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龙娟 高鸿 +3 位作者 李惠 张凯强 刘艳秋 钟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兔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min;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L组)灌注含25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min;高浓度右美托咪定组(H组)灌注含50ng/m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min,每组6只。观察记录平衡灌注15min(T0)、继续灌注15min(T1)、30min(T2)、60min(T3)时的HR、左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MAPD50和MAPD90)。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H组HR明显减慢(P〈0.01),MAPD50、MAPD90明显延长(P〈0.05)。C组和L组HR明显快于H组,MAPD50、MAPD90明显短于H组(P〈0.05)。结论 50ng/ml右美托咪定可延长MAPD50和MAPD90,其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可能是减慢心率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单相动作 电生理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心肺复苏中电除颤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新颜 于学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49-1351,共3页
早期除颤对心搏骤停的复苏极为重要,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问世使在现场除颤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现场心肺复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除颤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除颤器的工作原理、发展史、操作程序、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心肺复苏中除颤理... 早期除颤对心搏骤停的复苏极为重要,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问世使在现场除颤成为可能。本文针对现场心肺复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除颤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除颤器的工作原理、发展史、操作程序、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心肺复苏中除颤理论的发展以及电除颤技术的革新。重点阐述了电除颤波形由单相波发展为双相波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除颤器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亮 廖德宁 +4 位作者 张家友 赵学 顾兴建 赵伟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9-862,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评价其应用于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mg,比较用药前、用药后即刻...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评价其应用于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mg,比较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时P-A间期、A-H间期、H-V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心房不应期、右心室不应期、房室结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P-A间期、A-H间期、H V间期、QRS时限均无明显变化(P>0.05),QTc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房不应期、右室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均明显延长(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明显延长(P<0.05),无1例出现前传或逆传功能丧失;无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布利特对心脏正常传导系统的传导性无明显影响;常规剂量伊布利特能够延长旁道不应期但不阻断旁道传导功能,不影响对房室旁道的标测和消融;将其用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脏传导系统 房室旁道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五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益锋 王勇 +4 位作者 曾玉杰 李宪伦 赵霞 赵桂茹 王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 目的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363±44)ms。P波形态主要表现为在Ⅱ、Ⅲ和aVF导联上直立和双向,aVR导联倒置,在aVL导联上全为正向。胸前导联中,V1-V2为负正双向,V3~V5为负正双向或正向,V6为正向。5例患者均于无冠窦内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P波形态的特征可能为右胸导联先负后正,下壁导联直立或双向。此类房速的射频消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性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紊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聂鹂庆 刘旨浩 +3 位作者 矫鹂莹 张嵩 王宇虹 江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缺血再灌注+昼夜节律紊乱),每组5只。所有大鼠饲养于12 h:12 h光照黑暗循环的环境中,其中...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缺血再灌注+昼夜节律紊乱),每组5只。所有大鼠饲养于12 h:12 h光照黑暗循环的环境中,其中昼夜紊乱组于术前给予24 h持续光照干预1周。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 h后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性[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比值]、PR间期、QRS波群时限和QT间期,测量左心室有效不应期。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明显延长[(55.69±2.11)ms vs(48.73±2.55)ms,(40.45±3.89)ms vs(31.38±5.14)ms,(70.49±4.58)ms vs(60.72±4.87)ms,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中部和左心室心底部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中部和左心室心底部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昼夜节律紊乱可加重缺血再灌注后心电生理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自主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艳秋 高鸿 +2 位作者 龙娟 李惠 张凯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 min;瑞...