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机电流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及其在RV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徐凯 伍星 +1 位作者 王东晓 柳小勤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6-1334,共9页
电机电流监测系统凭借非侵入式、成本低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常用的电流频谱分析容易受到固有谐波以及安装误差的影响,并且高幅值基频会弱化故障特征。为了揭示齿轮故障导致的啮合刚度降低对电机电流频率调制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包含... 电机电流监测系统凭借非侵入式、成本低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常用的电流频谱分析容易受到固有谐波以及安装误差的影响,并且高幅值基频会弱化故障特征。为了揭示齿轮故障导致的啮合刚度降低对电机电流频率调制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包含故障齿轮啮合刚度的电机电流模型,并推导了瞬时频率表达式。针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瞬时频率估计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了基于高阶同步压缩变换(HSST)的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方法,用来提取齿轮故障特征。该方法通过检测与故障齿啮合周期同步的频率调制特征来直观地展示齿轮箱故障,避免了固有谐波和基频的干扰,具有齿轮故障特征的唯一性。通过对RV齿轮箱实验台的电机电流信号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电机电流模型与故障特征分布规律的准确性,以及基于HSST的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的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RV齿轮箱 电机电流分析 高阶同步压缩变换 啮合刚度 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自适应ADRC的PMSM不确定电流扰动抑制策略
2
作者 康尔良 石晟金 李胜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4,146,共12页
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运行时存在复杂的电流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外加负载时的扰动,还包括因其自身运行特性产生的扰动。为了抑制这些扰动,提出一种频率自适应的线性自抗扰控制器。首先,分析扰动下的PMSM的数学模型,同时,分析传统线... 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运行时存在复杂的电流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外加负载时的扰动,还包括因其自身运行特性产生的扰动。为了抑制这些扰动,提出一种频率自适应的线性自抗扰控制器。首先,分析扰动下的PMSM的数学模型,同时,分析传统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传统LADRC的扩张状态观测器(ESO)上,引入频率自适应的谐振控制器。传统的ESO用以估计直流扰动,引入的频率自适应谐振控制器可以估计交流扰动,从而使传统LADRC能同时抑制不确定周期扰动和非周期扰动。这种改进的ESO通过最小二乘估计来估计不确定的频率,从而不需要扰动的准确信息。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采用此种方法的控制器能对电流纹波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自抗扰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电流扰动抑制 频率自适应 最小二乘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小型汽油机起动过程缸内燃烧异常对启动电流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鸿瑞 杨思存 +3 位作者 张九通 唐维东 蒋猛 王丽红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8-284,共7页
针对农用小型汽油机缸内燃烧异常导致起动困难甚至无法起动的问题,基于自行搭建的农用小型汽油机试验平台,研究缸内燃油混合气浓度过高、燃油混合气浓度过稀和气缸漏气在标准条件下对农用小型汽油机启动电流的影响和波形变化分析。结果... 针对农用小型汽油机缸内燃烧异常导致起动困难甚至无法起动的问题,基于自行搭建的农用小型汽油机试验平台,研究缸内燃油混合气浓度过高、燃油混合气浓度过稀和气缸漏气在标准条件下对农用小型汽油机启动电流的影响和波形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汽油机起动过程燃油混合气浓度、气缸漏气量与启动电流波形具有显著相关性。喷油量的增加使燃油混合气浓度增高,试验汽油机启动电流时长显著缩短,缩短幅度为21.2%~68.7%,在盘车稳态阶段,启动电流数值增大14.9%~21.7%;相反,起动阶段调节阻风门增加进气量,燃油混合气浓度随进气量的增加而降低,试验汽油机启动电流时长逐渐增加,分别增加46.8%、144.9%至启动失败。同时,逐渐增加试验汽油机气缸漏气量,试验汽油机启动电流时长增加,分别增加9.6%、17.5%、41.9%至启动失败,盘车稳态阶段的启动电流数值较正常起动减小3~5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汽油机 起动困难 启动电流 缸内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电网下开关频率可控的双馈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4
作者 李胜男 何鑫 +4 位作者 李俊鹏 孟贤 陈勇 陈晗 张永昌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7,共9页
