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表征技术在电池界面演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冀昱辰 杨卢奕 +1 位作者 林海 潘锋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0-754,共15页
在二次电池中,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演化行为对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工作机理出发,详细综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原子力显微镜、原位三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化学石英晶体天平、电化学微... 在二次电池中,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演化行为对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工作机理出发,详细综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原子力显微镜、原位三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化学石英晶体天平、电化学微分质谱、原位拉曼光谱、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并且基于二次电池界面演化体系,本文将其划分为从液相到固相的电极/电解液界面中间相演化、沉积型金属负极的电沉积过程与金属-气体电池的三相界面演化,以及从固相到液相的固体组分电化学分解与固体组分溶解,列举了多种原位先进表征手段在这些复杂体系研究中联合应用的实例,展示了多模态界面原位表征技术在不同尺度下的立体分析能力。这些原位表征技术的联用不仅能够提供对电极/电解液界面在实际电池运行条件下动态演化过程的深入理解,还可以揭示影响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本文还讨论了当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原位界面表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电池界面演化机制,提升电池性能和稳定性,推动新型电池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表征 二次电池 电化学过程 界面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相场法界面演化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爱红 任娟娜 +1 位作者 黄志伟 赵宇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6,共4页
介绍了微观相场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运用相场法对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界面演化规律取得的研究进展。该模型可成功描述合金沉淀过程中沉淀相形貌和结构的演化,得到一系列的场变量、沉淀相界面结构、界面迁移性等性质。利用该模型已经对许多先... 介绍了微观相场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运用相场法对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界面演化规律取得的研究进展。该模型可成功描述合金沉淀过程中沉淀相形貌和结构的演化,得到一系列的场变量、沉淀相界面结构、界面迁移性等性质。利用该模型已经对许多先进镍基合金的相变动力学进行了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相 界面演化 微观组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顶煤运移及煤矸界面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武晓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6,77,共5页
回采率低是放顶煤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PFC数值模拟软件对内蒙古查哈苏煤矿工作面顶煤颗粒运移规律进行模拟,获得了煤矸流场的运移及煤矸界面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低位放顶煤支架时,初采时顶煤易成拱,随着累计放煤步距... 回采率低是放顶煤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PFC数值模拟软件对内蒙古查哈苏煤矿工作面顶煤颗粒运移规律进行模拟,获得了煤矸流场的运移及煤矸界面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低位放顶煤支架时,初采时顶煤易成拱,随着累计放煤步距的增加,顶煤冒落或滑移形成的放煤漏斗长轴逐渐向采空区偏转,且煤矸界面逐渐模糊并趋于平缓。其中,煤矸界面的趋缓是造成低位放顶煤采空区遗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放顶煤 顶煤运移规律 煤矸界面演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镁合金爆炸复合界面低温退火后的结构演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颜银标 王进华 +2 位作者 申小平 张立奎 周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4-680,共7页
对AZ31B/7075爆炸复合材料进行220℃以下低温退火。用Axiover 40 MAT型光学显微镜、Quanta 200型扫描电镜、EDAX能谱仪及INSTRON 3367型力学性能试验机对复合界面结合区进行金相组织观察、成分线扫描以及剪切强度测试,研究复合界面结合... 对AZ31B/7075爆炸复合材料进行220℃以下低温退火。用Axiover 40 MAT型光学显微镜、Quanta 200型扫描电镜、EDAX能谱仪及INSTRON 3367型力学性能试验机对复合界面结合区进行金相组织观察、成分线扫描以及剪切强度测试,研究复合界面结合区的低温退火演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在结合区镁合金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爆炸形成的绝热剪切带逐渐消失;原清晰的复合界面转变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由镁、铝互扩散形成的扩散层,扩散层组织结构由以固溶体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金属间化合物为主,界面剪切断口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复合界面剪切强度取决于扩散层的组织结构,当扩散层组织以固溶体为主时,适当的加热可产生固溶强化而提高界面剪切强度,当扩散层组织以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时,将降低界面剪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 AZ31B/7075复合材料 爆炸复合 界面演化 扩散层 绝热剪切带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黏结剂修补复合材料的胶接界面损伤演化行为研究
