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叶仲斌 施雷庭 +1 位作者 杨建军 罗平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60-63,共4页
应用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和改进的测定方法 ,测得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 ,结果表明 ,聚表二元体系表面层的流变性不同于它与油相之间界面层的流变性 ;提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界面流变性的无因次界... 应用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和改进的测定方法 ,测得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 ,结果表明 ,聚表二元体系表面层的流变性不同于它与油相之间界面层的流变性 ;提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界面流变性的无因次界面粘度 ,它排除了体相粘度的干扰 ;聚合物浓度显著影响界面流变性 ,当聚合物浓度位于其临界聚集浓度两侧时 ,聚表体系的无因次表面粘度和无因次界面粘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 界面流变性 研究 界面粘度 复合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疏水缔合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方法在界面流变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叶仲斌 刘向君 +2 位作者 杨建军 施雷庭 罗平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28-31,共4页
应用均匀设计实验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的界面流变性 ,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测得的界面流变性参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了各因素对界面流变性参数影响的初步规律 ,并帮助分析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 应用均匀设计实验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的界面流变性 ,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测得的界面流变性参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了各因素对界面流变性参数影响的初步规律 ,并帮助分析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均匀设计实验方法在化学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方法 界面流变性 研究 应用 三次平油 界面粘度 疏水缔合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复合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界面流变性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庆生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界面流变性 油水 表面活性剂 应用 大庆油田 聚丙烯酰胺 测试方法 NA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扩张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郑玉飞 蒋平 +3 位作者 裴海华 张贵才 姜瑞忠 汤明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59,69,共5页
使用德国KR(U|¨)SS公司生产的DSA100界面扩张流变仪,采用小幅周期振荡法考察了55℃时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桩西原油接触界面的界面扩张流变性。通过测量界面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等参数,研究了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对界... 使用德国KR(U|¨)SS公司生产的DSA100界面扩张流变仪,采用小幅周期振荡法考察了55℃时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桩西原油接触界面的界面扩张流变性。通过测量界面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等参数,研究了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对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滴大小和振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界面上发生的主要弛豫过程为扩散弛豫,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均随着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适宜的实验条件为: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0.01%,油滴振幅1.0μL,振荡周期10 s,表面活性剂平衡时间300 s。未加表面活性剂时,界面膜可以看作是弹性模,弹性模量和扩张模量分别为2.8409mN/m和2.8490mN/m,黏性模量近似为0。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界面膜的弹性模量和扩张模量迅速降至0.1503 mN/m和0.1786 mN/m:而黏性模量则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幅周期振荡法 表面活性剂 桩西原油 界面扩张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化学驱体系界面扩张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奇 方月月 +3 位作者 张军辉 吴晓燕 张强 刘观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2期30-34,共5页
油水界面扩张流变性的研究能加深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的认识,因为界面扩张流变性是对界面吸附膜特性的精确反映,可以获得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界面上形成吸附膜结构的信息,以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岩石孔隙中流动... 油水界面扩张流变性的研究能加深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的认识,因为界面扩张流变性是对界面吸附膜特性的精确反映,可以获得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界面上形成吸附膜结构的信息,以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岩石孔隙中流动状态下的界面特性。本文选取海上J油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化学驱体系,利用悬挂滴法,采用正弦周期振荡的方式,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振荡频率对界面扩张流变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界面扩张模量降低,相角增加逐渐达到平衡值。随着频率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几乎不变,界面扩张模量增加,相角先增加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聚表二元体系 界面张力 界面扩张流变性 界面扩张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性对碱驱采收率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薛新房 郑玉飞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99-304,共6页
