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饱水和排水过程中岩石电阻率各向异性特征的电阻率成像法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启友 杭悦宇 +2 位作者 刘汉乐 戴水汉 徐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1-288,共8页
从电阻率的角度研究岩石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方法,但多限于空间单个点上的测量数据分析.通过在砂岩岩样上的饱水与排水实验以及同步进行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探讨了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获得图像研究岩石各... 从电阻率的角度研究岩石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方法,但多限于空间单个点上的测量数据分析.通过在砂岩岩样上的饱水与排水实验以及同步进行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探讨了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获得图像研究岩石各向异性特征的可能性,分析了饱水与排水过程中岩石电阻率在不同方向上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电阻率成像法在分析岩石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方面具有多方向成像和动态监测的优点,可以通过对不同方向上获得的电阻率图像的分析,提取出岩石沉积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式,清晰地反映出岩石在饱水和排水过程中电阻率变化空间分布模式的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电阻率 各向异性特征 电阻率成像法 饱水过程 排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基岩裂隙网络原位识别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刚 周启友 +3 位作者 吴世艳 凌成鹏 杨新星 雷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对于以低渗透性基岩为处置围岩的核废物地质处置库来说,基岩中的裂隙网络是地下水进入处置库和放射性核素从处置库向外界环境迁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基岩内裂隙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核废物的地质处置是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以低渗透性基岩为处置围岩的核废物地质处置库来说,基岩中的裂隙网络是地下水进入处置库和放射性核素从处置库向外界环境迁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基岩内裂隙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核废物的地质处置是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花岗岩为例通过野外试验,分析研究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对处于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基岩中裂隙网络进行三维原位识别的效果及能力。结果表明在以高阻值为主要电特性的基岩中,利用ERT对基岩中三维裂隙网络进行原位识别是可行的,并且裂隙的电阻率特征能较好的反映出裂隙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形态,但对裂隙网络识别的效果与测线方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基岩 裂隙网络 裂隙识别 高放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性裂隙岩体水流三维入渗过程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岳宁 王刚 +4 位作者 阚飞 董军 黄少文 党慧慧 魏国孝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8,共10页
通过三维电阻率成像同步测量发生在野外低渗透性裂隙岩体中的水流三维入渗,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技术,对其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入渗前裂隙岩体的背景电阻率特征,岩体中的水流入渗区在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所获取的电... 通过三维电阻率成像同步测量发生在野外低渗透性裂隙岩体中的水流三维入渗,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技术,对其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入渗前裂隙岩体的背景电阻率特征,岩体中的水流入渗区在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所获取的电阻率图像中,呈现出明显的电阻率低阻特征,低阻特征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反映了裂隙岩体渗透性相对大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水流在岩体内的三维入渗也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着优势入渗现象,尤其是在入渗的早期.对研究低渗透性岩体的非均质性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水流入渗 裂隙识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非水相液体污染过程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室内监测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汉乐 周启友 吴华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6-1254,共9页
为探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监测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迁移过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三维砂槽进行了非饱和带中轻非水相液体的污染试验,并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进行了同步的动态监测.试验之后,将砂槽层层挖开,通过数码成像,获取了污染... 为探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监测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迁移过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三维砂槽进行了非饱和带中轻非水相液体的污染试验,并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进行了同步的动态监测.试验之后,将砂槽层层挖开,通过数码成像,获取了污染区域的实际范围与形状.结果表明,由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圈定的污染区域在范围与形状上都与实际的结果比较接近,并可通过三维电阻率相对值的时间变化明显的看出轻非水相液体的污染过程.这说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对非饱和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的空间分布范围进行圈定并监测其迁移过程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轻非水相液体 污染过程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率成像法在土壤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东豪 张佳宝 +1 位作者 吴忠东 许晓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9-447,共9页
