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电阻感应加热自冷淬火的组织和性能
1
作者 杨殿魁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3-48,共6页
利用高频电阻感应加热自冷淬火方法对45、40Cr和35CrNi3Mo钢进行了实验,获得了仿形性淬火带,硬度可达HRC54~59。金相检验和透射电镜观察,淬硬带主要是回火板条马氏体,40Cr钢个别区域有片状马氏体,45... 利用高频电阻感应加热自冷淬火方法对45、40Cr和35CrNi3Mo钢进行了实验,获得了仿形性淬火带,硬度可达HRC54~59。金相检验和透射电镜观察,淬硬带主要是回火板条马氏体,40Cr钢个别区域有片状马氏体,45钢有少量的下贝氏体,试件淬火后基本不变形,也无需回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淬火 热处理 电阻感应
全文增补中
水平井双感应电阻率响应模拟及其在水平井解释方面的应用
2
作者 李永杰 秦黎明 +2 位作者 吴海燕 李建伟 孙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83-190,共8页
从双感应电阻率响应正演模拟出发,引入了一种新的水平井测井解释方法。以导眼井地质模型为约束,通过已建立的双感应电阻率仪器的响应模型,模拟测井仪器的电阻率与实测值对比,调整井眼轨迹与地层界面视倾角,并结合区域地质与地震信息,最... 从双感应电阻率响应正演模拟出发,引入了一种新的水平井测井解释方法。以导眼井地质模型为约束,通过已建立的双感应电阻率仪器的响应模型,模拟测井仪器的电阻率与实测值对比,调整井眼轨迹与地层界面视倾角,并结合区域地质与地震信息,最终实现井眼轨迹与储层顶底界面交互识别,建立两者的二维空间响应关系。此套技术方法在鄂南地区红河油田成功应用,并提出了两种水平井解释模式,单一砂体及复杂薄层解释模型,认证了水平井解释方法的可靠性,并为压裂层段优选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种水平井测井响应关系 交互解释处理方法 感应电阻率正演模拟 两种解释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碰撞重联区中的混沌感应电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桢 陈玲 吴德金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5-258,共14页
无碰撞磁场重联作为一种将磁能有效转化为等离子体动能和热能的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太阳耀斑、地球磁暴等各类等离子体的爆发活动.然而,在无碰撞重联区中反常电阻的微观物理机制仍然是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众多反常电阻的形成机... 无碰撞磁场重联作为一种将磁能有效转化为等离子体动能和热能的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太阳耀斑、地球磁暴等各类等离子体的爆发活动.然而,在无碰撞重联区中反常电阻的微观物理机制仍然是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众多反常电阻的形成机制中,基于磁零点附近粒子轨道混沌性产生的混沌感应电阻,虽然不是最普遍流行的形成机制,但它的微观物理图像却是最为清晰的.回顾了无碰撞重联区中混沌感应电阻的早期研究和基本理论模型,介绍了关于混沌感应电阻研究的新进展并阐述了混沌感应电阻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重联 反常电阻 混沌感应电阻 太阳:日冕物质抛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Star超深电阻率随钻测井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0-120,共1页
Halliburton公司研发的EarthStar超深电阻率随钻测井技术,将目前随钻测井的测量深度提高了一倍,能够探测井眼周围60 m范围内的油藏和流体边界。采用该技术能够获取对油藏的整体认识,从而节省钻导眼和侧钻的费用,并为实时地质导向和制定... Halliburton公司研发的EarthStar超深电阻率随钻测井技术,将目前随钻测井的测量深度提高了一倍,能够探测井眼周围60 m范围内的油藏和流体边界。采用该技术能够获取对油藏的整体认识,从而节省钻导眼和侧钻的费用,并为实时地质导向和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提供更充分的数据基础。EarthStar超深电阻率随钻测井技术通过方位电磁感应电阻率描绘井眼周围地质构造,能够更全面地描述油藏,提高开发潜力。该技术可以与Halliburton公司的RoxC地质导向软件配合使用,利用RoxC先进的算法实时提供油藏构造和流体边界的可视化解释结果,通过地层描绘来评估油藏储量、探明未发现的储层及制定油田开发方案。在地质导向方面,该技术有助于将井眼轨迹控制在甜点区域,从而提高单井油气产量。另外,该技术还可以对潜在的钻井风险进行预测。EarthStar超深电阻率随钻测井技术在北海油田成熟区块进行了应用,在该井含油区成功钻进一长段水平段之后,钻遇了120.00 m的注水区,考虑停止钻进,但EarthStar数据显示在井眼下方15.00 m处有另外一个油层,这个发现将该井有效产层增加了50%,极大地提高了该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井技术 感应电阻 超深 井眼轨迹控制 油田开发方案 地质导向 地质构造 油气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电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侯振学 陈朕 +2 位作者 牛全兵 宋光建 刘延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为了弄清致密砂岩储层复杂的电性特征,以高分辨率阵列感应资料为基础,结合核磁测井、岩心微观分析资料及试气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L区块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导致电阻率值存在差异以及储层具有... 为了弄清致密砂岩储层复杂的电性特征,以高分辨率阵列感应资料为基础,结合核磁测井、岩心微观分析资料及试气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L区块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导致电阻率值存在差异以及储层具有不同侵入特征的原因。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性质并不是电阻率值存在差异的主控因素,低电阻率主要是孔喉边缘黏土矿物的束缚水与可连通孔隙喉道内的毛管水共同导电造成的,中-高电阻率与孤立孔隙无法导电有关;侵入特征与含气性及喉道的沟通能力有关,低电阻率负差异储层是含气性与优质孔隙结构的指示,低电阻率无差异为片状喉道导致的不动水导电和毛管阻力及黏土矿物阻止钻井液侵入有关,中-高电阻率无差异与孤立孔隙无法导电及无法侵入有关。导致地层出现这种电性特征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后期成藏的共同影响的。该研究成果对指导研究区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特征 致密砂岩 阵列感应电阻 上石盒子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体变形实时监测的挠性接管寿命评估方法