利用填砂管驱替实验和微观可视化实验,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NaOH体系的驱油规律,然后使用DSA100型界面扩张流变仪分析了原油/NaOH体系的界面性质,建立了NaOH驱油体系采收率与界面性质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1%增加到2.... 利用填砂管驱替实验和微观可视化实验,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NaOH体系的驱油规律,然后使用DSA100型界面扩张流变仪分析了原油/NaOH体系的界面性质,建立了NaOH驱油体系采收率与界面性质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1%增加到2.0%,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碱驱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后减,NaOH最佳质量分数为1.5%。界面扩张流变性对碱驱体系采收率的影响比界面张力更为直观,即界面弹性模量越大,油水界面强度越高,其封堵高渗通道的能力越强,可显著扩大波及体积;界面黏性模量越大,弹性模量和洗油效率越低,采收率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扩张流变性 化学驱 采收率 弹性模量 黏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状嵌段聚醚的界面聚集行为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翟雪如 刘腾 +3 位作者 徐桂英 檀国荣 吕鑫 张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3-1259,共7页
合成了三种不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比例的含苯环支状嵌段聚醚, 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流变、表面压以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的测定, 考察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PEO含量和分子量的依赖性, 并且对比研究了三种支状聚... 合成了三种不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比例的含苯环支状嵌段聚醚, 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流变、表面压以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的测定, 考察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PEO含量和分子量的依赖性, 并且对比研究了三种支状聚醚分子交联前后的破乳性能. 结果表明, PEO含量高且分子量大者,其单分子界面占据面积大, 在油/水界面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短, 其油/水界面扩张模量及扩张弹性均高于PEO含量较少者. 但是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则是PEO含量居中的聚醚最好. 温度影响和交联与否的研究表明, 交联并不能提高分子量较大的聚醚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 温度对聚醚分子交联前后的破乳效果有不同的影响规律. 本研究可为原油集输过程中化学品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状嵌段聚醚 界面活性 界面流变性 破乳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聚合物溶液体系动态界面扩张模量的测量 被引量:8
8
作者 窦立霞 郭龙 +2 位作者 王红艳 崔晓红 刘异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4,共3页
以十二烷为油相,以HPAMMo 4000(M=2.0×107,HD=24%)在0.5%NaCl盐水中的溶液为水相,用法国ITConcept公司的Tracker型全自动液滴界面张力仪在30℃测定了油水界面的动态扩张模量E。结果表明,初始滴体积V对E~t曲线无明显影响;固定V=20... 以十二烷为油相,以HPAMMo 4000(M=2.0×107,HD=24%)在0.5%NaCl盐水中的溶液为水相,用法国ITConcept公司的Tracker型全自动液滴界面张力仪在30℃测定了油水界面的动态扩张模量E。结果表明,初始滴体积V对E~t曲线无明显影响;固定V=20μL,E达到动态平衡值所需时间(振荡周期λ=10s)随水相聚合物浓度CP增大而缩短,E平衡值随CP增大而增大,随λ增大而略有减小,因此V,t,λ等测量参数均需采用实验方法确定。根据纯水表面张力测量值,此方法的实验误差为0.7%。介绍了测量原理。用此法测定胜利孤岛原油(70℃粘度52.9mPa·s)与0.75、1.0、1.5g/LMo 4000溶液间的E值,分别为16.4、17.8、21.4mN/m。图3表2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十二烷 界面流变性 油水界面 驱油剂 滴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聚合物溶液油水界面扩展黏弹性研究
9
作者 李道山 李辉 +1 位作者 张景春 程丽晶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131-133,150,共3页
使用Trackr全自动液滴界面张力仪,研究了聚合物种类和水质对聚合物溶液与十二烷的界面扩展黏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广泛使用的聚合物与正十二烷动态界面张力为32~34mN/m,聚合物溶液与正十二烷形成的界面黏弹膜以弹性为主,... 使用Trackr全自动液滴界面张力仪,研究了聚合物种类和水质对聚合物溶液与十二烷的界面扩展黏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广泛使用的聚合物与正十二烷动态界面张力为32~34mN/m,聚合物溶液与正十二烷形成的界面黏弹膜以弹性为主,相应的弹性模量比黏性模量高3倍以上,配制聚合物溶液水中活性组分和含盐量使聚合物的界面扩展弹性模量降低,对聚合物的界面黏性模量影响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界面张力 界面扩展黏弹性 界面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盐对支状嵌段聚醚破乳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苑敬 翟雪如 +2 位作者 徐桂英 谭业邦 张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5-331,共7页
通过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七支状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三嵌段聚醚;考察了不同无机盐存在时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的影响;通过界面张力、浊点和界面膨胀流变性的测定探讨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无机盐的依赖性.结果表明... 通过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七支状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三嵌段聚醚;考察了不同无机盐存在时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的影响;通过界面张力、浊点和界面膨胀流变性的测定探讨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无机盐的依赖性.结果表明,盐溶型无机离子存在时,能提高聚醚的破乳效果,而盐析型无机离子存在时,不利于聚醚的破乳作用;温度升高破乳速度加快,但45℃时脱出的水质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状嵌段聚醚 原油乳状液 界面活性 界面流变性 破乳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纳米SiO_2颗粒的泡沫表面性质及调剖性能 被引量:24
11
作者 孙乾 李兆敏 +1 位作者 李松岩 李宾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8,共8页
泡沫驱在三次采油中取得了很好的开采效果,但是泡沫的稳定性制约其应用,在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纳米SiO_2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利用Tracker全自动界面流变仪测量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模量;利用微观驱油试验模型分析添加纳米SiO_... 泡沫驱在三次采油中取得了很好的开采效果,但是泡沫的稳定性制约其应用,在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纳米SiO_2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利用Tracker全自动界面流变仪测量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模量;利用微观驱油试验模型分析添加纳米SiO_2泡沫体系的驱油机制并与普通泡沫体系进行对比;利用岩心试验研究纳米SiO_2含量对泡沫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泡沫的稳定性和界面扩张黏弹模量均增加;泡沫稳定性的增强可以有效避免气液分离现象,使气泡更好地圈闭气体,提高泡沫的封堵效率,增加波及体积;界面扩张黏弹模量增强可以加强对孔道壁面油的挤压和携带作用;随着纳米S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含油岩心的采收率及压差均上升,与普通泡沫驱比采收率可提高2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界面流变性 微观模型 波及体积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颗粒与SDS的协同稳泡性及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乾 李兆敏 +2 位作者 李松岩 李宾飞 张超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36-41,49,共7页
