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山M_S7.0地震余震期间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立凤 赵国泽 +7 位作者 陈小斌 汤吉 蔡军涛 詹艳 韩冰 程远志 赵凌强 肖骑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7,共14页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使用稳定估算(ro...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使用稳定估算(robust)技术和相干度因子约束等方法得到各频点一定数量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再根据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的分布形态,剔除引起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突变的谱值之后得到高质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此外,根据曲线形态和误差分布来判断数据质量,剔除可能受到干扰影响的数据,以获得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电阻率变化的视电阻率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测期内的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总体呈非单调的增大趋势,最大增幅达27%;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几乎在每个相对集中的较大余震丛集后均会出现高值,而较大余震丛集期间对应的则是视电阻率低值.从物理机制上分析地震的电阻率效应源于微裂隙内孔隙流体的变化,故推测芦山地震余震期间电阻率的增加趋势是由于震后应变释放区应力恢复和孔隙度恢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较大余震 大地电磁 电阻率变化 干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和摩擦滑动的视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安金珍 廖春庭 陈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2期42-43,共2页
剪切和摩擦滑动是地壳介质受力和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岩石力学对此作过大量实验研究,但有关岩石电阻率变化的剪切和摩擦滑动实验,却做得非常少.目前国内、外仅能见到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美国Brace[1]在完整岩样破裂后继续实验,测定了岩... 剪切和摩擦滑动是地壳介质受力和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岩石力学对此作过大量实验研究,但有关岩石电阻率变化的剪切和摩擦滑动实验,却做得非常少.目前国内、外仅能见到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美国Brace[1]在完整岩样破裂后继续实验,测定了岩样摩擦滑动时的电阻率变化,结果发现一旦断层形成,电阻率随应力的变化就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 摩擦滑动 电阻率变化 地壳运动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_3含量对VO_2薄膜电阻率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马兰 杨绍利 高仕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278-280,共3页
研究了掺入MoO3时VO2薄膜电阻率的变化;建立了VO2薄膜电阻率突变数量级S随杂质含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及与实测值的对比。结果表明,S随MoO3掺入量的增大而减小,采用该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S值的大小。
关键词 VO2 薄膜 电阻率变化 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唐山MS 5.1地震前通州台井下地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解滔 王同利 +3 位作者 肖武军 胡毅涛 李然 卢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2,共8页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W测道同期存在一定的上升变化,但变化幅度约为NE测道幅度的1/4。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101°,与NE、NW和EW测道的夹角分别为70°、50°和10°。震前NE测道下降幅度最大,NW测道次之,EW测道变化幅度最小,符合实验结果和地震前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S5.1 地震地电阻率通州地震台各向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近距离大震前成都台视电阻率重现性、相似性和各向异性变化 被引量:38
5
作者 杜学彬 刘君 +4 位作者 崔腾发 范莹莹 安张辉 闫睿 王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6-588,共13页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视电阻率变化均显示了中期异常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现性和异常幅度的相似性;(2)在每次地震前,两个测道表现了异常变化形态、幅度和起始时间的差异性.其重现性、相似性证明这些异常与两次大震晚期孕育有关;差异性主要展示了与震源机制有直接联系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揭示了震前该台地下介质经历了强烈的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大震 成都台 电阻率变化 重现性 相似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电阻率图像及各向异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斌 朱涛 周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94,共17页