6
作者 范宇琦 吕志强 卜文俊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0-126,共7页
针对凯夫拉纤维增强型挠性接管(FW-FP)管体发生局部异常变形而导致管体破裂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管体变形实时监测的挠性接管寿命评估方法。融合电阻感应原理和光纤光栅(FBG)传感原理,在建立管体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和有... 针对凯夫拉纤维增强型挠性接管(FW-FP)管体发生局部异常变形而导致管体破裂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管体变形实时监测的挠性接管寿命评估方法。融合电阻感应原理和光纤光栅(FBG)传感原理,在建立管体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方法,对管体轴向变形、径向变形、充压变形及局部异常变形特性进行分析,提取出区分管体正常变形和局部异常变形的特征阈值。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管体的局部异常变形,实时评估挠性接管的工作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夫拉纤维增强型挠性接管 电阻感应原理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有限元仿真 特征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daptive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sensor with flow pattern recognition capability 被引量:4
7
作者 WANG Pai LI Yang-bo +2 位作者 WANG Mei QIN Xue-bin LIU L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12-622,共11页
The all tradition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ERT) sensors have a static structure, which cannot satisfy the intelligent requirements for adaptive optimization to ERT sensors that is subject to flow pattern ch... The all tradition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ERT) sensors have a static structure, which cannot satisfy the intelligent requirements for adaptive optimization to ERT sensors that is subject to flow pattern changes during the real-time detection of two-phase flow.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an adaptive ERT sensor with a dynamic structure is proposed. The electrodes of the ERT sensor are arranged in an array structure, the flow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RT sensor design and accordingly an ERT flow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signal sparsity is proposed. This method uses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ignal to express the sampling voltage of the ERT system as a sparse combination and find its sparse solution to achieve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low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the sensor has an intelligent function of adaptively and dynamically adapting the sensor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real-time flow pattern chang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or can automatically identify four typical flow patterns: core flow, bubble flow, laminar flow and circulation flow with recognition rates of 91%, 93%, 90% and 88% respectively. For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the dynamically optimized senso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RT image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adaptive sensor sparse representation flow pattern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