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极距对水平电渗排水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宁伟 矫军 +1 位作者 修彦吉 张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77-181,共5页
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电极距对黏土的水平电渗排水规律的影响,从电渗排水量、排水速率、有效电势、能量消耗、阳(阴)极接触电阻方面等对黏土电渗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电极距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加快电渗排水速率,可以降... 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电极距对黏土的水平电渗排水规律的影响,从电渗排水量、排水速率、有效电势、能量消耗、阳(阴)极接触电阻方面等对黏土电渗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电极距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加快电渗排水速率,可以降低阳(阴)极接触电阻,减小电势损失;电渗排水速率与有效电势成正比,而单位耗能量与有效电势成反比。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黏性土水平电渗排水的规律,为解决富含水的黏性土边坡排水问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距 水平电渗 有效电势 接触电阻 电极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构型及电极距离对4,4′二巯基二苯醚分子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瑞金 李宗良 +2 位作者 闫循旺 宋秀能 王传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9-522,共4页
利用从头计算方法和弹性散射格林函数的方法,对4,4′-二巯基二苯醚分子电输运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分子与电极之间接触点的构型以及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对4,4′-二巯基二苯醚分子的电输运性质都有很大影响,电流随电极距离的变化与耦合系数... 利用从头计算方法和弹性散射格林函数的方法,对4,4′-二巯基二苯醚分子电输运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分子与电极之间接触点的构型以及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对4,4′-二巯基二苯醚分子的电输运性质都有很大影响,电流随电极距离的变化与耦合系数的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分子末端硫原子处于金原子的顶位上时电流的开启电压很小,而处在金(111)面的空位上时约有1.0 V左右电流禁区.与实验结果相比,硫原子更可能处在金(111)面的空位上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构型 电极距 电输运特性 分子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距离对4,4′-联苯二硫酚分子器件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斌 李宗良 +2 位作者 宋秀能 刘兰峰 王传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77-1582,共6页
基于杂化密度泛函理论和格林函数方法,计算了4,4′-联苯二硫酚分子器件的非弹性电子隧穿谱,并研究了电极距离对该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非弹性电子隧穿谱随电极距离的改变呈明显不同的特征,从而表明了分子的非弹性电子... 基于杂化密度泛函理论和格林函数方法,计算了4,4′-联苯二硫酚分子器件的非弹性电子隧穿谱,并研究了电极距离对该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非弹性电子隧穿谱随电极距离的改变呈明显不同的特征,从而表明了分子的非弹性电子隧穿谱技术能够灵敏地反映出分子器件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垂直于电极表面的振动模式对非弹性电子隧穿谱具有较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弹性电子隧穿谱 电极距 分子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电阻率法测井中探测电极距选择的探讨
4
作者 张福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第10期268-269,共2页
电阻率曲线是油、煤田测井中很重要的一条参数曲线,结合其它的测井曲线可以解决各种地质问题。但要准确得到目的层的真电阻率值,就要考虑各地区、井的结构的影响,消除这些影响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电极距。文章通过具体数据讨论分析各种因... 电阻率曲线是油、煤田测井中很重要的一条参数曲线,结合其它的测井曲线可以解决各种地质问题。但要准确得到目的层的真电阻率值,就要考虑各地区、井的结构的影响,消除这些影响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电极距。文章通过具体数据讨论分析各种因素影响下如何有效地选择电极距的大小,对利用好该曲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电极距 曲线 探测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距对软岩边坡电化学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侯伟 綦婷婷 +2 位作者 宫博识 韩猛 李金典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34-37,共4页