在两组人工样品自由表面以中心点为基准对称布设3条辐射状测线,对样品实施单轴应力加载和卸载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并计算和绘制了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速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λ*以及表征裂... 在两组人工样品自由表面以中心点为基准对称布设3条辐射状测线,对样品实施单轴应力加载和卸载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并计算和绘制了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速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λ*以及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方位的各向异性主轴方位角α随应力和深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所有测线所对应的RRC图像均随着应力的变化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加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增加,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中电阻率降低区域逐渐收缩,而电阻率升高区域逐渐扩张,在卸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减小,电阻率降低区域继续收缩,电阻率升高区域继续扩张;样品中的高阻体对其所在部位及附近区域的电阻率增幅有较大影响,而对横越高阻体测线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的趋势性变化无影响;对于原始电性为各向异性的样品,随着应力的增加,其各向异性程度降低;裂隙主要在岩样的浅部产生和发展,而在较深部位的裂隙产生和发展的速率相对较低.上述结果有助于解释和理解地震、火山活动和大型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视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可能成为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电阻率 电阻率相对变化 电阻率层析成像 电阻率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均匀结构地电阻率影响系数一个重要特性普适性的证明 被引量:3
7
作者 毛先进 段炜 +2 位作者 杨玲英 文雯 钱家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2,共4页
1问题的提出在地电阻率观测中,为分析观测到视电阻率的变化和地下不同区域介质真电阻率变化之间的关系,钱家栋等(1985)提出了影响系数理论。多数情况下,地电阻率观测区可近似为分层均匀的电性结构(图1),对于n层结构,设第i层电阻率为ρ,... 1问题的提出在地电阻率观测中,为分析观测到视电阻率的变化和地下不同区域介质真电阻率变化之间的关系,钱家栋等(1985)提出了影响系数理论。多数情况下,地电阻率观测区可近似为分层均匀的电性结构(图1),对于n层结构,设第i层电阻率为ρ,厚度为h(i=1,2.,…,n),其中底层厚度h_(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系数 电阻率变化 电阻率 电阻率 问题的提出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电阻率前兆特征及其与某些台址条件的关系
8
作者 陈有发 候远文 王玉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124-133,共10页
本文利用91个震例资料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的前兆特征。主要结果有:①地电阻率具有以下降为主的阶段性、区域性、方向性和波动性;②地电台址条件特别是岩石力学条件影响地震地电阻率前兆特征量;③地电台应选在电阻率—应力灵敏度值大的... 本文利用91个震例资料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的前兆特征。主要结果有:①地电阻率具有以下降为主的阶段性、区域性、方向性和波动性;②地电台址条件特别是岩石力学条件影响地震地电阻率前兆特征量;③地电台应选在电阻率—应力灵敏度值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前兆时间 震例 电阻率变化 变化形态 松散沉积物 岩石力学 发震时间 孔隙度 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率反演技术在盐水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莹峰 申辉林 +3 位作者 何胜林 王利娟 丁磊 史安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78,共4页
油层发生盐水水淹后,水淹层电阻率明显下降,如何准确判断水淹级别成为评价水淹层的关键。利用变倍数物质平衡理论模型反演可得到饱含油和饱含水状态下地层电阻率,研究区水淹层的电阻率测井值介于饱含油地层电阻率和饱含水地层电阻率之间... 油层发生盐水水淹后,水淹层电阻率明显下降,如何准确判断水淹级别成为评价水淹层的关键。利用变倍数物质平衡理论模型反演可得到饱含油和饱含水状态下地层电阻率,研究区水淹层的电阻率测井值介于饱含油地层电阻率和饱含水地层电阻率之间,且水淹程度越低,地层电阻率越接近饱含油地层电阻率;反之,则越接近饱含水地层电阻率。利用相对于饱含油地层电阻率和相对于饱含水地层电阻率的变化率建立了水淹层精细解释图版和水淹级别定量划分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涠洲油田盐水水淹层的解释精度达到88.8%,电阻率反演技术为盐水水淹层测井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涠洲油田 盐水水淹层 水淹级别 变倍数物质平衡理论模型 电阻率反演 电阻率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堡油田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分析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红岐 李莉 +1 位作者 施松杉 沈晓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92,共7页
陈堡油田已经注水开发多年,油层水淹比较严重。从2009年起,采用俄罗斯ECOS–31–7型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测量了部分生产井。通过对比这两类测井曲线发现,过套管电阻率和裸眼电阻率曲线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二者存在幅度差,并且水... 陈堡油田已经注水开发多年,油层水淹比较严重。从2009年起,采用俄罗斯ECOS–31–7型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测量了部分生产井。通过对比这两类测井曲线发现,过套管电阻率和裸眼电阻率曲线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二者存在幅度差,并且水淹越严重,幅度差越明显。通过对陈堡油田ECOS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提出了利用电阻率相对变化率这个参数来评价油层水淹的程度,结合各小层相应的生产数据,并根据过套管电阻率相对变化率有效地划分了油层水淹的级别。最后,分析了ECOS–31–7型过套管电阻率仪器在陈堡油田评价水淹层和剩余油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堡油田 过套管电阻率 ECOS 水淹级别 电阻率相对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电磁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11
