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气概与男性气质:男性研究中的两个易混概念辨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隋红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9,共9页
男性气概与男性气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但国内学界对这两个概念缺乏正面系统的辨析,以至于在这两个概念的译介和使用方面存在着相当的不准确性。因此,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的联系与区别,是国内男性研究或性别研究领... 男性气概与男性气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但国内学界对这两个概念缺乏正面系统的辨析,以至于在这两个概念的译介和使用方面存在着相当的不准确性。因此,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的联系与区别,是国内男性研究或性别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在男性气概和男性气质的研究成果,从两个概念的词源史与文化史、定义范围和评判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建构方向与实践方式等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男性气概的人文重构议题,希望对纠正男性气概的某些错误认知以及超越现代男性气质困境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气概 男性气质 男性研究 性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媚后之痴──《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罗书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0-84,共5页
媚后之痴︽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研究罗书华媚后藏痴《聊斋志异》全书490余篇长文短文,蒲松龄的笔触几乎写遍了地下、人间和天上的各个角落,各色人等、物等汇聚于此,浓缩于此,展示着各自的奇异与卓绝。就是那些纯然描写自然物事的... 媚后之痴︽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研究罗书华媚后藏痴《聊斋志异》全书490余篇长文短文,蒲松龄的笔触几乎写遍了地下、人间和天上的各个角落,各色人等、物等汇聚于此,浓缩于此,展示着各自的奇异与卓绝。就是那些纯然描写自然物事的篇章如《地震》、《元宝》、《龙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小说 男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研究理论发展概述 被引量:24
3
作者 舒奇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9-122,126,共5页
作为一门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渐形成的新兴的独立学科,男性气质研究试图解构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单一理解。其研究理论在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对话和结盟中经历了男性性角色,男性权威的表现,男性身份话语的生效方式及其与权力和权力... 作为一门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渐形成的新兴的独立学科,男性气质研究试图解构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单一理解。其研究理论在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对话和结盟中经历了男性性角色,男性权威的表现,男性身份话语的生效方式及其与权力和权力抵抗的关系三个发展阶段。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发展表明有关男性气质、男性和男性在性别秩序中的地位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问题,且更强调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研究 男性气质研究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男性气质研究的主要维度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小燕 舒奇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17,共4页
近年来,西方男性气质研究在福柯话语理论的影响下,其研究重心转向了男性气质和话语的关系,着重关注男性主体性及其话语的建构、再现过程和方式,研究的主要维度集中体现在男性身体与男性气质、男性欲望与男性气质、社会定位方式与男性气... 近年来,西方男性气质研究在福柯话语理论的影响下,其研究重心转向了男性气质和话语的关系,着重关注男性主体性及其话语的建构、再现过程和方式,研究的主要维度集中体现在男性身体与男性气质、男性欲望与男性气质、社会定位方式与男性气质等几个方面。从本质上看,这些研究维度注重的是男性气质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交锋和互动方式,强调从这些交锋互动中揭示出男性气质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将男性气质研究和性别研究推向了意识形态的深层面,也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气质研究 男性身体 男性欲望 社会定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家庭中的父亲深度育儿参与——兼论男性个体化家庭责任意识 被引量:9
5
作者 范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4期182-192,共11页
当前,家庭对育儿质量的重视与育儿压力的集中,导致母职焦虑和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加剧,父亲育儿相对缺席的问题愈发引起关注。然而在城市家庭中也出现少量父亲深度参与育儿的情况。基于在北京市收集的案例发现,深度参与育儿的男性会考察... 当前,家庭对育儿质量的重视与育儿压力的集中,导致母职焦虑和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加剧,父亲育儿相对缺席的问题愈发引起关注。然而在城市家庭中也出现少量父亲深度参与育儿的情况。基于在北京市收集的案例发现,深度参与育儿的男性会考察其他育儿参与者的能力,并权衡家人利益,尤其支持妻子的职业发展,在排除其他育儿分工的模式下,选择自己参与育儿。他们强调自身能力能保证育儿质量,并因尽到家庭责任、受到孩子喜欢而感到幸福。为保证育儿所需时间,他们下调职业发展目标甚至暂停职业,弱化"以事业为重"的传统男性认同。他们会压缩休闲和娱乐,但完成育儿责任后,也要求支配个人时间并得到家人理解。男性在深度参与中发展出"个体化的家庭责任意识",体现在责任动机和分配原则的个体化:前者意味着从对家庭整体的义务感变为对家人个体的义务感,保证自己与其他个体都有机会"为自己而活",避免利益冲突引发的亲密关系危机;后者意味着责任分配原则从承担单一属性且无限责任的传统模式,变为从多元角色出发,承担不固定及有限责任的个体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深度育儿参与 个体化 家庭责任意识 男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