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强度电针对痛觉异常治疗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6
1
作者 朱丽霞 李文武 +2 位作者 吉长福 张金铃 赵飞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6-32,共7页
在正常动物电针强度是一个获取好的镇痛作用的重要因素,那么在病理模型上究竟以何种强度为好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坐骨神经损伤及佐剂性关节炎引起痛觉过敏的大鼠上,通过测定基础痛阈(辐射热缩腿反应潜伏期或压足心缩腿反... 在正常动物电针强度是一个获取好的镇痛作用的重要因素,那么在病理模型上究竟以何种强度为好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坐骨神经损伤及佐剂性关节炎引起痛觉过敏的大鼠上,通过测定基础痛阈(辐射热缩腿反应潜伏期或压足心缩腿反应的压力)和电针后即时痛阈的变化,比较研究了强和弱(2~3mA和<1mA,50Hz)电针的镇痛作用,和对痛觉过敏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强电针可获较好的即时镇痛作用,而在治疗痛觉过敏方面却没有显示明显的差别。说明在病变引起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基础上,弱电针就可取得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强度 痛觉过敏 电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电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1-4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拯 杨娟娇 +1 位作者 孙琪 邵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1-325,331,共6页
目的观测不同强度电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表达的影响,寻求最佳电针治疗强度。方法共纳入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改良的四血... 目的观测不同强度电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表达的影响,寻求最佳电针治疗强度。方法共纳入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4-VO)法复制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1 m A电针组(频率2/15 Hz,强度1 m A,留针时间20 min)、3 m A电针组(频率2/15 Hz,强度3 m A,留针时间20 min),每组8只。电针组针刺"百会"、"大椎"穴,1次/d,连续治疗10 d,休息2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Aβ1-40 m RNA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1 m A电针组、3 m A电针组大鼠Morris水迷宫试验第2~5天平均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6.8±1.9)、(40.6±2.3)、(24.6±1.5)、(19.4±1.2)s;(56.3±3.5)、(51.2±2.6)、(45.9±2.1)、(40.8±1.4)s;(52.7±1.5)、(46.0±2.3)、(31.3±1.2)、(27.7±1.6)s;(50.8±3.9)、(41.5±2.1)、(29.0±1.1)、(25.6±1.3)s;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分别为(23.3±1.6)、(53.9±1.3)、(30.2±1.4)、(28.1±0.8)s,120 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分别为(9.4±0.9)、(2.6±0.5)、(6.4±0.7)、(7.2±0.9)次;CA1区中Aβ1-40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7.3±1.1)、(40.7±1.1)、(24.0±1.7)、(22.4±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5.88、861.605、103.876、380.609,均P<0.01);1 m A、3 m A电针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120 s内跨越原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加,CA1区中Aβ1-40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3 m A电针组均明显优于1 m A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降低海马CA1区Aβ1-4 0 mRNA表达水平,3 m A电针效果优于1 m A电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针强度 学习记忆能力 β淀粉样蛋白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疼痛病人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杰芳 靳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和慢性疼痛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特点,以便选用适宜的电针参数进行镇痛治疗。方法:测定正常人、急性疼痛病人和慢性疼痛病人三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均低于正常人(均P... 目的:了解急性和慢性疼痛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特点,以便选用适宜的电针参数进行镇痛治疗。方法:测定正常人、急性疼痛病人和慢性疼痛病人三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均低于正常人(均P<0. 01),明显低于慢性疼痛病人(均P<0. 01)。结论:急、慢性疼痛病人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基础,急性疼痛病人相对较低,慢性疼痛病人相对较高。电针镇痛治疗时,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病人 感觉阈 痛阈 急慢性 镇痛治疗 电针参数 因人而异 电针强度 正常人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