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界面张力驱油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扩张流变研究
1
作者 楚艳苹 高峰 +2 位作者 张伟华 张磊 张路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968,共8页
采用旋转滴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和石油磺酸盐(PS)的界面扩张流变特性。考察了振荡频率、表面活性剂浓度、油相、界面张力对界面模量的影响,比较了HABS和PS的界面膜强度和界面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ABS的亲水... 采用旋转滴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和石油磺酸盐(PS)的界面扩张流变特性。考察了振荡频率、表面活性剂浓度、油相、界面张力对界面模量的影响,比较了HABS和PS的界面膜强度和界面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ABS的亲水亲油平衡能力比PS强,能将癸烷-水界面张力和原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0.01 mN/m数量级。HABS和PS分子间均以静电斥力为主,扩散-交换过程主导,界面膜黏性较大。在癸烷-水界面,分子尺寸较小的HABS扩散-交换更快,界面膜的黏性比PS高,扩张模量在高浓度时降低得更明显;原油中活性组分在原油-水界面上混合吸附,造成HABS和PS界面膜的黏弹特性相似。HABS与原油组分间存在协同效应,在将界面张力降低至0.01 mN/m数量级的同时,还能维持一定的界面膜强度,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滴法 界面张力 界面扩张模量 重烷基苯磺酸盐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研究
2
作者 贾寒 谢秋宇 +2 位作者 李传錡 孙涵 齐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4,共7页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能够更稳定地吸附在界面形成一层吸附膜,降低界面张力,同时由于其扩散交换速度较慢,界面扩张模量大于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进一步的大幅线性压缩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在表面比为0.35时其界面吸附量会发生激增,扩张模量迅速增大,其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抵抗较大程度形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SiO_(2)纳米颗粒 界面扩张模量 界面张力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超稠油模拟油的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征 马自俊 +3 位作者 杨晓鹏 张锁兵 赵梦云 蔡永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采用三组分分离法,从一种超稠油中分离出胶质、沥青质和抽余油,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模拟油。用OCA20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考察了该种超稠油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和活性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从超稠油中分离出的胶质... 采用三组分分离法,从一种超稠油中分离出胶质、沥青质和抽余油,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模拟油。用OCA20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考察了该种超稠油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和活性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从超稠油中分离出的胶质、沥青质和抽余油对模拟油油水界面张力及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组分在模拟油中的浓度相同时,抽余油的界面张力最小,胶质的最大,沥青质的居中;含有不同活性组分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均随扩张频率的升高而增大,胶质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随活性组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沥青质、抽余油模拟油的却先增加后降低;当活性组分浓度为1~4 g/L时,模拟油界面扩张模量的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抽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胶质 沥青质 抽余油 模拟油 界面张力 动态界面扩张模量 扩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扩张性质与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宏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1,共5页
为完善三元复合驱油机理,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性质,分析了该三元体系界面扩张性质与乳化、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随频率增大而增大... 为完善三元复合驱油机理,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性质,分析了该三元体系界面扩张性质与乳化、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随频率增大而增大,而相角随频率的增大而降低。在高频处,HABS-HPAM二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最大,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低于二元体系的,但高于HABS的。HABS-HPAM二元体系的相角为负值,HABS的相角最大,三元体系的相角低于NaOH-HABS二元体系的,表明三元体系的界面膜弹性最强。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乳化时间、乳化率、乳状液稳定性和界面张力平衡时间与界面扩张模量成正比例关系变化,但油-水界面张力、注入压力和驱油效率与界面扩张模量不具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界面扩张模量 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对超低界面张力形成及界面膜扩张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马丽 侯吉瑞 +1 位作者 赵凤兰 刘立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154,共6页
