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含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郝泽江 张强 +9 位作者 龚胜平 赵克强 李勇 陆桂福 苏文利 付燕刚 段壮 高健翁 林鲁军 王振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7,共11页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阻薄层,在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下,浅地表岩层可能比较破碎松散,容易赋存流体。(2)雅满苏断裂为流体向深部运移提供了通道,使断裂下方表现为低阻异常。(3)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符合岩浆通道成矿模型,康古尔断裂为幔源岩浆提供了向上侵入的通道,携带铜镍硫化物的岩浆在通道转折、岩浆房或膨大部位发生重力沉降和聚集成矿;推测在2 km深的地方可能存在富含硫化物的基性岩体,暗示深部可能存在铜镍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 大地电磁探测 地壳电性结构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深层富钾卤水电性结构特征及其赋存规律研究
2
作者 何胜 苏世杰 武超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5,共11页
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深层卤水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相带差异,导致储卤层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明显。为准确获取深层富钾卤水的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采用大地电磁法对马海盐湖富卤地区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马海盐湖深部富卤地层与非卤地层具... 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深层卤水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相带差异,导致储卤层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明显。为准确获取深层富钾卤水的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采用大地电磁法对马海盐湖富卤地区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马海盐湖深部富卤地层与非卤地层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0.8Ω·m可作为富卤层位与非卤层位的区分标志;马海地区高矿化度卤水多分布在高程2600~1600 m的细砂、粉细砂、粗砂、砾砂互层中,过渡层为泥质砾砂、含黏土的粉砂,含水层顶板及隔水层为黏土,深部新近系砂质泥岩中无深层卤水赋存;研究区的深层卤水为松散岩类承压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呈东西向分布于第四系中、下更新统的冲洪积相沉积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结构 深层卤水 大地电磁法 马海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3
作者 徐盛林 邵兆刚 +7 位作者 李冰 陈宣华 王振东 徐大兴 马英 丁伟翠 周鹏超 王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7-1920,共14页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花海子地区,布设了一条长约255 km的(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并获得二维反演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尺度各重点电性层的构造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发育上、下2个变形强度不同的电性层,上部变形较弱的电性层含一套低于2Ω·m的超低阻层,与盆地深层优质卤水层对应,指示了良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下部电性层变形较强烈,底部可见一套生长电性层,推测盆地深部存在的主柴达木拆离断层在新生代控制了盆地的新生界沉积与构造变形。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差异明显,深部约50 km处有一条高低起伏的电性莫霍面,柴达木和苏干湖盆地深部以中低阻体为主,赛什腾山地区为有根的高阻体,油泉子—碱山地区中—下地壳为一套低阻体,昆特依地区深部可能存在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赛什腾山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深层卤水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捌仟错深部卤水层电性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卫强 于常青 +4 位作者 邹长春 张平川 杨凤清 柳胜春 汪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273-9281,共9页
为探测西藏捌仟错深部是否存在大面积的“卤源”,理清盐湖区深部卤水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物质来源,开展了1∶15000音频大地电磁探测,其中包含水域物理点12个,获得了深部纵向上“高-低-高-低”4层电阻率模型。结果显示在盐湖区南部发... 为探测西藏捌仟错深部是否存在大面积的“卤源”,理清盐湖区深部卤水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物质来源,开展了1∶15000音频大地电磁探测,其中包含水域物理点12个,获得了深部纵向上“高-低-高-低”4层电阻率模型。结果显示在盐湖区南部发育一组正断裂,这组断裂既可作为储水构造也可作为导水通道,形成导卤断裂带。在断裂露头处的含卤喷泉印证了本文观点。通过整理分析9口钻井资料,圈定了盐湖下方浅部卤水层的范围,并且发现该范围与第一套连续性较好的低电阻率层对应,推测该层为富水有利层。最后,通过分析卤水的化学元素成分及含量,结合新近系岩浆活动及构造背景,认为捌仟错卤水物质来源与火山活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了音频大地测深是研究深层卤水的重要方法,证明了水域音频大地电磁(audio magnetotelluric,AMT)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捌千错盐湖 音频大地电磁 电阻率模型 电性结构特征 物质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5
