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新发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相关特征及亚型和原发性耐药现状,为该人群的HIV防治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问卷对2014...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新发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相关特征及亚型和原发性耐药现状,为该人群的HIV防治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问卷对2014年新确诊的HIV-1男性感染者收集相关信息,对其中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MSM感染者随机抽取55份冻存血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和DNA测序,对序列进行亚型及原发性耐药分析。结果 2014年新发MSM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5~34岁(55.7%),一般男性感染者≥35岁为主(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4,P=0.001);MSM感染者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54.6%),一般男性感染者以初、高中为主(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P=0.006);MSM感染者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60.8%),一般男性感染者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P=0.002)。扩增出48条序列,以CRF01_AE亚型为主,占58.3%,其次为CRF07_BC亚型,占20.8%。原发耐药率4.2%,耐药位点2个,为K70R和E138G,分别引起NRTI类AZT中度耐药,D4T低度耐药,以及NNRTI类EFV、ETR、NVP、RPV的低度耐药。结论闵行区MSM感染者相比一般感染者,具有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自我检测意识更强的特点,CRF01_AE及CRF07_BC为优势毒株,原发耐药为低度耐药,需加强针对该人群的防控措施及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展开更多
目的:中国西部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较高,对该地区MSM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目的:中国西部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较高,对该地区MSM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及行为干预措施提供较为切实的依据和参考。方法:研究设计为横断面调查,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我国西部的重庆、四川、广西三省市1 407名MS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MSM的年龄中位数是26岁,同性恋者占69.26%,双性恋者占21.40%。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8.37%。最近6个月,61.22%的MSM有2个及以上同性性伴,7.42%的有同性商业性行为,12.48%的有异性性行为。近6个月内男男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占46.40%。最近6个月与不同对象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有差别(P<0.05)。不同地区、是否多性伴和是否有同性商业行为与安全套的使用有关联。结论:中国西部地区MSM人群中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且与其较高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分离现象严重,这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提出了挑战,因此,探索控制MSM人群艾滋病传播的新干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心理症状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酒吧中活动的MSM 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并对其性取向、性行为和性伴...目的:探讨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心理症状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酒吧中活动的MSM 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并对其性取向、性行为和性伴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焦虑、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5.5%和57.5%。已婚、非同性恋和有过性病史的人比未婚、同性恋和没有性病史的MSM 符合焦虑的比例高(分别为62.5%/41.5%,54.1%/62.5%,72.2%/42.3%,x^2=4.61,3.91,5.81,P<0.0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非同性恋和有过性病史的MSM 抑郁症状检出率较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同性恋和没有性病史者高(分别为76.9%/48.7%,70.3%/47.3%,83.3%/54.4%,x^2=11.67,8.89,5.52,P<0.01)。焦虑、抑郁症状与多性伴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相关联(r=0.19~0.28,P<0.01)。经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进入焦虑症状方程的变量为一生中异性性伴数、近2个月同性商业性伴和近6个月无保护阴道性交,进入抑郁症状方程的变量为为受教育程度、性取向和近2个月同性商业性伴。结论:在MSM 人群中进行行为干预时,应当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上海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亚硝酸盐吸入剂(rush popper)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和实施MSM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实施横断面调查,对招募的MSM进行面对面的无记名调查...目的了解上海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亚硝酸盐吸入剂(rush popper)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和实施MSM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实施横断面调查,对招募的MSM进行面对面的无记名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信息,最近6个月的rush popper使用情况及性行为特征,并进行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χ^(2)经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rush popper使用和非使用者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ush popper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调查479名MSM,最近半年rush popper使用率为45.3%(217/479),HIV阳性率为13.4%,梅毒阳性率为6.