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胶体滴定对纸浆悬浮液进行电荷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芳 谢来苏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6,共5页
介绍了利用胶体滴定技术进行电荷分析的方法,对多种纸浆的可溶阳电荷需求量、表面阴电荷需求量、表面阳电荷需求量和胶体滴定比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纸浆pH值、电导率、浓度和打浆度对胶体滴定测得电荷密度的影响,对利用胶体滴定法进行... 介绍了利用胶体滴定技术进行电荷分析的方法,对多种纸浆的可溶阳电荷需求量、表面阴电荷需求量、表面阳电荷需求量和胶体滴定比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纸浆pH值、电导率、浓度和打浆度对胶体滴定测得电荷密度的影响,对利用胶体滴定法进行纸浆悬浮液电荷分析的条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浆悬浮液 电荷分析 胶体滴定 造纸 湿部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系统中的电荷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金星明 曹春昱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4-47,共4页
主要介绍了造纸系统中电荷的产生原因和目前电荷分析的方法,进而阐述了电荷分析对实现 纸机湿部理想化运行的意义。
关键词 造纸系统 电荷分析 溶解电荷 表面电荷 ZETA电位 胶体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型CPAM的电荷分析研究
3
作者 胡芳 张旋 +1 位作者 谢来苏 胡惠仁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6,共5页
以季铵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CPAM)为例 ,研究了助留助滤剂电荷密度和用量对漂白麦草浆电荷以及其留着、滤水性能的影响。对一次留着率和打浆度与浆料体系电荷特征参数CTR及Zeta电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研究了CTR与Zeta电位之间的... 以季铵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CPAM)为例 ,研究了助留助滤剂电荷密度和用量对漂白麦草浆电荷以及其留着、滤水性能的影响。对一次留着率和打浆度与浆料体系电荷特征参数CTR及Zeta电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研究了CTR与Zeta电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浆料体系电荷特征参数可用于对滤水和留着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AM 季铵型 电荷分析 浆料 打浆度 滤水性能 漂白麦草浆 Zeta电位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电荷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R离子源电荷态分析系统设计
4
作者 张桂戌 胡建军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1-212,200,共3页
介绍了ECR离子源电荷态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利用WindowsSockets实现了网络的实时通信,在线绘出了该系统的电流-束流强度二维曲线图形,在HIRFL加速器的调束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ECR 离子源 HIRFL 电荷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分析团簇Co_(n)MoS(n=1~5)电子性质、光学性质及磁性
5
作者 王智瑶 方志刚 +4 位作者 王洁 毛智龙 曾鑫渔 吴庭慧 宋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2-1522,共11页
为了从理论层面深入探究团簇Co_(n)MoS(n=1~5)的电子性质、光学性质及磁性,弄清其内在关联,依据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def2-TZVP量子化学水平和多个自旋多重度下对该团簇进行结构优化并分析。结果表明:团簇Co_(n)MoS共有21... 为了从理论层面深入探究团簇Co_(n)MoS(n=1~5)的电子性质、光学性质及磁性,弄清其内在关联,依据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def2-TZVP量子化学水平和多个自旋多重度下对该团簇进行结构优化并分析。结果表明:团簇Co_(n)MoS共有21种稳定构型;通过对NPA(自然布居分析,natural population analysis)电荷、静电势、亲电指数、电离势、光学电负性和折射率等分析得出,金属原子有高概率失去电子,非金属原子相对更容易得到电子,团簇Co_(5)MoS中的构型5a在最稳定构型中有高的得失电子能力、反应活性和折射率,Co和Mo原子易发生亲核反应,S原子易发生亲电反应;对该团簇自旋布居数、原子磁矩、轨道磁矩和态密度分析发现,该团簇磁性主要由Co原子的d轨道提供,且团簇Co_(3)MoS表现出了比其它尺寸团簇更为稳定和优异的磁性。最终得出团簇Co_(3)MoS在磁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且构型5a在活性和光学领域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Co_(n)MoS 自然布居分析电荷 折射率 自旋布居数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BEEMσπ极化力场对Zn^(2+)水溶液配位微结构和水交换反应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6
作者 赫兰兰 郭宇 +3 位作者 赵健 姜新蕊 杨忠志 赵东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21-2931,共11页
应用ABEEMσπ极化力场,对Zn^(2+)水溶液体系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Zn^(2+)的配位微结构和配体水交换反应。水分子模型采用ABEEM-7P精细水模型。模拟后对体系结构、电荷及动力学性质进行细致分析。结构分析表明,平衡体系中Zn^(2+)的... 应用ABEEMσπ极化力场,对Zn^(2+)水溶液体系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Zn^(2+)的配位微结构和配体水交换反应。水分子模型采用ABEEM-7P精细水模型。模拟后对体系结构、电荷及动力学性质进行细致分析。结构分析表明,平衡体系中Zn^(2+)的第一层配位数为6,这与实验值是一致的。水交换反应过程中,溶剂水由O―Zn―O角分线斜上(下)方进攻Zn^(2+),配位水由O―Zn―O角分线斜下(上)方逐渐远离。极化力场模拟时Zn^(2+)与交换水间的距离变化波动较大,而固定电荷力场的波动较小。模拟发现,极化力场的径向分布函数能精细地展示第二、三层配体的配位微结构,第二配位层存在靠近Zn^(2+)的亚壳层,能与第一水合层发生水交换反应,充分体现了Zn^(2+)的极化效应。本文阐明了水交换反应中,Zn^(2+)位点电荷与交换水中氧原子孤对电子位点电荷的规律性变化,从电荷的角度解释了水交换反应的合理性。ABEEMσπ极化力场模拟Zn^(2+)水溶液获得第一水合层的平均配位驻留时间为2.0×10-9s,在实验值范围内,说明ABEEMσπ极化力场可以合理地模拟Zn^(2+)水溶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EMσπ极化力场 分子动力学模拟 水交换反应 径向分布函数 电荷分析 平均配位驻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_(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英文) 被引量:6