作者 高曙德 汤吉 +7 位作者 杜学彬 刘小凤 苏永刚 陈彦平 狄国荣 梅东林 詹艳 王立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2-525,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川M_s8.0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场长、中、短、临期的异常特征和变化规律.自2003年以来甘东南地区及甘川交界发生4次5.0级以上地震,从空间上看,有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西北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强度逐渐增强,其中,文县5.0和两次岷县5.0级以上地震可以视为汶川8.0级地震的前震;从时间上分析,震前陇南汉王地震台观测到电磁场出现了长趋势变化和短临异常变化,其特征:①2003~2008年,ZD8B地电仪观测的N54°W、N85°E和N73°W测道地电阻率均显示出长趋势变化和短期变化;②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年变化率在有震年(异常年)是无震年(正常年)的两倍;③ELF电磁仪观测到了(0.5~39 Hz)频率段的电场、磁场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中异常变化分别比正常月份大1~5个数量级,并记录到电磁同震现象;④大地电场仪(ZD9A-Ⅱ)在汶川震前17个小时也记录到高频临震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电阻率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度(S’) 电磁场功率谱异常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水泥土压电性及传感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江源 童立元 +3 位作者 李洪江 马海洋 刘文源 闫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5-2116,共12页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常规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形成导电网络,可以使混凝土根据导电网络的变化感知自身应力应变、裂缝及损害,并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鉴于碳纤维的自感知特性,提出碳纤维水泥土这一新型智能感知材料,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常规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形成导电网络,可以使混凝土根据导电网络的变化感知自身应力应变、裂缝及损害,并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鉴于碳纤维的自感知特性,提出碳纤维水泥土这一新型智能感知材料,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电阻率试验、微观试验和模型试验,研究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对碳纤维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并按最优配比制作碳纤维水泥土“传感器”,将此种传感器植入水泥土构件,建立传感器电阻率变化率与水泥土构件应力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传感器对水泥土构件的应力监测。结果表明:在碳纤维水泥土材料的强度研究方面,碳纤维掺量和碳纤维长度均对碳纤维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有影响,抗压强度随二者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试验范围内,2%为最优碳纤维掺量,6 mm为最优碳纤维长度;在碳纤维水泥土的电阻率变化率研究方面,碳纤维掺量为1%,纤维长度为3 mm时,试件破坏时的电阻率变化率最大,碳纤维水泥土的受压自感应灵敏度最好;埋入构件的传感器电阻率变化率与水泥土构件的应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通过建立基于电阻率变化率的应力预测公式,从而可以实现水泥土结构的受力状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水泥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电阻率变化 自感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应变水凝胶微纤维的角膜塑形镜生物力学仿真
13
作者 张佳楠 刘宸君 +6 位作者 冯泊淞 王祥博 李阳 高志鹏 李晓娜 陈松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3-433,共1页
目的对角膜塑形镜进行功能集成,以期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实时监测。方法采用逆向建模及浇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有序排列的AM-WPU-PVP水凝胶微纤维,两端接入导线并连接数字源表,检测水凝胶微纤维在变形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建立嵌入水凝... 目的对角膜塑形镜进行功能集成,以期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实时监测。方法采用逆向建模及浇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有序排列的AM-WPU-PVP水凝胶微纤维,两端接入导线并连接数字源表,检测水凝胶微纤维在变形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建立嵌入水凝胶微纤维的角膜塑形镜与角膜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确定眼睑力和眼内压作用对水凝胶微纤维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在1%应变范围内,水凝胶微纤维的电阻变化率与应变变化的比值(即灵敏度)为0.53,R2=0.954;眼内压每增加5 mm Hg,水凝胶应变微纤维的变形量增加4.6μm(对应的应变为0.18%),眼睑力每增加0.5 mm Hg,水凝胶应变微纤维的变形量减小0.4μm(对应的应变为0.015%)。结论水凝胶微纤维的电阻变化率与其应变量、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变化均具有线性关系,控制眼睑力不变,即保持闭眼或睁眼状态,可根据电阻变化率得到眼内压的实时变化;通过睁闭眼过程中的电阻变化,可得到眼睑力的大小。本文所集成的嵌入水凝胶微纤维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对水凝胶微纤维电阻的检测,实现对眼睑力和眼内压的在体实时监测,这对调整塑形镜片的形状以实现更理想的角膜塑形和眼部健康监测有临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眼内压 微纤维 电阻变化 水凝胶 电阻率变化 逆向建模 有序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新疆油田五1区剩余油分布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圣权 叶义平 +2 位作者 邹鲁新 周金燕 盛云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5-58,65,共5页