传统的有限状态集双馈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在不同的工作点下具有变化的开关频率,不利于散热管理和滤波器设计。在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一个PI控制器可以实现目标函数中的权重系数自适应调节,使得开关频率可以跟踪参考值,在输... 传统的有限状态集双馈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在不同的工作点下具有变化的开关频率,不利于散热管理和滤波器设计。在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一个PI控制器可以实现目标函数中的权重系数自适应调节,使得开关频率可以跟踪参考值,在输出功率和转速变化时,开关频率能够保持恒定。此外在电网电压不平衡时,通过信号延迟法获取电网电压正负序分量并计算转子电流参考值的正负序分量,同时实现定子侧电流正弦对称和开关频率恒定的控制目标。在双馈电机平台开展试验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并不因开关频率的控制而牺牲稳态性能,并且开关频率能够在工作点变化以及不平衡电网下保持恒定,便于滤波器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电机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开关频率控制 不平衡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脉冲频率对AZ31B镁合金MAO/Ni-P复合膜层的微观组织及耐蚀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卫嘉莉 刘飞 +2 位作者 袁德勇 刘晓鹤 董帅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0-133,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对AZ31B镁合金MAO/Ni-P复合膜层的微观组织及其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0.5、10、20 kHz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制备MAO膜层,随后在MAO膜层上直接进行化学镀镍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分析(EDS)... 目的探究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对AZ31B镁合金MAO/Ni-P复合膜层的微观组织及其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0.5、10、20 kHz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制备MAO膜层,随后在MAO膜层上直接进行化学镀镍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分析(EDS)及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表征了MAO及MAO/Ni-P膜层的表面/截面微观形貌和对应的元素组成分布,通过形貌特征分析镀镍层的形核机制,并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PD)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估了膜层的耐蚀性能。结果随着频率的增加,MAO膜层上的微孔尺寸逐渐减小,致密度增加,当电流脉冲频率为20 kHz时MAO膜层耐蚀性最好,其腐蚀电流密度为3.51×10^(−7)A/cm^(2)。在不同电流脉冲频率的MAO膜层上进行化学镀镍后,0.5 kHz的MAO/Ni-P膜层的形态最好,其Ni-P膜层厚度为18.5μm。随着MAO电流脉冲频率的升高,后续镀镍层的厚度逐渐降低,20 kHz的镀层厚度仅为8.2μm。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0.5 kHz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最好,腐蚀电流密度最低,比单一MAO膜层低1个数量级,为6.53×10^(−8)A/cm^(2)。结论MAO/Ni-P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整体高于MAO膜层。提高电流脉冲频率增强了MAO膜层的耐腐蚀性能,但不利于化学镀镍层的形成。0.5 kHz的MAO膜层耐蚀性较差,但其MAO/Ni-P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弧氧化 电流脉冲频率 化学镀镍 MAO/Ni-P复合膜层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复杂度永磁同步电机三矢量固定开关频率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荣 舒胡平 翟凯淼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10-3721,I0032,共13页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三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three-vector model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TV-MPCC)存在开关频率不固定和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固定开关频率TV-MPCC策略。利用前一周...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三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three-vector model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TV-MPCC)存在开关频率不固定和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固定开关频率TV-MPCC策略。利用前一周期的零电压矢量和参考电压矢量所在扇区来快速筛选所需最优电压矢量和次优电压矢量,避免了无效枚举计算,从而降低了开关频率和计算复杂度。引入系统d和q轴电流差参数,计算各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确保电压矢量作用时间恒大于零和开关频率固定。以三相两电平电压型逆变器驱动的表贴式PMSM为被控对象,通过仿真和实验对传统TV-MPCC策略和所提三矢量固定开关频率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在保证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的基础上,在固定和降低开关频率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三矢量 低计算复杂度 固定开关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相同步并网变换器电流控制内电势幅值/频率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洪宇 袁小明 龚轩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0,共9页