7
作者 赵高峰 王银亮 +1 位作者 孙建敏 王渊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55-1360,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对团簇的平均结合能、镶嵌能、垂直离化势、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级差、电荷布居分析、...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对团簇的平均结合能、镶嵌能、垂直离化势、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级差、电荷布居分析、自然键轨道(NBO)进行了计算和讨论.对于Au12M(M=Na,Mg,Al)团簇,它们形成了内含M原子的最稳定的笼状结构.然而对于Au12M(M=Si,P,S,Cl)团簇,它们却形成了以M元素为顶点的稳定锥形结构.在这些团簇中发现Au12S团簇相对是最稳定的,这是由于Au12S团簇形成了稳定的满壳层的电子结构.自然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对于所有的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电荷总是从Au原子转向M原子.自然键轨道和HOMO分析表明Au12M团簇中发生了Au原子的s-d轨道和M原子的p轨道间的杂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团簇 自然电荷布居分析 稳定性 自然键轨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萤荧光素衍生物发光反应关键步骤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颖 任爱民 +2 位作者 闵春刚 邹陆一 任雪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79-2786,共8页
用不同取代基对化学发光物质6-芳基-2-甲基咪唑[1,2-α]吡嗪-3-(7H)酮环(海萤发光的类似物)的芳基位进行取代,形成系列海萤荧光素类似物MIPa-MIPd;并采用B3LYP/6-311+G(d,p)方法,通过电子抽取能(EEP)的计算和自然电荷布居分析(NPA),研... 用不同取代基对化学发光物质6-芳基-2-甲基咪唑[1,2-α]吡嗪-3-(7H)酮环(海萤发光的类似物)的芳基位进行取代,形成系列海萤荧光素类似物MIPa-MIPd;并采用B3LYP/6-311+G(d,p)方法,通过电子抽取能(EEP)的计算和自然电荷布居分析(NPA),研究了在气相、二甲亚砜(DMSO)和二甘醇二甲醚(DG)中海萤发光的类似物从阴离子变化到自由基过程中取代基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这个过程中,吲哚在DG中作为取代基(MIPb)时的EEP最小,电荷变化最大,说明这种取代基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海萤荧光素 化学发光 电子抽取能 自然电荷布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羟基化制备苯二酚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曹维良 庄绪霞 +2 位作者 杨作银 张信芳 张敬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9-492,共4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在 UB3 LYP/ 6-3 1 1 G* * / / UB3 LYP/ 6-3 1 G* 水平上研究了水溶液中羟基自由基进攻苯酚的邻位和对位生成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 ,2个反应都存在 3个过渡态 ,3个中间体 ,并通过振动分析对...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在 UB3 LYP/ 6-3 1 1 G* * / / UB3 LYP/ 6-3 1 G* 水平上研究了水溶液中羟基自由基进攻苯酚的邻位和对位生成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 ,2个反应都存在 3个过渡态 ,3个中间体 ,并通过振动分析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认 .电荷密度的拓扑分析发现 ,邻位反应中羟基自由基的氧原子和苯酚环上的 2个氢原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并相应地形成了六元环和五元环结构 .经单点能校正后 ,2个反应的主反应活化能十分接近 ,说明邻位和对位产物会同时存在 ,这与实验观测的结果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酚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氢键 电荷密度的拓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氧化苯直接形成苯酚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均 李桂英 胡常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3,共5页
在UB3LYP/6-31G(d,p)水平下研究了CuO+氧化苯形成苯酚反应的详细机理,同时计算了单态和三态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苯与CuO+间相互作用主要为σ键,反馈π键较弱.CuO+氧化苯形成苯酚反应通过非自由基氢摘取机理完成,主要包括C—H键活化和... 在UB3LYP/6-31G(d,p)水平下研究了CuO+氧化苯形成苯酚反应的详细机理,同时计算了单态和三态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苯与CuO+间相互作用主要为σ键,反馈π键较弱.CuO+氧化苯形成苯酚反应通过非自由基氢摘取机理完成,主要包括C—H键活化和苯基与羟基耦合两步反应.C—H键活化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C—H键活化步骤涉及势能面交叉,且自旋交叉与动力学相关.CuO+氧化苯形成苯酚反应在气相中很容易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键活化 苯羟基化 密度泛函理论 电荷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螯合配体协同膦配体的银(Ⅰ)混配配合物的设计、结构和生物活性
11
作者 王仁舒 冯静 +1 位作者 王远兰 欧阳晨枫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09-1622,共14页
合成了一种Ag(Ⅰ)配合物[Ag(Qina)(Tpp)_(2)]·1.5H_(2)O(Qina=2-喹啉羧酸根,Tpp=三苯基膦)。运用单晶X射线衍射、IR、NMR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3.19590(13)nm,b=1.2... 合成了一种Ag(Ⅰ)配合物[Ag(Qina)(Tpp)_(2)]·1.5H_(2)O(Qina=2-喹啉羧酸根,Tpp=三苯基膦)。运用单晶X射线衍射、IR、NMR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3.19590(13)nm,b=1.21096(4)nm,c=2.31974(7)nm,β=102.166(4)°,V=8.7760(5)nm^(3),Z=8。通过Hirshfeld表面分析,推导出配合物的超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弱作用力。同时,通过DNA结合活性测试、抗菌活性和癌细胞体外毒活性测试,评价了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Ⅰ)配合物 Hirshfeld表面电荷分析 晶体结构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