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电感受器的种类、结构与作用模式
1
作者 殷雷明 黄洪亮 《江西水产科技》 2011年第4期41-45,共5页
鱼类的电感受器,是一种特殊的侧线器官,与机械感受器官同属于侧线感觉系统。电感受器可以感受到生存环境中的弱电场,在鱼类的定位、交流、摄食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感受器的种类分为壶腹型电感受器和结节型电感受器,其作用模式... 鱼类的电感受器,是一种特殊的侧线器官,与机械感受器官同属于侧线感觉系统。电感受器可以感受到生存环境中的弱电场,在鱼类的定位、交流、摄食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感受器的种类分为壶腹型电感受器和结节型电感受器,其作用模式分别为主要用于摄食和逃避敌害的"被动模式"和用于电定位与电交流的"主动模式"。研究鱼类电感受器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深入了解鱼类的进化意义和生物学特性,并在生态养殖或捕捞中有效地利用鱼类的电感受的特性,以提高增养殖或负责任捕捞技术。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保护鲟鱼等电觉鱼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受器 生物 定位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鲇鱼 Parasilurus asotus 坛形电感受器的传入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宏 邹嘉玉 夏发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80-386,共7页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了电感受器的自发和诱发活动,结果是:(1)18尾鱼的126个感官的自发发放率自15—85脉冲/秒,众值为50脉冲/秒.(2)分析了正弦电刺激下反应的周期直方图和脉冲间隔直方图,确定了频率特性.频率响应曲线呈带通型,带宽为5—...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了电感受器的自发和诱发活动,结果是:(1)18尾鱼的126个感官的自发发放率自15—85脉冲/秒,众值为50脉冲/秒.(2)分析了正弦电刺激下反应的周期直方图和脉冲间隔直方图,确定了频率特性.频率响应曲线呈带通型,带宽为5—30Hz,最适频率在15Hz 附近.(3)向坛内注入正弦电流测量了47个感官的反应阈值,其中35个感官(占74%)的反应阈值低于0.1nA,9个感官(占19%)低于0.01nA,分别相当于水中电场强度61μV/cm 和6.1_μV/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鱼 地震 电感受器 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嘴兽靠电感受器捕获食物
3
作者 蓝源池 《生物学教学》 1987年第4期43-43,共1页
绝大多数动物借视觉、听觉和嗅觉寻找食物,而鸭嘴兽却是靠电流觅食。科学家早就发现身上披毛、卵生的鸭嘴兽有一种古怪的捕食方法。当它潜入水中寻找淡水虾及其他食物时,总是紧闭着眼睛、耳孔和鼻孔。于是鸭嘴兽专家设想:鸭嘴兽是靠有... 绝大多数动物借视觉、听觉和嗅觉寻找食物,而鸭嘴兽却是靠电流觅食。科学家早就发现身上披毛、卵生的鸭嘴兽有一种古怪的捕食方法。当它潜入水中寻找淡水虾及其他食物时,总是紧闭着眼睛、耳孔和鼻孔。于是鸭嘴兽专家设想:鸭嘴兽是靠有感觉作用的扁平嘴来探明食物的。最近,一个德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协作的小组发现,鸭嘴兽的嘴有电感受器,能探测电流。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是由脑发出微弱的电流使肌肉兴奋而发生。电流由看不见的电场围绕着,鸭嘴兽却能感觉到小动物运动时这种来自肌肉的电场。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在水池里放进四只鸭嘴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受器 澳大利亚人 德国人 脑发 淡水虾 四只 感器 细胞组织 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对海七腮鳗(Petromyzon marinus)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寅凡 乔云贵 +4 位作者 黄洪亮 陈帅 殷雷明 李灵智 冯春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04-107,共4页
海七腮鳗是拥有电感受器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后裔之一,神经系统较哺乳动物简单,运动性质的试验研究相对容易,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它的神经系统上。其中电刺激作为实验室内可调控的外界刺激手段,能较全面准确地应用于海七鳃鳗外... 海七腮鳗是拥有电感受器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后裔之一,神经系统较哺乳动物简单,运动性质的试验研究相对容易,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它的神经系统上。其中电刺激作为实验室内可调控的外界刺激手段,能较全面准确地应用于海七鳃鳗外在行为和内在生理反应方面的研究。以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为基础,从神经系统、内分泌和行为上分析了电刺激对海七腮鳗的影响,并阐述了电刺激下海七腮鳗的行为和生理的规律和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相关行为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七腮鳗 刺激 电感受器 行为 内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类研究新成果
5
作者 华惠伦 《野生动物》 1989年第5期37-39,共3页
在兽类王国里,有许多奥秘至今仍为人们所不知。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在探索兽类奥秘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择数例介绍于下,希望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和研究,争取更多、更大的成果。袋鼠用氧气(?)生能量澳大利亚的大红袋鼠,早巳名扬... 在兽类王国里,有许多奥秘至今仍为人们所不知。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在探索兽类奥秘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择数例介绍于下,希望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和研究,争取更多、更大的成果。袋鼠用氧气(?)生能量澳大利亚的大红袋鼠,早巳名扬四海。一只雄性大红袋鼠,虽然体重可超过100公斤,站立起来身高能达2米,但是它能跃过2米多高的篱笆,跳越7米宽的壕沟,最快的奔跑时速可达60公里以上。它奔跑时的跳跃动作,好象一个弹跳的皮球,或似一种底部装有脚踏弹簧的跳跃用的高跷杖,看上去十分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袋鼠 蛙类 动物学家 鳍脚类 灵长类动物 四足动物 淡水水域 近亲交配 山溪 电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