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文本到图像:杜诗的马骨理论及其后世影响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诸佳怡
-
机构
浙江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9,共9页
-
文摘
杜甫在马诗中引入相马术与人物相骨术的理念,不仅描绘了马的骨体,同时通过骨体突出马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成杜甫独特的马骨理论。北宋文人在马画层面对杜甫马骨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文人画的画骨理论。杜甫马骨理论不仅塑造了千里马形象,更塑造了突显骨体的瘦马意象。与骨肉兼具的千里马相比较,瘦马意象不仅具有现实层面的映射,而且展现了骨与德性精神的关联。瘦马骨体本质所反映的德性精神使其成为象征中晚唐文儒形象的典型意象。杜甫马骨理论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诗歌文本中,也体现在绘画图像中。龚开等文人画家在关于瘦马的绘画中创造了“十五肋”画法,“十五肋”既突出了马的骨体特征,同时也成为文人马画中德性精神的象征,体现了杜甫马骨理论在后代文人画中的承续。
-
关键词
杜甫
马骨理论
画骨理论
瘦马
“十五肋”画法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