缺乏有效的监测技术是制约土壤学和水文学中尺度问题研究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以电阻率成像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学方法被引入到非饱和带土壤水文过程的研究中来,为解决尺度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工具。结合土壤电阻率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岩... 缺乏有效的监测技术是制约土壤学和水文学中尺度问题研究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以电阻率成像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学方法被引入到非饱和带土壤水文过程的研究中来,为解决尺度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工具。结合土壤电阻率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岩土物理学关系,电阻率成像法可以实现对土壤特性或状态的多尺度无损连续监测。阐述了电阻率成像法的基本过程、特征及其在土壤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同时,深入探讨了电阻率成像法应用于非饱和带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成像法 多尺度无损检测 土壤水文过程 土壤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在水文地质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6
作者 姜振蛟 卞建民 +2 位作者 査恩爽 林年丰 田沃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26,共6页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在水文地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文献追踪和分析,重点讨论了电阻率与含水率、渗透系数、含盐量等水文地质表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就该方法在地下水资源勘查、...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在水文地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文献追踪和分析,重点讨论了电阻率与含水率、渗透系数、含盐量等水文地质表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就该方法在地下水资源勘查、溶质运移动态监测以及水文地质参数反演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剖析,阐述了ERT探测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针对ERT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地下水资源勘查 水盐动态监测 水文地质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水害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探测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程久龙 于师建 +1 位作者 程洪良 宋振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37-40,共4页
从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探测回采工作面水害的可行性, 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其效果。实践证明,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探测回采工作面水害技术可行, 准确率高,
关键词 高密度 电阻率成像法 工作面 水害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柱中水体入渗过程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伍开江 周启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81,共6页
本文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探讨了室内实验尺度岩柱中的这一入渗过程。首先建立了电法勘探的电位场数学模型,用有限元法进行了电位场正问题的求解。然后应用基于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的电阻率反演算法,由测量数据反演得到了岩石电阻... 本文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探讨了室内实验尺度岩柱中的这一入渗过程。首先建立了电法勘探的电位场数学模型,用有限元法进行了电位场正问题的求解。然后应用基于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的电阻率反演算法,由测量数据反演得到了岩石电阻率在二维空间上的分布。由岩柱中水体入渗过程的电法测量数据反演得到的电阻率图像反映了岩柱中水分的空间变化过程。岩柱中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水体的入渗是不均匀的,在岩柱周边渗流较快,而在中部存在滞后现象。得到的相对电阻率图像也反映了岩柱周边存在的微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有限元 SQP方 人渗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溶液入渗过程的电阻率成像法时空监测 被引量:4
9
作者 伍开江 周启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95-98,106,共5页
采用电阻率成像法探讨了室内实验尺度上岩体中盐溶液的入渗过程。在岩柱试样上进行蒸馏水和盐溶液的入渗实验,在入渗过程中通过多通道高密度电阻率勘测系统对岩柱的电性特征在三维空间上进行动态监测。然后对入渗过程岩柱进行电阻率成像... 采用电阻率成像法探讨了室内实验尺度上岩体中盐溶液的入渗过程。在岩柱试样上进行蒸馏水和盐溶液的入渗实验,在入渗过程中通过多通道高密度电阻率勘测系统对岩柱的电性特征在三维空间上进行动态监测。然后对入渗过程岩柱进行电阻率成像,从而获得不同时刻岩柱中的电阻率分布。各勘测截面上电阻率的分布和变化基本反映了岩柱内盐溶液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电阻率成像法动态监测室内实验尺度岩石中盐溶液的入渗是可行的,岩柱5个截面的电阻率图像表明溶液的入渗是不均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成像法 盐溶液 电阻率 入渗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到三维空间上的包气带水文学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启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7-104,共8页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是新近出现的通过测定介质电传导特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方便、快速和多尺度,可对探测对象进行无损的、三维的和动态的监测。由于包气带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水文过程不可避免的都会引起介质电阻率的变...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是新近出现的通过测定介质电传导特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方便、快速和多尺度,可对探测对象进行无损的、三维的和动态的监测。由于包气带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水文过程不可避免的都会引起介质电阻率的变化,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三维的动态监测,从而为我们在三维空间上认识各种包气带过程创造了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在半无限的介质表面上应用时的电极布置、测定和反演计算方法,然后介绍了影响介质电阻率的因素。最后,从电阻率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时间上的变化性方面,介绍了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以期能促进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广泛应用和推动三维空间上的包气带水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包气带过程 电阻率 时空监测 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率成像法的莫高108窟墙体内水盐运移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启友 姚炳宇 +2 位作者 李禾澍 王彦武 陈港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44,共11页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布都是非均匀的,低阻值区域在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上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明确说明在构成墙体的非均质砂砾石层内存在着重要的水分饱和与非饱和过程(再分配过程),正是这一不断重复的饱和与非饱和过程促进了墙体内水分的运移和盐分在一些特定区域的聚集。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莫高窟墙体内的水盐运移机理,减轻和防治壁画盐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水盐运移过程 饱和与非饱和过程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挥发过程的电阻率成像法监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汉乐 刘锦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9,共5页
