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研究
1
作者 寿碧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方法抑郁症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患者20例为正常组,通过视觉Oddball刺激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并比较测定结果。结果正常组的P300电位的波幅为(17.62&#... 目的分析并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方法抑郁症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患者20例为正常组,通过视觉Oddball刺激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并比较测定结果。结果正常组的P300电位的波幅为(17.62±3.92)μV,潜伏期时长为(268.31±24.29)ms;实验组患者的P300波幅和对应潜伏期分别为(9.84±4.61)μV和(320.66±25.34)ms;实验组患者的电位波幅及正性词准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词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加工后期对正性刺激的加工缺陷,导致负性刺激的感知水平相对上升,是抑郁症负性偏向的主要生理机制,临床上可通过加强正性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负性偏向 电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步态冻结症状的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梓赟 李继平 魏婧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3-609,共7页
步态冻结(FoG)是帕金森病(PD)的一种严重症状,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脊髓电刺激(SCS)是对脊髓进行电刺激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的优势。从SCS技术改善FoG的电生理学治疗机制角度,首先介绍FoG的异... 步态冻结(FoG)是帕金森病(PD)的一种严重症状,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脊髓电刺激(SCS)是对脊髓进行电刺激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的优势。从SCS技术改善FoG的电生理学治疗机制角度,首先介绍FoG的异常解剖结构机制,其次从皮层和深脑层面综述FoG的异常电生理学研究进展,然后从临床和动物模型两个角度综述SCS调控FoG的电生理学机制,最后总结目前SCS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进一步探讨SCS用于治疗FoG的应用前景、可能的改进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冻结 脊髓刺激 电生理机制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3
作者 蒋惠瑜 刘海潮 +2 位作者 陈燕青 李菊惠 王兆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松解手法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华梅(综述) 吕铁伟(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62-64,I0001,共4页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是儿童时期较为少见的一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为原发性,发生在健康心脏,也可继发于心脏病或者全身疾病,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后、心肌病等。若心房扑动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可造成心功能降低、心...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是儿童时期较为少见的一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为原发性,发生在健康心脏,也可继发于心脏病或者全身疾病,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后、心肌病等。若心房扑动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可造成心功能降低、心脏扩大,易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2],故需积极治疗。目前缺乏针对儿童心房扑动的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也没有专门的指南作为治疗依据,使得儿童心房扑动的分类和治疗缺乏统一标准。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从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分类和电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治疗阐述儿童心房扑动的临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先天性心脏病 生理研究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脏扩大 临床研究进展 电生理机制 临床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