介绍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方法原理,重点分析了井—地电位测量数据成像处理方法和在新疆油田五1区的应用。利用该技术获得了4口井野外实测电位数据,用数值模拟和反演成像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约2 km2范围内目的层电阻率和剩... 介绍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方法原理,重点分析了井—地电位测量数据成像处理方法和在新疆油田五1区的应用。利用该技术获得了4口井野外实测电位数据,用数值模拟和反演成像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约2 km2范围内目的层电阻率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分析了剩余油分布与注采效果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井—地电位测量资料的结果与其它监测资料吻合较好,剩余油平面分布和层间分布与数模结果相符,显示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电位测量 剩余油分布 电阻率变化 成像技术 新疆油田五1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混凝土在动态称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献 周志强 +2 位作者 杜志强 李龙清 王丽娜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在弹性阶段对碳纤维混凝土(CFRC)条块试件施加荷载,得出荷载与相对电阻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改变加载位置、加载频率、加载范围,测定荷载与试件电压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得出相对电阻率变化率与电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曲线拟... 目的在弹性阶段对碳纤维混凝土(CFRC)条块试件施加荷载,得出荷载与相对电阻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改变加载位置、加载频率、加载范围,测定荷载与试件电压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得出相对电阻率变化率与电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曲线拟合,得出的曲线斜率反映压敏性的大小.结果得出了条块的相对电阻率变化率与荷载的关系,相对电阻率变化率与荷载近似呈线性关系,通过拟合,斜率K的绝对值为0.3169.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改变加载速度和加载位置对条块的相对电阻率变化率影响不大.结论碳纤维混凝土条块具有较好的压敏性,荷载与相对电阻率变化率近似呈线性关系,从而可实现动态称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混凝土 荷载 相对电阻率变化 动态称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模拟的浅埋深煤层覆岩采动裂隙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晓璐 欧阳振华 李少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6,81,共6页
根据相似模型试验,探讨了运用视电阻率法的物探技术来反演浅埋深覆岩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的可行性,分析了采动过程中浅埋深煤层覆岩变形破坏前后电性参数的变化及其与覆岩裂隙发育范围、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视电阻率法可以探测... 根据相似模型试验,探讨了运用视电阻率法的物探技术来反演浅埋深覆岩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的可行性,分析了采动过程中浅埋深煤层覆岩变形破坏前后电性参数的变化及其与覆岩裂隙发育范围、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视电阻率法可以探测浅埋深煤层覆岩采动裂隙的演化过程,电阻率变化率的等值线图可以体现裂隙发育形态,提出以电阻率变化率作为划分覆岩破坏"三带"的标准。在浅埋深煤层的采动过程中,上覆岩层导水裂缝带的范围持续向上方、前方扩展,但裂隙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薄基岩层明显阻碍了裂隙向上的发育,水平方向的裂隙发育范围明显大于垂直方向。而一旦裂隙发育突破了基岩层,就会瞬间贯通该基岩层上方的附着岩层或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电阻率 采动裂隙 电阻率变化 相似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4连续电导率法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彪 任广利 +3 位作者 王核 林舸 刘建平 朱江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62-563,共2页
关键词 河台金矿 糜棱岩带 边部找矿 电磁测深 广东省 韧性剪切带 电阻率变化 糜棱岩型 连续 电导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油藏监测的新型井眼瞬变电磁测量系统
18
作者 秦黎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2,共1页
采用水驱、蒸汽驱和化学驱驱油过程中常造成油藏流体组分的变化,而现有的井间电磁测井技术虽然可以测量注入流体引起的井间电阻率变化,但其测量范围限于井间区域。为此,BackerHughes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型井眼油藏监测技术_一—瞬变... 采用水驱、蒸汽驱和化学驱驱油过程中常造成油藏流体组分的变化,而现有的井间电磁测井技术虽然可以测量注入流体引起的井间电阻率变化,但其测量范围限于井间区域。为此,BackerHughes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型井眼油藏监测技术_一—瞬变电磁测量系统(TEM)。该系统可以测量不同区域地层的电阻率,优于现有井间电磁技术采用的连续波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测量系统 油藏监测 瞬变 井眼 电阻率变化 流体组分 驱油过程 测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