在含有细砂透镜体的三维非均质砂槽中进行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s)的挥发实验,并应用电阻率成像法进行同步动态监测,尝试通过电阻率图像的变化反映砂槽中LNAPLs的挥发过程。结果表明,砂槽注油后电阻率明显上升,LNAPLs污染中心区域的电阻... 在含有细砂透镜体的三维非均质砂槽中进行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s)的挥发实验,并应用电阻率成像法进行同步动态监测,尝试通过电阻率图像的变化反映砂槽中LNAPLs的挥发过程。结果表明,砂槽注油后电阻率明显上升,LNAPLs污染中心区域的电阻率大于边缘区域,由上往下电阻率减小,其图像近似半球形。注油结束后,污染物逐渐挥发,污染区域LNAPLs浓度不断减小,表现为电阻率逐渐降低。监测过程表明,应用电阻率成像法监测LNAPLs挥发过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轻非水相液体 挥发过程 电阻率成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箱模型中溶质运移过程的二维电阻率成像法监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汉乐 樊光旭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9-463,共5页
为了解溶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过程和规律,在室内建立二维砂槽模型,以Na Cl溶液为溶质代表,采用电阻率成像的方法监测溶质运移过程。研究发现:在稳定流条件下,Na Cl溶液沿水流的方向移动距离较大;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受水动力弥散和重力的作... 为了解溶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过程和规律,在室内建立二维砂槽模型,以Na Cl溶液为溶质代表,采用电阻率成像的方法监测溶质运移过程。研究发现:在稳定流条件下,Na Cl溶液沿水流的方向移动距离较大;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受水动力弥散和重力的作用,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步向下扩散;低阻区沿水流方向的移动速度比垂直方向的入渗速度快。由电阻率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出咸淡界面的迁移过程,说明应用电阻率成像法监测溶质运移过程是有效的,为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化手段,为求取地下水流速和水动力弥散系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溶质运移 咸淡界面 电阻率成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与微动谱比法探测岩溶区塌陷的地质背景——以广东省高要市蛟塘镇塱下村塌陷区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伟 甘伏平 +1 位作者 周启友 张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塌陷已成为岩溶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本文以广东省高要市蛟塘镇塱下村岩溶塌陷区为例,结合钻探资料,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与微动谱比法联合探测塌陷区背景地质结构和构造。通过区内外14个已知钻孔旁的微动测量,建立了微动特征频率与... 塌陷已成为岩溶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本文以广东省高要市蛟塘镇塱下村岩溶塌陷区为例,结合钻探资料,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与微动谱比法联合探测塌陷区背景地质结构和构造。通过区内外14个已知钻孔旁的微动测量,建立了微动特征频率与覆盖层厚度的数学关系,并应用于塌陷区覆盖层厚度的估算。高密度电阻率成像反映出岩土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揭示了地下地质结构;微动谱比法揭示了探测场地的基岩起伏形态,结合地层岩性推断了古河道的存在并确定了其边界及延伸方向,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联合进行地质解译,推断了基岩内断层发育的空间位置、走向等特征。综合该两类物探技术探测成果和钻探资料表明,塌陷位于古河道内,并沿古河道方向发育,其方向与区域北东向构造走向方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微动谱比 特征频率 覆盖层 古河道 塱下村 高要市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电阻率法成像及其应用
15
作者 闫永利 孔祥儒 +2 位作者 底青云 高立兵 陈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4期31-33,共3页
为解决考古、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污染勘查等领域探测靶体与周围介质电性差异不大的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种扰动电阻率成像方法。通过对商丘地区的地下夯土城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有效消除了夯土城墙的傍侧效应及地下水噪声的影响,清晰、直观... 为解决考古、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污染勘查等领域探测靶体与周围介质电性差异不大的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种扰动电阻率成像方法。通过对商丘地区的地下夯土城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有效消除了夯土城墙的傍侧效应及地下水噪声的影响,清晰、直观地揭示出地下夯土城墙的埋深范围及几何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电阻率成像法 地球勘探 考古 地下城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水分迁移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庭发 聂艳侠 +2 位作者 胡黎明 周启友 温庆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1-768,共8页
在土工模型试验中,常用的应用于水分及溶质迁移过程量测的传感器量测、图像分析及取样分析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满足三维、无损、实时的量测需求。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为土工模型试验中三维、无损、实时量测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基于高... 在土工模型试验中,常用的应用于水分及溶质迁移过程量测的传感器量测、图像分析及取样分析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满足三维、无损、实时的量测需求。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为土工模型试验中三维、无损、实时量测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发展一套适用于常规物理模型及超重力离心环境中土体电阻率测试设备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开展模型试验验证其应用于水分迁移过程量测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常规物理模型试验(1g)表明,该设备及方法能够获得模型土体中电阻率的三维时空分布,入渗过程中电阻率与含水率的分布及变化合理反映电阻率与含水率定性关系;在低有效饱和度区间,电阻率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重力水平的变化可导致水分在模型土柱中的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实时量测技术及分析方法可为土工离心环境中渗流及溶质运移过程的分析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可以成功应用于常规物理模型及超重力离心环境中水分迁移过程量测,并保证一定的精度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成像法(ERT) 温纳 土壤电阻率 水分迁移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T法监测含水层重金属污染及原位化学修复过程研究
