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静电感应法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建阁 李德文 +1 位作者 王杰 吴付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68-2677,共10页
为了解决目前基于环状电极静电感应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对低质量浓度粉尘的测试误差大、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改进静电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的探测电极,将环状探测电极改为由环状电极与板状电极组合的板-环探测电极。通过分别建立环状... 为了解决目前基于环状电极静电感应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对低质量浓度粉尘的测试误差大、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改进静电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的探测电极,将环状探测电极改为由环状电极与板状电极组合的板-环探测电极。通过分别建立环状探测电极、板环状探测电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COMSOL仿真软件计算与对比2种探测电极的空间灵敏度,仿真结果表明:相对环状探测电极,板-环探测电极中心处多出一个驼峰,证明了板-环探测电极的空间灵敏度数值较高,有利于低质量浓度粉尘的检测;然后分析了板-环探测电极结构尺寸对其空间灵敏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板-环探测电极的尺寸参数,板-环探测电极的直径设置为30 mm,长度设置为40 mm。并设计了板-环探测电极感应信号处理电路,结合板-环探测电极、绝缘体、屏蔽层、数值信号处理电路,研制出新型静电感应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最后通过试验表明,相对环状电极的静电感应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板-环探测电极静电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信噪比提高了约3倍,分辨率提高了约2倍,测量误差由目前的15%减少到10%,提高了静电感应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促进了静电感应法粉尘质量浓度传感器在煤矿的应用,提升了煤矿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质量浓度 电感应法 板-环探测电极 低浓度粉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颗粒粒度测量技术 被引量:53
2
作者 胡松青 李琳 +1 位作者 郭祀远 蔡妙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1,共4页
颗粒粒度的测定已成为现代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介绍了筛分法、显微镜法、沉降分析法、电感应法等传统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方法和原理 ,并着重介绍了光散射法、质谱法。
关键词 颗粒 粒度 光散射 质谱 筛分 显微镜 沉降分析 电感应法 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微波窗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秋实 张冠军 +2 位作者 王香丽 吕香慧 张治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5-939,共5页
聚四氟乙烯、聚乙烯、有机玻璃等介质材料因其良好的透波性能和优异的机械性能被广泛用作高功率微波的输出窗口,但关于窗口加工处理工艺对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却少有研究。利用高压电桥及高阻计对不同介质材料不同工艺下的基本介电参数... 聚四氟乙烯、聚乙烯、有机玻璃等介质材料因其良好的透波性能和优异的机械性能被广泛用作高功率微波的输出窗口,但关于窗口加工处理工艺对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却少有研究。利用高压电桥及高阻计对不同介质材料不同工艺下的基本介电参数进行了测量,利用静电感应法对不同介质材料表面0.8~0.9eV浅能级的电子陷阱密度分布进行了测试,利用波导口开展了S波段800 MW、百ns微波脉冲作用下的介质击穿实验,考察了材料表面粗糙度、划痕对介质窗表面击穿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耐击穿性能,增加了介质损耗;平行于电场方向的划痕形成了材料表面击穿的通道,而该通道的存在又进一步加剧了击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 介电性能 电感应法 电子陷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药粉体的特性
4
作者 秦凤怀 《养殖技术顾问》 2013年第1期158-158,共1页
粉体由众多粒子组成,粒子的大小通常用粒子的直杼(粒径)表示,组成粉体粒子的直径可由0.1微米至数毫米。测定粒径的方法,常用筛析法和显微镜法,此外还有沉降法和电感应法等。
关键词 粉体 特性 兽药 多粒子 显微镜 电感应法 筛析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ic detection of respiratory rate from electrocardiogram,respiration induced plethysmography and 3D acceleration signals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官正 吴丹 +2 位作者 梅占勇 朱青松 王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423-2431,共9页
Respiratory monitoring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clinical and healthcare practices to diagnose chronic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al diseases during various routine activities.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have realized the po... Respiratory monitoring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clinical and healthcare practices to diagnose chronic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al diseases during various routine activities.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have realized the possibilities of ubiquitous respiratory monitoring,however,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In previous study,a wearable respiration biofeedback system was designed.In this work,three kinds of signals were mixed to extract respiratory rate,i.e.,respiration inductive plethysmography(RIP),3D-acceleration and ECG.In-situ experiments with twelve subjec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ver a dynamic range of respiration rate.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respiration rate from three signals within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4.37%of a reference gold standard.Similarly studies derive respiratory rate from single-lead ECG within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17%of a reference gold stand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iration inductive plethysmography respiratory rate ELECTROCARDIOGRAM 3D acceleration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