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与其烃源岩中甾萜类化合物指标的差异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兴光 苗洪波 +1 位作者 李建臣 于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1,共4页
甾萜类化合物是油源对比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但原油与其烃源岩中残留的抽提物的组分的化合物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水洗作用、气洗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等等都可使油气发生一定的次生变化;另外,吸附作... 甾萜类化合物是油源对比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但原油与其烃源岩中残留的抽提物的组分的化合物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水洗作用、气洗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等等都可使油气发生一定的次生变化;另外,吸附作用、层析效应等也具有明显影响。因此,在对比的过程中要结合地质资料,分析成藏过程,解释各个指标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不应该过分强调指标的完全一致性。在任何一个成藏过程中,油气都会或多或少受以上各种作用的影响,油、源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化合物 色层效应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熟度对甾萜类化合物组成特征的影响--以银额盆地查干凹陷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周勇水 彭君 +1 位作者 李红磊 双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3,I0007,共12页
采集银额盆地查干凹陷33个烃源岩样品、25个原油样品和32个油砂样品,进行饱和烃色谱质谱检测,分析不同成熟度样品中甾萜类化合物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大,研究区原油中三环萜烷、孕甾烷系列相对丰度升高,规则甾烷中C... 采集银额盆地查干凹陷33个烃源岩样品、25个原油样品和32个油砂样品,进行饱和烃色谱质谱检测,分析不同成熟度样品中甾萜类化合物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大,研究区原油中三环萜烷、孕甾烷系列相对丰度升高,规则甾烷中C 29甾烷相对丰度降低、C27甾烷相对丰度升高,不同类型的原油表现不同的变化速率。查干凹陷K1b1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与K1b2的相比,三环萜烷、孕甾烷相对丰度较高,升高速率随成熟度增大而显著增大。三环萜烷和孕甾烷系列化合物相对丰度受控于有机质母质类型,在热演化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演化规律;查干凹陷具有两种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及演化模式的原油,分别来自K1b1和K1b2烃源岩。该结果对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应用中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熟度 油源对比 查干凹陷 银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甾、萜烷差向异构程度估算泥岩最大温度
3
作者 向龙斌 李季 +1 位作者 杨占山 李纯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1-45,共5页
采用甾、萜烷差向异构程度这两个成熟度参数估算泥岩最大温度的方法,对东濮凹陷海通集次凹中心某深井泥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膏盐层对热聚集有明显的作用。通过换算,预测东营组剥蚀厚度为1160m,该井一次生烃门限深度约为2500m,整个沙... 采用甾、萜烷差向异构程度这两个成熟度参数估算泥岩最大温度的方法,对东濮凹陷海通集次凹中心某深井泥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膏盐层对热聚集有明显的作用。通过换算,预测东营组剥蚀厚度为1160m,该井一次生烃门限深度约为2500m,整个沙河街组生油岩进入了生油门限,深部演化到了湿气—凝析气阶段。二次生烃门限深度为3100m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 异构化 甾萜化合物 生油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代谢组学揭示琥珀古植物源指纹图谱
4
作者 余静 苏小朋 +4 位作者 石兆彤 李妍 王朝文 朱书奎 王雅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S01期77-80,共4页
琥珀中的甾萜化合物是高等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物^([1])。因不同植物分泌出的次生代谢物不同,这些丰富的甾萜化合物可作为解译琥珀古植物来源的化学指纹^([2])。但是,现有关于琥珀或树脂化石的化学分类难以区分出琥珀古植物来源的种属,... 琥珀中的甾萜化合物是高等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物^([1])。因不同植物分泌出的次生代谢物不同,这些丰富的甾萜化合物可作为解译琥珀古植物来源的化学指纹^([2])。但是,现有关于琥珀或树脂化石的化学分类难以区分出琥珀古植物来源的种属,甚至较为粗略层次的分类指标(如生物分类系统中的门、科等)都未见系统研究^([3-6])。本研究借用了生物化学领域中常用的比较代谢组学研究思路^([7-8]),以顶空固相微萃取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为技术手段,系统分析了来自古裸子植物(始新世柏科、白垩纪南洋杉科)和古被子植物(中新世龙脑香料、中新世豆科植物)琥珀中的甾萜化合物^([9]),鉴定的次生代谢物包括83种单萜、186种倍半萜、84种二萜和43种正构烷烃。通过保留指数校正及与国际标准NIST质谱数据库比对,明确了其中大部分次生代谢物的结构及其化学名称。在化学分类前,我们先测试了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和最大热解峰温(T_(max)),证明本文选取的四类琥珀样品具有非常相似的热成熟度;再利用多元统计法从鉴定的396种甾萜化合物中提取出了四条琥珀古植物来源分类标准:(1)根据单萜和二萜的相对含量可区分裸子植物琥珀和被子植物琥珀;(2)10种化学分类标志物可用于区分出两种裸子植物琥珀,包括柏科和南洋杉科;(3)被子植物琥珀中,豆科琥珀和龙脑香料的化学超类存在差异,豆科琥珀的主要成分是倍半萜和二萜,而龙脑香料的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4)其它特殊的化学成分可将豆科琥珀的古植物源鉴定到属级别(Hymenaea mexicana and Hymenaea protera)。由于古植物次生代谢物成分是由植物的基因组控制,本文揭示的化学分类标志具备遗传基础[10-12],研究结果全面建立了古树脂植物次生代谢物数据库,为古植物及古环境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甾萜化合物 化学分类标志 比较代谢组学 古植物来源 古树脂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