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滤分离模拟电镀废水浓缩液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浩 李雪梅 +2 位作者 刘国昌 吕经烈 周从章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46,共4页
实验通过纳滤分离模拟电镀废水浓缩液中Cr(Ⅵ)与氯离子,研究了运行时间、运行压力、离子浓度和溶液pH对Cr(Ⅵ)及氯离子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运行时间和溶液高pH对Cr(Ⅵ)分离性能基本无影响;运行压力和离子浓度是影响其分离效果的... 实验通过纳滤分离模拟电镀废水浓缩液中Cr(Ⅵ)与氯离子,研究了运行时间、运行压力、离子浓度和溶液pH对Cr(Ⅵ)及氯离子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运行时间和溶液高pH对Cr(Ⅵ)分离性能基本无影响;运行压力和离子浓度是影响其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水通量实验表明,运行压力和离子浓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考察了膜性能衰减情况,结果表明,经过60天实验,膜的脱盐性能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cr()废水浓缩液 膜分离 纳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叶美金 冯鸿 +1 位作者 郭海霞 刘松青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46,共5页
研究了pH、时间、温度、干扰离子等对酵母菌吸附电镀废水中Cr(Ⅵ)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过程及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以灭活酵母菌作为生物吸附剂时,溶液中干扰离子的存在会降低吸附剂的吸附效率,一定范围内温... 研究了pH、时间、温度、干扰离子等对酵母菌吸附电镀废水中Cr(Ⅵ)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过程及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以灭活酵母菌作为生物吸附剂时,溶液中干扰离子的存在会降低吸附剂的吸附效率,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吸附效果越好,吸附时间为96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吸附效果最佳的溶液pH值为2,吸附剂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电镀废水进行Cr(Ⅵ)吸附试验,发现Cr(Ⅵ)的吸附率可以达到71.71%~76.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吸附 电镀废水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电流库仑滴定法测定电镀废水中Cr(Ⅵ)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征帆 杨艳丽 《电镀与精饰》 CAS 2008年第8期40-42,共3页
以恒电流库仑分析法测定了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含量,以永停终点法指示库仑滴定终点,测定结果与分光光度法相吻合。该方法与分光光度法相对比具有设备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为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恒电流库仑滴定 cr()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铬废水中Cr(Ⅵ)的网络远程监测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耿宾涛 孙博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在监测电镀铬废水中的Cr(Ⅵ)时,系统多采用接触式检测,监测点数量多,监测准确率低,危险性强。提出基于无线传感网络(Zigbee)技术的电镀铬废水中Cr(Ⅵ)的网络远程监测系统,通过采样对电镀废水中Cr(Ⅵ)含量和内梅罗指数进行检测和分析,依... 在监测电镀铬废水中的Cr(Ⅵ)时,系统多采用接触式检测,监测点数量多,监测准确率低,危险性强。提出基于无线传感网络(Zigbee)技术的电镀铬废水中Cr(Ⅵ)的网络远程监测系统,通过采样对电镀废水中Cr(Ⅵ)含量和内梅罗指数进行检测和分析,依据检测的结果,进行信号转换,增加Zigbee网络节点并获取节点分配地址之间的偏移量,将数据帧转发给其终端子节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经过Zigbee网络进行汇总及处理,实现对镀铬废水中Cr(Ⅵ)的网络远程监测。测试试验证明了该系统在网络远程监测Cr(Ⅵ)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ZIGBEE技术 远程监测 网络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合成A型沸石及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邵坚 武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8619-8620,8622,共3页
以粉煤灰为基本原料,成功合成了NaA型沸石。通过XRD对合成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将合成的NaA型沸石应用于含Cr(Ⅵ)电镀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用1.67 mol/L NaOH溶液溶解过滤粉煤灰后添加铝源制备溶胶,在100℃条件下,晶化3... 以粉煤灰为基本原料,成功合成了NaA型沸石。通过XRD对合成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将合成的NaA型沸石应用于含Cr(Ⅵ)电镀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用1.67 mol/L NaOH溶液溶解过滤粉煤灰后添加铝源制备溶胶,在100℃条件下,晶化350min后可制备出单相的NaA型沸石。NaA沸石对Cr(Ⅵ)离子有快速吸附作用,NaA沸石的加入量、溶液的初始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Cr(Ⅵ)离子去除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NaA型沸石 电镀废水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法回收电镀废水中的Cr(Ⅵ)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儒 刘国光 +1 位作者 吕文英 孙斌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21,25,共4页
