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掩星观测的全球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形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於晓 王妍 +2 位作者 甄卫民 刘钝 蔡红涛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698,共12页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随时间、空间、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变化.发现E区闪烁主要出现于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而F区闪烁主要出现于春秋季的磁赤道和低纬地区,受到地磁场的强烈控制.除季节因素外,太阳活动对E区闪烁的影响并不是基本的,而赤道异常和赤道附近的F区闪烁受到太阳活动的显著控制:相比太阳活动低年,高年的F区闪烁强度更大,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地磁扰动时,中低纬地区电离层E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的强度总体上略有增加,尤其是凌晨时段(00:00—06:00LT);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也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强度明显增加,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尤其是00:00—06:00LT及18:00—24:00LT的太平洋扇区.两者对比表明,电离层F区闪烁对地磁活动更为敏感.将COSMIC掩星与天基原位观测的闪烁出现率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掩星手段不仅可以反映全球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变化特征,包括它随季节/经度、地方时、太阳活动和地磁纬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电离层不均匀体随高度的变化,这是以往的观测手段难以拥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均匀体 偶发E层 扩展F GNSS掩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站测量电离层不均匀体水平尺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宋磊 苗建苏 李清亮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9-542,580,共5页
提出了利用单台垂测仪测量电离层不均匀体水平尺度的方法.通过建立电离层不均匀体垂直反射物理模型,将整个电离层不均匀体划分成多个小的反射源.每个反射源分别反射回波到地面垂测点,从反射回波的Doppler谱提取各个反射源回波信号的波... 提出了利用单台垂测仪测量电离层不均匀体水平尺度的方法.通过建立电离层不均匀体垂直反射物理模型,将整个电离层不均匀体划分成多个小的反射源.每个反射源分别反射回波到地面垂测点,从反射回波的Doppler谱提取各个反射源回波信号的波前相位信息;利用测得的相位信息通过相位干涉仪原理测量各个反射源的回波方位;结合垂测仪测得的电离层不均匀体的高度信息就能够得到各个反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而得到整个等离子不均匀体的水平尺度.文中还对实地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测仪 电离层不均匀体 Doppler谱 相位干涉仪 水平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过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脉冲平均到达时间 被引量:7
3
作者 吴健 刘瑞源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5,11,共6页
本文利用前向多重散射理论的新进展,推导了穿过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脉冲平均到达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其中包括背景介质折射效应的贡献、色散效应的贡献、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效应的贡献和色散效应的贡献。在水平分层背景... 本文利用前向多重散射理论的新进展,推导了穿过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脉冲平均到达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其中包括背景介质折射效应的贡献、色散效应的贡献、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效应的贡献和色散效应的贡献。在水平分层背景电离层和高频近似的情况下,给出了背景电离层折射效应、一阶色散效应、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效应和一阶色散效应对对称脉冲平均到达时间影响的计算公式。针对特定的电离层情况,分别计算了上述几种电离层效应对脉冲平均到达时间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散射对脉冲平均到达时间的影响随不均匀体谱指数、内尺度、外尺度和电子密度相对起伏方差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电子密度不均匀体散射对脉冲平均到达时间的影响相对于背景电离层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应用中必须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到达时间 电离层不均匀体 前向多重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电离层生成不均匀体的理论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寒颖 赵正予 倪彬彬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8,93,共6页
针对均匀和平面分层电离层背景,分别建立了描述大功率高频(HF)泵波加热电离层产生不均匀体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加热过程中不均匀体的生成主要是有质动力和热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均匀电离层背景下加热电离层生成不均匀体... 针对均匀和平面分层电离层背景,分别建立了描述大功率高频(HF)泵波加热电离层产生不均匀体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加热过程中不均匀体的生成主要是有质动力和热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均匀电离层背景下加热电离层生成不均匀体的理论,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加热导致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电子密度扰动在泵场方向上的特征长度为1km量级,在垂直于泵波电场方向上的特征长度为10~20m;这与电离层加热实验观测到的不均匀体纵向特征长度一般为千米量级、横向特征长度一般为10m量级的结论是相符的。另外,数值模拟得到的电子密度“空洞”和“稠团”的交替分布,可以解释加热过程产生的无线电波自聚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电离层不均匀体 理论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监测电离层不均匀结构探讨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文耀 章红平 +1 位作者 黄珹 金双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41-948,共8页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 .