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面向减排贡献的电碳解耦分摊离散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
2
1
作者
周欢
黄婷
+3 位作者
卢世祥
何光宇
周意诚
严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033-9045,共13页
厘清碳排放权责,建立面向零碳演化的碳排放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的基础。已有碳排放分析方法侧重于对负荷碳责任的分摊,该文从负荷对新能源消纳贡献角度出发,提出1种面向减排贡献的电碳解耦分摊离散分析理论及计算方...
厘清碳排放权责,建立面向零碳演化的碳排放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的基础。已有碳排放分析方法侧重于对负荷碳责任的分摊,该文从负荷对新能源消纳贡献角度出发,提出1种面向减排贡献的电碳解耦分摊离散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首先,以提升源荷时序特征的一致性,促进新能源消纳为目标,将碳排放从单时间断面连续分摊扩展到多连续时间断面综合评价,建立适用于多时段、面向过程、实时评价的电碳分摊离散分析基础理论;其次,考虑时段内电源和负荷的时空耦合特性,提出计及新能源消纳贡献的碳排放责任评价机制;最后,基于评价机制建立电碳离散分摊模型,提出潮流与碳流解耦计算方法,实现对碳排放的高效溯源、支路/节点电碳流率的快速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离散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能够实现整体和各环节的碳平衡,具备可行性。此外,与已有分摊方法对比,负荷节点可以在不降低用电总量的条件下,通过用电时序的优化实现减排,促进新能源消纳,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演化
减排贡献
电碳解耦
分摊
离散分析
新能源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虑低碳需求响应的含捕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2
作者
杨冬锋
吴子阳
+1 位作者
张承鑫
刘仁孝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3,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加快推进综合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一种考虑低碳需求响应的含捕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在源侧建立捕碳储能系统-电转气联合运行模型,并比较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碳捕集电厂净出力范围;在荷侧考虑...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加快推进综合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一种考虑低碳需求响应的含捕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在源侧建立捕碳储能系统-电转气联合运行模型,并比较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碳捕集电厂净出力范围;在荷侧考虑低碳需求响应,以动态碳排放因子为引导信号,激励用户调整用能行为,实现低碳响应;在市场机制层面,建立阶梯碳交易模型,进一步约束系统碳排放并获得经济效益。基于电碳解耦运行方式,碳捕集电厂和低碳需求响应构建源荷互补降碳机制,利用源荷两侧的互补特性实现系统低碳运行协同增效。通过设置不同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调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电厂
电碳解耦
低碳需求响应
动态碳排放因子
阶梯碳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兼顾捕碳强度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方法
被引量:
10
3
作者
王骞
易传卓
+1 位作者
张学广
徐殿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295-8308,共14页
碳捕集技术是实现发电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碳捕集机组在灵活运行方式下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时,将丧失一定的捕碳强度,无法在深度脱碳条件下灵活地进行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此,面向碳捕集电厂和可再生能源电源,该文提出...
碳捕集技术是实现发电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碳捕集机组在灵活运行方式下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时,将丧失一定的捕碳强度,无法在深度脱碳条件下灵活地进行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此,面向碳捕集电厂和可再生能源电源,该文提出一种新型捕碳储能系统,主储能系统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次储能系统协助碳捕集机组实现电碳解耦,并分析瞬态与动态电碳解耦特性。在该捕碳储能系统架构下,基于KL散度刻画风电和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并构建储能容量配置的分布鲁棒优化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明了储能容量配置模型的有效性,验证了所提捕碳储能系统可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同时保证高捕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容量配置
捕碳强度
可再生能源消纳
碳捕集厂
电碳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面向减排贡献的电碳解耦分摊离散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
2
1
作者
周欢
黄婷
卢世祥
何光宇
周意诚
严正
机构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早稻田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033-9045,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E0122600)。
文摘
厘清碳排放权责,建立面向零碳演化的碳排放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的基础。已有碳排放分析方法侧重于对负荷碳责任的分摊,该文从负荷对新能源消纳贡献角度出发,提出1种面向减排贡献的电碳解耦分摊离散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首先,以提升源荷时序特征的一致性,促进新能源消纳为目标,将碳排放从单时间断面连续分摊扩展到多连续时间断面综合评价,建立适用于多时段、面向过程、实时评价的电碳分摊离散分析基础理论;其次,考虑时段内电源和负荷的时空耦合特性,提出计及新能源消纳贡献的碳排放责任评价机制;最后,基于评价机制建立电碳离散分摊模型,提出潮流与碳流解耦计算方法,实现对碳排放的高效溯源、支路/节点电碳流率的快速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离散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能够实现整体和各环节的碳平衡,具备可行性。此外,与已有分摊方法对比,负荷节点可以在不降低用电总量的条件下,通过用电时序的优化实现减排,促进新能源消纳,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零碳演化
减排贡献
电碳解耦
分摊
离散分析
新能源消纳
Keywords
net-zero carbon evolution
contribution to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lectricity carbon decoupling sharing
discrete analysis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分类号
TM17 [电气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低碳需求响应的含捕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2
作者
杨冬锋
吴子阳
张承鑫
刘仁孝
机构
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国网长春市供电公司
国网济南市平阴县供电公司
出处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3,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2YFB2404000)。
文摘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加快推进综合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一种考虑低碳需求响应的含捕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在源侧建立捕碳储能系统-电转气联合运行模型,并比较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碳捕集电厂净出力范围;在荷侧考虑低碳需求响应,以动态碳排放因子为引导信号,激励用户调整用能行为,实现低碳响应;在市场机制层面,建立阶梯碳交易模型,进一步约束系统碳排放并获得经济效益。基于电碳解耦运行方式,碳捕集电厂和低碳需求响应构建源荷互补降碳机制,利用源荷两侧的互补特性实现系统低碳运行协同增效。通过设置不同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调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
碳捕集电厂
电碳解耦
低碳需求响应
动态碳排放因子
阶梯碳交易
Keywords
carbon capture power plant
electricity-carbon decoupling
low-carbon demand response
dynamic carbon emission factor
stepped carbon trading
分类号
TM73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兼顾捕碳强度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方法
被引量:
10
3
作者
王骞
易传卓
张学广
徐殿国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出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295-8308,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51977046)
南瑞集团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GTYHT/20-JS-221)。
文摘
碳捕集技术是实现发电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碳捕集机组在灵活运行方式下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时,将丧失一定的捕碳强度,无法在深度脱碳条件下灵活地进行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此,面向碳捕集电厂和可再生能源电源,该文提出一种新型捕碳储能系统,主储能系统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次储能系统协助碳捕集机组实现电碳解耦,并分析瞬态与动态电碳解耦特性。在该捕碳储能系统架构下,基于KL散度刻画风电和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并构建储能容量配置的分布鲁棒优化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明了储能容量配置模型的有效性,验证了所提捕碳储能系统可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同时保证高捕碳强度。
关键词
储能容量配置
捕碳强度
可再生能源消纳
碳捕集厂
电碳解耦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sizing
carbon capture intensity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capture plant
electricity-carbon decoupling
分类号
TM73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面向减排贡献的电碳解耦分摊离散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周欢
黄婷
卢世祥
何光宇
周意诚
严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考虑低碳需求响应的含捕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杨冬锋
吴子阳
张承鑫
刘仁孝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兼顾捕碳强度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方法
王骞
易传卓
张学广
徐殿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