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氧化硅表面自组装噻吩磺隆分子印迹材料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1
作者 侯建国 周佳宇 +2 位作者 陈文梅 王现利 张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7-512,共6页
以噻吩磺隆(TFM)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在纳米氧化硅(SiO_(2))表面自组装聚合TFM分子印迹膜,组建新型纳米氧化硅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电致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紫外光谱分析优化了自组装的试验条... 以噻吩磺隆(TFM)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在纳米氧化硅(SiO_(2))表面自组装聚合TFM分子印迹膜,组建新型纳米氧化硅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电致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紫外光谱分析优化了自组装的试验条件。取制备好的纳米SiO_(2) 100 mg,超声分散在50 mL无水甲苯中,迅速加入0.8 mL(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在氮气保护下,于130℃回流24 h,得到表面改性的纳米氧化硅产物(APTS-SiO_(2)),用无水乙醇和乙腈分别洗涤3次,干燥24 h。取20 mg APTS-SiO_(2),超声分散在50 mL乙腈中,加入TFM 0.1 mmol、MAA 0.4 mmol、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1.6 mmol、引发剂2,2-偶氮二异丁腈(AIBN)15 mg进行聚合反应,再用50 mmol·L^(-1)氢氧化钠-甲醇溶液洗脱模板分子,洗涤,离心得到中性的分子印迹材料TFM@Si-MIP。将TFM@Si-MIP的分散溶液滴加到打磨好的玻碳电极(GCE)表面,用红外灯烘干后即为TFM分子印迹材料修饰的传感器TFM@Si-MIP-ECL。组建的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结合鲁米诺体系实现了对TFM的高灵敏检测。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对目标分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有效避免其他组分干扰。TFM的浓度在1.0×10^(-10)~1.0×10^(-7) mol·L^(-1)内,其对数与电致发光信号强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8.6×10^(-11) mol·L^(-1)。按照标准加入法对环境水样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4.1%~109%,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磺隆 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表面分子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花状铂纳米颗粒构建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载脂蛋白A1
2
作者 廖妮 卓颖 袁若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9-305,共7页
采用一锅合成法制备了新型的具有大比表面积的花状铂纳米颗粒(PtNFs),并构建了一个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载脂蛋白A1(Apo-A1).该Pt NFs用于吸附二抗(anti-Apo-A1),并用葡糖糖氧化酶(GOD)封闭其表面的非特异性位点,... 采用一锅合成法制备了新型的具有大比表面积的花状铂纳米颗粒(PtNFs),并构建了一个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载脂蛋白A1(Apo-A1).该Pt NFs用于吸附二抗(anti-Apo-A1),并用葡糖糖氧化酶(GOD)封闭其表面的非特异性位点,最终制备了PtNFs@anti-Apo-A1@GOD信号探针.当Apo-A1存在时,通过夹心免疫反应将制备的信号探针捕获于电极表面,并将所制得的电极置于含有葡萄糖的过硫酸根底液中检测.GOD催化葡萄糖产生H_2O_2,H_2O_2在Pt NFs的催化下分解并在电极表面原位产生O2,所产生的O2能够催化过硫酸根-氧气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反应,放大发光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该传感器在0.1 ng·m L^(-1)~100 ng·m L^(-1)范围内对Apo-A1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下限达到0.03 ng·m L^(-1),有望应用于临床分析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状铂纳米颗粒 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载脂蛋白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纳米球探针构建的超灵敏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丙肝核心抗原检测与临床诊断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心安 阮福明 +1 位作者 郁金红 周镇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57-1260,1277,共5页
目的:制备硅纳米球包裹的Ru(bpy)_3^(2+)(SiO_2@Ru)作为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探针的生物传感器,评价其在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油包水"的微乳剂方案,制备SiO... 目的:制备硅纳米球包裹的Ru(bpy)_3^(2+)(SiO_2@Ru)作为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探针的生物传感器,评价其在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油包水"的微乳剂方案,制备SiO_2@Ru纳米复合物,纳米粒子粒径一致,因此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应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实现抗体与硅球的交联。SiO_2@Ru可作为ECL探针,通过夹心法检测HCVcAg。结果:HCVcAg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fmol/L,最低检出限为3 fmol/L。与临床HCV RNA比较,有较好的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R^2=0.937 9。