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封四聚苯胺/TiO_2/ITO薄膜电极光致界面电荷转移 被引量:3
1
作者 曹亚安 孟庆巨 +5 位作者 宋庆 舒永春 赵俊岩 姚江宏 白玉白 许京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77-1681,共5页
采用水解胶溶法和旋转涂膜法分别制备出TiO2纳米粒子溶胶和TiO2/ITO薄膜,采用浸泡法制备出苯封四聚苯胺(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利用表面光电压谱、光致循环伏安和光电流作用谱测定了TiO2的禁带宽度和表面态能级、聚苯胺的HOMO-LUMO... 采用水解胶溶法和旋转涂膜法分别制备出TiO2纳米粒子溶胶和TiO2/ITO薄膜,采用浸泡法制备出苯封四聚苯胺(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利用表面光电压谱、光致循环伏安和光电流作用谱测定了TiO2的禁带宽度和表面态能级、聚苯胺的HOMO-LUMO能级宽度和双极化子能级,确定了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能带结构.进一步分析了聚苯胺/TiO2/ITO薄膜电极的光电转换特性及光致界面电荷转移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封四聚苯胺 TIO2 表面敏化 聚苯胺/TiO2/TTO薄膜电极 光致界面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p_2P表面敏化TiO_2基复合薄膜光致界面电荷转移 被引量:2
2
作者 翟晓辉 赵俊岩 +1 位作者 巢晖 曹亚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7-1622,共6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制备出TiO2/ITO、Zn2+掺杂的TiO2(TiO2-Zn)/ITO和TiO2/ZnO/ITO薄膜,采用表面敏化技术和旋转涂膜法,制备出(1,10-邻菲咯啉)2-2-(2-吡啶基)苯咪唑钌混配配合物(Rup2P)表面敏化的TiO2基复合薄膜Rup2P/TiO2/ITO、Rup2P/Ti...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制备出TiO2/ITO、Zn2+掺杂的TiO2(TiO2-Zn)/ITO和TiO2/ZnO/ITO薄膜,采用表面敏化技术和旋转涂膜法,制备出(1,10-邻菲咯啉)2-2-(2-吡啶基)苯咪唑钌混配配合物(Rup2P)表面敏化的TiO2基复合薄膜Rup2P/TiO2/ITO、Rup2P/TiO2-Zn/ITO和Rup2P/TiO2/ZnO/ITO.表面光电压谱(SPS)结果发现:敏化后的TiO2基薄膜在可见区(400-600nm)产生SPS响应;TiO2基薄膜的能带结构不同,其在400-600nm和350nm处的SPS响应的峰高比不同.利用电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EFISPS),测定TiO2基薄膜和表面敏化TiO2基复合薄膜各种物理参数,并确定其能带结构.分析可知,表面敏化TiO2基复合薄膜在400-600nm的SPS响应峰主要源于Rup2P分子的中心离子Ru4d能级到配体1,10-邻菲咯啉π*1和2-(2-吡啶基)苯咪唑π*2能级的跃迁;TiO2中Zn2+掺杂能级有利于Ru4d能级到配体π*1和π*2跃迁的光生电子向TiO2-Zn导带的注入;TiO2/ZnO异质结构有利于光生电子向ITO表面的转移,从而导致可见光(400-600nm)SPS响应增强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2P 表面敏化 TiO2-Zn/ITO TiO2/ZnO/ITO 光致界面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成田恬 张坤 +5 位作者 罗曼 孟雨欣 祖源泽 王奕锦 王鹏 余晨辉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6-680,共15页
由低维InAs材料和其他二维层状材料堆叠而成的垂直范德华异质结构在纳米电子、光电子和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中应用广泛。探索跨结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对于全面理解该类器件的非凡特性至关重要。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揭示界面电荷转移特性与各... 由低维InAs材料和其他二维层状材料堆叠而成的垂直范德华异质结构在纳米电子、光电子和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中应用广泛。探索跨结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对于全面理解该类器件的非凡特性至关重要。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揭示界面电荷转移特性与各种能量稳定型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光、磁等原理物理特性和器件性能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文中梳理、总结和探讨了近年来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间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与潜在的功能应用,提出在理论方法和计算精度方面大力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几个途径,为更好地开展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器件设计提供可借鉴的量化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s异质结 范德华堆叠结构 界面电荷转移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PSA Ⅱ型异质结界面电荷转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敏 李红杰 邵珠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7-681,共5页
采用稳态光致发光光谱和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光谱(NTRT-PL)表征,揭示ZnO-PSA Ⅱ型纳米异质结光生载流子电荷转移过程,通过甲基橙光降解实验,测得ZnO-NRs和ZnO-PSA紫外光降解率分别为25. 5%和60. 1%,光降解率提高到2. 4倍,表明Ⅱ型异质结相... 采用稳态光致发光光谱和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光谱(NTRT-PL)表征,揭示ZnO-PSA Ⅱ型纳米异质结光生载流子电荷转移过程,通过甲基橙光降解实验,测得ZnO-NRs和ZnO-PSA紫外光降解率分别为25. 5%和60. 1%,光降解率提高到2. 4倍,表明Ⅱ型异质结相对于单一半导体而言,能促进光生载流子在界面间电荷转移,有利于载流子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PSAII型异质结 瞬态光致发光光谱 界面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对SrTiO_(3)(001)上生长CoSe/FeSe异质界面结构和谱学研究
5