依托白音华三号矿软岩边坡加固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电极距对电化学加固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电极距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电流变化、能量消耗与加固效果间的关系;开展了加固试验后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 依托白音华三号矿软岩边坡加固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电极距对电化学加固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电极距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电流变化、能量消耗与加固效果间的关系;开展了加固试验后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极距与加固过程中最大电流呈反比,与电阻及加固完成所需时间成正比,与累计能耗与电极距呈正比;加固后,T1区块岩土体力学强度大于T2、T3区块,说明减小电极距能够有效提高岩土体强度;但同时T1区块的能量消耗也最高;综合考虑加固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选取4 m电极距为白音华三号矿软岩边坡电化学加固试验的最优电极距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边坡 电化学 电极距 能耗 加固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酸基纳米金修饰电极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
6
作者 陈林林 吴松遥 +5 位作者 郝熙 李伟 张铭 张海鹏 李昕彤 张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2,共9页
基于酚酸良好的还原性和无污染性建立酚酸基纳米金传感体系,以实现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灵敏检测。采用不同酚酸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通过紫外光谱和交流阻抗法获得还原效果最佳的酚酸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 基于酚酸良好的还原性和无污染性建立酚酸基纳米金传感体系,以实现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灵敏检测。采用不同酚酸还原氯金酸制备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通过紫外光谱和交流阻抗法获得还原效果最佳的酚酸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利用电沉积法制备GA@AuNPs@Au电极,并由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y,LSV)表征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体系条件为:GA浓度1 mmol/L、孵育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pH6.0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0.15 mol/L。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浓度在0.001~7 mmol/L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检出限分别为0.20μmol/L和0.24μmol/L(S/N=3)。该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纳米金 修饰电极 亚硝酸盐 亚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活化多孔碳氮材料实现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高效矿井水脱盐
7
作者 贺琼琼 彭海森 +5 位作者 孟振 苗真勇 万克记 许恩乐 高明强 黄少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2-1746,共15页
严格的环保法规驱动下,煤矿在高盐矿井水回收处理上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的深度脱盐技术,以突破行业困境并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虽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在脱盐领域内崭露头角,但仍存在电极材料性能造... 严格的环保法规驱动下,煤矿在高盐矿井水回收处理上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的深度脱盐技术,以突破行业困境并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虽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在脱盐领域内崭露头角,但仍存在电极材料性能造成的脱盐能力壁垒。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重活化多孔碳氮电极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以蔗糖为碳源,三聚氰胺为氮源,整合了双模板法、水蒸气活化、酸浸氧化及氮掺杂的优点,改善了材料的润湿性和导电性,同时使得电极材料具备独特整齐排列的柱状结构、更大的比表面积(1039.76 m^(2)/g)、更丰富的孔结构(0.32 cm^(3)/g)、更多的氮氧电负性点位和更好的润湿性能,以此实现高效,低能耗的矿井水脱盐。该材料(H_(2)O(g)-HNO_(3)/CN)应用于FCDI装置中且经过电压、活性材料含量、处理液初始浓度及pH的工艺优化后对1 g/L的NaCl溶液脱盐5 h,除盐率高达100%,平均脱盐速率、脱盐量、电荷效率及标准脱盐量能耗分别为0.00952mg/(min·cm^(2)),37.08mg/g,24.02%和481.98J/mol,即使经过7次循环吸脱附试验,除盐率仍能达到95.71%。为了探究H_(2)O(g)-HNO_(3)/CN的吸附除盐机理,进行了电化学性能、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比电容高达99.38 F/g,内电阻极小;对Na^(+)离子的吸附更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Na^(+)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4.30mg/g,饱和吸附时间为12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活化 多孔碳氮材料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 高盐矿井水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敷设方式对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影响研究