结论 :构建HCVcAg的检测的硅纳米免疫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重复性,可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以及血液中心的血源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Ru纳米复合物 HCVcAg 夹心法免疫检测 致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玲玲 卢倩 朱俊杰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电致化学发光集成了发光和电化学分析的优点,在生物传感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点因其独特的性质成为电致化学发光的三大发光体系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种类及其信号放大技术,并就相关研... 电致化学发光集成了发光和电化学分析的优点,在生物传感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点因其独特的性质成为电致化学发光的三大发光体系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种类及其信号放大技术,并就相关研究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量子点 免疫传感器 信号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体合成及四环素的灵敏检测
5
作者 杨延梅 冉雨晴 王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其原因是GO增加了GO-Tb-COP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进而加速内部电荷传输,提高其自身的电化学活性,最终实现强的ECL发光信号.以环境污染物四环素(TC)为信号猝灭靶分子,GO-Tb-COP为ECL发光体,立方体二氧化铈(CeO_(2))为共反应促进剂和信号稳定剂,过硫酸根离子(S_(2)O_(8)^(2-))为共反应试剂,构建了用于TC检测的三元ECL传感器,其检出限低至0.44 pmol/L(S/N=3).此外,该传感器具有高的选择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实际样品TC的检测.通过增强配合物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提高镧系配合物ECL性能的策略,为合成高效镧系配合物ECL发光体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镧系配合物 致化学发光 四环素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秀雯 袁景利 +2 位作者 张艳 张晓波 曹际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69-279,共11页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各种生物传感器被广泛用于重金属检测,其中,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实时检测能力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各种生物传感器被广泛用于重金属检测,其中,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实时检测能力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提高传感器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基于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了材料在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等方面的作用,讨论了其在重金属检测中的性能表现,探讨了传感器的设计原理、特异性等,并展望了未来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传感器性能以及优化微流控平台的应用,以期为食品安全检测的挑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快速检测 传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铽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体的合成及肾上腺素传感检测
7
作者 王存 许韶菡 +5 位作者 张玉乾 张瑶瑶 龚涛 文容 廖宇航 任彦荣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1360,共10页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3种铽配合物(α-Tb-CCP、β-Tb-CCP和γ-Tb-CCP)阴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体,同时筛选出ECL信号最高的β-Tb-CCP。β-Tb-CCP的ECL信号最强主要归因于其小的尺寸和表面孔径。最后,以β-Tb-CCP为发光体,肾上腺素(EP)...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3种铽配合物(α-Tb-CCP、β-Tb-CCP和γ-Tb-CCP)阴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体,同时筛选出ECL信号最高的β-Tb-CCP。β-Tb-CCP的ECL信号最强主要归因于其小的尺寸和表面孔径。最后,以β-Tb-CCP为发光体,肾上腺素(EP)为信号猝灭剂,花状的氧化锌为ECL信号稳定剂和共反应加速剂,构建了灵敏检测EP的ECL传感器。结果表明,在0.1pmol·L^(-1)~10 mmol·L^(-1)的范围内,EP的检测限为18.2 fmol·L^(-1)(S/N=3)。此外,将构建的传感方法用于2批次商用盐酸EP注射液含量检测,结果与注射剂声明的EP含量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铽配合物 致化学发光 肾上腺素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客体识别作用构建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丹参中汞离子 被引量:2
8
作者 韦国兵 孔德荣 +10 位作者 徐慧慧 殷赵江 张晶 崔汉峰 洪年 杨婕 熊魏 刘文明 郭倩文 程林 樊浩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5-602,共8页
使用联吡啶钌(Ru(bpy)2+3)/β-环糊精-金纳米粒子(β-CD-AuNPs)/全氟磺酸(Nafion)复合物和二茂铁标记(Fc)的DNA探针(Fc-DNA)构建了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生物传感器,将其用于检测中药材丹参中的汞离子。该传感器包含... 使用联吡啶钌(Ru(bpy)2+3)/β-环糊精-金纳米粒子(β-CD-AuNPs)/全氟磺酸(Nafion)复合物和二茂铁标记(Fc)的DNA探针(Fc-DNA)构建了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生物传感器,将其用于检测中药材丹参中的汞离子。该传感器包含ECL发光基底和ECL强度开关两部分,将Ru(bpy)2+3/β-CDAu NPs/Nafion组装到玻碳电极(GCE)上构成发光基底,产生稳定的ECL信号; Fc-DNA探针作为ECL信号开关,通过分子识别策略设计,利用β-CD与Fc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与β-CD-AuNPs相连。该检测方法和以往的汞离子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背景信号低、选择性高、仪器简单、操作快速等特点。该"Off-On"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在0. 04~800 ng/m L范围内对Hg2+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为0. 02 ng/m L(S/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生物传感器 汞离子 分子识别技术 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bpy)■-三乙胺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检测葡萄糖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芹 李婷 +1 位作者 贺莹 陈时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0-336,共7页
