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S TEC的2024-01-01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分析
1
作者 冯小欢 罗亦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765,共8页
利用GPS观测数据解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对2024-01-01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引发的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G04卫星在震中西北部探测到CIDs... 利用GPS观测数据解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对2024-01-01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引发的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G04卫星在震中西北部探测到CIDs的最大幅值约为0.07 TECu;2)G16卫星在震中东部探测到CIDs的最大幅值约为0.08 TECu;3)G16和G26卫星在震中南部探测到比其他方向更为显著的CIDs,与地震断层走向(西南方向)较为一致,并且在南方向距离震中约286.714 km的Kokubunji站也探测到显著的CIDs,这种显著性可能是由于逆冲型地震的垂直位移较大,导致CIDs信号的扰动幅度增加;4)G04、G16和G26卫星在震中西北部、东部和南部探测到CIDs的传播速度分别约为589 m/s、623 m/s、876 m/s和829 m/s,对应的中心频率分别约为3.14 MHz、2.9 MHz、2.9 MHz和2.9 MHz,表明不同区域探测到的电离层扰动符合地震声波激发的电离层扰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电离层扰动 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 全球定位系统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斯加2021年8.2级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特征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罗亦泳 吴大卫 张立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1-476,共16页
为分析2021年7月29日阿拉斯加8.2级地震引起的电离层响应,利用地震附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估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及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 为分析2021年7月29日阿拉斯加8.2级地震引起的电离层响应,利用地震附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估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及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从多角度对CID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阿拉斯加2018年7.9级走滑型地震以及2020年7.8级逆断层地震引起的CIDs对比.在地震西南方向探测到两类CIDs,最大扰动振幅约0.8 TECU(1 TECU=1016 el/m^(2)),并且在西南方向距离震中约1094 km的测高站EA653探测到CIDs.在震中西北、东北和北方向探测到传播速度相近的CIDs.根据CIDs的速度和频率大小将CIDs分为两类,第一类CIDs的传播速度为1.87 km·s^(-1),频率约为3.8 mHz,可能由地震声波引起,扰动量级最大;第二类CIDs的传播速度为0.85~1.09 km·s^(-1),中心频率约在3.0 mHz或者5.7 mHz附近,为地震声波引起的另一类电离层扰动.逆断层地震引起的CIDs比走滑型地震更加显著,表明地震引起的垂直地表运动在CIDs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三次地震在西南方向均引起显著的CIDs,与地震破裂方向较为一致,该地区大地震引起的CIDs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性,具体形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阿拉斯加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22日阿拉斯加7.8级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亦泳 吴大卫 +3 位作者 陈强 张立亭 胡朝飞 鲁铁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9,共16页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电离层测高仪和地震仪数据,从振幅及波形、时空分布、传播速度与方向、时频域等角度对2020年阿拉斯加7.8级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特性进行探究.卫星G03、G04和G09...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电离层测高仪和地震仪数据,从振幅及波形、时空分布、传播速度与方向、时频域等角度对2020年阿拉斯加7.8级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特性进行探究.卫星G03、G04和G09在地震西部探测到3类CIDs,最大扰动幅度约0.1 TECU (1 TECU=10^(16) el/m~2),并且均沿着地震断层破裂延伸方向(西南方向)传播;而在地震北部与东部未发现CIDs.根据CIDs的速度及中心频率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高速传播的CIDs(速度约为2.93 km·s^(-1)),中心频率约11 mHz,符合瑞利波激发的电离层扰动特征;第二类CIDs的传播速度约为1.69 km·s^(-1)和1.55 km·s^(-1),中心频率约4.5 mHz和4.7 mHz,符合声波引起的电离层扰动频率;第三类CIDs速度约为0.98 km·s^(-1)和1.11 km·s^(-1),中心频率约2.9 mHz,可能为声波引起的另一类电离层扰动.同时,利用CIDs时空数据估计的CIDs扰动源位置与震中较为接近,进一步说明电离层扰动由地震激发.通过对GNSS站及地震仪位移的分析,估计了地震瑞利波沿西南方向传播速度与第一类CIDs较为吻合,验证了第一类CIDs由瑞利波激发,且断层的垂直位移是引起电离层扰动的重要因素.测高仪观测到电离层临界频率(f_(0)F_(2))发生显著波动,探测到CIDs的传播速度约1.02 km·s^(-1),传播速度和方向与卫星G03、G04探测的CIDs较为吻合,推断其属于第三类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电离层扰动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阿拉斯加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数据分析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4
