mullins-Sekerka在假定扰动波长远远小于热扩散长度与液固界面满足局部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推出了M-S色散关系。在界面上也存在着动力学的作用,即界面的稳定性也依赖于... 具有匀速运动平直界面的一维凝固系统,一经扰动其界面将不再为平面。Mullins-Sekerka在假定扰动波长远远小于热扩散长度与液固界面满足局部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推出了M-S色散关系。在界面上也存在着动力学的作用,即界面的稳定性也依赖于动力过冷。文章在界面上考虑动力学影响,应用渐近分析理论继续分析过冷纯熔体液固界面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非快速凝固系统的液固界面不会绝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生长 界面 界面稳定性 渐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_(2)O_(3)纳米铝热剂界面结构和稳定性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闯 高贫 +1 位作者 王桂香 贡雪东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3,共7页
纳米铝热剂是一类应用广泛的含能复合材料,系统研究其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制备性能更优的新型铝热剂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Fe_(2)O_(3)(104)和Fe_(2)O_(3)(110)表面的结构、表面能以及由它们与Al(111)... 纳米铝热剂是一类应用广泛的含能复合材料,系统研究其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制备性能更优的新型铝热剂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Fe_(2)O_(3)(104)和Fe_(2)O_(3)(110)表面的结构、表面能以及由它们与Al(111)表面构成的Al/Fe_(2)O_(3)界面(AFS1、AFS2、AFS3、AFS4和AFS5)的结构、黏附功和键合特征。结果表明,Fe_(2)O_(3)(104)和Fe_(2)O_(3)(110)的O原子暴露表面更稳定,它们与Al(111)构成的界面AFS1和AFS5在所研究的5种界面中也最稳定,分别具有最大的黏附功(3.92 J·m^(-2)和3.02 J·m^(-2)),且AFS1比AFS5更稳定。在这两种最稳定的界面中,Al原子都是堆积在Fe_(2)O_(3)表面O原子的顶位,界面键合主要是通过Al‑O离子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 纳米铝热剂 Al/Fe_(2)O_(3) 界面结构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Mg_(3)SbBi界面层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忠良 傅赟天 +2 位作者 蒋蒙 王连军 江莞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1-937,共7页
Zintl相Mg_(3)(Sb,Bi)_(2)基热电材料因在中低温区(27~500℃)表现出优异的热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Mg、Sb元素比较活泼,在长期高温服役下易与电极发生剧烈界面扩散反应,导致热电器件的性能和服役寿命衰减。因此,选择能有效阻... Zintl相Mg_(3)(Sb,Bi)_(2)基热电材料因在中低温区(27~500℃)表现出优异的热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Mg、Sb元素比较活泼,在长期高温服役下易与电极发生剧烈界面扩散反应,导致热电器件的性能和服役寿命衰减。因此,选择能有效阻挡元素剧烈互扩散并且具有低界面接触电阻率阻挡层材料至关重要。本研究首先利用热压工艺制备出300℃最高ZT~1.4的n型Mg_(3)SbBi(Mg_(3.2)SbBi_(0.996)Se_(0.004))样品,然后采用Nb粉作为扩散阻挡层一步烧结制备Mg_(3)SbBi/Nb/Mg_(3)SbBi“三明治”结构样品,系统研究界面层的组成、微结构以及电阻随老化时间演变过程。加速老化实验(525℃/70 h;525℃/170 h;525℃/360 h)研究发现,Nb阻挡层中的Mg-Sb/Bi组分发生偏析,表面产生裂纹,抛光处理后界面连接完好,无裂纹和孔洞,界面扩散层厚度随老化时间延长缓慢增加至1.6μm。Nb/Mg_(3)SbBi界面电阻率从初始的12.9μΩ·cm^(2)增大到19.8、27.4和31.8μΩ·cm^(2),表明老化导致界面处元素发生微弱扩散,但Nb阻挡层仍呈现优异的阻挡性能。因此,在Mg_(3)(Sb,Bi)_(2)基热电材料体系中,选择界面扩散微弱且结构致密的Nb作为阻挡层材料,可以在确保连接可靠的同时有效阻挡Mg、Sb元素扩散,从而提升Mg_(3)(Sb,Bi)_(2)基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其在中温发电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3)(Sb Bi)_(2) 扩散阻挡层 界面稳定性 界面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不稳定性引起混合过程的二维数值计算 被引量:10
20
作者 柏劲松 李平 +1 位作者 邹立勇 王涛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4-472,共9页
在可压缩多介质流体动力学高精度欧拉计算方法多介质流体分段抛物方法(multi-fluid piecewise parabolic method,MFPPM)基础上,运用算子分裂技术,增加二阶空间中心差方法和两步Rung-Kutta时间推进方法计算动力学黏性以及热流部分对流场... 在可压缩多介质流体动力学高精度欧拉计算方法多介质流体分段抛物方法(multi-fluid piecewise parabolic method,MFPPM)基础上,运用算子分裂技术,增加二阶空间中心差方法和两步Rung-Kutta时间推进方法计算动力学黏性以及热流部分对流场的影响,发展适用于NS(Navier-Stokes)方程的可压缩多介质黏性流体计算方法多介质黏性流体分段抛物方法(multi-viscousity-fluid piecewise parabolic method,MVPPM).文中采用MVPPM对英国AWE(atomic weapons establishment)激波管实验进行二维计算,给出了与实验图像基本一致的计算结果;应用MFPPM和MVPPM分别对二维柱对称内爆动力学界面不稳定性及其后期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给出内外界面演化、速度历史以及后期中心气穴不同半径内因RT(Rayleigh-Taylor)界面不稳定性引起的混合量分布情况,从计算结果比较可见黏性对物质界面处混合量的分布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稳定性 混合 多介质黏性流体 高精度计算格式 NAVIER-STOKES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