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与rush popper使用相关的因素包括:月收入6000~9999元(aOR=2.379,95%CI:1.056~5.356);外地户籍(aOR=1.968,95%CI:1.267~3.050);通过网络或交友软件寻找男性性伴(aOR=2.583,95%CI:1.067~6.254);同性性行为方式为肛交(aOR=3.426,95%CI:1.486~7.895);肛交角色为被动方(aOR=1.879,95%CI:1.092~3.232);半年内与7人及以上发生性行为(aOR=3.161,95%CI:1.532~6.519);与配偶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aOR=2.747,95%CI:1.101~6.856);有时使用安全套(aOR=2.846,95%CI:1.171~6.917);HIV阳性(aOR=2.310,95%CI:1.247~4.279)。结论上海市MSM rush popper使用率较高,其使用与导致HIV感染的高危性行为有较强的相关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rush popper在MSM中的使用对于防治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在多家综合医院性病门诊采用自...目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在多家综合医院性病门诊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0名就诊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男男同性恋)的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HIV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年龄(26.7±8.9)岁,近1年来有121人(62.6%)被确诊过性病。近6个月来,同性性伴侣数为(9.2±4.8)人,102人有异性性伴侣(52.8%)。与同性性交时,123人有肛交行为(63.7%),117人有口交行为(60.6%)。与异性性交时,92人有阴道交(90.2%),37人有肛交行为(36.2%),59人有口交行为(57.8%)。经卡方检验,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行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频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88.396,P<0.001)。而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知识与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发现除异性肛交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有线性关系外,其他性行为方式的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能够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艾滋病知识,但其HIV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安全套使用频率无明显相关性。MSM在与异性性交时无保护性行为比例高。如何对性病门诊的MSM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其高危性行为值得思考。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临床试验中队列的保持情况及其预测因子。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招募并筛选出167例受试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临床试验中队列的保持情况及其预测因子。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招募并筛选出167例受试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每日服药组或间歇服药组,在第0(基线)、4、8、12、16、20、24、28(±5 d内)周进行临床随访和问卷调查,采用基于Kaplan-Meier估计的生存曲线描述不同试验组队列保持概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队列保持的预测因子。结果80.2%的受试对象完成了至少1次服药后随访,59.9%完成了28周的队列随访。间歇用药组(ARR=0.60,95% CI:0.36~0.99)、年龄〉24岁(ARR=0.46,95% CI:0.25~0.83)、中等收入相对于高收入(ARR=0.45,95%CI:0.21~0.96)、因希望能够推广一种预防艾滋病的药物而参加试验(ARR=0.59,95% CI:0.36~0.99)的参与者有更低的脱失率,即更高的队列保持力,因为能获得免费的预防药物而参加试验(ARR=1.90,95% CI:1.13~3.21)的受试者有更高的脱失率,即更低的队列保持力。结论MSM人群PrEP临床试验队列保持力不高,间歇服药组的队列保持力高于每日服药组,在进一步的PrEP临床试验中需制定相应策略以提高试验队列保持力。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北京市东城区选取一家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聚集场所(A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同期...目的评价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北京市东城区选取一家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聚集场所(A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同期另选一家MSM聚集场所(B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联合干预。分别对比两种模式干预前、后调查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接受艾滋病服务和干预意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者发现情况,评价干预效果。采用便利抽样原则,两种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均调查了100名男男性行为者。结果实施1年的社区小组(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CBO)驻点式干预后,A场所的知识知晓率由(85.25±15.63)%上升到(95.50±6.77)%,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由74%上升到95%,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52%上升到79%,最近半年固定性伴数由(2.88±0.68)个减少至(1.54±0.67)个,愿意接受的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的比例由77%提升到95%,愿意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由66%提升到92%。实施1年的联合干预后,B场所的知识知晓率由(73.63±15.48)%上升到(91.38±13.73)%,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由46%上升到73%,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19%上升到52%,最近半年固定性伴数由(2.33±0.87)个减少至(1.78±0.80)个,愿意接受的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的比例由29%提升到92%,愿意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由21%提升到83%。上述指标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场所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同伴教育的比例由33%提升到91%,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场所此项指标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A场所调查对象最近1年HIV抗体检测率为86%,B场所为36%。两个场所最近1年HIV抗体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场所最近1年HIV感染者检出率4.65%,B场所为2.78%,两个场所HIV感染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O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都是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驻点式干预模式在提高同伴教育认可度、HIV感染者发现等方面要优于联合干预模式,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展开更多
