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脆硫锑铅矿与捕收剂作用的界面电化学 被引量:2
1
作者 余润兰 邱冠周 +1 位作者 胡岳华 覃文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采用线性极化、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脆硫锑铅矿在自然pH介质中,有无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存在时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DDTC浓度增加,φcorr负移,Icorr减少,抑制了阴极反应,促进了阳极反应;有DDTC比无DDTC存在时的电阻... 采用线性极化、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脆硫锑铅矿在自然pH介质中,有无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存在时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DDTC浓度增加,φcorr负移,Icorr减少,抑制了阴极反应,促进了阳极反应;有DDTC比无DDTC存在时的电阻增大了4倍,双电层电容减少,且随着DDTC浓度的增加,电化学电阻稍为减少而双电层电容增大;DDTC在脆硫锑铅矿表面呈扁平状化学吸附,并伴随DDTC 金属离子的盐沉积,产生钝化作用,氧化反应受阻;脆硫锑铅矿在无DDTC存在时,因存在明显的硫钝化膜,可实现无捕收剂浮选,可浮电位范围为:0.173~0.373V;有DDTC时,主要表现出因DDTC的化学吸附、DDTC 金属离子盐沉积而浮选,也存在疏水性硫对浮选的影响,可浮电位范围为:0.100~0.473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硫锑铅矿 捕收剂 界面电化学 选矿 线性极化 交流阻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红外光谱在界面电化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志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51-58,共8页
该文阐述了定位红外光谱在界面电化学中应用的原理,并解释了差谱。特别介绍了这种方法在电化学中的最新应用状况。
关键词 定位红外光谱 界面电化学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储能界面的核磁共振谱学研究方法
3
作者 欧阳意梅 赵蒙蒙 +1 位作者 钟贵明 彭章泉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深入认识电化学储能体系(如锂离子电池与锂金属电池等)表界面层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相关的物质传递、电荷存储与转移机理,对于开发宽温区、长循环与高倍率电化学储能器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电化学表界面层呈现出稀薄、无序和敏感等... 深入认识电化学储能体系(如锂离子电池与锂金属电池等)表界面层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相关的物质传递、电荷存储与转移机理,对于开发宽温区、长循环与高倍率电化学储能器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电化学表界面层呈现出稀薄、无序和敏感等特征,直接观测并获取准确信息充满了挑战。在众多表征技术中,核磁共振技术表现出非侵入性和可定量等特点,是物质鉴别以及微观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原位电化学核磁共振技术还能够观测电化学表界面生成的亚稳态中间相或发生的动态结构演变,为电化学储能体系表界面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关键的见解。本文综述了电化学储能界面的典型核磁共振研究方法,着重介绍了一维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动态核极化技术和交叉极化技术以及原位电化学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策略。通过上述方法在电极与电解质、复合固态电解质等界面的组成结构、离子输运与界面电荷存储机理等电化学储能界面的应用实例,展示了核磁共振技术在电化学储能界面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和重要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电化学 电化学原位核磁共振 离子输运 电化学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的电化学固液界面研究
4
作者 张燕燕 汪福意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和腐蚀等领域的核心,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直是电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高真空兼容微流控装置的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转换与存储、生物化学、传感器和腐蚀等领域的核心,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直是电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高真空兼容微流控装置的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其在电化学固液界面实时、原位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微流控装置的进一步创新以及ToF-SIMS仪器的不断发展,原位液相ToF-SIMS将为电催化、电池等领域的复杂电化学固液界面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固液界面 原位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原位分析 实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与平面硅电极界面的电化学行为(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吕京美 程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1-716,共6页