8
作者 张科杰 谢超 《建筑电气》 2025年第2期24-29,共6页
为了研究电极敷设方式对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拟合法以及样本实测法,通过改变测试桩间距、增加测试桩深、测试桩与土壤接触面积等几个方面,对土壤电阻率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极接触程度、电极间距和电极布置... 为了研究电极敷设方式对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拟合法以及样本实测法,通过改变测试桩间距、增加测试桩深、测试桩与土壤接触面积等几个方面,对土壤电阻率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极接触程度、电极间距和电极布置形式等因素均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增加测试桩距可有效降低测试误差;增大测试桩的深度,对浅层土壤的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其布桩方式会增大实际土壤电阻率的数值;增加测试桩与土壤的接触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土壤电阻率的测量误差。通过反演土壤电阻率结果可知,选用合适的测试桩深度,可以有效降低测量误差,得出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敷设方式 土壤电阻率 测试结果 数值模拟分析拟合法 样本实测法 电极接触程度 电极间距 电极布置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纸基柔性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李晓萍 朱介法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69-72,共4页
可穿戴设备的更新普及与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改善强化,引发了高性能的环境友好型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研发热潮。而纸张作为环保可降解的天然多孔结构储能材料,可节省生产成本,以资源化利用碳资源,在储能器件开发中拥有巨大应用潜力。基于... 可穿戴设备的更新普及与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改善强化,引发了高性能的环境友好型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研发热潮。而纸张作为环保可降解的天然多孔结构储能材料,可节省生产成本,以资源化利用碳资源,在储能器件开发中拥有巨大应用潜力。基于此,顺应资源化利用理念,以再生纤维改性纸张与聚吡咯为原料复合制备了绿色纸基柔性电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纸张+聚吡咯制纸基柔性电极材料,再生纤维素改性纸张+聚吡咯制绿色纸基柔性电极材料组装超级电容器的电容性更优,恒电流放电时间更长,循环稳定性更高;当再生纤维素浓度为25%时,纸基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效果最佳,循环稳定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环保 纸基电极材料 再生纤维素 电化学性能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RC的多电极协同上肢康复运动控制方法
10
作者 霍本岩 王亚楠 +2 位作者 张赞 董安琴 刘艳红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8,共11页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重要的卒中致残康复治疗方法,而现有的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多使用单对表面电极对肌肉施加刺激,难以在肢体运动过程中精确定位最佳刺激位置,同时,受内外干扰的影响,康复运动控制精度有待提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重要的卒中致残康复治疗方法,而现有的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多使用单对表面电极对肌肉施加刺激,难以在肢体运动过程中精确定位最佳刺激位置,同时,受内外干扰的影响,康复运动控制精度有待提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ADRC)的多电极协同控制方法。首先,设计了一套用于上肢康复的多电极功能性电刺激系统;其次,通过分析上肢的动力学模型确定电极切换策略,在角度跟踪过程中根据角度区间动态调整电极组合,实现对最佳刺激位置的跟踪;再次,引入ADRC作为控制器实时估计和补偿系统的扰动;最后,招募健康受试者,开展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实现了对上肢运动的精确控制,与固定电极策略的控制方法相比,平均跟踪误差均值降低了约50.41%,均方差降低了约43.30%。此外,受试者肌电信号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电极切换策略的肌电信号与固定电极策略相比,振幅平均绝对值MAV和中值频率MF分别减少了约40.21%、17.97%,肌肉疲劳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电极切换策略 上肢康复系统 电极阵列 自抗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ECG电极的长期稳定性评估方法:以皮革电极为例
11
作者 刘海龙 芶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7,共6页