联吡啶钌(Ru(bpy)■)拥有优良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性能,但其较好的水溶性使其固载面临巨大问题。该文制备了Pt纳米粒子与Ru(bpy)■的复合物(Pt NPs-Ru),将其修饰于电极并进一步固载葡萄糖氧化酶(GOx)制得传感器。基于H2O2对Ru(bpy)■-... 联吡啶钌(Ru(bpy)■)拥有优良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性能,但其较好的水溶性使其固载面临巨大问题。该文制备了Pt纳米粒子与Ru(bpy)■的复合物(Pt NPs-Ru),将其修饰于电极并进一步固载葡萄糖氧化酶(GOx)制得传感器。基于H2O2对Ru(bpy)■-三乙胺体系ECL信号的猝灭作用,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其在GOx的催化下原位产生的H2O2量增多,导致ECL信号逐渐减弱,从而实现葡萄糖的检测。ECL强度与葡萄糖浓度的对数在1.0×10-8~5.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5.2×10-9 mol/L。传感器具有好的稳定性和高的选择性。Pt NPs-Ru复合物为ECL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良好平台,为葡萄糖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ECL) 葡萄糖 生物传感器 Ru(b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常志 宋元宁 赵国良 《传感器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5-6,4,共3页
介绍了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由于使用光纤、发光活性试剂固化和电极覆膜技术既保持了电致发光分析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的特点 ,又提高了分子识别能力且实现了仪器的小型化和实用化。在生化分析、药物检测、免疫分析等方面有广... 介绍了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由于使用光纤、发光活性试剂固化和电极覆膜技术既保持了电致发光分析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的特点 ,又提高了分子识别能力且实现了仪器的小型化和实用化。在生化分析、药物检测、免疫分析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化学传感器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种类及在食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树萍 邢珂 +1 位作者 韩博林 关桦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5-334,共10页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一种结合了电化学和光化学的分析方法,因其可控性强、灵敏度高和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在食品分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ECL是通过改变发射物或共反应物的浓度,使其信号强度发生变化,从...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一种结合了电化学和光化学的分析方法,因其可控性强、灵敏度高和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在食品分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ECL是通过改变发射物或共反应物的浓度,使其信号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灵敏检测。首先,该文总结了经典ECL检测体系及基于新型发射物和共反应物的检测体系,并重点介绍了新型发射物中金属纳米团簇和量子点的最新进展,举例阐述其ECL传感器的结构和检测原理。其次,综述了ECL传感器在食品分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ECL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食品中营养成分和污染物的检测提供参考,同时也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助力未来食品检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生物传感器 食品分析 发射物 共反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应试剂增强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海军 肖丽娟 +5 位作者 何颖 蒋欣亚 袁亚利 卓颖 柴雅琴 袁若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共9页
在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利用共反应试剂促进发光基团的发光效率是一种常见、方便且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共反应试剂使其更加有效地与发光基团作用是提高该类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作者课... 在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利用共反应试剂促进发光基团的发光效率是一种常见、方便且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共反应试剂使其更加有效地与发光基团作用是提高该类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部分工作综述了三种共反应试剂放大ECL信号的构建:共反应试剂内置于检测底液;共反应试剂共存于电极表面;酶促生成共反应试剂,并提出了今后ECL信号放大构建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共反应试剂 信号放大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贵金属纳米簇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安晓刚 杜捷 卢小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5-684,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贵金属纳米簇的合成机理、扩展贵金属纳米簇-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阐述和比较了贵金属纳米簇的制备方法、电化学发光原理及特点,重点介绍了贵金属纳米簇-电化学传感器在生命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及本课题组相关研究,并展望... 