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文琼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吴寸草
周旭
隗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864,共6页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63例(64.9%),平均年龄为(62.4±13.2)岁。所有患者拔除术前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肘正中静脉造影检查,评价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情况。按是否发生静脉闭塞分为静脉闭塞组(n=119)和非静脉闭塞组(n=2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结果: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发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119例(29.4%),静脉闭塞的最常见部位为锁骨下静脉48例(40.3%),无名静脉闭塞37例(31.1%),腋静脉闭塞30例(25.2%),上腔静脉闭塞4例(3.4%)。静脉闭塞组和非静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植入装置类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药物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长[(5.9±4.1)年vs.(10.4±3.8)年,P=0.042]。在电极导线拔除方面,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患者的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P均<0.05),拔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需要更高级电极导线拔除工具(激光鞘、机械扩张鞘、下腔拔除装置)的患者比例更高(67.1%vs.84.0%,P=0.001)。结论: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为29.4%。静脉闭塞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更长,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也更长,且拔除电极导线时多需要更高级的拔除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闭塞
起搏器感染
静脉造影术
电极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
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
导线
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静脉旋转联合圈套推顶法拔除心脏再同步化除颤电极
被引量:
1
3
作者
汤学超
王飞宇
+1 位作者
白元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近年来,随着起搏除颤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感染、电极破损、起搏器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废用电极需要拔除的情况也明显增加[1]。常用的电极拔除方法有单纯牵引法、牵引结合反推顶拔除法、非动力或动力辅助工具拔除法等[2]。使用机械扩张鞘、激...
近年来,随着起搏除颤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感染、电极破损、起搏器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废用电极需要拔除的情况也明显增加[1]。常用的电极拔除方法有单纯牵引法、牵引结合反推顶拔除法、非动力或动力辅助工具拔除法等[2]。使用机械扩张鞘、激光鞘、分离鞘等工具,虽然提高了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但是费用昂贵[3]。长海医院近20年采用旋转联合圈套和推顶法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200余条,初步统计该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手术费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植入装置
感染
电极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文琼
昃峰
李鼎
吴寸草
周旭
隗祎
李学斌
机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864,共6页
基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RDL2022-19)。
文摘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63例(64.9%),平均年龄为(62.4±13.2)岁。所有患者拔除术前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肘正中静脉造影检查,评价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情况。按是否发生静脉闭塞分为静脉闭塞组(n=119)和非静脉闭塞组(n=2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结果: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发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119例(29.4%),静脉闭塞的最常见部位为锁骨下静脉48例(40.3%),无名静脉闭塞37例(31.1%),腋静脉闭塞30例(25.2%),上腔静脉闭塞4例(3.4%)。静脉闭塞组和非静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植入装置类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药物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长[(5.9±4.1)年vs.(10.4±3.8)年,P=0.042]。在电极导线拔除方面,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患者的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P均<0.05),拔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需要更高级电极导线拔除工具(激光鞘、机械扩张鞘、下腔拔除装置)的患者比例更高(67.1%vs.84.0%,P=0.001)。结论: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为29.4%。静脉闭塞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更长,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也更长,且拔除电极导线时多需要更高级的拔除工具。
关键词
静脉闭塞
起搏器感染
静脉造影术
电极导线拔除
Keywords
venous occlusion
pacemaker infection
venography for venous
lead extraction
分类号
R5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昃峰
李鼎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机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基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RDL2022-19)。
文摘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关键词
经静脉
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
导线
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Keywords
transvenous lead extraction
pacemaker re-implantation
leadless pacemaker
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fection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静脉旋转联合圈套推顶法拔除心脏再同步化除颤电极
被引量:
1
3
作者
汤学超
王飞宇
白元
秦永文
机构
解放军第
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二区
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
出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文摘
近年来,随着起搏除颤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感染、电极破损、起搏器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废用电极需要拔除的情况也明显增加[1]。常用的电极拔除方法有单纯牵引法、牵引结合反推顶拔除法、非动力或动力辅助工具拔除法等[2]。使用机械扩张鞘、激光鞘、分离鞘等工具,虽然提高了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但是费用昂贵[3]。长海医院近20年采用旋转联合圈套和推顶法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200余条,初步统计该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手术费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心律植入装置
感染
电极导线拔除
Keywords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device
infection
removal of electrode wire
分类号
R541.7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张文琼
昃峰
李鼎
吴寸草
周旭
隗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昃峰
李鼎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经静脉旋转联合圈套推顶法拔除心脏再同步化除颤电极
汤学超
王飞宇
白元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