研究了重掺杂n-型单晶硅(CSi)在氢氟酸体系中生成多孔硅(PSi)的电化学行为,根据线性极化曲线,选取不同的电流密度,采用恒电流阳极极化法,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硅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面和断面形貌的表征,通过线性扫描极化技... 研究了重掺杂n-型单晶硅(CSi)在氢氟酸体系中生成多孔硅(PSi)的电化学行为,根据线性极化曲线,选取不同的电流密度,采用恒电流阳极极化法,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硅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面和断面形貌的表征,通过线性扫描极化技术和计时电位法,比较了单晶硅电极和多孔硅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分析了多孔硅形成前后的塔菲尔曲线和计时电位曲线,给出了多孔硅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电化学参数,如腐蚀电流、开路电位、塔菲尔斜率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单晶硅电极/电解质界面和多孔硅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讨论了两种电极界面的电化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硅电极界面 腐蚀速率 开路电位 极化曲线 界面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电化学界面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田中群 任斌 +2 位作者 吴德印 毛秉伟 徐云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34-447,共14页
激光拉曼光谱作为研究电极 /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方法 ,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吸附和反应等基础问题并应用于电催化、腐蚀和电镀等领域 .从方法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探讨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 激光拉曼光谱作为研究电极 /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方法 ,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吸附和反应等基础问题并应用于电催化、腐蚀和电镀等领域 .从方法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探讨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以及相关的联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综述了近年来拉曼光谱研究电化学界面的主要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电化学界面 吸附 界面结构 光谱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电化学界面研究的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任斌 刘峰名 +1 位作者 林旭锋 田中群 《电化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1-47,共7页
系统地介绍了将共焦显微拉曼光谱系统用于电化学界面研究的方法 ,包括铂电极的粗糙和电化学拉曼电解池的设计 .进行了铂上氢、氧和氯共吸附的拉曼光谱研究 .通过对甲醇氧化过程的现场跟踪 ,提出检测界面区溶液浓度变化和计算溶液 pH值... 系统地介绍了将共焦显微拉曼光谱系统用于电化学界面研究的方法 ,包括铂电极的粗糙和电化学拉曼电解池的设计 .进行了铂上氢、氧和氯共吸附的拉曼光谱研究 .通过对甲醇氧化过程的现场跟踪 ,提出检测界面区溶液浓度变化和计算溶液 pH值的方法 .实验表明拉曼光谱技术可作为研究实际应用体系的重要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界面 共焦显微拉曼光谱 粗糙 共吸附 铂电极 电化学拉曼电解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界面SERS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8
作者 赵刘斌 吴德印 +1 位作者 任斌 田中群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342,共9页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理论和拉曼光谱研究了吡啶在过渡金属(Ⅷ族)和币族金属(IB族)表面吸附的成键机理及其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作者研究组有关吡啶-金属SERS体系的研究,并从化学成键机理和光驱电荷转移机理两个方面探讨了电化...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理论和拉曼光谱研究了吡啶在过渡金属(Ⅷ族)和币族金属(IB族)表面吸附的成键机理及其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作者研究组有关吡啶-金属SERS体系的研究,并从化学成键机理和光驱电荷转移机理两个方面探讨了电化学界面SERS谱峰的频率位移和增强效应,解释了实验观测到的SERS光谱随金属电极材料、激发光波长以及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吡啶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电化学界面 吸附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电化学的若干发展趋势 被引量:4
9
作者 林仲华 《电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 2 0世纪后五十年电化学在理论、实验技术、新现象发现和应用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提出了 2 1世纪前期电化学的若干发展趋势 ,强调应重视电化学新体系的研究 ,以迎接 2 1世纪能源、材料、生命。
关键词 电化学 发展趋势 界面电化学 实验技术 量子电化学 电化学体系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输运谱在原位电化学界面测量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10
作者 穆张岩 丁梦宁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7,共20页