为了更好地研究贵金属纳米簇的合成机理、扩展贵金属纳米簇-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阐述和比较了贵金属纳米簇的制备方法、电化学发光原理及特点,重点介绍了贵金属纳米簇-电化学传感器在生命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及本课题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其发展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贵金属纳米簇电化学传感器在生命分析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纳米簇 致化学发光 化学生物传感器 生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凹凸棒土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根青 钱海燕 +3 位作者 杨凯 贾飞飞 程志鹏 仲慧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278,共5页
利用凹凸棒土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应用于葡萄糖的检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手段对凹凸棒土的形貌和组分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电致化学发光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和发光信号进行检测。... 利用凹凸棒土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应用于葡萄糖的检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手段对凹凸棒土的形貌和组分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电致化学发光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和发光信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凹凸棒土-葡萄糖氧化酶复合材料保持了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应用于葡萄糖的电致化学发光响应时,检测限为0.01μmol/L,线性范围为0.000 1~10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致化学发光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合物点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用于葡萄糖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钦芝 金琳 +1 位作者 贺莹 陈时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9-625,共7页
羧基功能化的聚[(9,9-二辛基芴基-2,7-二基)-co-(1,4-苯并-{2,1′,3}-噻二唑)]聚合物点(PFBT-COOH)在无外加共反应试剂的条件下具有高的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且过氧化氢(H 2O 2)对其ECL具有高效猝灭作用。采用PFBT-COOH修饰玻碳电极,... 羧基功能化的聚[(9,9-二辛基芴基-2,7-二基)-co-(1,4-苯并-{2,1′,3}-噻二唑)]聚合物点(PFBT-COOH)在无外加共反应试剂的条件下具有高的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且过氧化氢(H 2O 2)对其ECL具有高效猝灭作用。采用PFBT-COOH修饰玻碳电极,进一步交联葡萄糖氧化酶(GOD)以构建酶传感器(GOD/PFBT-COOH/GCE)。随着检测底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葡萄糖在GOD催化下原位产生的H2O2量增加,导致传感器的ECL信号逐渐减弱,从而实现葡萄糖的准确、快速、灵敏检测。此方法测得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1.0×10^-7~3.0×10^-3 mol/L,检出限为3.0×10^-8 mol/L。血清样品中葡萄糖的加标回收率为98.5%~106%。该策略为酶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为葡萄糖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生物传感器 致化学发光(ECL) PFBT-CO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铱纳米棒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用于多巴胺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钦芝 杨国敏 陈时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9-725,共7页
铱(Ⅲ)配合物差的水溶性限制了其在电致化学发光(ECL)领域的应用。该文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羧基功能化三(2-苯基吡啶)铱(Ⅲ)(Ir(ppy)3)合成水溶性铱纳米棒(Ir NDs)。在共反应试剂三丙胺(TPrA)存在下,Ir NDs表现出优良的ECL性能... 铱(Ⅲ)配合物差的水溶性限制了其在电致化学发光(ECL)领域的应用。该文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羧基功能化三(2-苯基吡啶)铱(Ⅲ)(Ir(ppy)3)合成水溶性铱纳米棒(Ir NDs)。在共反应试剂三丙胺(TPrA)存在下,Ir NDs表现出优良的ECL性能。借助多巴胺(DA)对Ir NDs-TPrA体系ECL的高效猝灭作用,实现了对DA的高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2.0×10-8~4.0×10-4 mol/L,检出限为6.3×10-9 mol/L。羧基功能化的Ir NDs为铱(Ⅲ)配合物在ECL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想平台,也为DA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多巴胺(DA) 生物传感器 铱纳米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对谷物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伟 何慧禹 +1 位作者 鲁鹏 陈翊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282,共10页