作者 冯晨瑞 冯静 +4 位作者 李雪 王严 鲁转侠 李春晓 曹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3-2221,共9页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测和斜测数据,研究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利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当天的斜测、垂测数据分析电离层扰动现象。结果表明,本次地下核爆造成的行波电离层扰动为小尺度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为150.3~158.7 m/s。同时核爆发生后0.5 h在距离爆点421.4 km处,观测到F2层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F2layer, foF2)较月中值增加了0.7 MHz,较1月5日、1月7日在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2:00 UTC的增加了0.5 MHz,极有可能是地下核爆通过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圈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加。本文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方式感知电离层扰动从而实现地下核爆炸事件的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核爆电离层效应监测手段,可与其他直接监测手段相印证,提高核爆事件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段电离层探测 地下核爆 岩石-大气-电离层电场耦合 行波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8.6级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英文)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学民 刘静 +5 位作者 申旭辉 M.Parrot 钱家栋 欧阳新艳 赵庶凡 黄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7-575,共9页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原来的峰值变化区电子密度单调增加,幅度超过1σ,如3月20日和28日的异常;另外一种是改变了原来在赤道区的单峰变化形态,而呈现了双峰值和赤道谷值的变化形态,如3月22日和23日的扰动.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形态的电子密度扰动都分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经度上跨越100°,纬度范围30°,显示了比较长的异常持续时间和全球变化特性.VLF频段电场频谱的数据分析表明双峰形态的扰动不是磁共轭效应.同时低频电场扰动相对电子密度而言集中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当N_e单调上升时,电场扰动却只出现在离震中最近的轨道上.分析认为震源产生的电场信号直接传播进入电离层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圈层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扰动.结合离子成分及其变化形态的分析,震前氧离子变化形态与氢、氦离子的形态相反,这与其他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形态是类似的.综合分析认为,对于与地震相关的电离层异常的识别需要结合多个观测参量的联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DEMETER 电离层扰动 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射线追踪研究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18
6
作者 柳文 焦培南 +1 位作者 王俊江 张杭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5-470,共6页
基于返回散射探测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图,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对称的准余弦电离层扰动数学模型.基于这种模型,利用HF射线追踪技术合成了HF电离层返回散射电离图,并利用迭代的技术拟合了高频返回散射设备探测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图的Pmin-f曲线(... 基于返回散射探测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图,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对称的准余弦电离层扰动数学模型.基于这种模型,利用HF射线追踪技术合成了HF电离层返回散射电离图,并利用迭代的技术拟合了高频返回散射设备探测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图的Pmin-f曲线(Pmin为最小时延,f为工作频率) ,从而推断了沿探测路径电离层扰动区域的位置及大小,扰动的临界频率波动的幅度.最后基于这种电离层扰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技术描述了不同电离层扰动参数下的电波传播情况,研究了其天波传播的跳距、覆盖区域的大小及射线“俘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扰动 高频返回散射探测 射线追踪 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10月29~31日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扰动的GPS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乔学军 郭利民 +2 位作者 杜瑞林 王琪 吴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5,共5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的影响从29日中午10~11时开始,其影响强度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影响越大,且自东向西移动,TEC最大值达到120TECU,峰值比正常情况下高40多个TECU;且下午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电离层扰动 太阳耀斑 GPS监测 地球定位系统 总电子含量 TEC 太阳磁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扰动的GPS探测 被引量:13
8
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3 位作者 袁洪 李静年 梁君 李利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7-251,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短基线GPS接收阵探测研究电离层扰动的实验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消除观测点运动速度的影响,从探测结果中确定扰动传播参量的数据分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短基线GPS接收阵用于探测研究TID一类电离层扰动时,精... 提出了一种利用短基线GPS接收阵探测研究电离层扰动的实验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消除观测点运动速度的影响,从探测结果中确定扰动传播参量的数据分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短基线GPS接收阵用于探测研究TID一类电离层扰动时,精度高,可靠性好,并能有效地探测大范围电离层扰动的传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基线 GPS接收阵 电离层扰动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的GPS台网观测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夏淳亮 万卫星 +1 位作者 袁洪 余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26-332,共7页