新型柔性电极采集心电(ECG)数据十分便利,但证实电极有效性时缺乏长期稳定性的评估数据,因此提出了一种多维度评价新型柔性电极长期稳定性的方法,包括外观形态、电极-皮肤接触阻抗、三种姿态下ECG采集质量三个方面;其中ECG采集质量的评... 新型柔性电极采集心电(ECG)数据十分便利,但证实电极有效性时缺乏长期稳定性的评估数据,因此提出了一种多维度评价新型柔性电极长期稳定性的方法,包括外观形态、电极-皮肤接触阻抗、三种姿态下ECG采集质量三个方面;其中ECG采集质量的评估由改进的信噪比、设计的汉明距离(HD-RPS-2D)和其他四个常用指标进行量化。通过自制的新型猪皮革电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144 h的佩戴过程中,猪皮革电极外观变化小,电极-皮肤接触阻抗在20~50 Hz范围内均低于标准电极,并且在所有测试频段内整体波动小;六个指标能够衡量ECG信号质量,采集ECG的指标值在三种姿态下均与标准电极高度相近,特别是坐姿、站姿状态下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电极 心电电极 皮革电极 长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含量对CNT/PAN柔性电极的微观形貌及性能影响
12
作者 杨定力 李新梅 +2 位作者 王晓辉 李航 张泽疆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5,131,共5页
以聚丙烯腈(PAN)和碳纳米管(CNT)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CNT/PAN纳米纤维膜作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1%、2%、3%、4%)的CNT,对比电极材料的纤维直径分布范围和CV、GCD、EIS曲线。结果发现,当CNT的添加量为2%时,... 以聚丙烯腈(PAN)和碳纳米管(CNT)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CNT/PAN纳米纤维膜作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1%、2%、3%、4%)的CNT,对比电极材料的纤维直径分布范围和CV、GCD、EIS曲线。结果发现,当CNT的添加量为2%时,纤维平均直径最小,为78.67nm。该电极在0.1mA/cm^(2)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样品的放电时间为5.75s,放电比电容达到1.150mF/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柔性 纤维 电极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Janus超疏水电极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张豪杰 丁亚茹 +2 位作者 刘让同 王晶晶 于媛媛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2,共8页
纺织基电极材料作为储能及智能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防水、透湿功能是实现材料抵御环境水浸润及高效电化学性能的重要条件。以涤纶纺织品为基底材料,负载炭黑、聚吡咯导电复合涂层,构筑了高性能柔性电极;接着在电极单侧喷涂聚二甲基硅... 纺织基电极材料作为储能及智能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防水、透湿功能是实现材料抵御环境水浸润及高效电化学性能的重要条件。以涤纶纺织品为基底材料,负载炭黑、聚吡咯导电复合涂层,构筑了高性能柔性电极;接着在电极单侧喷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溶液,制备出柔性Janus超疏水电极。研究表明:导电涂层与超疏水涂层能够均匀地粘附在纤维表面;在浸润性测试中,电极经PDMS处理后电极表面水的接触角为151.73°,展现出超疏水性,未经PDMS处理面,液滴在1.6 s内完全浸润;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当恒流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 mA/cm^(2)时,Janus超疏水电极的面积比电容可达1037 mF/cm^(2),经1000次弯折后容量保持率仍为98.4%,循环充放电4000次后,其面积比电容保持率高达96.6%,展现出良好的电容性能及稳定性。柔性Janus超疏水电极的制备可为高性能、低成本的柔性产品的开发奠定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织物 炭黑 聚吡咯 Janus超疏水 柔性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的叠氮酸气体检测
14
作者 林俊池 霸书红 +1 位作者 韩纪旻 杨利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5,共8页
为快速简便地检测叠氮酸气体,基于电化学分析原理,以丝网印刷电极为基体,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制备叠氮酸原位检测电传感器。通过优化修饰液溶剂、检测底液pH值、扫描速度,构建了叠氮酸电化学检测方法,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表征。结果... 为快速简便地检测叠氮酸气体,基于电化学分析原理,以丝网印刷电极为基体,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制备叠氮酸原位检测电传感器。通过优化修饰液溶剂、检测底液pH值、扫描速度,构建了叠氮酸电化学检测方法,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冰醋酸修饰液制备叠氮酸原位检测电传感器为微电极,其响应电流较未修饰电极高约121%,在底液pH 7.5时检测灵敏度高,扫描速度的平方根与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N_(3)^(-)电化学氧化是扩散控制过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及重现性。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在N_(3)^(-)浓度为5×10^(-5)~1×10^(-3)mol·L^(-1)范围内检测,检测限为10.4μmol·L^(-1),通过实际合成HN3气体在线检测,得出不同NaN_(3)原料含量在不同时间产生的HN_(3)气体浓度预测方程,HN3的回收率为96.8%~99.5%,此外,建立了合成HN_(3)气体的浓度与响应电流间的关系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氮酸气体(HN_(3)) 功能化丝网印刷电极 电化学方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电极支撑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性能及电化学不对称性优化