作者 徐大兴 邵兆刚 +7 位作者 陈宣华 张进江 徐盛林 李冰 张义平 余苇 邓文兵 丁奕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1-1936,共16页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 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显示,贺兰山构造带西北部的河套盆地深部存在向NW方向上涌的低电阻率通道,东南部的银川地堑与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特征。贺兰山构造带晚侏罗世WNW—ESE向挤压的褶皱冲断带与白垩纪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记录了早期深部地幔物质向NW方向上涌的现象。在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与回撤过程中,以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缘扩展的联合控制下,贺兰山构造带的邻区深部地幔物质向地壳上涌,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地幔物质与地壳发生交代作用,在刚性的贺兰山块体限制下,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 深部电性结构 上涌通道 深部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林芝地热田浅部典型电性结构及热储关系
6
作者 李栋 祝杰 +3 位作者 叶高峰 金胜 董浩 魏文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7-590,共14页
约40 Ma以来,受控于印度板块的俯冲及后期演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系东构造结成为了板块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深部动力学过程中的浅表响应,该地区地热资源极为丰富。笔者等通过对两条音频大地电磁(AMT)测线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查... 约40 Ma以来,受控于印度板块的俯冲及后期演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系东构造结成为了板块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深部动力学过程中的浅表响应,该地区地热资源极为丰富。笔者等通过对两条音频大地电磁(AMT)测线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查明了测点覆盖区域范围内二维电性结构及主要存在的深大断裂。依据电性结构推测研究区地下1 km深度范围内可分为4层,浅部低阻层为松散砂泥卵石层,下伏的中阻为砾卵石层,其下的低阻为砂岩、板岩、页岩强风化层,最底部的中高阻层推测为古元古界林芝岩群真巴岩组以片岩、花岗岩为主的地层。结合以往大地电磁测深及地震研究发现的地下10~20 km存在大规模近东西向展布且向上延伸熔融流变导致的低速高导体,推测可能是该地区深部热源所在。进一步通过对深部及浅部电阻率模型的综合对比研究,基于地热地质背景、电性结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的深部热源及热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勘探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青藏高原东构造结 电性结构 林芝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城野外站地电观测场地电性结构探测及解析
7
作者 曹志磊 周琼 +4 位作者 徐顺强 严吉 李章 谭笑 周振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1-594,610,共5页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在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电观测场地及周边进行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探测,采用温纳装置连续滚动测量方式测得高精度视电阻率数据及测量电极高程信息。通过对探测数据进行正反演计算,获得...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在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电观测场地及周边进行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探测,采用温纳装置连续滚动测量方式测得高精度视电阻率数据及测量电极高程信息。通过对探测数据进行正反演计算,获得不同轴向、不同深度的电阻率分布特征及较为精细的研究区电性结构图像,同时结合历史探测资料和钻孔数据进行地质解释,为蒙城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层析成像 电性结构 正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8
作者 操聪 赵凌强 +3 位作者 齐彦福 吕宏斌 郑勇 杨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2,共8页
依兰-伊通断裂带是划分我国中蒙和中朝2个活动地块的重要边界断裂,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断裂系统,以往研究认为该断裂活动较弱,但该断裂舒兰段在全新世有过强烈活动。针对这一问题,2021年在穿过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位置布设了一条... 依兰-伊通断裂带是划分我国中蒙和中朝2个活动地块的重要边界断裂,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断裂系统,以往研究认为该断裂活动较弱,但该断裂舒兰段在全新世有过强烈活动。针对这一问题,2021年在穿过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位置布设了一条大地电磁剖面,对所获取的14个宽频测点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及其邻近地区电性结构表现为东西横向分块的特点,其中主断裂呈现延伸至中下地壳的中低阻条带,强度较弱,其东西两侧为高阻,强度较强。结合中国大陆其他活动断裂区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推测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的电性结构分布特点有利于断层活动和形变累积,未来需要注意其地震孕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依兰—伊通断裂 舒兰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2 位作者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0-2370,共21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92
10
作者 孙洁 徐常芳 +3 位作者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电性结构 构造活动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73
11
作者 汤吉 詹艳 +5 位作者 赵国泽 邓前辉 王继军 陈小斌 赵俊猛 宣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05-1216,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释,二维剖面的电性结构显示:(1)玛沁断裂带、兰州深断裂带、马家滩—大水坑断裂带将剖面分为4个电性区块:巴颜喀拉地块、秦祁地块、边界带和鄂尔多斯地块.(2)区块1、2和4的地壳电性结构有类似特点:上地壳为高阻层,下地壳上部为低阻带,下地壳下部到上地幔电阻率随深度逐渐升高.区块3电性成层性差、结构复杂,是现今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3)玛沁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罗山—云雾山断裂带为较陡立的超壳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壳内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玛沁—兰州—靖边 电性结构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东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减薄的华北岩石圈特点 被引量:51