对于HABS(重烷基苯磺酸盐)/碱二元体系,水相中的碱能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具有活性的石油酸皂,石油酸皂与HABS分子都能吸附到界面上,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使界面张力达到超低。表面活性剂分子扩散进入水相和油相,其吸附和... 对于HABS(重烷基苯磺酸盐)/碱二元体系,水相中的碱能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具有活性的石油酸皂,石油酸皂与HABS分子都能吸附到界面上,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使界面张力达到超低。表面活性剂分子扩散进入水相和油相,其吸附和脱附的相对扩散速率大小与动态界面张力有很大关系。在某一时间油水吸附层吸附的活性剂分子个数最多,对应的界面张力达到最低值。通过研究原油与二元体系预接触时间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程度,得到了酸性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扩散规律,并利用线性拟合证明σ(界面张力)与t-1/2(时间)成直线关系,得到相应的预测模型,证明该过程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扩散过程,而生成的石油酸皂有助于HABS在界面上的吸附排列;另外,探讨了加入碱前后的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模量的变化实验,实验发现,加入碱之后界面膜扩张模量升高3~4倍,可以推测碱的加入使更多的活性剂离子聚集在界面上使界面膜强度增大,而且该界面膜界面扩张黏性和弹性也与界面附近及界面上各种微观弛豫过程的特征时间密切相关。实验结果对于明确碱在超低界面张力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界面张力 石油酸皂 界面扩张模量 重烷基苯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烷基苯磺酸盐溶液中混合无机碱对大庆原油界面流变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伍晓林 楚艳苹 +4 位作者 周贺 罗庆 侯兆伟 张磊 张路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8-544,共7页
为阐明碱对化学驱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利用振荡滴方法系统研究了重烷基苯磺酸盐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无机碱对重烷基苯磺酸盐-大庆原油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烷基苯磺酸盐分子与大庆原油中活性组分混合吸附... 为阐明碱对化学驱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利用振荡滴方法系统研究了重烷基苯磺酸盐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无机碱对重烷基苯磺酸盐-大庆原油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烷基苯磺酸盐分子与大庆原油中活性组分混合吸附,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界面膜,界面扩张模量和相角随重烷基苯磺酸盐质量分数的增加变化较小。无机碱与大庆原油中的石油酸作用,随碱质量分数增大和碱性增强,界面膜强度不断增大。NaOH与重烷基苯磺酸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明显增大界面扩张模量,有利于原油乳化;而Na2CO3和NaHCO3破坏重烷基苯磺酸盐界面膜的结构,造成界面扩张模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烷基苯磺酸盐 界面扩张模量 相角 大庆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稳定剂和稠油降黏剂对稠油乳状液破乳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美蓉 丁俐 +2 位作者 孙凯 宗华 尹志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69,180,共6页
为研究三次采油过程中黏土稳定剂和稠油降黏剂对破乳的影响机理,采用界面膨胀流变仪考察了阳离子型黏土稳定剂NT-1A、阴离子和非离子复配型稠油降黏剂JN-1A对滨南原油及四组分破乳体系界面膜强度的影响,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NT-1A、JN... 为研究三次采油过程中黏土稳定剂和稠油降黏剂对破乳的影响机理,采用界面膨胀流变仪考察了阳离子型黏土稳定剂NT-1A、阴离子和非离子复配型稠油降黏剂JN-1A对滨南原油及四组分破乳体系界面膜强度的影响,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NT-1A、JN-1A对沥青质聚集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中沥青质有较高的扩张模量;NT-1A通过静电吸引作用促进沥青质分子交联聚集体的形成,使聚集体粒径由489 nm增至665nm,导致界面膜强度增强,原油界面扩张模量由3.23 m N/m增至5.93 m N/m,脱水率由77.27%降至7.80%;JN-1A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能力较强,部分顶替原油中的活性组分,抑制沥青质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聚集,聚集体粒径由489 nm降至215 nm,导致界面膜强度降低,原油界面扩张模量由3.23 m N/m降至1.68 m N/m,脱水率由77.27%增至87.50%。NT-1A、JN-1A主要通过改变原油中的活性组分沥青质的交联强度,影响界面扩张模量,从而影响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黏土稳定剂 沥青质 破乳 界面扩张模量 界面膜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