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 min;瑞芬太尼组( R组)灌注含12μg/L瑞芬太尼的K-H液60 min;瑞芬太尼+氨茶碱组( RA组)灌注含12μg/L瑞芬太尼+30 mg/L氨茶碱的K-H液60 min。记录平衡灌注15 min ( T0)、继续灌注15 min ( T1)、30 min ( T2)和60 min ( T3)时心率( HR)和左心室前壁3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 MAPD90)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R组T1~T3时HR减慢,MAPD90延长,TDR增大( P<0.05)。与C组和RA组比较,R组HR减慢时,MAPD90延长,TDR增大(P<0.05)。结论:瑞芬太尼减慢HR时,MAPD90延长,TDR增大,折返激动易于发生;氨茶碱增快HR,缩短MAPD90,从而使TDR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单相动作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凯强 高鸿 +3 位作者 刘军 刘艳秋 龙娟 李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C组):持续平衡灌注37℃K-H液150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继续灌注15min后停止,注射Thomas液(4℃,1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低温(4℃)Thomas液保护,30min半量复灌Thomas液(4℃,5ml/kg),60min时复灌K-H液;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于K-H液及Thomas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25ng/ml),余同IR组。记录平衡灌注15min(T0)、继续灌注15min/平衡30min(T1)、复灌30min/平衡120min(T2)、复灌60min/平衡150min(T3)的HR及三层心肌[内膜(Endo)、中膜(Mid)、外膜(Epi)]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MAPA),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MAPD90)并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观察心脏复灌时心律失常、复跳时间,均不使用药物恢复心律。结果 DEX组心脏复跳时间(16.67±3.78)s明显短于IR组(46.33±7.29)s(P〈0.05);心脏复跳时IR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2min内有2例恢复正常节律;DEX组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2min内有1例恢复正常节律。与T0时比较,T2、T3时IR组,T1-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1时比较,T2、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2时和C组比较,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T1-T3时DEX组HR明显慢于IR组(P〈0.05)。与T0时比较,T1时DEX组Mid部位,T2、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延长(P〈0.05)。与T1时比较,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延长(P〈0.05);T3时DEX组Mid部位的MAPD90明显长于C组(P〈0.05);T2、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长于IR组(P〈0.05)。与T0时和C组比较,T2、T3时IR组,T1-T3时DEX组TDR明显增大(P〈0.05);T2、T3时DEX组TDR明显小于IR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延长MAPD、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具有稳定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缺血-再灌注损伤 离体心脏 单相动作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电生理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对电刺激诱发房颤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洪涛 郑强荪 +4 位作者 董建军 杨玉辉 刘雄涛 卢延生 洪昌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研究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对电刺激诱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用22只犬麻醉后经正中开胸(2只于开胸后不久死于室颤)暴露主动脉根部和上腔静脉中部的第三脂肪垫(SVC-AOFP)、右肺静脉脂肪垫(RPVFP)及下腔静脉、左房交界处脂肪垫(IVC-LAFP)。... 目的研究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对电刺激诱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用22只犬麻醉后经正中开胸(2只于开胸后不久死于室颤)暴露主动脉根部和上腔静脉中部的第三脂肪垫(SVC-AOFP)、右肺静脉脂肪垫(RPVFP)及下腔静脉、左房交界处脂肪垫(IVC-LAFP)。采用7F大头导管消融脂肪垫。分别测定基础状态下、脂肪垫消融后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不应期离散度(dAERP)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PVERP)。分别从左上肺静脉采取S1S1、S1S2两种诱发方案,在基础状态下及脂肪垫消融后分别诱发房颤。结果(1)脂肪垫消融后与基础状态下比较AERP自(137±16)ms延长至(147±16)ms;dAERP自(17.0±4.6)ms缩短至(12.0±4.3)ms;PVERP自(131±14)ms延长至(141±9)ms,消融后与基础状态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消融后以S1S1或S1S2刺激方案再次诱发房颤,S1S1平均起搏周长自(173±25)ms缩短至(145±21)ms,起搏周长消融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1S2刺激未能诱发。结论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影响肺静脉和心房的电重构,不利于房颤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肺静脉 脂肪组织 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犬左束支电位对心脏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付柳静 王冬梅 +5 位作者 梁延春 于海波 李世倍 许国卿 王祖禄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犬左束支电位(LBP)对心脏传导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及犬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应用射频消融导管在10只实验犬左心室内膜标测到LBP处进行消融,观察能否成功制备犬LBBB模型以及其对心脏传导的影...