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磁低点位移与地磁场等效电流体系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化然 杜爱民 +9 位作者 王亚丽 杨冬梅 张素琴 李琪 赵旭东 刘晓灿 朱荣 何宇飞 马君钊 王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7,117,共9页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得到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象,并分析研究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得到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象,并分析研究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低点位移"异常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等效电流体系变化可能是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地磁台站的加密建设,势必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地磁场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特征,更有利于地震预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磁低点位移地磁 内外源场 Sq等效电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文耀 李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根据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计算出每-UT小时的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对Sq电流体系UT变化和经度效应的分析研究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的空间图案没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涡焦点的地理纬度... 根据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计算出每-UT小时的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对Sq电流体系UT变化和经度效应的分析研究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的空间图案没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涡焦点的地理纬度与磁赤道有密切关系,其变化范围,北半球为25°-35°N,南半球为30°-42.5°S.外源电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229kA(北半球)和173kA(南半球),其变化范围为±50kA(北半球)和±40kA(南半球).Sq内源电流体系的图案和强度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体系焦点纬度有类似于外源电流系的变化.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地区,内源电流体系的总强度明显小于大陆地区的内源电流强度,表明这些大洋地区上地幔电导率低于大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电流体系 经度效应 UT变化 地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内、外源场分离及其强震前内、外源电流体系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建国 刘晓灿 +2 位作者 唐庭梅 马新欣 袁亚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50,共4页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方法,反演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像,分析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低点位移"异常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方法,反演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像,分析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低点位移"异常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等效电流体系变化可能是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内外源场分离 地磁低点位移 Sq等效电流体系 演化图像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5月磁暴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鸿飞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0-499,共10页
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的短时变化主要由以下电流体系产生 :电离层发电机电流(IDC)、对称环电流 (SRC)以及由部分环电流和Ⅱ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 (PRFI) .此外 ,由Ⅰ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电流体系 (F... 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的短时变化主要由以下电流体系产生 :电离层发电机电流(IDC)、对称环电流 (SRC)以及由部分环电流和Ⅱ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 (PRFI) .此外 ,由Ⅰ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电流体系 (FACI)所产生的低纬地磁场也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针对 1 998年 5月 1— 6日的大磁暴 ,首先利用多个同子午线台站对的数据分离并消去由IDC电流产生的Sq场 .然后 ,通过线性建模分离其他电流体系产生的磁场成分 .结果表明 :(1 )发生在 5月 1— 6日的磁暴可以分为两个过程 ,PRFI和FACI电流体系在 1— 3日不明显 ,在 4— 5日伴随着亚暴强烈发生 .(2 )SRC的变化情况在第一阶段同Dst指数相似 ,在第二阶段明显滞后于Dst指数 .(3 )在 5月 4— 5日 ,PRFI在SRC之前增强 ,随着PRFI和FACI的恢复 ,SRC开始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电离层电流体系 磁暴 地磁亚暴 内磁层 电流 场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q内外源电流体系中国地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灿 陈化然 +5 位作者 赵旭东 于培青 杨军 王秋军 罗开奇 胡秀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789-3794,共6页
利用球冠谐分析法对2009年我国35个绝对观测地磁台站的Sq太阳静日变化进行内外源场分离,反演得到三个劳埃德季节(冬季D,分点E,夏季J)相应的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结果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5... 利用球冠谐分析法对2009年我国35个绝对观测地磁台站的Sq太阳静日变化进行内外源场分离,反演得到三个劳埃德季节(冬季D,分点E,夏季J)相应的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结果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56.2kA、137.7kA、137.9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24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30LT;Sq内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21.1kA、63.4kA、72.7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00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00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内外源 等效电流体系 球冠谐分析法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8,共8页