传统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独立形成内电势幅值/频率,接入电网建立系统电压。然而目前电网电压的建立越来越依赖于可再生能源设备,在锁相同步下并网变换器形成内电势需检测电网电压,看似与同步机独立形成内电势并建立系统电压不同。针... 传统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独立形成内电势幅值/频率,接入电网建立系统电压。然而目前电网电压的建立越来越依赖于可再生能源设备,在锁相同步下并网变换器形成内电势需检测电网电压,看似与同步机独立形成内电势并建立系统电压不同。针对此问题,研究锁相同步下变换器电流控制形成内电势幅值/频率的机制,明确内电势幅值/频率由电流唯一确定,阐明锁相同步设备在本质上与同步发电机独立形成内电势建立电压相同。首先,基于控制结构与交流瞬时值形成的本质,说明变换器的输出实质上为内电势幅值/频率。然后,从设备与网络闭环动态过程出发,明确端电压与电流的冗余关系,在输入电流确定后内电势幅值/频率即可相应地唯一确定。最后,结合仿真分析,说明输入电流唯一确定内电势幅值/频率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变换器 电流控制 内电势幅值/频率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注入电流调制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获取光学频率梳
8
作者 柳颖东 夏光琼 +4 位作者 樊利 张竣珲 林恭如 刘俊岐 吴正茂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9,共11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调制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在外部光注入下产生光学频率梳的方案,实验研究了关键参量对所产生的光学频率梳性能的影响。在该方案中,首先采用频率为1.6 GHz(激光器弛豫振荡频率)、功率为19 dBm的正弦信号直接电流...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调制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在外部光注入下产生光学频率梳的方案,实验研究了关键参量对所产生的光学频率梳性能的影响。在该方案中,首先采用频率为1.6 GHz(激光器弛豫振荡频率)、功率为19 dBm的正弦信号直接电流调制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使其进入增益开关状态;进一步引入单光注入以及双光注入以获取高性能光学频率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光注入时,在合适的注入光功率条件下,连续变化注入光波长可使产生的光学频率梳的中心波长在1525~1560 nm内实现连续调谐。光学频率梳的梳线数目呈现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激光器的纵模间距0.28 nm(35 GHz);在给定注入光波长条件下,逐渐增加注入光功率,光学频率梳的梳线数目先在一个较高水平附近振荡,然后急剧下降,最后趋于平缓,而光学频率梳的载噪比呈现先增加后饱和的趋势;在优化单光注入参数条件下,获得了梳线功率在10 dB变化范围内包含49根梳线的光学频率梳。引入额外的注入光构建双光注入,在优化的参数条件下,获得了梳线功率在10 dB变化范围内包含92根梳线的光学频率梳。最后,对单光注入和双光注入以及不同注入波长间距的双光注入所产生的光学频率梳各梳齿之间的相干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种光注入方式下所产生的光学频率梳各梳齿之间均具有强的相干性,其拍频信号中基频的单边带相位噪声均处于−125.0 dBc/Hz@10 kHz左右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谐振腔法布里珀罗激光器 光学频率 电流调制 增益开关 光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增益截止频率为441 GHz的InGaAs/InAlAs InP HEMT
9
作者 封瑞泽 曹书睿 +4 位作者 冯识谕 周福贵 刘同 苏永波 金智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本文设计并制作了fT>400 GHz的In_(0.53)Ga_(0.47)As/In_(0.52)Al_(0.48)As铟磷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InP HEMT)。采用窄栅槽技术优化了寄生电阻。器件栅长为54.4 nm,栅宽为2×50μm。最大漏极电流IDS.max为957 mA/mm,最大跨导gm.... 本文设计并制作了fT>400 GHz的In_(0.53)Ga_(0.47)As/In_(0.52)Al_(0.48)As铟磷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InP HEMT)。采用窄栅槽技术优化了寄生电阻。器件栅长为54.4 nm,栅宽为2×50μm。最大漏极电流IDS.max为957 mA/mm,最大跨导gm.max为1265 mS/mm。即使在相对较小的VDS=0.7 V下,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T达到了441 GHz,最大振荡频率fmax达到了299 GHz。该器件可应用于太赫兹单片集成放大器和其他电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磷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InP HEMTs) INGAAS/INALAS 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_(T)) 最大振荡频率(f_(max)) 栅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频率对真空断路器开断能力影响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璨 李凯明 +1 位作者 袁召 陈立学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09,共6页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以及直流电网的发展,断路器开断电流的频率呈现出多样化,要求断路器可以开断高于或者低于50 Hz的电流。