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生理技术在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吕为群 程若冰 兰兆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0-785,共6页
200多年前, Galvani 通过神经-肌肉兴奋性实验发现了神经系统与电活动在功能上具有本质的联系[1,2]。此后,众多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电生理设备,逐步开发出多种能够精确测量和控制神经元电活动的仪器,如:放大器、示波器、刺激器... 200多年前, Galvani 通过神经-肌肉兴奋性实验发现了神经系统与电活动在功能上具有本质的联系[1,2]。此后,众多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电生理设备,逐步开发出多种能够精确测量和控制神经元电活动的仪器,如:放大器、示波器、刺激器、数模/模数转换器、微电极等。现代电生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为研究单离子通道电流甚至更为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电特性创造了条件[3]。随着近代电子技术水平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电生理技术已成为研究鱼类生理功能、行为特征、环境适应性的一种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NSS)是鱼类特有的神经分泌系统,在维持鱼类体内渗透压的平衡、内环境稳定及生殖调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本文主要围绕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原理及其在研究 CNSS功能和 Dahlgren 细胞电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尾部神经分泌系统 Dahlgren细胞 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颈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郑超君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0,共4页
神经电生理技术(elect。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应用于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的诊治已有较长的历史,其在该类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术中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同内外诸多学者的肯定。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病 神经电生理技术 诊疗 疾病诊断 术中监测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神经功能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超 韩建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1,共3页
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工作原理是目前神经科学的难题之一。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从行为模式、大脑皮层、神经核团、神经网络以及神经元等层次开展研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其为探究大脑的认知活动机... 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工作原理是目前神经科学的难题之一。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从行为模式、大脑皮层、神经核团、神经网络以及神经元等层次开展研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其为探究大脑的认知活动机制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神经科学 神经电生理技术 功能成像 脑功能成像技术 顺磁性对比剂 神经核团 神经网络 动脉自旋标记 灌注加权成像 脑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运动生理学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琰茹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7-971,共5页
神经电生理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亚细胞水平(如膜片钳记录技术)到行为学研究,如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从非创伤性记录如脑电图技术(eleetroeneephalography,EEG)到离体记录,如在脑片... 神经电生理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亚细胞水平(如膜片钳记录技术)到行为学研究,如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从非创伤性记录如脑电图技术(eleetroeneephalography,EEG)到离体记录,如在脑片上开展的胞内记录技术,该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运动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为止,已为揭示运动控制、运动技能学习及运动性中枢疲劳等关键运动生理学问题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技术 运动生理 应用 膜片钳记录技术 运动性中枢疲劳 事件相关 亚细胞水平 非创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阈评估的电生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莫玲燕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听阈评估是听力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诊断听力正常与否以及如果听力异常则确定听力损失程度。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评估 听阈 听力损失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 听力诊断 听力异常 听力正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启示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树仲 张文 《医学与哲学》 1995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电生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启示西安医科大学(710061)赵树仲,张文1991年10月7日,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在Karolinska研究院作出决定,将1991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授予Erwin.Neher和Bert.Sa... 电生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启示西安医科大学(710061)赵树仲,张文1991年10月7日,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在Karolinska研究院作出决定,将1991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授予Erwin.Neher和Bert.Sak-mann以表彰他们创造的斑法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发展史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诱发电生理技术评估人工耳蜗术后听阈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宇童 潘滔 马芙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6-1101,共6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阈的准确评估对于指导调机和观察康复效果有重要意义。主观行为测听是听阈的金标准,但低龄儿童难以配合,常需要电生理技术辅助。耳蜗术后通过耳蜗设备即可实现电诱发电生理测试。寻找一种既便捷又能准确反映听阈的测...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阈的准确评估对于指导调机和观察康复效果有重要意义。主观行为测听是听阈的金标准,但低龄儿童难以配合,常需要电生理技术辅助。耳蜗术后通过耳蜗设备即可实现电诱发电生理测试。寻找一种既便捷又能准确反映听阈的测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各类电生理技术用于耳蜗术后听阈评估的研究进展,探讨它们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人工耳蜗植入 术后听阈评估 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生理技术探讨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甘文俊 袁小敏 +2 位作者 何其达 林爽 文舒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213-21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电生理技术以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3例,观察组脱落1... 目的观察基于电生理技术以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3例,观察组脱落1例,剩余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毫火针针刺治疗,数据观察:两组患者足下垂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胫前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MEG)和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协同收缩率(CR)、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评分变化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变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变化、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踝背伸时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时出现1例轻度皮肤红肿,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P>0.05。结论基于电生理技术可较好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肢体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毫火针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电生理技术 毫火针 下肢功能重建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2
