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磁静日期内北半球电离层N_mF_2的结构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1 位作者 王劲松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用北半球陆地上 4 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 ,考察 1985年 1月 6~ 7日F2 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 ,在亚洲地区的 2 0°N~ 30°N内 ,F2 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 用北半球陆地上 4 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 ,考察 1985年 1月 6~ 7日F2 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 ,在亚洲地区的 2 0°N~ 30°N内 ,F2 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 “北驼峰”最高 ,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 ,或稍迟时间 .30°N~ 5 0°N区域内 ,NmF2 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 ,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 10 :0 0LT .更高纬度 (5 0°N~ 6 2°N )台站上 ,中午前后NmF2 出现双峰 ,傍晚有谷值 ,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 ,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 ,在 2 70°E经圈上 ,“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 ,而且随纬度增大时 ,NmF2 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 ,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 ,在驼峰区的 90°E~ 14 0°E内 ,各站NmF2 无明显差别 ;但在中纬地区 30°N~ 5 0°N内 ,中国西部上空NmF2 白天变化幅度较大 ,且较为陡直 ,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静日 电离层nmf2 结构分布 纬度剖面 经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