5
作者 姬晓龙 周伟 +2 位作者 杜永刚 刘佳 马连华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0,110,共9页
本文在环氧树脂中添加0.1wt%的纳米纤维素以制备纳米黏结剂,旨在改善环氧树脂黏结剂的机械强度以及柔韧性,从而提高其修补效率和耐久性。将声发射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研究弯曲载荷下复合材料内部的力学行为和变形损伤。通过声... 本文在环氧树脂中添加0.1wt%的纳米纤维素以制备纳米黏结剂,旨在改善环氧树脂黏结剂的机械强度以及柔韧性,从而提高其修补效率和耐久性。将声发射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研究弯曲载荷下复合材料内部的力学行为和变形损伤。通过声发射特征信号的分析、聚类处理与全场/局部应变和位移的测量,对不同修补结构的失效机理进行深入讨论。结果表明:与环氧树脂黏结剂相比,纳米黏结剂具有更好的黏结效果,展现出较高的能量吸收和载荷转移能力,修补试件的失效载荷和最大位移分别提高了3.1%和6.1%。聚类分析结果和内部损伤的声发射响应可以用来评估修复性能并获得主要损伤模式,不同修补试件胶接界面上的变形场有助于监测胶层内损伤的起始和扩展。将声发射特征响应与内部变形损伤建立联系,成功实现了胶接修补界面的损伤行为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的无损检测技术 纳米纤维素 修补效率 胶接界面损伤演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冲击锯齿形界面的气泡竞争实验研究
6
作者 翟志刚 郭旭 司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9-347,共9页
通过实验在激波管中研究了平面激波冲击锯齿形界面的流动不稳定性演化过程,重点关注锯齿形界面初始顶角角度对气泡竞争的影响。利用肥皂膜技术生成初始气体界面,并采用高速摄影结合纹影方法对波后流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在界面发展早期... 通过实验在激波管中研究了平面激波冲击锯齿形界面的流动不稳定性演化过程,重点关注锯齿形界面初始顶角角度对气泡竞争的影响。利用肥皂膜技术生成初始气体界面,并采用高速摄影结合纹影方法对波后流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在界面发展早期,大、小界面几乎独立发展,说明气泡竞争在早期不起作用;随着时间发展,气泡竞争起作用,且随着锯齿形界面角度改变而变化,角度越小,界面上产生的斜压涡量越大,界面发展越快,气泡竞争越早出现且作用越显著。气泡竞争能够促进大气泡、抑制小气泡的振幅增长,且对小气泡的影响更大。气泡竞争同时会导致尖钉结构扭曲,进而改变界面总体振幅。气泡头部位移差在进入非线性增长之前会经历两个线性阶段,且第二个线性增长率较小,表明非线性效应在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大气泡受到非线性效应的影响更大。不同条件下的气泡位移差无法归一化,说明初始顶角角度对气泡竞争和界面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管实验 流动不稳定性 界面演化 气泡竞争 高速纹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追踪法的双液滴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圣享 张莹 +1 位作者 夏珍 洪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14-19,共6页
基于界面追踪法(front-tracking method,FTM)建立了重力场中多个气液界面间相互耦合的数值模型。以两个液滴的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Reynolds数(Re)、Eotvos数(Eo)和液滴初始中心距的情况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液滴... 基于界面追踪法(front-tracking method,FTM)建立了重力场中多个气液界面间相互耦合的数值模型。以两个液滴的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Reynolds数(Re)、Eotvos数(Eo)和液滴初始中心距的情况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液滴初始中心距较大(Lc/D≥4)时,两个液滴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对液滴的变形和运动过程不产生影响,而此时液滴的运动特性由Re和Eo决定;当液滴初始中心距较小(Lc/D=2)时,液滴在下落过程中的变形是不对称的,并且液滴会相互排斥,在大Re和Eo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追踪法 两相流 界面形态演化 直接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ebonding failure mechanisms of bolt-resin-rock anchoring system with anisotropic interfaces
8
作者 NIE Xin-xin YIN Qian +7 位作者 TAO Zhi-gang GUO Long-ji RIABOKON Evgenii ZHU De-fu XIE Liang-fu ZHA Wen-hua WANG Lin-feng REN Ya-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535-2552,共18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hear 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debonding failure mechanisms of anchoring systems comprising three anisotropic media and two anisotropic interfaces under controlle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co...