15
作者 韩倩雯 朱腾龙 +2 位作者 吕秋秋 俞马宏 钟秦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Ni-YSZ(镍-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氢电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在可逆运行模式下(R-SOC)普遍存在电化学不对称性现象。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氢电极扩散阻抗及电解质欧姆阻抗同时是R-SOC性能及不对称性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采... Ni-YSZ(镍-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氢电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在可逆运行模式下(R-SOC)普遍存在电化学不对称性现象。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氢电极扩散阻抗及电解质欧姆阻抗同时是R-SOC性能及不对称性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大孔氢电极和薄膜隔离层显著提升了R-SOC性能并减小了不对称性,在750℃、50%H_(2)O和0.3 V偏压工况下,单电池的发电及电解电流密度分别达到了0.752和0.635 A∙cm^(−2),电流密度不对称度Δj仅为0.117 A∙cm^(−2)。研究结果对于高性能氢电极支撑SOC单电池的结构设计、制备和可逆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 电化学不对称性 电极扩散阻抗 欧姆阻抗 薄膜隔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海水制氢电极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泓乾 陈少杰 +3 位作者 刘威 但昭旺 周道金 孙晓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3,共13页
氢能以其高能量密度、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水制氢技术作为氢气生产的一种主要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重整方法,电解水制氢具有无碳排放、... 氢能以其高能量密度、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水制氢技术作为氢气生产的一种主要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重整方法,电解水制氢具有无碳排放、产出氢气纯度高等优势。但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几种电解路径均高度依赖超纯水,导致制氢成本高昂,且在规模化生产后无疑会挤占稀缺的淡水资源。近年来逐步得到发展的海水电解制氢路线是一种以海水为原料,无需反渗透、多次过滤等操作,直接电解海水产氢的技术手段,有望解决传统电解路线在海水电解中所面临的挑战。然而,海水中的氯离子会加速电极材料的腐蚀,同时还会引起氯气析出反应与氧气析出反应的竞争,这种竞争在增加能耗的同时,产生的氯气也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因此,电极材料应具备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近年来,科研人员围绕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实际海水电解过程中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进行了深入探究。从基础理论出发,探讨电解海水制氢的科学原理,评述不同电极材料的优势与局限,全面梳理和分析电解海水制氢中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作用机制、性能评估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电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旨在为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技术评估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海水电解 电极材料 电催化剂 抗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生物炭电极材料性能研究进展
17
作者 梁雨晖 陈德珍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8,共18页
在众多储能元件中,超级电容器因具有功率密度高、倍率性能优异、循环稳定性好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以低成本、绿色清洁、含碳量高的生物炭作为电极材料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回顾了生物炭制备方法包括热解、水热和气化对生物炭作为... 在众多储能元件中,超级电容器因具有功率密度高、倍率性能优异、循环稳定性好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以低成本、绿色清洁、含碳量高的生物炭作为电极材料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回顾了生物炭制备方法包括热解、水热和气化对生物炭作为电极原材料的适应性;分析了生物炭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官能团、电导率等性质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生物炭物理活化、化学活化、原子掺杂、导电聚合物与生物炭复合、金属氧化物与生物炭复合等活化改性方法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提升;比较了常见生物质类型如木质、海洋生物质、草本和水果等生物质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以高比表面积和构建合适的介孔微孔比为生物炭改性目标,并通过掺入杂原子或导电聚合物来增加比电容是合适路径。