针对此问题,文中试图从燃弧过程、磁场调控以及弧后过程3个方面去研究电流频率对真空断路器开断能力的影响。文中...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以及直流电网的发展,断路器开断电流的频率呈现出多样化,要求断路器可以开断高于或者低于50 Hz的电流。针对此问题,文中试图从燃弧过程、磁场调控以及弧后过程3个方面去研究电流频率对真空断路器开断能力的影响。文中首先研究了不同频率下的电弧微观参数分布,发现随着频率的增加,电弧形态越呈现出集聚的现象,触头呈现出局部烧蚀严重的现象,但是由于燃弧时间变短,触头总的烧蚀变小。频率越低,燃弧时间越长,触头则呈现出严重的烧蚀。然后研究了不同频率下常用杯状纵磁触头的磁场分布,发现随着频率的增加,磁场分布越不均匀,对电弧等离子体的扩散作用变小,并且由于燃弧时间的缩短,等离子体更不易扩散。最后通过频率对弧后鞘层生长过程的影响分析发现,频率越大,弧后鞘层生长到满开距越慢,从而降低开断能力。文中得出:低频下的断路器触头整体烧蚀严重,电弧熄弧的时候将产生大量的金属蒸气,金属蒸气的衰减过程将主导断路器的弧后绝缘恢复过程,而高频下的断路器的弧后绝缘恢复过程则由鞘层生长过程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频率 真空电弧 触头烧蚀 磁场分布 弧后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Y激光器波长跳变的电流补偿方法研究
11
作者 汪迪 庄炜 +2 位作者 张旭 王乐 刘万泉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在当前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下,对光纤传感解调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旨在解决调制光栅Y分支(MG-Y)激光器在通道切换时出现的波长跳变问题,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进而提升光纤传感解调系统在高速扫描下对振... 【目的】在当前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下,对光纤传感解调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旨在解决调制光栅Y分支(MG-Y)激光器在通道切换时出现的波长跳变问题,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进而提升光纤传感解调系统在高速扫描下对振动信号的解析精度。【方法】通过深入研究MG-Y激光器的调谐特性,文章揭示了切换频率对输出波长的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切换频率下激光器的波长跳变模型。基于波长跳变模型,设计和搭建MG-Y激光器波长跳变补偿系统,并提出了基于通道内电流规律的波长偏差补偿方法,通过调整通道切换处的3路电流,实现对波长误差的精准补偿,从而有效解决了波长跳变问题。【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切换频率与波长偏差之间存在对数关系,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波长偏差与切换频率的关系式。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表明,通过对通道切换处的3路电流进行补偿,波长误差在1 pm以内,表现出了显著的性能提升。【结论】通过该补偿方法,波长偏差得到了显著减小,MG-Y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文章不仅在理论上填补了高速振动环境下光纤传感解调系统的技术空白,更直接助力了国家在航天装备领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深远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光栅Y分支激光器 波长跳变 切换频率 电流补偿 波长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号注入法的电容电流计算方法改进
12
作者 周国俊 陈皓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96,共8页
随着电网容量和密度的增大,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因此准确计算电网电容电流十分必要。该文针对传统信号注入法存在的集中电容模型等效准确性不足、系统自然谐振频率过低、谐振频率搜索时存在偏差且搜索时间过长等问题进行分... 随着电网容量和密度的增大,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因此准确计算电网电容电流十分必要。该文针对传统信号注入法存在的集中电容模型等效准确性不足、系统自然谐振频率过低、谐振频率搜索时存在偏差且搜索时间过长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首先,分析传统信号注入法产生的误差,结合中压配电网的频率特性,提出改进的单端口等效模型。然后,人为串联电容,解决谐振频率过低导致的励磁支路分流问题。最后,基于相位比较提出谐振频率的二分搜索法,降低搜索次数。改进的信号注入法计算电网电容误差为9.77%,传统方法误差为27.62%;现场实测电流绝对误差值降低3.65 A,超标率降低40%。改进的信号注入法可以有效降低计算电网电容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注入法 电容电流 单端口等效模型 谐振频率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流瞬时频率特性的水上浮吊供电系统定时限过流保护方法
13