17
作者 张勇 骆乾坤 +4 位作者 刘鑫 李迎春 邓亚平 马雷 钱家忠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3,共17页
含水层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经济高效的动态监测手段作为支撑。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数据滞后以及对现场扰动较大等问题。该文以铜离子为例,采用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这种方法具有快... 含水层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经济高效的动态监测手段作为支撑。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数据滞后以及对现场扰动较大等问题。该文以铜离子为例,采用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低成本、实时动态监测和原位无损的优势,并通过一维和二维砂箱实验验证ERT方法监测含水层重金属污染及原位化学修复过程的可行性,同时探讨监测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维砂柱实验,污染阶段ERT监测数据与取样数据的相关性系数(R^(2))超过0.96,相对误差(δ)低于4.04%;修复阶段R^(2)超过0.94,δ低于6.43%。二维砂箱实验,使用污染羽空间矩评估方法结合取样数据对ERT监测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铜离子运移过程中的一阶矩误差低于9%,二阶矩误差低于14%;修复过程中的一阶矩误差低于11%,二阶矩误差低于19%。此外,ERT装置的信息捕捉精度受铜离子运移速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铜离子运移速率和反应速率越慢,ERT装置的信息捕捉精度越高。该研究验证了ERT方法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监测和修复过程监测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成像法(ERT) 地下水污染 铜离子 污染修复 含水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甲烷气泄漏海床基高密度电阻率法监测效果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景鑫 郭秀军 +2 位作者 贾永刚 孙翔 李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54-1864,共11页
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沉积物内甲烷气泄漏过程有效监测,设计了一种海床基原位电学监测方法。为界定该方法对不同模式泄露甲烷气的探测能力,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为研究区,构建相应地质及电阻率模型,模拟利用设计电学... 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沉积物内甲烷气泄漏过程有效监测,设计了一种海床基原位电学监测方法。为界定该方法对不同模式泄露甲烷气的探测能力,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为研究区,构建相应地质及电阻率模型,模拟利用设计电学系统对其进行监测,计算得到不同采集参数的电阻率剖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层会在探测剖面上某深度区间内形成层状低阻异常带,对该深度区间有效电信号形成压制。将该异常带顶界深度定义为系统有效探测深度后,发现该深度受电极距直接影响,10m极距偶极装置有效探测深度约为50m。电学探测剖面对有效探测深度内分布的层状和团状甲烷气聚集区、慢速甲烷气泄露区、沿断层泄露的甲烷气区具有良好反映能力,数据处理得到的相对电阻率剖面与电学探测剖面相比能更好地反映甲烷气聚集区边界。该监测方法能够实时监测含气区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气泄漏 电阻率成像法 探测剖面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T与图像法的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监测
19
作者 刘恒 刘汉乐 曹文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4-3953,共10页
以室内二维砂箱DNAPL修复实验为基础,通过图像法和电阻率成像法对DNAPL的变化进行监测,评估电阻率成像法监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DNAPL入渗实验中,电阻率成像法和图像法均能反应出DNAPL入渗以垂向入渗为主,主要受重力影响.对... 以室内二维砂箱DNAPL修复实验为基础,通过图像法和电阻率成像法对DNAPL的变化进行监测,评估电阻率成像法监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DNAPL入渗实验中,电阻率成像法和图像法均能反应出DNAPL入渗以垂向入渗为主,主要受重力影响.对两种方法所获得的饱和度进行空间矩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水平质心趋势差距较大,垂向质心位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DNAPL的修复实验中,随着SDS溶液的注入,DNAPL污染物中心的相对电阻率值从25Ω·m降至-10Ω·m,饱和度从0.42降至0.15.选取砂箱特定位置进行相关性分析,电阻率与饱和度的相关性分别为0.72、0.84和0.92,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说明两种监测手段对修复过程的解释具有一致性.通过2种方法对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的监测效果比较,在入渗过程中,图像法的监测效果更好,图像法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入渗图像,特别是对DNAPL的动态变化有着细致的捕捉能力;在修复过程中,电阻率成像法的效果更好,电阻率成像法可以电阻率成像能够穿透介质,实现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层位和空间中的扩散情况监测,获取宏观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PL入渗 DNAPL修复 图像 电阻率成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方法在土壤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成功 贾小旭 邵明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1,共8页
土壤水分的多尺度高效监测是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基础。近些年以电阻率成像法、探地雷达法和电磁感应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方法,凭借多尺度适用性和微扰动原位监测的优势被广泛用于土壤水文学研究。本文在介绍以上3种代表性地球物理技术工... 土壤水分的多尺度高效监测是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基础。近些年以电阻率成像法、探地雷达法和电磁感应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方法,凭借多尺度适用性和微扰动原位监测的优势被广泛用于土壤水文学研究。本文在介绍以上3种代表性地球物理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中的进展,讨论了地球物理手段未来应用于土壤水文学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以期能够增进有关学者对地球物理手段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将地球物理手段应用于土壤水文学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电阻率成像法 探地雷达 电磁感应 根系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