男男性行为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因其易发生高危性行为,特别是无保护性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等,成为艾滋病干预的重点人群。MSM高危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目前广泛...男男性行为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因其易发生高危性行为,特别是无保护性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等,成为艾滋病干预的重点人群。MSM高危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目前广泛应用的艾滋病行为干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知信行模型、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为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这些经典模型为研究各类影响因素以及阐述MSM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参考意义。未来可以整合MSM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探索并构建更综合的模型,以便预测其最终行为的发生,为未来有效预防与干预该人群的高危性行为提供新思路。展开更多
目的 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同伴社会网络特征,应用个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4年2月—2014年5月通过广州MSM社区组织门诊点对MSM进行招募,并采用...目的 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同伴社会网络特征,应用个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4年2月—2014年5月通过广州MSM社区组织门诊点对MSM进行招募,并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访谈方式调查其同伴社会网络成员特征和近三个月高危性行为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招募397名男男性行为者(核心成员,ego),最近三个月与不同性伴发生无保护性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的频率分别为:固定性伴58.7%、临时性伴47.1%、任何性伴55.2%。397名MSM核心成员总共提名670名网络其他成员(alter),社会网络大小为1.7±0.7,社会网络密度为0.2±0.2。在校正了核心成员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近三个月和固定性伴发生UAI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社会网络大小(OR=1.53,95%CI:1.15~2.04)、物质支持(OR=1.09,95%CI:1.02~1.17)、网络其他成员近3个月与固定性伴有UAI(OR=1.008,95%CI:1.003~1.014)、网络其他成员鼓励核心成员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2,95%CI:0.986~0.998)、网络其他成员自身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3,95%CI:0.988~0.997);在校正了核心成员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近三个月和任何性伴发生UAI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网络其他成员近3个月与固定性伴有UAI(OR=1.008,95%CI:1.003~1.014)、网络其他成员鼓励核心成员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4,95%CI:0.989~1.000)、网络其他成员自身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5,95%CI:0.991~1.000)。结论 同伴社会网络与MSM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有关,社会网络成员的高危性行为模式和态度是MSM频繁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新发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相关特征及亚型和原发性耐药现状,为该人群的HIV防治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问卷对2014年新确诊的HIV-1男性感染者收集相关信息,对其中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MSM感染者随机抽取55份冻存血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和DNA测序,对序列进行亚型及原发性耐药分析。结果 2014年新发MSM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5~34岁(55.7%),一般男性感染者≥35岁为主(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4,P=0.001);MSM感染者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54.6%),一般男性感染者以初、高中为主(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P=0.006);MSM感染者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60.8%),一般男性感染者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P=0.002)。扩增出48条序列,以CRF01_AE亚型为主,占58.3%,其次为CRF07_BC亚型,占20.8%。原发耐药率4.2%,耐药位点2个,为K70R和E138G,分别引起NRTI类AZT中度耐药,D4T低度耐药,以及NNRTI类EFV、ETR、NVP、RPV的低度耐药。结论闵行区MSM感染者相比一般感染者,具有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自我检测意识更强的特点,CRF01_AE及CRF07_BC为优势毒株,原发耐药为低度耐药,需加强针对该人群的防控措施及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文摘目的:中国西部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较高,对该地区MSM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及行为干预措施提供较为切实的依据和参考。方法:研究设计为横断面调查,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我国西部的重庆、四川、广西三省市1 407名MS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MSM的年龄中位数是26岁,同性恋者占69.26%,双性恋者占21.40%。