电化学/电催化技术是实现能源高效转化与储存的重要手段,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前沿领域。如今日渐深入的电催化研究开始要求更精确且多维度的电化学界面信息,从而指导实现电化学体系的优化,而这往往依赖于一些原位表征方法的发展和应... 电化学/电催化技术是实现能源高效转化与储存的重要手段,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前沿领域。如今日渐深入的电催化研究开始要求更精确且多维度的电化学界面信息,从而指导实现电化学体系的优化,而这往往依赖于一些原位表征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电输运谱(electrical transport spectroscopy,ETS)是一种新兴的基于芯片平台的电化学原位表征技术,它可以实现电势扫描条件下电化学信号和电极材料电输运性质的同时获取。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铂纳米线微纳器件的ETS信号原理(吸附现象导致的表面电子散射)和器件制作流程、几个典型电催化反应过程中铂表面状态的演变,以及电解质离子竞争吸附对铂催化氧还原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由于与电化学体系的高度匹配,ETS可应用于不同结构及金属类型材料体系(金和铂纳米颗粒)。金和铂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离子吸附现象,尤其是对于弱吸附离子(高氯酸根和硫酸根)。通过电输运谱还可实时监测电化学过程中材料的相变及电子性质的变化。于是,ETS可被用于监测和实现二维材料电化学可控插层,理解电催化剂在电催化过程中的相变机制以及相变过程如何影响电催化活性,揭示二维半导体催化剂材料电催化过程的自门控效应。此外,ETS还被应用于生物电化学体系,探索电化学过程中的细胞导电机制。最后,本文对ETS的优点及不足进行总结,展望了ETS在未来电化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输运谱 微纳电化学器件 原位表征 电化学界面 表面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分子探针合理设计的高选择性长程活体分析
11
作者 王越 张立敏 田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7,共11页
发展脑内化学物质的高选择性长期稳定的传感分析方法,对于准确获取脑生理病理过程的动力学信息,精准区分复杂的脑疾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基于新型电化学探针分子设计的脑内高选择性长程活体分析方面的研... 发展脑内化学物质的高选择性长期稳定的传感分析方法,对于准确获取脑生理病理过程的动力学信息,精准区分复杂的脑疾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基于新型电化学探针分子设计的脑内高选择性长程活体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1)通过设计并合成新型的O_(2)^(+)、H_(2)S_(n)、Ca^(2+)、K^(+)等的特异性有机分子探针,合理将特异性化学信号转换为高选择性的电化学信号,建立了系列高选择性的非电化学活性分子的活体电化学分析策略;(2)系统研究了传统Au-S键、Au-Se键、Au-C≡C键三种分子组装方式的界面电化学行为差异,优化并建立了基于Au-C≡C功能化的高稳定性电化学传感界面,发展了高选择性、长期稳定的Fe^(2+)实时活体分析方法;(3)通过合理地将高稳定分子组装策略和抗生物污染界面相结合,制备了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可逆型Ca^(2+)微电极阵列,实现了脑中风模型下鼠脑中不同脑区Ca^(2+)长达60天的实时追踪,以及癫痫模型下不同脑区四种离子(Ca^(2+)、Na^(+)、K^(+)及pH)的动态实时成像及动力学分析。最后,该综述针对目前脑活体分析时神经递质、氨基酸等重要生理物质的多脑区实时分析的难点及移动清醒动物的无线传感分析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界面 识别分子 高稳定性 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铜试剂推动稀土离子La(Ⅲ)在液/液界面迁移的伏安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狄俊伟 陈旭 范瑞溪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中性载体新铜试剂(L)络合推动稀土离子La(Ⅲ)在水/硝基苯(w/nb)界面迁移的伏安行为,结果证实LaCl3在水溶液中水解成La(OH)2+(MZ+),其迁移过程可表达为:MZ+(w)+SL(nb...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中性载体新铜试剂(L)络合推动稀土离子La(Ⅲ)在水/硝基苯(w/nb)界面迁移的伏安行为,结果证实LaCl3在水溶液中水解成La(OH)2+(MZ+),其迁移过程可表达为:MZ+(w)+SL(nb)MLsZ+(nb).(1)当CnbL≤0.15mmol/L时,半微分循环伏安曲线为一对单峰,整个过程是受L在nb相中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络合反应一步进行,形成1∶2(金属离子∶配体)络合物,在nb相中的稳定常数lgβ约为13.8.(2)当CnbL>0.15mmol/L时,半微分循环伏安曲线出现双峰,整个过程受动力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电化学 新铜试剂 镧离子 界面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111)-离子液体界面层状结构与温度关联的原位AFM力曲线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笑 钟赟鑫 +1 位作者 颜佳伟 毛秉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本文针对BMIPF6和OMIPF6两种离子液体,在电极表面远离零电荷电位且以负电荷表面电位下,运用AFM力曲线详细地研究了其与Au(111)单晶电极界面所形成的层状结构与温度的关联.在15~40oC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其离子液体层状结构越稳定.温... 本文针对BMIPF6和OMIPF6两种离子液体,在电极表面远离零电荷电位且以负电荷表面电位下,运用AFM力曲线详细地研究了其与Au(111)单晶电极界面所形成的层状结构与温度的关联.在15~40oC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其离子液体层状结构越稳定.温度对OMIPF6离子液体层状结构的稳定性和数目的影响较BMIPF6缓和:温度变化5oC,OMIPF6靠近表面第一层层状结构的力值变化仅为1~2 nN,而BMIPF6第一层层状结构的力值变化为3~5 nN;较低温下,BMIPF6中层状结构的数目有所增加,而OMIPF6的层状数目始终保持两层,且随温度的变化并不敏感.这可归因于两种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尺寸以及与电极表面的作用方式和强度不同;同时,OMIPF6较粘稠,其热运动受温度的影响不甚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界面 离子液体 Au(111) 双电层 层状结构 AFM力曲线 温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111)/咪唑基离子液体界面结构研究:阳离子侧链长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莉 刘帅 +3 位作者 李棉刚 苏建加 颜佳伟 毛秉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516,共6页