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hear 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debonding failure mechanisms of anchoring systems comprising three anisotropic media and two anisotropic interfaces under controlle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constant normal load(F_(s)),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K),and shear rate(v).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evolu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ain field,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long shear failure surface is presented.Results from direct shear tests demonstrate that initial shear slip diminishes with increasing F_(s)and K,attributed to the normal constraint strengthening effect,while an increase in v enhances initial shear slip due to attenuated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and stress transfer.As F_(s)increases from 7.5 to 120 kN,K from 0 to 12 MPa/mm,and v from 0.1 to 2 mm/min,the peak shear load increases by 210.32%and 80.16%with rising F_(s)and K,respectively,while decreases by 38.57%with increasing v.Correspondingly,the shear modulus exhibits,respectively,a 135.29%and 177.06%increase with rising F_(s)and K,and a 37.03%decrease with larger v.Initial shear dilation is identified as marking the formation of shear failure surface along anisotropic interfaces,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ed shear actions at the resin bolt interface,where resin undergoes shear by bolt surface protrusions,and the resin-rock interface,where mutual shear occurs between resin and rock.With increasing F_(s)and K and decreasing v,the location of the shear failure surface shifts from the resin-rock interface to the resin-bolt interface,accompanied by a transition in failure mode from tensile rupture of resin to shear off at the resin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oring system anisotropic interfaces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strain field evolution debonding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压复合型锚杆锚固机理的数值及模型试验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林 朱训国 +1 位作者 夏洪春 杨帅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针对全长注浆锚杆在深部隧洞中支护作用的局限性,为有效控制隧洞围岩变形、增强锚杆承载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深入研究拉压复合型锚杆支护结构在岩石隧道加固过程中受到拉拔荷载作用下的界面失效特征及力学传递机制,并将锚杆... 针对全长注浆锚杆在深部隧洞中支护作用的局限性,为有效控制隧洞围岩变形、增强锚杆承载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深入研究拉压复合型锚杆支护结构在岩石隧道加固过程中受到拉拔荷载作用下的界面失效特征及力学传递机制,并将锚杆应用在超载模型试验中,探究锚杆的支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锚固体与围岩相互作用接触界面的力学演化共经历了弹性阶段、塑性软化阶段、完全滑移阶段的渐进式失效过程。界面剪切力的传递也是从拉拔荷载较小时出现在承载板处,随拉拔荷载增大,向锚固段两侧转移,呈现双峰趋势。根据锚杆界面剪切力分布规律,提出了复合锚杆在低荷载和高荷载拉拔作用下的剪切力分布模型,此模型具有普遍性,进行的室内超载模型试验得出复合锚杆支护效果优于普通锚杆的结论,此研究可为复合锚杆在深埋隧洞等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压复合型锚杆 渐进失效 界面力学演化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需求追踪的Web应用测试脚本修复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海攀 吴毅坚 赵文耘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5年第8期11-16,51,共7页
自动化测试技术通过测试脚本使测试人员无需重复耗时乏味的手工黑盒测试。然而随着软件界面的演化,通常会导致基于界面元素的测试脚本失效,测试人员不得不手工检测和修复失效的脚本。提出一种基于需求追踪的测试脚本修复方法,辅助追踪... 自动化测试技术通过测试脚本使测试人员无需重复耗时乏味的手工黑盒测试。然而随着软件界面的演化,通常会导致基于界面元素的测试脚本失效,测试人员不得不手工检测和修复失效的脚本。提出一种基于需求追踪的测试脚本修复方法,辅助追踪界面元素的演化的影响范围。分析Web应用中常见的容易导致测试脚本失效的界面元素演化类型,针对每种类型给出在模型框架下QTP软件测试脚本修复规则。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自动修复失效脚本工具,通过一个案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测试 界面演化 需求追踪性 测试脚本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