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8.37%。最近6个月,61.22%的MSM有2个及以上同性性伴,7.42%的有同性商业性行为,12.48%的有异性性行为。近6个月内男男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占46.40%。最近6个月与不同对象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有差别(P<0.05)。不同地区、是否多性伴和是否有同性商业行为与安全套的使用有关联。结论:中国西部地区MSM人群中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且与其较高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分离现象严重,这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提出了挑战,因此,探索控制MSM人群艾滋病传播的新干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心理症状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酒吧中活动的MSM 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并对其性取向、性行为和性伴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焦虑、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5.5%和57.5%。已婚、非同性恋和有过性病史的人比未婚、同性恋和没有性病史的MSM 符合焦虑的比例高(分别为62.5%/41.5%,54.1%/62.5%,72.2%/42.3%,x^2=4.61,3.91,5.81,P<0.0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非同性恋和有过性病史的MSM 抑郁症状检出率较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同性恋和没有性病史者高(分别为76.9%/48.7%,70.3%/47.3%,83.3%/54.4%,x^2=11.67,8.89,5.52,P<0.01)。焦虑、抑郁症状与多性伴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相关联(r=0.19~0.28,P<0.01)。经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进入焦虑症状方程的变量为一生中异性性伴数、近2个月同性商业性伴和近6个月无保护阴道性交,进入抑郁症状方程的变量为为受教育程度、性取向和近2个月同性商业性伴。结论:在MSM 人群中进行行为干预时,应当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文摘目的了解上海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亚硝酸盐吸入剂(rush popper)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和实施MSM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实施横断面调查,对招募的MSM进行面对面的无记名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信息,最近6个月的rush popper使用情况及性行为特征,并进行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χ^(2)经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rush popper使用和非使用者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ush popper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调查479名MSM,最近半年rush popper使用率为45.3%(217/479),HIV阳性率为13.4%,梅毒阳性率为6.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与rush popper使用相关的因素包括:月收入6000~9999元(aOR=2.379,95%CI:1.056~5.356);外地户籍(aOR=1.968,95%CI:1.267~3.050);通过网络或交友软件寻找男性性伴(aOR=2.583,95%CI:1.067~6.254);同性性行为方式为肛交(aOR=3.426,95%CI:1.486~7.895);肛交角色为被动方(aOR=1.879,95%CI:1.092~3.232);半年内与7人及以上发生性行为(aOR=3.161,95%CI:1.532~6.519);与配偶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aOR=2.747,95%CI:1.101~6.856);有时使用安全套(aOR=2.846,95%CI:1.171~6.917);HIV阳性(aOR=2.310,95%CI:1.247~4.279)。结论上海市MSM rush popper使用率较高,其使用与导致HIV感染的高危性行为有较强的相关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rush popper在MSM中的使用对于防治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摘目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在多家综合医院性病门诊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0名就诊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男男同性恋)的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情况、HIV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年龄(26.7±8.9)岁,近1年来有121人(62.6%)被确诊过性病。近6个月来,同性性伴侣数为(9.2±4.8)人,102人有异性性伴侣(52.8%)。与同性性交时,123人有肛交行为(63.7%),117人有口交行为(60.6%)。与异性性交时,92人有阴道交(90.2%),37人有肛交行为(36.2%),59人有口交行为(57.8%)。经卡方检验,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行构成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性行为方式安全套使用频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88.396,P<0.001)。而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知识与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发现除异性肛交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有线性关系外,其他性行为方式的安全套使用与HIV知识得分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能够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艾滋病知识,但其HIV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安全套使用频率无明显相关性。MSM在与异性性交时无保护性行为比例高。如何对性病门诊的MSM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少其高危性行为值得思考。