给出了一种利用GPS台网观测获取TEC快速变化的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的GPS台网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4-18日大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揭示出电离层暴期间赤道异常峰的压缩和移动等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站点分布... 给出了一种利用GPS台网观测获取TEC快速变化的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的GPS台网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4-18日大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揭示出电离层暴期间赤道异常峰的压缩和移动等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站点分布不均匀、原始观测数据不足且随时间跳变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新的算法仍能保持很好的计算稳定性,并能快速地提取给定时空范围内的三维TEC短时变化的特征,适用于研究电离层暴等情况下引起的TEC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GPS 台网观测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不同化学物质对电离层扰动的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勇 时家明 袁忠才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电离层F区释放氢(H_2)、水(H_2O)、二氧化碳(CO_2)、六氟化硫(SF_6)、三氟溴甲烷(CF_3Br)、羰基镍(Ni(CO)_4)可以损耗局域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形成电子空洞,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释放物质的气态分子与电离层之间的离子化学反... 在电离层F区释放氢(H_2)、水(H_2O)、二氧化碳(CO_2)、六氟化硫(SF_6)、三氟溴甲烷(CF_3Br)、羰基镍(Ni(CO)_4)可以损耗局域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形成电子空洞,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释放物质的气态分子与电离层之间的离子化学反应.在电离层人工主动扰动实验中,应根据发射成本和扰动效果对释放物质进行选择.通过热力学原理和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比较了上述6种物质对电离层的扰动影响.计算结果表明,6种物质中水的气化率最低,约为19%,其余5种物质都在60%以上,选择密度小的物质,例如H_2和CO_2,可以有效降低发射成本.另外,扩散较慢且化学反应较快的物质,例如SF_6和Ni(CO)_4,能够使得电离层电子密度减少得更多,并且受扰动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释放 电离层扰动 热力学特征 气化率 有限元模拟 扩散过程 电子空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6.0级以上地震临震电离层扰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静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81-2189,共9页
基于GPS TEC数据,对1998年1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M_s≥6.0地震临震电离层扰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震中上空及周围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震前15天到地震当天时序变化趋势较相似,5个方向都观测到了震前3—5天负异常稍高于正... 基于GPS TEC数据,对1998年1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M_s≥6.0地震临震电离层扰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震中上空及周围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震前15天到地震当天时序变化趋势较相似,5个方向都观测到了震前3—5天负异常稍高于正异常的现象.按震中±10°、±20°、±30°不同空间尺度分析震前0—15天TEC变化,研究表明临震电离层异常最明显的区域并不位于震中的正上空,而是向磁赤道方向偏移,空间影响尺度大约为±15°左右;正异常在震前14天、10天震中西南方向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值区,负异常在震前5天震中东南方向较明显.最后,应用静电场假设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电离层扰动 时空分布特征 GPS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单一电离层扰动场的台阵探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万卫星 袁洪 梁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25,共9页
真实的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是非平稳和色散的,而且是统计非单一的.本文首先给出了描述这种真实扰动场的数学模型,进而导出了联系台阵探测可测量与扰动场传播参量的观测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求解观测方程的时频分析方法.这... 真实的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是非平稳和色散的,而且是统计非单一的.本文首先给出了描述这种真实扰动场的数学模型,进而导出了联系台阵探测可测量与扰动场传播参量的观测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求解观测方程的时频分析方法.这一台阵探测数据分析的新方法,既能分离出非单一电离层扰动场中各种准单一扰动成分,又能获得准单一扰动成分传播参量随时间的演变和随频率的色散.分析实例表明,本文方法分辨率好,精度高,结果可靠,是适用于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台阵探测数据分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扰动 非单一场 时频分析 台阵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GPS站网对地震波引发的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郝永强 李泉翰 +4 位作者 郭建广 张效信 杨光林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25-3932,共8页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离层扰动 GPS TEC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扰动与磁层耦合 被引量:5
14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1 位作者 吴健 索玉成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7年第2期181-189,共9页
本文通过两个事例分析表明,磁果期间磁层对流和沉降粒子的增强不仅对祖光区电离层扰动形态有控制作用,而且也会引起继后的中低纬及赤道电离层变化。高纬区低热层大气受热后,F层抬升和中性大气成分变化导致的电子密度正、负扰会向低... 本文通过两个事例分析表明,磁果期间磁层对流和沉降粒子的增强不仅对祖光区电离层扰动形态有控制作用,而且也会引起继后的中低纬及赤道电离层变化。高纬区低热层大气受热后,F层抬升和中性大气成分变化导致的电子密度正、负扰会向低纬扩展;在E层高度上,扰动发电机对赤道区喷泉效应的抑制使驼峰区扰动更为突出。这些过程均使中低纬电离层foF2和h’mF变化中出现相应材征。地面电离层垂测站链在夜间常能观测到多站几乎同时的h’mF.上升现象。这可能是二区场向电流有极大的增强,或是行星际磁场又转为北向,也可能是此两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 电离层 耦合 磁层对流 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本GPS网探测2011年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龙 郭博峰 李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7-513,共7页