本文结合电化学方法与原子力显微镜力曲线技术,研究了两种烷基侧链长度不同的离子液体BMITFSA和OMITFSA在Au(111)电极表面附近的层状结构的数目和耐受力对电位的依赖性,探究了烷基侧链长度变化对界面层状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烷基... 本文结合电化学方法与原子力显微镜力曲线技术,研究了两种烷基侧链长度不同的离子液体BMITFSA和OMITFSA在Au(111)电极表面附近的层状结构的数目和耐受力对电位的依赖性,探究了烷基侧链长度变化对界面层状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烷基侧链长度的离子液体体系力-电位曲线形状基本相似.在零电荷电位(the potential of zero charge,PZC)附近时,力值最小,因为此时电极表面荷电量较小,层状结构不稳定;电位偏离PZC的过程中,第一层层状结构力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受到烷基侧链所处的不同位置影响,在PZC电位以负,短侧链离子液体的层状结构稳定性较好,而PZC电位以正,长侧链离子液体的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化学界面 原子力显微术 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100)/离子液体OMIPF_6界面结构的STM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瑾 李棉刚 +2 位作者 谢立强 颜佳伟 毛秉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601,共6页
本文运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了离子液体OMIPF_6中Pt(100)表面结构在电化学双层区随电极电位的变化.OMI+阳离子在Pt(100)表面形成有序吸附结构,并且在约1.2 V宽的电位区间内稳定地存在Pt(100)表面。在电位负于-0.6 V时,有序吸附结... 本文运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了离子液体OMIPF_6中Pt(100)表面结构在电化学双层区随电极电位的变化.OMI+阳离子在Pt(100)表面形成有序吸附结构,并且在约1.2 V宽的电位区间内稳定地存在Pt(100)表面。在电位负于-0.6 V时,有序吸附结构会发生向无序吸附结构的转变.在电位正于+0.6 V时,较强的静电排斥力才能克服OMIPF_6与Pt(100)表面之间的化学作用,从而导致OMI+阳离子的脱附.研究表明,OMI+阳离子具有的较长烷基侧链与Pt金属产生的较强化学相互作用是影响该Pt(100)/OMIPF_6界面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界面 离子液体 Pt(100) 有序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锂电池界面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永智 陈晨阳 +2 位作者 刘文燚 胡伟飞 刘金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55,共17页
固态锂电池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界面副反应与高界面阻抗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先前的综述已对解决化学/电化学界面问题的方法有了... 固态锂电池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界面副反应与高界面阻抗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先前的综述已对解决化学/电化学界面问题的方法有了相对全面的阐述,但并未细致讨论不同结构固态电池中物理界面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本文将简要介绍化学/电化学界面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重点按结构特点将固态锂电池分为三明治结构、粉末复合结构和3D一体化结构,细致地分析不同电池结构的物理界面特点与优化策略,并对各种策略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固态锂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界面阻抗 化学/电化学界面 物理界面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能源所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干法制备取得新突破
17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3,共1页
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二次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新能源体系之一,其中聚合物/硫化物复合薄层化电解质的制备是该类电池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和大规模生产的最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干法制造技术,因其环保、经济效益高、利于制... 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二次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新能源体系之一,其中聚合物/硫化物复合薄层化电解质的制备是该类电池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和大规模生产的最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干法制造技术,因其环保、经济效益高、利于制备厚电极并规避有机溶剂等优势,受到广泛青睐.现今主要基于聚四氟乙烯(PTFE)黏结剂成纤化的主流无溶剂工艺存在黏结性不佳、机械性能差、界面电化学不稳定等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 二次电池 全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 干法制备 界面电化学 黏结性 有机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金属电池枝晶生长及其抑制机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远亮 袁兴平 +6 位作者 何翠萍 苟清懿 杨妮 谢刚 张克宇 姚耀春 侯彦青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12-3827,共16页
