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悲剧教育的社会效益——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1
作者 李迎丰 《人民论坛》 1995年第5期52-53,共2页
十五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 十五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作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南疆戍边的营房内,几个年轻军官把《父亲》贴在墙上,写信并寄钱给罗中立,让他转交给“父亲”。他们说:“为了父亲,死神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这幅画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这实质上就是“悲剧”教育在起作用。 什么是“悲剧”教育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新视角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效益 羞耻感 当代青年 欣赏者 画具 船夫 革命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笔安橡皮穷画家暴富
2
作者 施思思 《农村新技术》 1996年第3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铅笔 橡皮擦 画家 美国佛罗里达州 薄铁片 申请专利 画具 意识到 可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