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犬左束支电位(LBP)对心脏传导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及犬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应用射频消融导管在10只实验犬左心室内膜标测到LBP处进行消融,观察能否成功制备犬LBBB模型以及其对心脏传导的影响。对成功复制LBBB的模型犬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LBBB前后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10只犬接受LBP处消融后,8只(80%)成功制备LBBB模型。消融靶点处心房与心室电压比值〈1:10,局部记录的LBP至心室电位间期为17.1±3.2(12-22)ms,消融后QRS波宽度由52.8±4.8ms增至100.5±11.1ms(P〈0.001),而PR间期、AH间期、HV间期无明显变化。另外2只犬在LBP至心室电位间期分别为30ms、32ms处消融,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8只犬发生LBBB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和主动脉血流速度积分降低(P〈0.05);舒张功能指标E/A下降为〈1,伴有等容舒张时间和二尖瓣减速时间延长(P〈0.05);出现显著室间与室内不同步,表现为间隔后壁运动延迟及左右心室射血前期时间差明显延长(P〈0.00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左束支电位可导致LBBB,是制备犬LBBB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但有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LBBB即刻可导致左室激动延迟,左右室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脏传导阻滞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O标测指导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舒茂琴 冉擘力 +5 位作者 钟理 宋治远 朱平 周扬 李永华 李华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MAT)电生理特征和消融效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本科电生理检查确诊的MAT共计38例,年龄(48.4±10.8)岁,男性17例,女性21例,38例中15例为...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MAT)电生理特征和消融效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本科电生理检查确诊的MAT共计38例,年龄(48.4±10.8)岁,男性17例,女性21例,38例中15例为持续性或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合并右房明显扩大12例。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的起源心腔,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三维电激动和/或电压标测,确定MAT关键峡部及其基质,用冷盐水灌注导管行相应的线性消融或局灶性消融。结果①右房MAT共31例,27例无外科手术及消融术病史,54.8%(17/31)为单个折返环MAT,45.2%(14/31)合并其他类型心动过速。31例MAT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30例消融峡部房扑终止。16例单纯消融峡部达到消融终点,另14例则同时行其他部位消融。②7例左房MAT均为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其中4例在原有的消融线上存在传导裂隙(GAP),3例为二尖瓣峡部依赖性房扑。6例消融成功。③本组消融成功率为94.7%(36/38)。随访时间2~36(18.6±4.5)个月,7例复发[复发率19.4%(7/36)],5例再次消融成功,随访期间89.5%(34/38)的患者无房速发作。结论右房MAT常与三尖瓣峡部和自发性瘢痕有关,而左房MAT多与手术损伤有关,三维标测有助于提高复杂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折返性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动脉耦联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小洋 许兆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24-1029,共6页
心室-动脉耦联是指心脏功能与外周血管功能的相互匹配关系。通过调整相匹配的动脉性能,即使在病理状态下,心脏仍能为外周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目前,对心室-动脉耦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肺疾病及循环休克等领域,本文就心室-动脉耦联的... 心室-动脉耦联是指心脏功能与外周血管功能的相互匹配关系。通过调整相匹配的动脉性能,即使在病理状态下,心脏仍能为外周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目前,对心室-动脉耦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肺疾病及循环休克等领域,本文就心室-动脉耦联的机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心室 高血压 休克 脓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芋螺毒素LvIA第11位氨基酸的新突变体合成及其靶点活性
12
作者 李浩楠 杨奕帅 +2 位作者 长孙东亭 朱晓鹏 罗素兰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第11位氨基酸的性质对LvIA靶点结合活性的影响,设计了LvIA的2个新型突变体[D11R]LvIA和[D11H]LvIA,即用2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和组氨酸(H)分别替换原来的酸性氨基酸D。先人工合成了这2个新突变体的线性肽,然后采用2步... 为了进一步探究第11位氨基酸的性质对LvIA靶点结合活性的影响,设计了LvIA的2个新型突变体[D11R]LvIA和[D11H]LvIA,即用2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和组氨酸(H)分别替换原来的酸性氨基酸D。先人工合成了这2个新突变体的线性肽,然后采用2步氧化法进行折叠,以获得在第1位和第3位半胱氨酸(Cys 1~3)、第2位和第4位半胱氨酸(Cys 2~4)之间定点连接形成二硫键。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和质谱鉴定,合成了含有Cys(1~3, 2~4)二硫键连接方式的多肽,其分子质量正确,纯度在95%以上。利用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学技术对这2种突变体与α3β2 nAChR的结合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当该位点的氨基酸性质由酸性转换为碱性后,对LvIA的活性影响巨大,直接导致对α3β2 nAChR的阻断活性丧失。[D11R]LvIA和[D11H]LvIA的活性与野生型LvIA相比分别降低了574.38%和408.62%。由此表明,第11位氨基酸的酸碱性对LvIA的活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芋螺毒素LvIA 突变体设计与合成 α3β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靶点结合活性 电生理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