作者 苗光耀 徐小凤 +3 位作者 方皓 朱学涛 郭建东 王炜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硒化铁/钛酸锶(001)(FeSe/SrTiO_(3)(001),FeSe/STO)中界面增强的超导电性一直是近些年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FeSe薄膜构筑异质界面是调控其超导电性和构筑新奇量子物态的重要手段。本文报道了利用分子束外延在SrTiO_(3)(0... 硒化铁/钛酸锶(001)(FeSe/SrTiO_(3)(001),FeSe/STO)中界面增强的超导电性一直是近些年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FeSe薄膜构筑异质界面是调控其超导电性和构筑新奇量子物态的重要手段。本文报道了利用分子束外延在SrTiO_(3)(001)衬底上制备了高质量硒化钴-硒化铁(CoSe/FeSe)纵向异质结的方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详细研究了该异质界面的电子性质和电子态密度的实空间分布。由于CoSe/FeSe界面存在强烈的电荷转移,FeSe处于过掺杂状态,导致FeSe/STO界面相互作用已不满足非绝热近似,以及FeSe中超导电性的消失。空间依赖的扫描隧道谱显示,CoSe/FeSe的异质界面边缘处出现了晶向依赖的边缘电子态和边角电子态,这些边界上的电子态受到CoSe/FeSe界面电荷转移效应的调制。该研究为基于单层FeSe/STO界面超导电性的调控及量子结构的构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扫描隧道显微镜 异质结 界面电荷转移 Co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修饰Ti_(3)C_(2)T_(x)MXene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高效析氢反应电催化剂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巍 王永靖 +5 位作者 项坤 白赛帅 王海涛 邹菁 Arramel 江吉周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39,共4页
高效、经济和环保是电化学水分解制氢电催化剂的关键要素。二维(2D)MXene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MXene材料,但只有少数具有本征析氢反应(HER)催化活性。然而,MXene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较大的... 高效、经济和环保是电化学水分解制氢电催化剂的关键要素。二维(2D)MXene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MXene材料,但只有少数具有本征析氢反应(HER)催化活性。然而,MXene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较大的比表面积、高电导率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因此可以作为与其他物质复合的理想平台。本研究首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了CoP与Ti_(3)C_(2)T_(x)MXene(其中T_(x)=―F和―OH官能团)具有低的氢吸附自由能(ΔGH^(*))。接着,我们合成了CoP-Ti_(3)C_(2)T_(x)MXene纳米复合材料,并在0.5 mol∙L^(−1)H_(2)SO_(4)中测试了其电催化HER性能。该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表现出了低的过电位(135 mV)和Tafel斜率为48 mV∙dec^(−1)。理论计算表明,CoP-Ti_(3)C_(2)T_(x)MXene纳米复合材料的优异电催化性能源于Ti_(3)C_(2)T_(x)的高金属导电性、良好的界面电荷转移、快速的氢吸附/解吸过程以及优化的电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T_(x)MXene 析氢反应 COP 密度泛函理论 界面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gle-Entity Collisional Electrochemistry at the Micro-and/or Nano-Interface Between Two Immiscible Electrolyte Solutions
7
作者 Li-Fang Yang Jun-Jie Chen +7 位作者 Ling-Yu Chen Si-Qi Jin Tao-Xiong Fang Si-Jia He Liang-Jun Shen Xin-Jian Huang Xiao-Hang Sun Hai-Qiang Deng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I0001,共17页
Single-entity collisional electrochemistry(SECE)is a branch of single-entity electrochemistry.It can directly characterize entities/particles with single particle resolution through random collisions between particles... Single-entity collisional electrochemistry(SECE)is a branch of single-entity electrochemistry.It can directly characterize entities/particles with single particle resolution through random collisions between particles and electrodes in a solution,and obtain rich physicochemical information,thus becoming one of the frontiers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Interestingly,the(micro/nanoscale)sensing electrodes have evolved from a polarizable liquid/liquid(mercury/liquid)interface to a solid/liquid interface and then to a liquid/liquid interface(i.e.,an interface between twoimmiscible electrolyte solutions,ITIES),as if they have completed a cycle(but in fact they have not).ITIES has become the latest sensing electrode in the booming SECE due to its polarizability(up to 1.1 V at the water/a,a,a-trifluorotoluene interface)and high reproducibility.The four measurement modes(direct electrolysis,mediated electrolysis,current blockade,and charge displacement)developed in the realm of SECE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s have also been fully realized at the miniature ITIES.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se four modes at the 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ic concepts,operating mechanisms,and latest developments(e.g.,discovery of ionosomes,blockade effect of Faradaic ion transfer,etc.),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of this emerging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entity collisional electrochemistry Interface between two immiscible electrolyte solutions Charge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条件对Cu2S光阴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史继富 樊晔 +2 位作者 徐雪青 徐刚 陈丽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7-864,共8页