9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 胡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8-1008,共11页
脊柱外科手术伴随着神经损伤的风险[1~5]。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神经诱发电位、肌电等神经电生理技术实时检测神经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 脊柱外科手术伴随着神经损伤的风险[1~5]。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神经诱发电位、肌电等神经电生理技术实时检测神经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提示术者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不可逆神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 脊柱外科 临床实践指南 神经损害 神经损伤 神经电生理技术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联合导航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尤宇 王重韧 +3 位作者 赵明 徐欣 韩磊 赵四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提高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运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电生理技术辅助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岛叶胶质瘤患者27例(电生理导航组),以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未用电生理导航切除的31例岛叶肿瘤... 目的:探讨提高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运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电生理技术辅助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岛叶胶质瘤患者27例(电生理导航组),以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未用电生理导航切除的31例岛叶肿瘤患者为对照,重点分析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结果:电生理导航组手术入路为经侧裂入路和经皮质造瘘入路。术后影像学证实,电生理导航组全切率为48.1%,高于对照组(16.1%)(P=0.009)。电生理导航组术后新发偏瘫2例,偏瘫较术前加重2例,一过性语言功能障碍3例,术后3个月随访仍有2例偏瘫,1例失语。结论:术中配合皮层及皮层下电刺激功能区定位及神经导航可有效提高岛叶胶质瘤的手术全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 胶质瘤 神经电生理技术 神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心内多电极标测技术的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焰 王方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心内生理标测技术 心脏生理 心内生理标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12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3 位作者 陈亮 徐建光 张凯莉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1,共1页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x±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4±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 ,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7移位术 肱肌肌支 肌皮神经 生理研究 诱发位仪 脊髓损伤患者 经统计学处理 肌肉动作 功能正常 电生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龙娟 高鸿 +3 位作者 李惠 张凯强 刘艳秋 钟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注含25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min;高浓度右美托咪定组(H组)灌注含50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min,每组6只。观察记录平衡灌注15min(T0)、继续灌注15min(T1)、30min(T2)、60min(T3)时的HR、左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MAPD50和MAPD90)。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H组HR明显减慢(P〈0.01),MAPD50、MAPD90明显延长(P〈0.05)。C组和L组HR明显快于H组,MAPD50、MAPD90明显短于H组(P〈0.05)。结论 50ng/ml右美托咪定可延长MAPD50和MAPD90,其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可能是减慢心率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单相动作 生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心肺复苏中电除颤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新颜 于学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49-1351,共3页
早期除颤对心搏骤停的复苏极为重要,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问世使在现场除颤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现场心肺复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除颤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除颤器的工作原理、发展史、操作程序、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心肺复苏中除颤理... 早期除颤对心搏骤停的复苏极为重要,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问世使在现场除颤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现场心肺复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除颤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除颤器的工作原理、发展史、操作程序、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心肺复苏中除颤理论的发展以及电除颤技术的革新。重点阐述了电除颤波形由单相波发展为双相波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除颤器 生理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亮 廖德宁 +4 位作者 张家友 赵学 顾兴建 赵伟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9-862,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评价其应用于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mg,比较用药前、用药后即刻...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评价其应用于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mg,比较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时P-A间期、A-H间期、H-V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心房不应期、右心室不应期、房室结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P-A间期、A-H间期、H V间期、QRS时限均无明显变化(P>0.05),QTc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房不应期、右室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均明显延长(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明显延长(P<0.05),无1例出现前传或逆传功能丧失;无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布利特对心脏正常传导系统的传导性无明显影响;常规剂量伊布利特能够延长旁道不应期但不阻断旁道传导功能,不影响对房室旁道的标测和消融;将其用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脏传导系统 房室旁道 导管消融术 生理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与电生理学特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樊东升 王宏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41-445,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文献报道有50%~90%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被认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文献报道有50%~90%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被认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主要为感觉神经受累,受累方式可分为大纤维型、小纤维型和混合型3种,临床上以小纤维型最为多见,疾病早期一般仅累及无髓和有髓小纤维神经。