针对普通泡沫稳定性差的缺点,在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纳米SiO2从而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利用Tracker全自动界面流变仪测量了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模量;利用可视化刻蚀模型,探明了不同驱替方式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利用岩心实验,对比了两... 针对普通泡沫稳定性差的缺点,在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纳米SiO2从而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利用Tracker全自动界面流变仪测量了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模量;利用可视化刻蚀模型,探明了不同驱替方式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利用岩心实验,对比了两种不同泡沫体系岩心驱替效果。结果表明,纳米SiO2颗粒与SDS复配后,体系的起泡体积有所降低,但是泡沫稳定性明显增强;纳米SiO2颗粒加入到SDS溶液后对体系的表面张力影响不大,但是界面黏弹性显著增加;微观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复配泡沫体系可以加强对孔道内壁油的挤压、携带作用,提高岩心两端的压差,从而增加波及面积,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表面张力 界面流变性 微观模型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油体系质量检测评价新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长玉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7年第4期6-9,共4页
界面流变是描述油水界面膜性质的重要参数,其通过改变油滴在油藏中的启动和聚并,最终影响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通过探讨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流变性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并分别考察了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对复合体系的界面流变性... 界面流变是描述油水界面膜性质的重要参数,其通过改变油滴在油藏中的启动和聚并,最终影响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通过探讨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流变性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并分别考察了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对复合体系的界面流变性的影响。指出烷基苯磺酸盐的表面扩张模量随频率增大而增大,而相角随频率的增大而降低。烷基苯磺酸盐的表面扩张模量随浓度增大出现极大值,而后逐渐降低;相角随浓度增大出现极小值,而后逐渐增大。为使三元复合体系性能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建议选用表面扩张模量和相角2个参数作为评价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流变性能指标。实验工作频率选0.1~0.2Hz作为质量检测技术指标;表面扩张相角小于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质量检测 新方法 界面流变性 表面扩张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Dosage of Surfactant on the Electrorheological Behaviors of Fluids
14
作者 张少华 张玉玲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1年第3期312-315,共4页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on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uids, water free complex strontium titanat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sol gel technique and different ma...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on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uids, water free complex strontium titanat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sol gel technique and different mass fraction of the surfactant was doped in particles and dispersed in silicon oil. The test shows that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 of ER fluids. Surface tension, surface polarity and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status of the dispersed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rheological (ER) effect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SURFAC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biodegradable bamboo powder/polycaprolactone composites 被引量:1
15
作者 CHEN Qin-hui LI Xue-fang LIN Jin-hu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71-274,共4页
The bamboo powder/polycaprolactone composites (BPPC) were prepared by torque-rheomet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ipes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on the t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BPPC. The morphological behavio... The bamboo powder/polycaprolactone composites (BPPC) were prepared by torque-rheomet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ipes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on the t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BPPC. The morphological behavior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PPC were also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recipe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is composed of 70% of polycaprolactone, 30% of bamboo powder according to volume, 1.6 % of aluminate coupling agent, 1.2% of stearic acid, and 2% of paraffin to bamboo powder according to mass ratio The optimum processing condition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s the rotational speed at 50 r-min^-1 and the temperature at 100℃ for BPPC. The BPPC (containing 30 copies bamboo powder) possessed eminent 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P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boo powder POLYCAPROLACTON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