制备了Cu2S纳米材料,研究了制备条件对Cu2S形貌及催化多硫离子还原性能的影响,并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Cu2S作为光阴极应用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上.在Cu2S的制作过程中,盐酸对铜片的预处理及铜片和多硫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影响Cu2S性能的两... 制备了Cu2S纳米材料,研究了制备条件对Cu2S形貌及催化多硫离子还原性能的影响,并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Cu2S作为光阴极应用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上.在Cu2S的制作过程中,盐酸对铜片的预处理及铜片和多硫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影响Cu2S性能的两个重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Cu2S为纳米片组成的花瓣状结构,且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表面逐渐变得粗糙和多孔,这有利于增加其表面积,因此Cu2S和多硫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逐渐减小.另外,铜和多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Cu2S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反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Cu2S膜会断裂.在保证Cu2S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前提下优化得到的最经济省时的制备条件是:盐酸的浓度为30%,预处理时间为40min,和多硫化钠反应的时间为10s.用此条件下制备的Cu2S作为光阴极组装成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达到了4.01%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S 光阴极 界面电荷转移电阻 阻抗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催化剂对锂空气电池氧析出和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谷峰 王有伟 +2 位作者 郑智慧 刘建军 陆文聪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1-1135,共5页
锂空气电池以其超高的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充、放电过电位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金属钯作为催化剂可而降低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过电位,但其充、放电反应催化机制尚不完善。本研究运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建立了钯/氧气/过... 锂空气电池以其超高的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充、放电过电位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金属钯作为催化剂可而降低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过电位,但其充、放电反应催化机制尚不完善。本研究运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建立了钯/氧气/过氧化锂(Pd/O_2/Li_2O_2)的三相界面催化模型,从微观角度揭示钯催化剂在锂空气电池充、放电反应中的催化机制。研究表明, Pd/O基底通过促进Li_2O_2在界面处的电荷转移提高自身对LiO_2吸附作用,从而加速放电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形成,有效降低了充电过电位0.43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催化剂 过电位 界面电荷转移 第一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掺杂光催化剂改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慧锋 李明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4,共8页
Fe元素是一种廉价无毒、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元素,以掺杂等方式与光催化剂结合时能够有效提高光催化能力。Fe^(3+)掺杂光催化剂还能够有效提高Fenton反应中H_(2)O_(2)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和解决二次污染问题。综述了近年来Fe^(3+)掺杂光催... Fe元素是一种廉价无毒、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元素,以掺杂等方式与光催化剂结合时能够有效提高光催化能力。Fe^(3+)掺杂光催化剂还能够有效提高Fenton反应中H_(2)O_(2)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和解决二次污染问题。综述了近年来Fe^(3+)掺杂光催化剂在界面电荷转移、替位式掺杂和类Fenton反应三种改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三种机制的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并对Fe^(3+)掺杂光催化剂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界面电荷转移 掺杂 FENTON反应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光催化材料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帆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共2页
二维纳米材料是一类性能独特且有良好前景的光催化材料。二维材料表面原子排列通常与块体材料不同,对表面性质和界面电荷转移有显著影响,展现出独特的表/界面特性。近年来,各类二维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和表面改性策略的快速发展,在光催化... 二维纳米材料是一类性能独特且有良好前景的光催化材料。二维材料表面原子排列通常与块体材料不同,对表面性质和界面电荷转移有显著影响,展现出独特的表/界面特性。近年来,各类二维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和表面改性策略的快速发展,在光催化性能提升和能源环境领域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专刊邀请了从事光催化研究的学者,分享了他们在二维光催化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为实现二维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构-效关系建立、光催化效率提升和反应机理揭示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本专刊共收录论文12篇,包括综述4篇、研究论文8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材料 表面原子排列 二维纳米材料 反应机理 表面性质 可控合成 界面电荷转移 二维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