患者主要表现为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而糖尿病交感神经病变的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通过临床表现判断有时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需借助多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它们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但各种技术的诊断和监测作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症状 生理学特点 神经生理检查技术 早期诊断 疾病早期 慢性并发症 纤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五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益锋 王勇 +4 位作者 曾玉杰 李宪伦 赵霞 赵桂茹 王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 目的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363±44)ms。P波形态主要表现为在Ⅱ、Ⅲ和aVF导联上直立和双向,aVR导联倒置,在aVL导联上全为正向。胸前导联中,V1-V2为负正双向,V3~V5为负正双向或正向,V6为正向。5例患者均于无冠窦内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P波形态的特征可能为右胸导联先负后正,下壁导联直立或双向。此类房速的射频消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性 生理技术 心脏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疗效的电生理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聂聪 郑超君 +6 位作者 马晓生 夏新雷 朱巍 金翔 王洪立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7-984,共8页
目的:通过电生理技术对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探究手术干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平山病患者43... 目的:通过电生理技术对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探究手术干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平山病患者4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例;手术时年龄14~26岁,平均18.2±2.8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3±20.1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7.2±4.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接受上肢神经传导检查、针肌电图检查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hand,DASH)量表评估。通过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变,并通过DASH量表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变化。分别比较术前症状严重侧和轻侧及手术前后电生理检查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MAP波幅,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波幅较轻侧明显降低(P<0.05),超过半数患者针肌电图检查可见双侧神经源性损害。术前及术后随访结果对比显示,术前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9.79±4.63mV,术后平均为11.04±4.4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症状严重侧尺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4.04±3.25mV,术后平均为6.19±4.30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波幅恢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严重侧上肢被检肌肉自发电位出现比例、MUAP形态宽大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被检肌肉募集情况有较为显著改善,其中术前42例患者症状严重侧桡侧腕屈肌存在募集减弱(42/43,97.7%),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同一肌肉存在募集减弱(32/38,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DASH量表评分为7.04±7.63分,末次随访时6.89±7.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山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上肢CMAP波幅提高,肌肉募集情况改善,该手术对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平山病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ezo2电压阻滞调节机械痛敏感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宇欣(译) 王子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5-736,共2页
PIEZO2是由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大多数感觉神经元表达的一种三聚体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在遗传学层面上,机械敏感的PIEZO2通道是小鼠和人类产生正常触觉所必需的。PIEZO2通道受膜电压调节,只有在去极化的膜电压下,所... PIEZO2是由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大多数感觉神经元表达的一种三聚体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在遗传学层面上,机械敏感的PIEZO2通道是小鼠和人类产生正常触觉所必需的。PIEZO2通道受膜电压调节,只有在去极化的膜电压下,所有通道才能被机械力打开;而在正常负的静息膜电位下,大多数PIEZO2通道受到电压的阻滞。然而,PIEZO2通道这种不寻常的生物物理特性的生理功能尚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基因敲入构建Piezo2基因特定突变的小鼠模型,揭示体内改变PIEZO2电压敏感性所产生的生理影响。本文作者检测了从DRG分离的感觉神经元中的内源性机械敏感电流,使用电生理技术表征了机械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的功能,并且对小鼠进行行为和形态学评估。研究结果发现,PIEZO2通道中进化保守的精氨酸(R2756)位点的突变减轻了电压阻滞,降低了通道激活的机械阈值。R2756位点突变导致伤害感受器的机械敏感电流显著增强,而其他机械感受器仅受轻微影响。行为学上,Piezo2点突变敲入小鼠展现出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的超敏反应。该研究指出在人类慢性疼痛综合征中出现的伤害感受器的持续激活和敏化可能与PIEZO2离子通道电压阻滞的减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 静息膜 机械刺激 超敏反应 电生理技术 伤害性 去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全国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习班通知
20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5-375,共1页
随着临床视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广泛和深入,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临床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技术,2012年全国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习班定于2012年5月12—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本次... 随着临床视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广泛和深入,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临床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技术,2012年全国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习班定于2012年5月12—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本次学习班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视觉生理 学习班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 科学研究工作 临床应用 电生理技术 视觉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