文摘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临床试验中队列的保持情况及其预测因子。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招募并筛选出167例受试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每日服药组或间歇服药组,在第0(基线)、4、8、12、16、20、24、28(±5 d内)周进行临床随访和问卷调查,采用基于Kaplan-Meier估计的生存曲线描述不同试验组队列保持概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队列保持的预测因子。结果80.2%的受试对象完成了至少1次服药后随访,59.9%完成了28周的队列随访。间歇用药组(ARR=0.60,95% CI:0.36~0.99)、年龄〉24岁(ARR=0.46,95% CI:0.25~0.83)、中等收入相对于高收入(ARR=0.45,95%CI:0.21~0.96)、因希望能够推广一种预防艾滋病的药物而参加试验(ARR=0.59,95% CI:0.36~0.99)的参与者有更低的脱失率,即更高的队列保持力,因为能获得免费的预防药物而参加试验(ARR=1.90,95% CI:1.13~3.21)的受试者有更高的脱失率,即更低的队列保持力。结论MSM人群PrEP临床试验队列保持力不高,间歇服药组的队列保持力高于每日服药组,在进一步的PrEP临床试验中需制定相应策略以提高试验队列保持力。
文摘目的评价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北京市东城区选取一家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聚集场所(A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同期另选一家MSM聚集场所(B场所),实施为期1年的联合干预。分别对比两种模式干预前、后调查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接受艾滋病服务和干预意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者发现情况,评价干预效果。采用便利抽样原则,两种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均调查了100名男男性行为者。结果实施1年的社区小组(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CBO)驻点式干预后,A场所的知识知晓率由(85.25±15.63)%上升到(95.50±6.77)%,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由74%上升到95%,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52%上升到79%,最近半年固定性伴数由(2.88±0.68)个减少至(1.54±0.67)个,愿意接受的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的比例由77%提升到95%,愿意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由66%提升到92%。实施1年的联合干预后,B场所的知识知晓率由(73.63±15.48)%上升到(91.38±13.73)%,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由46%上升到73%,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19%上升到52%,最近半年固定性伴数由(2.33±0.87)个减少至(1.78±0.80)个,愿意接受的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的比例由29%提升到92%,愿意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由21%提升到83%。上述指标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场所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同伴教育的比例由33%提升到91%,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场所此项指标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A场所调查对象最近1年HIV抗体检测率为86%,B场所为36%。两个场所最近1年HIV抗体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场所最近1年HIV感染者检出率4.65%,B场所为2.78%,两个场所HIV感染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O驻点式干预模式和联合干预模式都是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驻点式干预模式在提高同伴教育认可度、HIV感染者发现等方面要优于联合干预模式,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文摘男男性行为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因其易发生高危性行为,特别是无保护性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等,成为艾滋病干预的重点人群。MSM高危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目前广泛应用的艾滋病行为干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知信行模型、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为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这些经典模型为研究各类影响因素以及阐述MSM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参考意义。未来可以整合MSM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探索并构建更综合的模型,以便预测其最终行为的发生,为未来有效预防与干预该人群的高危性行为提供新思路。
文摘目的 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同伴社会网络特征,应用个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4年2月—2014年5月通过广州MSM社区组织门诊点对MSM进行招募,并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访谈方式调查其同伴社会网络成员特征和近三个月高危性行为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招募397名男男性行为者(核心成员,ego),最近三个月与不同性伴发生无保护性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的频率分别为:固定性伴58.7%、临时性伴47.1%、任何性伴55.2%。397名MSM核心成员总共提名670名网络其他成员(alter),社会网络大小为1.7±0.7,社会网络密度为0.2±0.2。在校正了核心成员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近三个月和固定性伴发生UAI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社会网络大小(OR=1.53,95%CI:1.15~2.04)、物质支持(OR=1.09,95%CI:1.02~1.17)、网络其他成员近3个月与固定性伴有UAI(OR=1.008,95%CI:1.003~1.014)、网络其他成员鼓励核心成员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2,95%CI:0.986~0.998)、网络其他成员自身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3,95%CI:0.988~0.997);在校正了核心成员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MSM同伴社会网络特征与近三个月和任何性伴发生UAI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网络其他成员近3个月与固定性伴有UAI(OR=1.008,95%CI:1.003~1.014)、网络其他成员鼓励核心成员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4,95%CI:0.989~1.000)、网络其他成员自身使用安全套可能性大(OR=0.995,95%CI:0.991~1.000)。结论 同伴社会网络与MSM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有关,社会网络成员的高危性行为模式和态度是MSM频繁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