用四丁基氯化铵(TBAC)对Cr(Ⅵ)进行萃取,考察了稀释剂、水相pH、萃取剂浓度、水相体积、萃取振荡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确定了萃取物中TBAC与Cr(Ⅵ)的物质的量比为1∶2。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对负载Cr(Ⅵ)的... 用四丁基氯化铵(TBAC)对Cr(Ⅵ)进行萃取,考察了稀释剂、水相pH、萃取剂浓度、水相体积、萃取振荡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确定了萃取物中TBAC与Cr(Ⅵ)的物质的量比为1∶2。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对负载Cr(Ⅵ)的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反萃取率达97%,浓缩结晶后以重铬酸钠的形式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四丁基氯化铵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处理Cr(Ⅵ)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严鹤峰 李琛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6,共4页
以土豆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再进行黄原酸化反应制备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利黄原酸酯吸附电镀废水中的Cr(Ⅵ)。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原酸酯对含Cr(Ⅵ)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ρ[Cr(Ⅵ)]=25mg/L时,以40r/min慢速搅拌,在... 以土豆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再进行黄原酸化反应制备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利黄原酸酯吸附电镀废水中的Cr(Ⅵ)。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原酸酯对含Cr(Ⅵ)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ρ[Cr(Ⅵ)]=25mg/L时,以40r/min慢速搅拌,在pH=8,反应t为40min,投加4g/L黄原酸酯时,Cr(Ⅵ)去除率为99.7%,Cr(Ⅵ)的出水质量浓度为0.075mg/L,低于国家最高允许排放限值中的新建电镀企业排放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 cr() 电镀废水 重金属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渗透协同电还原处理电镀含铬废水效能探究
8
作者 刘子曼 张捍民 路梦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3,60,共6页
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金属铬危害大、难去除的问题,探究利用正渗透(FO)技术截留浓缩模拟含铬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液温度和pH的增加,水通量和截留效果均提升。在FO模式、40℃、pH=8.5条件下,可达到13.73 L/(m^(2)·h)的水... 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金属铬危害大、难去除的问题,探究利用正渗透(FO)技术截留浓缩模拟含铬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液温度和pH的增加,水通量和截留效果均提升。在FO模式、40℃、pH=8.5条件下,可达到13.73 L/(m^(2)·h)的水通量和89.12%的Cr(Ⅵ)截留率。循环实验结果表明,CTA膜处理含铬废水具有可重复利用性。电化学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正渗透浓缩后,Cr(Ⅵ)的去除率达到62.13%,是浓缩之前的2.16倍,是普通浓缩的4.77倍。FO过程中的反向溶质扩散对还原效率提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电镀废水 cr() 电化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玉凤 赵春英 赵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46,共4页
分别以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及焦亚硫酸钠为还原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还原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还原剂、还原反应时间及工业成本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焦亚硫酸钠投加质量浓度为理论量的... 分别以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及焦亚硫酸钠为还原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还原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还原剂、还原反应时间及工业成本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焦亚硫酸钠投加质量浓度为理论量的1.25倍,即1.418g/L,反应t为2 min,效果最好。为了不增加后续反应中产生的污泥量,选择以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反应的中和药剂,确定出中和沉淀反应t为3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还原法 沉淀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化稻秆吸附剂处理含铬电镀废水
10
作者 文永林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46,共6页
采用碱化稻秆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的Cr(Ⅵ)进行吸附研究,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p H、碱化稻秆用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及粒径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稻秆具有吸附Cr(Ⅵ)的能力,且适宜的吸附条件为:吸附t为2 h,p H为2,... 采用碱化稻秆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的Cr(Ⅵ)进行吸附研究,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p H、碱化稻秆用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及粒径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稻秆具有吸附Cr(Ⅵ)的能力,且适宜的吸附条件为:吸附t为2 h,p H为2,碱化稻秆用质量为1.5 g,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及粒径为250μm,吸附率可达90%以上。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能较好地描述碱化稻秆对Cr(Ⅵ)的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反映该吸附动力学,即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的化学优惠吸附。碱化稻秆用来处理低浓度含Cr(Ⅵ)电镀废水,既可治理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化稻秆 cr() 吸附剂 吸附条件 电镀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