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盆地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新证据——基于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被引量:9
1
作者 单家增 孙红军 +5 位作者 肖乾华 汪道京 许坤 刘晓峰 申大媛 孙素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3-798,共6页
依据 76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 .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 ,并形成新的断层系 ... 依据 76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 .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 ,并形成新的断层系 .研究成果表明 ,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是辽河盆地复杂构造演化史中的主要地质事件之一 ,有效地控制了盆地中的断裂体系的格局 .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影响和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走滑构造运动 岩样 显微扫描电镜实验 油气运移 构造形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科学计算平台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实验室管理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涛 贾安宝 +2 位作者 阮华斌 王亚坤 刘燕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0,234,共5页
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计算平台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实验室管理为案例,介绍了实验室现状、制度体系、平台运行和成果4个部分,阐述了实验室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切... 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计算平台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实验室管理为案例,介绍了实验室现状、制度体系、平台运行和成果4个部分,阐述了实验室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切实有效地为科研和教学服务,为建立高效有序的实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科学计算平台 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实验 实验室管理及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湿环境下高含水率膨胀土微观结构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汪为巍 陆海军 +1 位作者 易远 张传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74,共6页
膨胀土普遍发育有微孔隙与微裂隙形成特殊的微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脱湿,其内部微观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采用扫描电镜法和压汞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同初始状态重塑膨胀土样在不同环境下脱湿前后内部孔隙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环境条件... 膨胀土普遍发育有微孔隙与微裂隙形成特殊的微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脱湿,其内部微观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采用扫描电镜法和压汞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同初始状态重塑膨胀土样在不同环境下脱湿前后内部孔隙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膨胀土微观结构变化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膨胀土样脱湿干燥时孔隙收缩,土中的大孔隙变为小孔隙,导致小孔隙和超微孔隙增多,土样中的总孔隙体积减小;2烘箱环境下高温脱湿时土体表面和内部会出现微裂隙,不同孔隙孔径分布曲线为三峰曲线;冻干法干燥过程中不会导致土体中的孔隙收缩,基本不改变土样内部结构;风干法脱湿时不同孔隙孔径分布曲线为三峰曲线,但峰值明显低于高温脱湿;恒温恒湿条件下脱湿时主要表现为小孔隙,孔径大于1μm的孔隙体积极小;3膨胀土在不同脱湿环境下脱湿后总孔隙累积体积大致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中孔径小于1μm孔隙体积占总孔隙的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减少,而孔径大于1μm孔隙占总孔隙的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4电镜实验表明重塑膨胀土的孔隙主要是黏土集聚体之间的孔隙和黏土集聚体内部片状矿物的叠聚而形成的微小孔隙,表面特征复杂,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不好,脱湿前结构单元体呈片状且连接紧密、片状表面平直,脱湿后颗粒边缘更加清晰可见、片状呈卷曲状,且片状连接有脱离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压汞法 电镜实验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服务,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应用水平
4
作者 刘贵生 马洪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6-516,共1页
关键词 河北医科大学 电镜实验中心 资源共享 大型仪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改性膨润土浆材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泽南 代国忠 +2 位作者 史贵才 李雄威 李书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垃圾填埋场防渗浆材不仅需对垃圾渗滤液起到防渗隔离的作用,还需经受场内堆填垃圾对其产生的侧向应力,并且要协同周围土体变形,对其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在对经羧甲基纤维素钠改性的膨润土防渗浆材进行正交实验后发现浆材各组分的掺量控... 垃圾填埋场防渗浆材不仅需对垃圾渗滤液起到防渗隔离的作用,还需经受场内堆填垃圾对其产生的侧向应力,并且要协同周围土体变形,对其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在对经羧甲基纤维素钠改性的膨润土防渗浆材进行正交实验后发现浆材各组分的掺量控制在以下范围内:水泥210~220 g/L,膨润土200~210 g/L,碳酸钠1.5~2.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1.5~2.0 g/L,浆材具有较适宜的强度。随后通过因素影响分析各组分对浆材固结体强度影响,最后经扫描电镜实验观察浆材固结体的微观结构,阐述其强度形成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渗浆材 羧甲基纤维素钠 正交实验 因素影响分析 扫描电镜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以YT1和YT3井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泽宇 孙梦迪 +5 位作者 蒋恕 张介辉 梁兴 王高成 白亮飞 孙良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9,I0002,I0003,共17页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和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总孔隙度为1.76%~4.27%;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和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有机孔为主,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微裂缝发育程度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硅质页岩>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是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差异主控因素,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硅质矿物质量分数降低,有机孔密度和孔径显著下降,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减弱,微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具有较强生烃潜力,微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矿物组分是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不同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关键因素,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该结果为鄂西地区下寒武统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评价和有利区预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特征 控制因素 储层评价 小角中子散射实验 高压压汞实验 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 深层页岩气 五峰—龙马溪组 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岚 胡江三 +2 位作者 陈刚 贾永杰 王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86-4090,4093,共6页
为评价不同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SMA)、橡胶粉改性沥青(RPMA)、复合改性沥青(CMA))老化前后的温度敏感性,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对以上3种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试样进行动态剪切流变实验,并取老化前后温度扫描数据利用粘温指数VTS的不同算... 为评价不同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SMA)、橡胶粉改性沥青(RPMA)、复合改性沥青(CMA))老化前后的温度敏感性,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对以上3种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试样进行动态剪切流变实验,并取老化前后温度扫描数据利用粘温指数VTS的不同算法在不同温标下对改性沥青的粘度-温度曲线进行拟合,针对不同沥青从线性相关系数的角度分析了各自最适用的温标及算法;在适用的温标下利用粘温指数VTS评价了不同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温度敏感性,并利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实验,从沥青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开式温标及兰金式温标下拟合出的VTS可以更好地评价不同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组分及蜡含量的变化对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影响最大,胶体结构与大分子分子量的影响次之;老化作用使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降低,RPMA在老化前后温度敏感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动态剪切流变实验 电镜扫描实验 温度敏感性 粘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对大理岩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秦志军 龚传根 +2 位作者 朱鹏辉 李雪浩 王伟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0,共5页