首先 ,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 ,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 .再根...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 .首先 ,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 ,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 .再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 ,利用GPS双频观测量、测站位置和GPS精密星历 ,求出GPS信号穿刺点的坐标和垂直方向电离层的电子含量 ;然后内插并获取其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受等离子体湍流的影响 ,2 0 0 3年 9月 8日北京时间 9时 4 0分左右在 38°N、118°E左右产生了一电离层不均匀体 ,其尺度大约在 5 0km左右 ,生存时间大约为 5min .受地球重力场和高空风场的影响 ,该不均匀体向东北方向扩散 .然后 ,利用大气扩散模型 ,按扩散方程计算分析了该不均匀体可能发生的电离层层区 .理论计算表明 ,该不均匀体发生在电离层扩展F区 ,高度在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扩散方程 电离层不均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不均匀性对GPS系统的误差影响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甄卫民 吴健 曹冲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在GPS定位误差分析中,对电离层误差大多只考虑了折射效应,采用双频技术即可消除折射一阶项的影响,更进一步的误差分析通常是考虑电离层折射的高阶项(主要是二阶项)。但均未考虑电离层不均匀性对GPS系统误差的影响。本文根据波在电... 在GPS定位误差分析中,对电离层误差大多只考虑了折射效应,采用双频技术即可消除折射一阶项的影响,更进一步的误差分析通常是考虑电离层折射的高阶项(主要是二阶项)。但均未考虑电离层不均匀性对GPS系统误差的影响。本文根据波在电离层随机介质脉冲平均到达时间的理论结果,对GPS信号穿越电离层的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在得出了典型背景电离层参数条件下折射一阶项、二阶项引起的GPS信号延迟误差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电离层不均匀性引起的GPS信号延迟。发现其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离层不均匀体 电离层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态网络GNSS数据的2013年和2015年磁暴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文杰 宁百齐 +4 位作者 李建勇 赵必强 赵秀宽 胡连欢 李国主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7-842,共16页
2013年3月和2015年3月爆发了2次相似的地磁暴,引起了全球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变化。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60余个基准站在中国地区的GNSS电离层TEC观测数据,结合电离层测高仪和电离层甚高频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对2次磁暴期间中... 2013年3月和2015年3月爆发了2次相似的地磁暴,引起了全球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变化。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60余个基准站在中国地区的GNSS电离层TEC观测数据,结合电离层测高仪和电离层甚高频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对2次磁暴期间中国地区的电离层变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3月磁暴期间,中国不同地区电离层变化较弱或不明显,而2015年3月磁暴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变化整体表现为大范围的强负相暴,中国地区不同程度的电离层响应主要受到不同的磁暴强度和磁暴期间不同的能量输入影响。2次磁暴期间电离层F层不均匀体的发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由不同种类的暴时电场导致。陆态网络数据空间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在研究中国地区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变化特性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态网络 电离层TEC 电离层 电离层不均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用于实验模拟空间等离子体漂移速度剪切的方法
8
作者 黄可昕 张逍 +2 位作者 金融 刘宇 雷久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1,67,共8页
E×B漂移速度剪切广泛存在于日地空间等离子体,是一种重要的不稳定性自由能来源。相对于空间被动观测,在地面等离子体实验中主动激发E×B漂移速度剪切有助于对相关不稳定过程的研究。我们设计并测试了两种主动激发E×B漂移... E×B漂移速度剪切广泛存在于日地空间等离子体,是一种重要的不稳定性自由能来源。相对于空间被动观测,在地面等离子体实验中主动激发E×B漂移速度剪切有助于对相关不稳定过程的研究。我们设计并测试了两种主动激发E×B漂移速度剪切的方法:双等离子体叠加法和环电极法。初步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可以提供不同强度和空间尺度的E×B漂移速度剪切,并可以满足后续有关电离层不均匀体研究以及等离子体过程研究等空间等离子体地面实验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剪切 径向电场 偏压电极 电离层不均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南极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数据集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建军 胡红桥 陈相材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2期64-72,共9页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西南高地(〜69.4°S,〜76.4°E),于2010年4月建成并投入常规运行,是目前我国在南极地区架设的唯一一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2年加入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 Dual Auroral Radar ...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西南高地(〜69.4°S,〜76.4°E),于2010年4月建成并投入常规运行,是目前我国在南极地区架设的唯一一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2年加入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 Dual Auroral Radar Network,SuperDARN)。其获取的等离子体视线速度对于开展极区电离层对流观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包含2012年雷达rawacf、fitacf格式的数据文件以及雷达视距时间强度图(Range-Time-Intensity,RTI)。本数据集可以用来开展地球极区磁层-电离层能量耦合、高纬电离层对流、电离层不均匀体结构、磁层亚暴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散射雷达 极区电离层 电离层对流 电离层不均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