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苏轼对文人画理论的贡献 被引量:4
1
作者 季若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76-79,75,共5页
文人画发展至今,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她在中国画坛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和笔墨形式,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倡导,她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我们回顾文人画理论的发展过程,缅怀作为文人画理论的奠... 文人画发展至今,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她在中国画坛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和笔墨形式,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倡导,她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我们回顾文人画理论的发展过程,缅怀作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苏轼,研究苏轼对文人画理论的卓越贡献,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理论 苏轼 文人 山水 画理论 逸气 院体 一律 枯木 笔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乐、画理论批评模式的体味性
2
作者 过安琪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35,共4页
当前,对传统文论批评模式所作的研究已经成熟化,但对乐、画理论的批评模式所作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为了弥补当前研究之空缺,笔者将就传统乐、画理论的批评模式进行探究,并在汲取当前文论研究的观点之余还另提出自己的几点创见。概括说... 当前,对传统文论批评模式所作的研究已经成熟化,但对乐、画理论的批评模式所作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为了弥补当前研究之空缺,笔者将就传统乐、画理论的批评模式进行探究,并在汲取当前文论研究的观点之余还另提出自己的几点创见。概括说来,传统乐、画理论具有体味性、整体性、形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在此,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单撷取其中的体味性一条,并立足于哲学理论的思维模式来对此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乐 画理论 批评模式 体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批判
3
作者 顾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0年第4期6-10,共5页
关键词 苏武 士人 苏轼 文学作品 文人 创作 美术创作 文人画理论 常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到图像:杜诗的马骨理论及其后世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诸佳怡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9,共9页
杜甫在马诗中引入相马术与人物相骨术的理念,不仅描绘了马的骨体,同时通过骨体突出马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成杜甫独特的马骨理论。北宋文人在马画层面对杜甫马骨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文人画的画骨理论。杜甫马骨理论不仅塑造了千里马形象... 杜甫在马诗中引入相马术与人物相骨术的理念,不仅描绘了马的骨体,同时通过骨体突出马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成杜甫独特的马骨理论。北宋文人在马画层面对杜甫马骨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文人画的画骨理论。杜甫马骨理论不仅塑造了千里马形象,更塑造了突显骨体的瘦马意象。与骨肉兼具的千里马相比较,瘦马意象不仅具有现实层面的映射,而且展现了骨与德性精神的关联。瘦马骨体本质所反映的德性精神使其成为象征中晚唐文儒形象的典型意象。杜甫马骨理论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诗歌文本中,也体现在绘画图像中。龚开等文人画家在关于瘦马的绘画中创造了“十五肋”画法,“十五肋”既突出了马的骨体特征,同时也成为文人马画中德性精神的象征,体现了杜甫马骨理论在后代文人画中的承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马骨理论 理论 瘦马 “十五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中都规划复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叶亚乐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明中都作为中途罢建的都城,其设计方案经过变更,当前公认的最初设计方案与“周围四十五里”的记载不相符合。基于校核的遗址数据,发现都城城门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都存在对称特征,多个城门到中心点的距离几乎相等,与中心点连线之间的夹... 明中都作为中途罢建的都城,其设计方案经过变更,当前公认的最初设计方案与“周围四十五里”的记载不相符合。基于校核的遗址数据,发现都城城门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都存在对称特征,多个城门到中心点的距离几乎相等,与中心点连线之间的夹角接近60°;皇城的规模与南京皇城相当,宫城呈现环中布局特征,与元大都大内、明北京宫城非常相似。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古代都邑规画理论复原了明中都的规划过程,以及理想布局方案、最初的设计方案、更改的设计方案等3个阶段的设计方案,进而揭示了隋大兴、元大都、明中都三座新建都城布局特征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城 明中都 布局特征 规划复原 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