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9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1
作者 王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231,共10页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绘画想要取得与诗歌同等的人文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诗歌则以绘画的逼真性为追求,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盛况。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对语言表现力的推崇,使得艺术家们在追求语言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的造象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诗如画”的内涵。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正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诗如画”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以把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更可以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诗如画” 以诗类 互鉴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文彬文稿中“画”“文”“园”互文互证的怡园营造审美意象
2
作者 杨姝 李超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本文以顾文彬文稿为中心,通过对家书、日记、诗文、书画题跋等文稿的梳理,从“画”“文”“园”互文互证的角度溯源了晚清苏州怡园“依画构园”“以画记园”“画文相彰”的营造过程。阐释了怡园中诗、书、画三绝于一体的文人构园之道,... 本文以顾文彬文稿为中心,通过对家书、日记、诗文、书画题跋等文稿的梳理,从“画”“文”“园”互文互证的角度溯源了晚清苏州怡园“依画构园”“以画记园”“画文相彰”的营造过程。阐释了怡园中诗、书、画三绝于一体的文人构园之道,解读了怡园营造的实体物理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进而探析园主顾文彬“取法仿照且雅致省俭”“博采诸式且坚守传统”“风雅真率且独具文心”的造园审美意象。从园主人视角切入,通过其造园理念和园中艺文交往,重新审视怡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价值,管窥晚清“同光中兴”造园小高潮时期苏州文人的造园风尚和审美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文彬文稿 怡园营造 画”“文”“园” 互文互证 审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如画”与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友峰 贾珊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审美观看 话语权 多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之出位”与诗、画会通——论杜甫题画诗对“文人画”生成之影响
4
作者 吴怀东 王雅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为“画不出”,又是“活画出”:中国古代小说“拟画”评语之理论旨向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侯小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批评者常以拟于绘画的评语,赞美小说通过“明象”和“造境”所创造的“画感”特效。在这些小说批评者们看来,高明的小说家总是善于采取“以画明象”的策略,托出偏于尚实的人物“形...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批评者常以拟于绘画的评语,赞美小说通过“明象”和“造境”所创造的“画感”特效。在这些小说批评者们看来,高明的小说家总是善于采取“以画明象”的策略,托出偏于尚实的人物“形”“貌”“态”与偏于虚拟的人物“声”“影”“情”。这些评语,大致包括“画出”“画也画不出”“画出无限不可画处”“活画出”等系列,大意指向发自作者的“写来如画”和发自读者的“写得如画”两个层面。一方面,小说批评者们惯用“画出”“活画出”等术语,强调小说实象描摹如诗似画、具体可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惯于以“画也画不出”“画出无限不可画处”等评语,强调小说“虚象构拟”、难能可贵,连绘画艺术也难以企及。另外,“画不出”“活画出”系列评语还赞美了各种化虚为实、以实为虚等笔法,以及由各种意象叠加、组合而成的小说文本“画境”。尽管这些评语看似大同小异,甚至具有套话性,但其文论蕴涵却相当丰富。这些评语既关乎文本创构的“难易”传达之辩、“幻象”审美之理,又具有“言以明象”“明象尽意”“传象造境”“以画境为美”等理论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稗 比象批评 幻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叶片水稻在“稻田画”应用中的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淑慰 郑伟才 +4 位作者 李昀哲 罗敏 王鸿昌 莫坚强 郑芝波 《农学学报》 2024年第6期93-100,共8页
为筛选适合东莞乃至华南地区种植的观赏性佳、抗性强、产量高、性状稳定的彩色稻品种,引进14个紫色叶片的彩色稻品种进行早晚造种植试验,在全生育期调查记录叶色、株高、抗倒性、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同品种早晚造及品种间比对、分析。... 为筛选适合东莞乃至华南地区种植的观赏性佳、抗性强、产量高、性状稳定的彩色稻品种,引进14个紫色叶片的彩色稻品种进行早晚造种植试验,在全生育期调查记录叶色、株高、抗倒性、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同品种早晚造及品种间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早造、晚造的叶色、生育期、株高、产量都有明显差异;14个彩色稻品种(系)间叶色和农艺性状也有显著差别,综合各个性状研究分析,筛选出分别适合早造、晚造种植的彩色稻品种。早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优紫’和‘紫叶红米’,其次是‘杭紫’、‘坚紫2号’、‘矮紫’和‘英紫’;晚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和‘优紫’,其次是‘坚紫2号’、‘矮紫’、‘英紫’、‘紫叶红米’、‘江紫1号’、‘江紫2号’和‘紫红1号’;颜色最为好看的是‘英紫’,但它存在植株比较矮小、产量低等问题,为了“稻田画”图案的美观,可以选择小范围应用。研究可用于指导“稻田画”的制作用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粮食丰收,推动湾区都市高品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稻 紫色叶片 稻田 农艺性状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英国“Picturesque”与中国明中后期的“如画”理念在造园方面的对比
7
作者 杨景雯 《现代园艺》 2024年第6期130-132,共3页
探讨了18世纪英国“Picturesque”与中国明中后期的“如画”理念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共性与差异,并分析它们对造园的影响。考察了“Picturesque”和“如画”的释译,分析了风景画和山水画对2种造园美学的影响。以斯托海德园和拙政园为例,对... 探讨了18世纪英国“Picturesque”与中国明中后期的“如画”理念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共性与差异,并分析它们对造园的影响。考察了“Picturesque”和“如画”的释译,分析了风景画和山水画对2种造园美学的影响。以斯托海德园和拙政园为例,对其空间塑造进行了比较。发现“Picturesque”的形成主要受到英国本土因素影响,而非中国造园。风景画和山水画对2种造园美学均产生影响,但表现方式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斯托海德园和拙政园在布局、赋形、游赏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空间氛围、植物运用、建筑体量和水体风格等方面呈现出不同效果。深化了对中英造园美学交融与区别的理解,并为造园设计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风景园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新探 被引量:5