在众多生物质中,木质生物质因孔隙发达、灰分低、纤维素含量高等优势而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可制备多级多孔结构和超高含碳量的生物炭,有望用于生产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目前,进一步明确生物炭特性和超级电容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仍是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生物炭 电极材料 改性 比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模式对Cu-Al微电阻点焊过程中电极烧损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张志春 王晓庆 +1 位作者 吴明海 杨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6,共9页
为了明确微电子封装Cu-Al引线键合工艺中加热模式对微电阻点焊电极烧损行为及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单极性和双极性加热模式下微电阻点焊电极的全生命周期连续焊接和分阶段焊接试验。基于试验过程中电极的电、热和几何物理特性... 为了明确微电子封装Cu-Al引线键合工艺中加热模式对微电阻点焊电极烧损行为及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单极性和双极性加热模式下微电阻点焊电极的全生命周期连续焊接和分阶段焊接试验。基于试验过程中电极的电、热和几何物理特性以及焊接接头的形貌和拉剪力,阐述了连续焊接过程中在不同加热模式下电极的烧损规律,定量表征了分阶段焊接过程中在不同加热模式下各焊接阶段电极的烧损量,探究了在不同加热模式下电极烧损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加热模式下电极的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双极性加热模式能有效延长电极使用寿命、改善焊接接头表面质量及提高焊接接头拉剪强度;两种加热模式下电极的全生命周期连续烧损均呈现初始烧损、稳定烧损和剧烈烧损三个时期;在双极性加热模式下电极各焊接阶段的烧损量均小于单极性加热模式;疲劳裂纹、表层剥离、熔滴溅射、再结晶、晶粒长大及熔化是两种加热模式下电极的主要失效形式,高温氧化、热应力循环及瞬态热冲击是电极失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阻点焊电极 加热模式 烧损规律 失效机理 接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物基可穿戴心电电极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周金利 郑俊杰 +4 位作者 王晨晓 熊帆 杨朝然 李云飞 樊蒙召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04,共13页
织物基可穿戴心电电极极大地提升了心脏监测的便捷性和精度,也为健康监测和医疗诊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回顾了可穿戴织物心电电极的发展历程,讨论了织物导电材料的选择和织物电极的测试标准,包括舒适性、透气性、耐用性和防水防汗性能等... 织物基可穿戴心电电极极大地提升了心脏监测的便捷性和精度,也为健康监测和医疗诊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回顾了可穿戴织物心电电极的发展历程,讨论了织物导电材料的选择和织物电极的测试标准,包括舒适性、透气性、耐用性和防水防汗性能等;根据织物的组织结构,介绍了可穿戴心电监测中常见织物的制备方法以及改性策略;探讨了织物电极的通用设计方案及其它设计方案。通过心电图(ECG)传感电子纺织品、ECG柔性电子系统的设计、自供能可穿戴ECG以及ECG算法优化等方面对织物心电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主要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为今后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电极 电子纺织品 心电监测 智能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工艺对织物电极心电信号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周金利 郑俊杰 +4 位作者 刘思琪 王晨晓 樊蒙召 杨朝然 李云飞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制备工艺对织物电极心电信号质量的影响,采用针织、机织和刺绣工艺制备了8种结构的织物电极,并对其进行表面导电性分析,结果发现:机织物表面电阻随测试点距离增加而增加;针织物表面电阻与线圈密度相关;刺绣织物电极导电性... 为了探究不同制备工艺对织物电极心电信号质量的影响,采用针织、机织和刺绣工艺制备了8种结构的织物电极,并对其进行表面导电性分析,结果发现:机织物表面电阻随测试点距离增加而增加;针织物表面电阻与线圈密度相关;刺绣织物电极导电性受针迹方向和密度影响,交集密度越大,导电性越好。将表面电阻最小的五枚三飞纬面缎纹机织物、1+1罗纹9×36结构的针织物和填充针迹的刺绣织物与弹力带集成,分析电极-铜板低频阻抗和电极-皮肤接触阻抗规律,在动静状态下对3种工艺的织物电极进行心电信号测试,结果发现:表面电阻和阻抗与织物的浮长线、线圈密度、针迹交集密度以及接触面积紧密相关。相比于一次性Ag/AgCl凝胶湿电极,3种工艺的织物电极在动静态下均能采集到质量较好的心电信号,刺绣工艺制备的填充织物电极采集到的信号质量最好,静态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4,动态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9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电极 心电带 皮肤阻抗 心电图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