本文以锦屏大理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循环处理,开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围压加卸载条件下大理岩气体渗透性试验,研究了大理岩渗透率随围压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电镜扫描,探究了不同干湿循环作用对大理岩细观结构的影响效应... 本文以锦屏大理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循环处理,开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围压加卸载条件下大理岩气体渗透性试验,研究了大理岩渗透率随围压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电镜扫描,探究了不同干湿循环作用对大理岩细观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了干湿循环对大理岩的细观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气体渗透性试验中,在相同围压下,大理岩渗透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递增,在同一干湿循环次数下,大理岩的渗透率随围压增大而减小;干湿循环次数越高,围压对渗透率的影响效应越显著;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微裂纹不断扩展并相互搭接,大理岩块状构造逐步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干湿循环 气体渗透性试验 电镜扫描实验 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 continuous casting high-speed steel composite roll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国军 冯明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849-856,共8页
A high speed steel composite roll billet was fabricated, which is regular in shape, smooth in surface, slight in trace, compact in internal structure, free of slag inclusion, shrinkage cavity, cracks and other flaws, ... A high speed steel composite roll billet was fabricated, which is regular in shape, smooth in surface, slight in trace, compact in internal structure, free of slag inclusion, shrinkage cavity, cracks and other flaws, and good in macro quality of junction surface using a vertical continuous casting machine. The interface zone microstructure of bimetallic in billet of high speed steel composite roll was analyzed by metallurgical microscope(OM), X-ray diffractmeter(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roll billet is composed of chilled solidified layer, dendrite zone, interfacial zone of bimetal and core material zone. The microstructure of outer shell material is composed of martensite + bainite + residual austenite + some small labyrinth-shape, small-short lath-shape, or dollop-shape eutectic carbides.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re material is slice-shape pearlite and a little ferrite along boundary of cells. The interface region microstructure of bimetallic composite roll consists of diffusion region, chilled solidified layer and columnar grai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steel composite roll continuous casting interface of bimetal composite CARB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ceous iron oxide prepared from pyrite cinders by hydrothermal method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昭成 郑雅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89-95,共7页
Micaceous iron oxide (MIO) with a hexagonal flaky shape wa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ferric hydroxide used as precursor was obtained by an acidic leaching solution of pyrite cinders reacting with ammonia... Micaceous iron oxide (MIO) with a hexagonal flaky shape wa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ferric hydroxide used as precursor was obtained by an acidic leaching solution of pyrite cinders reacting with ammonia solution.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preparing micaceous iron oxide wer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Micaceous iron oxide can be successfully prepared when optimal parameters of total iron concentration of 2.0 mol/L, pH value of 8, n(Fe2+)/n(Fe3+) of 0.1, mass of seed crystal of 1 g,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260 ℃ and reaction time of 30 min are applied.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ometry (SAEM) were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hydrothermal products prepared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ly crystallized α-Fe2O3 hexagonal flakes, about 1.0-1.5 μm in diameter and 0.1 μm in thickness, are prepared. Furthermore, the quality of micaceous iron oxide prepared can meet the required characteristics of micaceous iron oxide pigments for paints (ISO 10601--2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aceous iron oxide hydrothermal method hexagonal flake pyrite cinders ferric hydr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tering behaviors of porous 316L stainless steel fiber felt
11
作者 冯萍 刘咏 +3 位作者 王岩 李昆 赵秀云 汤慧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793-799,共7页
Isothermal sinter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316 L stainless steel fiber felts with fiber diameters of 8 μm and20 μm.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the sintered specimen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 Isothermal sinter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316 L stainless steel fiber felts with fiber diameters of 8 μm and20 μm.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the sintered specimen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optical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the sintering necks and the relative densities of the fiber fel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both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the sintering time.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estimated present a decline at high relative densities for both 8 μm and 20 μm fiber felts. Moreover, the sintering densification of the fiber felts is dominated by volume diffusion mechanism at low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densities. As more grain boundaries are formed at highe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density, grain boundary diffusion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speci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 stainless steel fiber felt sintering activation energy diff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