8
作者 施荣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82-87,共6页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 ,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文认为 ,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 ;二是以“造...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 ,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文认为 ,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 ;二是以“造化”为师 ,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 ;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一画” 语录》 主体艺术体验论 “法自我立” “不似似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不如绘画”:直感经验与视觉成规——论《湘行书简》《湘行散记》中的语-图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泰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9-192,共14页
关于图像与文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媒介意识贯穿于《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部作品的始终。对于沈从文而言,文字的遮蔽性更大于绘画,而绘画相对于他的直感经验而言,也是无力的。无论对于文字还是对于绘画,沈从文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关于图像与文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媒介意识贯穿于《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部作品的始终。对于沈从文而言,文字的遮蔽性更大于绘画,而绘画相对于他的直感经验而言,也是无力的。无论对于文字还是对于绘画,沈从文都是不得已而用之。但他通过文字和绘画的并置互文,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平衡综合,在各种的视觉成规与表征体系的裂缝间做种种补缀的工作,尝试着传达他所感知到的完整的湘西,而实际上,那样一个湘西永远只在裂缝中隐约地闪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直感经验 视觉成规 语-图关系 “如画”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品牌设计中“诗画”元素的应用与体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星辉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7-178,共2页
"诗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诗的短小精悍与画的写意深远适合用来表现茶的文化底蕴,因而常被用于茶叶的品牌设计中。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品牌设计的概念,指出了诗画与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的契合之处... "诗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诗的短小精悍与画的写意深远适合用来表现茶的文化底蕴,因而常被用于茶叶的品牌设计中。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品牌设计的概念,指出了诗画与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的契合之处,并给出诗画通过不同的艺术设计用于茶叶包装设计的案例,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牌设计 “诗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维“诗中有画”的个性色彩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安国 《湖湘论坛》 1997年第3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王维诗 王维山水诗 诗歌创作 《拉奥孔》 画” 景物 音响 “化美为媚” 禅室随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说领导者:公共形象传播艺术转型与效用分析
12
作者 王雪梅 陈翠云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7-38,共2页
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正在改变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媒生态,推动政治的聚焦点从实力政治向形象政治转移。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在这个充满符号的新媒体时代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已经超越领导者个... 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正在改变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媒生态,推动政治的聚焦点从实力政治向形象政治转移。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在这个充满符号的新媒体时代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已经超越领导者个人范畴,关系到国家形象、公权维护、行政效率、政权拥戴等政治合法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形象 传播艺术 领导者 效用分析 画” 新媒体时代 转型 合法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使用“画”和“划”
13
作者 史国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49-49,共1页
正确使用“画”和“划”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史国东"画"音hua(化),多音字"划"汉语里也有一音读hua(化)。同为第四声,加上古汉语中两者曾做过通假字看待,因此,使用起来有时混淆。时下"笔画"和"笔划"不分,"策划"... 正确使用“画”和“划”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史国东"画"音hua(化),多音字"划"汉语里也有一音读hua(化)。同为第四声,加上古汉语中两者曾做过通假字看待,因此,使用起来有时混淆。时下"笔画"和"笔划"不分,"策划"与"策画"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确使用 画” 安徽巢湖 设计含义 上古汉语 通假字 规范化 第四声 多音字 师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人画”:从米芾到陈洪绶--“拜石绘事”600年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中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若拘泥于清史版列传框架,很容易将陈洪绶的绘画史地位限定在甲申年前。其实,真正标识陈洪绶对中华绘画(暨心灵史)的峰值性贡献的创作,业已绵延到甲申年后,此即不宜被艺术史所忽略的“绘石四重奏”(“拜石”→“亵石”→“苦石”→“悼石... 若拘泥于清史版列传框架,很容易将陈洪绶的绘画史地位限定在甲申年前。其实,真正标识陈洪绶对中华绘画(暨心灵史)的峰值性贡献的创作,业已绵延到甲申年后,此即不宜被艺术史所忽略的“绘石四重奏”(“拜石”→“亵石”→“苦石”→“悼石”)。这就亟需转换路径,将老莲绘石人物画中的“石头记”纳入“文人画”谱系,来与“士人画”谱系作一比较,这便溢出了清史版列传的常规视角,而已沉潜到士大夫心灵深处,去遥感老莲拷问其灵魂时的悲怆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米芾 陈洪绶 “拜石绘事” “绘石四重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画”:现代女性小说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奇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67-71,131,共6页