为实现谷物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快速、灵敏检测,采用生物传感和化学发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谷物中呕吐毒素的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并搭建用于化学发光信号检测的便携式传感平台。整个检测平台集... 为实现谷物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快速、灵敏检测,采用生物传感和化学发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谷物中呕吐毒素的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并搭建用于化学发光信号检测的便携式传感平台。整个检测平台集成到一个32 cm×15 cm×25 cm的黑色避光盒中,质量小于3 kg。结果显示:所研制的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在0.1~1200 ng/mL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2.7 pg/mL;功能化的光纤探针能够稳定保存30 d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其应用于谷物样品的呕吐毒素检测回收率为81.00%~107.3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69%。结果表明,该方法较ELISA法的灵敏度提高了30倍,线性范围拓宽了3个数量级,适合应用于谷物样品中呕吐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呕吐毒素 光纤免疫传感器 化学发光 免疫分析 现场快速检测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疫磁分离和酶催化放大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测定人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字琴江 吴凡 +3 位作者 卢朝粉 李佳昕 刘梦婷 周川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45-751,共7页
基于免疫磁分离和酶催化放大策略,构建了一种用于测定人血清中癌胚肮原(CEA)含量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将磁球作为免疫反应的固相载体去捕获癌胚抗原(CEA),并通过在免疫磁球表面负载辣根过氧化酶(HRP)作为... 基于免疫磁分离和酶催化放大策略,构建了一种用于测定人血清中癌胚肮原(CEA)含量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将磁球作为免疫反应的固相载体去捕获癌胚抗原(CEA),并通过在免疫磁球表面负载辣根过氧化酶(HRP)作为检测标记物,形成磁性免疫夹心复合物。通过HRP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氧化鲁米诺产生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根据化学发光强度来定量CEA。结果显示:CEA的质量浓度在0.05~80.00μg·L^(-1)内与其对应的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5 ng·L^(-1);对样品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7.0%~100%。与其他固相载体和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相比,该方法检测CEA的化学发光强度更强,并且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更低的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免疫磁分离 酶催化放大 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控电极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惠芳 陈毅挺 +2 位作者 罗芳 林振宇 陈国南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电致化学发光(ECL)检测技术因其具有无需激发光源、仪器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生物分析等领域.温度是影响ECL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ECL传感器中大多是通过溶液整体加热的方法来控制温度,这种方法操... 电致化学发光(ECL)检测技术因其具有无需激发光源、仪器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生物分析等领域.温度是影响ECL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ECL传感器中大多是通过溶液整体加热的方法来控制温度,这种方法操作繁琐,且溶液中的热不稳定性物质及易挥发性物质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电极很少工作在最适宜的温度下.热控电极技术可以只提高电极表面温度,而维持溶液的整体温度不变,使用起来具有很好的便利性.作者课题组首次将热控电极引入到ECL传感器的构建中,由于电极表面和溶液之间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因此可以引发强制对流,从而加快物质的扩散和对流速率;电极表面温度的升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极表面物质的电化学反应速率,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提高了ECL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利用热控电极可以解决整体加热所引起的背景信号升高,挥发性、热不稳定性物质易受温度影响等问题,而且通过电极加热的方法可去除电极表面的污染物,从而提高ECL检测的重现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热控电极技术的ECL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热控电极的加热方式、电极种类以及热控电极在ECL中的应用等,并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热控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P抗体的标记及其电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庄惠生 王琼娥 +2 位作者 陈国南 黄金陵 林培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194-1199,共6页
用自制的异硫氰酸异鲁米诺标记 AFP抗体 ,标记率平均为 0 .40 ;标记的抗体免疫活性和电致化学发光效率基本不变 ;研究了标记反应、双抗夹心免疫反应和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 ,建立了一种测定甲胎蛋白 ( α fetoprotein,简称 AFP)的双... 用自制的异硫氰酸异鲁米诺标记 AFP抗体 ,标记率平均为 0 .40 ;标记的抗体免疫活性和电致化学发光效率基本不变 ;研究了标记反应、双抗夹心免疫反应和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 ,建立了一种测定甲胎蛋白 ( α fetoprotein,简称 AFP)的双抗夹心电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 ,并用于测定人血清中的 AFP,方法线性范围为 5.0~ 1 0 0 .0 ng m L,检测限为 2 .0 ng m L,本方法与放射免疫法比较 ,相关性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化学发光 免疫分析 ECLIA 甲胎蛋白 A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