锂金属被认为是锂电池负极材料最理想的选择之一,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g)和最低的负还原电位(−3.040 V(vs SHE))等优点。然而在充电过程中易在负极表面生长出锂枝晶,导致电池短路和降低电池利用效率。尽管大量研究已获得了枝... 锂金属被认为是锂电池负极材料最理想的选择之一,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g)和最低的负还原电位(−3.040 V(vs SHE))等优点。然而在充电过程中易在负极表面生长出锂枝晶,导致电池短路和降低电池利用效率。尽管大量研究已获得了枝晶的有效抑制方法,但枝晶生长和抑制机理仍不明确。本文系统讨论了锂金属负极材料表面枝晶生长机理以及表面特性、电化学性质对枝晶生长的影响机理。首先基于相场法建立了锂枝晶生长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结合数学模型和电化学实验,研究了枝晶初始成核间距、表面能各向异性强度、界面电化学驱动力等因素对锂枝晶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的初始成核间距和低界面能各向异性强度均可降低负极锂金属沉积表面粗糙度,从而抑制锂枝晶生长;锂枝晶生长受界面电化学驱动力影响,降低成核过电位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枝晶生长 相场模型 初始成核间距 表面能各向异性强度 界面电化学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师范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介绍(二)
19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新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团队是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团队融洽奋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创新型学术团队.团队致力于环境生物质资源化构筑表界面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微纳能源异质结构增材制造及自驱动电催化等研究领域.(1)... "新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团队是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团队融洽奋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创新型学术团队.团队致力于环境生物质资源化构筑表界面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微纳能源异质结构增材制造及自驱动电催化等研究领域.(1)富含介孔的亲水性生物质碳.运用一步造孔和活化技术,获得分子氧催化还原性能可媲美商业铂碳催化剂的三维杂原子掺杂高级碳材料,揭示碳材料的生成机理及电化学催化还原氧的分子转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团队 学术团队 河南师范大学 新能源材料 能量存储 电化学催化 增材制造 界面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interfacially polymerized polyaniline nanofibres as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non-aqueous redox supercapacitors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劼 方静 +3 位作者 崔沐 卢海 张治安 赖延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78-82,共5页
H+ doped polyaniline nanofibre(PH) was synthesiz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and polyanilines doped with Li salt(PLI and PHLI) were prepared by immersing emeraldine base(EB) and H+ doped polyaniline in 1 mol/L LiP... H+ doped polyaniline nanofibre(PH) was synthesiz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and polyanilines doped with Li salt(PLI and PHLI) were prepared by immersing emeraldine base(EB) and H+ doped polyaniline in 1 mol/L LiPF6/(EC-EMC-DMC),respectively.PH,PLI and PHLI were all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 spectrometry.With 1 mol/L LiPF6/(EC-EMC-DMC) as electrolyte,PH,PHLI and PLI were used as the active materials of symmetric non-aqueous redox supercapacitors.PLI shows the highest initial specific capacitance of 120 F/g(47 F/g for PH and 66 F/g for PHLI) among three samples.After 500 cycles,the specific capacitance of PLI remains 75 F/g,indicating the good cycle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aniline nanofibre redox supercapacitor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lithium salt do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