对Ⅱ区场向电流及其伴随的部分环电流和电离层电流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PRFI电流系)的磁场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这一三维电流体系在中低纬度地面产生的磁场呈现出特殊的纬度分布:X分量几乎不随纬度变化,Y分量随纬度增高近似呈线性变... 对Ⅱ区场向电流及其伴随的部分环电流和电离层电流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PRFI电流系)的磁场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这一三维电流体系在中低纬度地面产生的磁场呈现出特殊的纬度分布:X分量几乎不随纬度变化,Y分量随纬度增高近似呈线性变化.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对称环电流的磁场分布特征(X∝ cosφ,φ是纬度,Y=0),也不同于DP2、S_q、L等电流体系的磁场分布特征.利用这一特征我们可以从地磁台子午链观测到的磁场扰动中分离出PRFI电流系的贡献.用1989年3月磁暴的实例检验了上述模型,观测结果与理论结果符合得很好.分析结果还表明,最大的D_(st)指数并不一定对应着最强的对称环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磁层 电流体系 地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纬度电离层大尺度电流体系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97-504,共8页
本文在Hibberd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离变化磁场几种主要成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地给出每天S_q型变化、D_(st)变化和其他不规则变化。用东亚地磁台链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低纬度电离层S_q型电流体系的空间结构相当稳... 本文在Hibberd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离变化磁场几种主要成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地给出每天S_q型变化、D_(st)变化和其他不规则变化。用东亚地磁台链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低纬度电离层S_q型电流体系的空间结构相当稳定,即使在磁暴期间,该电流体系的结构也无十分明显的变化;磁扰期间复杂的地磁变化主要来自磁层环电流、场向电流和高纬度电离层电流:S_q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幅度上,这反映了电离层发电机电流体系具有较稳定的空间结构和逐日变化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变化 磁场 电离层 电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区和北极区高空电流体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文耀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8-16,共9页
本文用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计算出地磁太阳日变化(S)和太阴日变化(L)的电流体系,对比分析了南极区与北极区电流体系的特点。分析表明:(1)两极区的外源电流体系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产生该电流系的发电机... 本文用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计算出地磁太阳日变化(S)和太阴日变化(L)的电流体系,对比分析了南极区与北极区电流体系的特点。分析表明:(1)两极区的外源电流体系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产生该电流系的发电机过程(对S和L)和场向电流(对S)的不同。两极区磁场结构的特征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2)两极区内源电流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方面归因于外源施感场(电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极区地下电导率的不同。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电流体系 电导率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星内磁层等离子体带及电流体系 被引量:1
9
作者 石振 戎昭金 魏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6-2251,共16页
水星是太阳系中离主星最近的和最小的类地行星,它具有独特的空间环境.水手10号(Mariner 10)确认水星拥有全球性内禀偶极磁场和磁层.但是由于早期观测有限,人们通常将水星磁层简单地视作地球磁层的缩小版来研究.不过,在信使号(MESSENGER... 水星是太阳系中离主星最近的和最小的类地行星,它具有独特的空间环境.水手10号(Mariner 10)确认水星拥有全球性内禀偶极磁场和磁层.但是由于早期观测有限,人们通常将水星磁层简单地视作地球磁层的缩小版来研究.不过,在信使号(MESSENGER)访问水星之后,人们认识到水星和地球的空间环境有巨大差异.通过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在水星内磁层中,夜侧磁赤道面附近有带状的等离子体分布,并且该等离子体带可能与多种磁层电流体系(分叉环电流、亚暴电流楔和东向电流等)密切相关.在贝彼哥伦布(BepiColombo)计划揭开水星研究的新篇章之际,本文回顾近些年来与水星内磁层等离子体带及相关电流体系有关的研究,并指出相关研究将是未来水星空间环境的前沿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星磁层 等离子体带 东向电流 磁层电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磁低点位移成因的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潘晖 张建国 +1 位作者 杨冬梅 李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87,共5页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1998-01-10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像,分析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内、外源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之间存在...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1998-01-10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像,分析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内、外源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之间存在着同步异常变化的内在联系,等效电流体系变化可能是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低点位移 地磁内 外源场 Sq等效电流体系 同步异常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电离层发电机方程的一种数值解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文耀 夏庆 李卫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5-209,共5页
为了将建立在赤道为对称面假设基础上的二维半球域对称)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扩展到全球,本文在解发电机方程时,去掉赤道对称面这一假设条件和两极附加的边界条件,使通常的边值问题变成一种“无边界’问题.它更合理地描述了电离层发电... 为了将建立在赤道为对称面假设基础上的二维半球域对称)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扩展到全球,本文在解发电机方程时,去掉赤道对称面这一假设条件和两极附加的边界条件,使通常的边值问题变成一种“无边界’问题.它更合理地描述了电离层发电机过程,而且可以给出半球发电机理论所不能给出的特征,例如,可以对Sq电流体系的UT变化、季节变化、非偶极子地磁场部分的发电机效应等南北半球不对称的情况进行数值计算.计算实例表示,在简单的赤道对称情况下,它可以复现二维半球(对称)发电机模型的结果.在不对称情况下,电流体系的强度、焦点位置、电流方向等显示出较为复杂的变化,而半球发电机理论则无法解释这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发电机 电流体系 中低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地磁台站链S_q(H)的季节变化
12