作者 陈彬 朱盛开 +2 位作者 唐玮 肖建平 王炜宇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水上浮吊供电系统中,通常含有多台大功率异步电动机,多个电动机在并网启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启动电流,当各电机启动电流叠加,可能导致变压器电流激增,触发过电流保护误动,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本文首先基于异步电动机等效模型,揭示了... 水上浮吊供电系统中,通常含有多台大功率异步电动机,多个电动机在并网启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启动电流,当各电机启动电流叠加,可能导致变压器电流激增,触发过电流保护误动,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本文首先基于异步电动机等效模型,揭示了冲击电流的产生机理和箱式变压器保护误动原因;接着针对水上浮吊电机断续周期工作场景,提出了随机运行场景生成方法,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技术,对系统的故障短路和电机启动状态下变压器的电流信号进行瞬时频率特性分析,揭示不同状态下箱式变压器电流的瞬时频率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定时限过电流主动闭锁模块,确保浮吊供电系统正常工作时的可靠供电;最后通过湖南省某水上浮吊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保护方案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希尔伯特黄变换 电流瞬时频率特性 异步电动机启动 断续周期工作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NPC逆变器三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岸非 蔡玉华 +1 位作者 袁雷 梅加伟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3,共9页
针对单相三电平中点钳位型(NPC)逆变器有限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FCS-MPCC)无调制器、频率不固定、开关频率高的缺点,提出一种优化的三矢量多目标预测电流控制。该方法将电压矢量分成固定开关动作的若干扇区,通过计算占空比,从而实现开关... 针对单相三电平中点钳位型(NPC)逆变器有限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FCS-MPCC)无调制器、频率不固定、开关频率高的缺点,提出一种优化的三矢量多目标预测电流控制。该方法将电压矢量分成固定开关动作的若干扇区,通过计算占空比,从而实现开关频率固定的脉冲调制。其代价函数应用多目标预测控制,实现中点电位均衡和降低开关频率。此外,该文还考虑了延迟补偿。利用DSP-TMS320F28374D在单相NPC逆变器实验平台上实现所提策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NPC逆变器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固定开关频率 中点电位平衡 延时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抑制PWM整流器起动冲击电流的缓给定方法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博 贲洪奇 白银龙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58-2766,共9页
传统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常采用带有前馈解耦的电压电流双闭环PI控制方式,在该方式下数字控制相对简单且易于调节。但是在整流器起动过程中,由不控整流向PWM整流转换时,直流母线电压给定量是一个阶跃信号,导致母线电压迅速增加,产生... 传统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常采用带有前馈解耦的电压电流双闭环PI控制方式,在该方式下数字控制相对简单且易于调节。但是在整流器起动过程中,由不控整流向PWM整流转换时,直流母线电压给定量是一个阶跃信号,导致母线电压迅速增加,产生冲击电流,使开关器件承受很大的电流应力,影响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建立PWM整流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冲击电流的产生机理,提出从根本上抑制冲击电流的缓给定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M整流器 前馈解耦 起动 冲击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功电流-频率正反馈的孤岛检测方法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杨滔 王鹿军 +1 位作者 张冲 吕征宇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93-199,共7页
孤岛检测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必备功能,为了减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时的检测盲区,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孤岛检测对输出电能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逆变器输出的无功电流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锁相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无... 孤岛检测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必备功能,为了减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时的检测盲区,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孤岛检测对输出电能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逆变器输出的无功电流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锁相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无功电流—频率正反馈的孤岛检测方法,推导了正反馈成立的参数条件,并对各个参数的获取方式进行了分析。仿真和实验证明,在电网正常时,该方法对系统几乎没有影响,但是一旦电网出现孤岛情况,无功电流与频率之间的正反馈会让频率迅速朝一个方向变化,直到触发孤岛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检测 锁相环 正反馈 无功电流 频率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谐振频率偏差和电网阻抗影响的单逆变器电流反馈谐振抑制方法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乐明 杨苓 +6 位作者 陈燕东 吕志鹏 周小平 罗安 伍文华 何志兴 晏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4490-4503,共14页