现代女性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散文画”,即“以文作画”。“散文画”小说的审美品格主要是通过场景描绘和人物描摹实现的,它的结构形式有“组画”结构和“画簿”结构。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女性小说 “散文画” 结构形式 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模型辅助“规画”研究——秦始皇陵园数字地面模型构建实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湧 武廷海 王学荣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1期29-34,共6页
以秦始皇陵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契机,应用Autodesk Civil 3D和Infra Works等软件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数字地面模型构建实验,探索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构建技术路径。模型融合汉中区域、陵区范围和陵园范围3个尺度的地形数据,模拟秦始皇陵... 以秦始皇陵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契机,应用Autodesk Civil 3D和Infra Works等软件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数字地面模型构建实验,探索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构建技术路径。模型融合汉中区域、陵区范围和陵园范围3个尺度的地形数据,模拟秦始皇陵园所处的地理景观,对陵园"规画"研究的结论加以验证。实验在陵园数字地面模型基础上想象复原秦陵封土和地宫的空间关系,通过封土和地宫工程中土方挖填方量的估算,验证应用LIM模型场地信息管理功能辅助"规画"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信息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 秦始皇陵园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形势论看宇文恺对隋大兴城的“规画” 被引量:24
17
作者 武廷海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9-47,共9页
从"形势"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哲学和美学范畴入手,探索宇文恺对隋大兴的选址和布局。认为"举势以立形"和"聚形而展势"是宇文恺"规画"隋大兴的两个基本方面。揭示风水学说中"千尺为势... 从"形势"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哲学和美学范畴入手,探索宇文恺对隋大兴的选址和布局。认为"举势以立形"和"聚形而展势"是宇文恺"规画"隋大兴的两个基本方面。揭示风水学说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基本精神与文化蕴涵,建议对中国传统的生命景观进行文化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势观 隋大兴 宇文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本画”概念的形成与“新日本画”的兴起和确立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云川 《艺术设计研究》 2013年第2期48-52,61-66,共11页
"日本画"是近代产生的概念。它既是指除西洋画之外的日本固有的传统绘画,更是指明治维新以来,在西方绘画影响下复兴传统并力求创新的近现代日本画(或称"新日本画")。本文探讨了"日本画"概念的形成及"... "日本画"是近代产生的概念。它既是指除西洋画之外的日本固有的传统绘画,更是指明治维新以来,在西方绘画影响下复兴传统并力求创新的近现代日本画(或称"新日本画")。本文探讨了"日本画"概念的形成及"日本画"一词的使用轨迹,并通过对新日本画形成产生重大作用的近代日本美术制度的建立、日本画家的阶级性,以及在新日本画运动中被削弱或边缘化的文人画等问题的分析阐述,来探究新日本画兴起和确立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新日本 美术制度 阶级性 文人 西洋 明治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视域下“茶画”的历史流变及审美意蕴 被引量:9
19
作者 陶亚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219,共8页
“茶画”是指人物、山水、花鸟画中以品茶、煮茶、茶事、茶具等内容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创作,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演变,“茶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精神... “茶画”是指人物、山水、花鸟画中以品茶、煮茶、茶事、茶具等内容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创作,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演变,“茶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精神风貌。探索“茶画”和“茶文化”的历史流变,研究凝结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茶画”的审美表达方式,以及“儒、释、道”精神下“茶画”与“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契合关系,将有助于揭示“茶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思维方式与艺术特征,凸显中国文人的哲理情思、艺术精神、审美追求,为“茶画”和“茶文化”的审美构建提供一个新的切入视角和观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审美意蕴 陆羽《茶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末广州“外销画”看中西文化之融合 被引量:6
20
作者 余戈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01-304,共4页
本文着重对西洋画传入中国的肇始期——明清时期,西洋画的引入与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清末岭南珠江沿岸广州一带出现的外销画。研究清末广州"外销画"的演变与发展对于现当代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文献与实... 本文着重对西洋画传入中国的肇始期——明清时期,西洋画的引入与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清末岭南珠江沿岸广州一带出现的外销画。研究清末广州"外销画"的演变与发展对于现当代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文献与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西东渐 中国明清油 广州“外销画” 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