海平面的海啸波会产生大气重力波进而引发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日本GPS总电子含量数据来探测2011年3月11日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观测结果表明,在日本上空的电离层中存在两种重力波信号,分别由海平面的海啸波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产生... 海平面的海啸波会产生大气重力波进而引发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日本GPS总电子含量数据来探测2011年3月11日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观测结果表明,在日本上空的电离层中存在两种重力波信号,分别由海平面的海啸波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产生.地震产生的电离层重力波分布在震中周围(包括海洋上空以及远离海洋的区域),而海啸引发的电离层重力波主要分布在海洋上空.地震产生的电离层重力波具有不同的水平速度,包括约210m·s^(-1)以及170m·s^(-1),其频率为1.5mHz;而海啸引发的电离层重力波水平速度快于前者,约为280m·s^(-1),其频率为1.0mHz.此外,海啸引发电离层重力波与海平面上的海啸波有相似的水平速度、方向、运行时间、波形以及频率等传播特征.本文的研究将电离层中的海啸信号与地震信号区分开来,进一步确认电离层对海啸波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扰动 大气重力波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日夜交替线移动相关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GPS网观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敏 丁锋 +2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陈一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6-1155,共10页
本文选取由国际GPS服务中心(IGS)提供的北美中纬度地区GPS网TEC观测数据,通过多通道最大熵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2005年(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期间日出和日落时由于日夜交替线的移动而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MSTID),并统计分析其季... 本文选取由国际GPS服务中心(IGS)提供的北美中纬度地区GPS网TEC观测数据,通过多通道最大熵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2005年(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期间日出和日落时由于日夜交替线的移动而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MSTID),并统计分析其季节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日出或日落期间,在中纬度地区经常观测到由日夜交替线移动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扰动主要沿日夜交替线运动方向传播,平均持续时间约2~3 h;振幅在0.2~0.8 TECU之间,水平波长,水平相速度和周期分别为300±150 km,150±80 m/s和25±15 min;(2)由日夜交替线移动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在春秋分出现率较少;在夏季,扰动在黄昏时出现率达最大值,在日出后少量出现;而冬季则日出后的扰动效应更为明显.分析表明,在中纬地区,这种扰动出现率随季节的变化与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刻太阳EUV辐射通量变化过程的快慢,以及电离层中离子损失过程快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夜交替线(Solar terminator) 中尺度电离层扰动(MSTID) GPS 最大熵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内中低纬电离层扰动实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2 位作者 吴键 索玉成 高玉芬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1期69-93,共25页
用四个经度链附近电离层垂测资料,分析1986年2月6-10日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扰动现象。磁层-电离层间电动耦合的东向电场是造成多站f0F2同时突增的主要机制。扰动的赤道电集流使'喷泉效应'增强对赤道异常驼峰区f0F2增高也起重要... 用四个经度链附近电离层垂测资料,分析1986年2月6-10日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扰动现象。磁层-电离层间电动耦合的东向电场是造成多站f0F2同时突增的主要机制。扰动的赤道电集流使'喷泉效应'增强对赤道异常驼峰区f0F2增高也起重要作用。磁暴后期,电离层扰动发电机电流系在低纬区的西向电流、电场使F层电子密度下降,而赤道区'喷泉效应'减弱的结果则是驼峰区各站f0F2明显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耦合 电离层扰动 赤道异常驼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网观测反射海啸波引发的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龙 郭博峰 郑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43-1649,共7页
震中产生的海啸波传播到海岸或者遇到水下障碍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反射海啸波.本文利用稠密的日本GEONET网,首次在电离层扰动图中观测到2011年3月11日Tohoku地震引发的反射海啸波信号.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与海平面的反射海啸波具有相... 震中产生的海啸波传播到海岸或者遇到水下障碍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反射海啸波.本文利用稠密的日本GEONET网,首次在电离层扰动图中观测到2011年3月11日Tohoku地震引发的反射海啸波信号.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与海平面的反射海啸波具有相似的波形、水平速度、方向、周期以及到达时间等传播特征,表明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为反射海啸波所引起,本文的观测结果表明反射海啸产生的大气内重力波也能向上传播到电离层与等离子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扰动 大气内重力波 反射海啸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间长城站电离层扰动及中性风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甄卫民 曹冲 +1 位作者 吴健 张东和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3期76-79,24,共5页
本文分析了磁暴期间南极长城站的电离层扰动特性。采用一个半经验模式利用垂测数据计算了磁暴效应引起的有效热层子午向中性风。发现暴时有效中性风对电离层正相扰动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并对长城站电离层正负相扰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离层 磁暴 电离层扰动 中性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电离层扰动的统计色散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洪 万卫星 +1 位作者 梁君 丁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3-327,共5页
利用 Millstone Hill(288.5°E, 42.6°N)地区的数字测高仪漂移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尺度电离层行扰(TID)的色散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TID在扰动频率-相速度平面的分布中存在... 利用 Millstone Hill(288.5°E, 42.6°N)地区的数字测高仪漂移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尺度电离层行扰(TID)的色散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TID在扰动频率-相速度平面的分布中存在若干明显的扰动出现率峰值.比较相应的理论研究结果发现,观测到的TID大都可以用不同的受导重力波传播模式加以解释;频率较高的TID可以用地面和热层底部维持的各阶完全制导模解释,频率相对较低的TID可以用传统理论给出的由热层底部陡峭的温度梯度维持的L1模和我们新近提出的由热层背景风场所维持的各阶导管模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色散 受导重力波 热层风场 中尺度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