对于LCL型并网发电系统,引入高通滤波器的单并网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方法因难以在谐振频率偏移较小的工况下抑制谐振尖峰,不利于系统可靠运行。为此,该文将单电流反馈点变换成逆变器侧电流,提出一种无额外传感器的单逆变器电流反馈谐振抑制... 对于LCL型并网发电系统,引入高通滤波器的单并网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方法因难以在谐振频率偏移较小的工况下抑制谐振尖峰,不利于系统可靠运行。为此,该文将单电流反馈点变换成逆变器侧电流,提出一种无额外传感器的单逆变器电流反馈谐振抑制(inverter current feedback resonance suppression,ICFRS)方法,降低了控制所导致的谐振频率偏差对谐振抑制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数字控制下控制延时和电网阻抗的影响,推导出该方法所等效的虚拟阻性的正负分界频率范围为[fs/6,fs/3)是系统鲁棒性差的根本原因,提出鲁棒ICFRS方法。该情况下,无论弱电网下电网阻抗如何变化,所等效的虚拟电阻均呈正阻性,进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详细分析系统的控制性能,选取合适的控制参数,避免了参数的反复试凑。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逆变器电流反馈 有源阻尼 谐振频率偏差 电网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方程的电流源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电路的频率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周雯琪 马皓 何湘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分析了一种电流源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coupledpowertransfer,ICPT)系统的动态特性,着重探讨了电路的谐振频率。基于其一个周期内各阶段的状态方程,得到每个阶段各状态变量的通解,详细讨论了其不同的谐振频率。除了一个共有的... 分析了一种电流源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coupledpowertransfer,ICPT)系统的动态特性,着重探讨了电路的谐振频率。基于其一个周期内各阶段的状态方程,得到每个阶段各状态变量的通解,详细讨论了其不同的谐振频率。除了一个共有的频率之外,在变压器的一次、二次侧还分别有各自的谐振频率,该文根据实际参数的取值范围,得到频率在不同条件下的简化表达式。经分析,这两个频率在某些条件下只与各自这一侧的参数相关。对电路的参数设计给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实验验证了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 谐振频率 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电流接地系统暂态电流频率特性分析及故障选线方法研究 被引量:61
19
作者 赖平 周想凌 邱丹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57,共7页
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过程中常常用到暂态高频电流分量,但在高频分量提取过程中其频率范围的设定通常只能依靠经验方法进行。针对这一现状,解析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暂态电流的频率特性,提出了暂态电流频率变化范围的估算方法,有针对性地... 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过程中常常用到暂态高频电流分量,但在高频分量提取过程中其频率范围的设定通常只能依靠经验方法进行。针对这一现状,解析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暂态电流的频率特性,提出了暂态电流频率变化范围的估算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出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差异性较大的特征分量,为高频分量频率范围的选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滤波工具提取选定频带范围的高频分量,并结合相对熵理论计算相对熵系数矩阵,进而辨识出故障线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选线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量 暂态电流分量 频率特性 相对熵系数 故障选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内频率补偿实现电流模DC-DC高稳定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袁冰 来新泉 +2 位作者 贾新章 叶强 王红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5-690,共6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流模DC-DC的片内频率补偿结构,针对其采用低有效串联电阻陶瓷输出电容的特点,通过片内集成的阻容网络完成环路的频率补偿,克服了稳定性对输出负载的依赖,减少了芯片引脚,节省了印制板面积,实现了芯片的高稳定性.同时...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流模DC-DC的片内频率补偿结构,针对其采用低有效串联电阻陶瓷输出电容的特点,通过片内集成的阻容网络完成环路的频率补偿,克服了稳定性对输出负载的依赖,减少了芯片引脚,节省了印制板面积,实现了芯片的高稳定性.同时通过优化反馈网络设计,实现了交越频率不随输出电压变化,进一步改进了阶跃响应.该结构在一款0.5μm CMOS工艺的降压型DC-DC中进行了投片验证,测试结果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负载调整率以及线性调整率均小于0.4%,400 mA负载阶跃对应输出电压的响应时间小于8μs,同时应用印制板面积减小了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电流模控制 稳定性 片内频率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