作者 高玉芬 周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59-165,225,共7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沿120°E经度线附近纬度均匀分布的十个地磁台站地磁静日变化水平分量的资料和主分量分析法,给出了详尽的S_q(H)季节变化随纬度分布的剖面及S_q电离层等效电流体系视焦点纬度.分析表明,S_q(H)中Φ_z的变化,主要由...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沿120°E经度线附近纬度均匀分布的十个地磁台站地磁静日变化水平分量的资料和主分量分析法,给出了详尽的S_q(H)季节变化随纬度分布的剖面及S_q电离层等效电流体系视焦点纬度.分析表明,S_q(H)中Φ_z的变化,主要由于电离层中等效电流体系对称轴偏离地磁轴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日变化 等效电流体系 地磁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_q焦点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先宝 钱家栋 徐文耀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2-22,共11页
本文利用1988年3月—1989年3月几次大的太阳活动期间我国9个台站的地磁资料,采用无穷大平板电流的等效电流体系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_q焦点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对照K_p、D_(st)、A_p等指数给出了S_q焦点位置变化的合理解释。结果... 本文利用1988年3月—1989年3月几次大的太阳活动期间我国9个台站的地磁资料,采用无穷大平板电流的等效电流体系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_q焦点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对照K_p、D_(st)、A_p等指数给出了S_q焦点位置变化的合理解释。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K_p指数段S_q焦点有不同的规律性。当K_p<4时,随着K_p指数增大,S_q焦点向高纬方向移动;当K_p在4和6之间时,随着K_p指数增大,S_q焦点向低纬方向移动;当K_q>6时,S_q焦点模糊不清。(2)S_q焦点纬度方向上的变化主要由环电流引起,而S_q焦点经度方向上的变化主要由行星际磁场扇形效应影响引起。本文最后还给出了一种新的S_q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焦点 等效电流体系 地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ag-washing water of blast furnace power station with supercritical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松 吴淑英 郑东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37-741,共5页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power plant operating with supercritical parameters supplied by low temperature slag-washing water(SWW) of blast furnace was investigated.A schematic of such install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power plant operating with supercritical parameters supplied by low temperature slag-washing water(SWW) of blast furnace was investigated.A schematic of such install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a description of its operation and the algorithm of calculations of a supercritical power plant.Two typical organic fluids with sufficiently low critical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as candidate working fluids in the plant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with different organic fluids.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on of a plant was carried out.With the same temperature of slag-washing water,the specific work in turbine of fluid R143a is 45%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for the fluid R125,however,the specific work in pump of fluid R143a is approximate equal into that one of the fluid R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cycle slag-washing water organic Rankine cycle power station low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ask wall angle on matrix-hole shape change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by mask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冬林 朱荻 +1 位作者 李寒松 刘金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115-1120,共6页
The influences of the mask wall angle on the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shape of the evolving cavity and machining accuracy were investigated in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ECM) by mask.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 The influences of the mask wall angle on the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shape of the evolving cavity and machining accuracy were investigated in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ECM) by mask.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hape evolution during the ECM by mask.The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is sensitive to mask wall angle.The evolution of cav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evolving workpiece surface.The maximum depth is away from the center of holes machined,which leads to the island appearing at the center of cavity for mask wall angle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90°(β≥90°).The experiment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experimentally verifi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cavity shap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ones.The experiments also show that the repetition accuracy of matrix-hole for β≥90° is higher than that for β<90°.A hole taper is diminished,and the machining accuracy is improved with the mask wall angle increa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matrix-hole machining accuracy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