12
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10 位作者 金胜 邓明 景建恩 彭志强 林昕 宋石磊 唐宝山 屈栓柱 陈凯 杨宏伟 李国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4-216,共13页
华北古大陆克拉通解体、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对于建立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模型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因而“华北克拉通破坏”也就成了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为了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首先需要给出较准确的华北岩... 华北古大陆克拉通解体、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对于建立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模型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因而“华北克拉通破坏”也就成了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为了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首先需要给出较准确的华北岩石圈结构,这必须依靠包括超宽频带高精度大地电磁深探测在内的现代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2001和2005年在华北地区东部布置了应县-商河(HB-MT01)、文水-日照(HB-MT02)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东部沿地壳-上地幔探测剖面可划分为4个电性区,区内发现有下地壳高导带和上地幔高导层存在。文中依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推断华北地区东部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发生过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壳-幔之间存在解耦现象。研究结果还发现,华北东部确实存在岩石圈减薄区,其岩石圈厚度约50~80km厚。岩石圈明显减薄的区域包括北太行山隆起、华北裂谷带北部和鲁西断隆,其范围比原先认识到的要复杂,并非以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界划分东、西两区,简单地认为东区即是减薄区。此外,在华北地区东部的现代高精度大地电磁探测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地球物理观测对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这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强调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之间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岩石圈 电性结构 厚度 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50
13
作者 赵国泽 陈小斌 +7 位作者 肖骑彬 王立凤 汤吉 詹艳 王继军 张继红 H.Utada M.Uyeshim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3-56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较普遍地存在着停滞的板片,它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不可忽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使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发生向北和向东的运动,各地块向东的运动作用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影响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地块的推挤,使松潘甘孜地块运动方向和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丁"字形结构,龙门山断裂带显示为较陡直的电性边界,加剧了汶川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性结构 地幔过渡带 地震成因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区及其周边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37
14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4 位作者 王继军 陈小斌 肖骑彬 黄哲 镇国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1-520,共10页
沿穿过古浪大震震中区乐都—武威—白马岗北北东方向约340km长的剖面,进行了1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Robust技术处理观测数据,分析了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最佳电性主轴方位角等参数,并采用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TE和T... 沿穿过古浪大震震中区乐都—武威—白马岗北北东方向约340km长的剖面,进行了1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Robust技术处理观测数据,分析了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最佳电性主轴方位角等参数,并采用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TE和TM两种模式的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模拟.结果表明:大通山—大坂山、西海原、皇城—双塔、龙首山和北大山5条断裂为明显的电性边界,其中西海原、皇城—双塔、龙首山和北大山断裂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变浅变缓并在深部收敛于壳内低阻层上.沿剖面上地壳的电性构造较中下地壳的复杂,上地壳自西南向东北可分为中祁连隆起、北祁连褶皱带、冷龙岭隆起、武威盆地、潮水盆地和北大山隆起6个构造单元样式,显示与地表地质调查一致的构造格局;而在中、下地壳,武威盆地、潮水盆地和北大山隆起为一体,都属于阿拉善地块.中祁连和阿拉善地块电性成层性好,存在西南深、东北浅的壳内低阻层,北祁连褶皱带和冷龙岭隆起带电性结构复杂,高、低电阻体相间.1927年古浪地震震中区西南侧和上方区域的电阻率为高电阻率区,下方和东北侧区域为低电阻率区,处于电性结构明显呈台阶状陡变的地带,表明古浪地震是一次与断坡作用有关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结构 古浪地震区 青藏东北缘 阿拉善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电性结构探讨中国东北活动火山形成机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汤吉 赵国泽 +3 位作者 王继军 詹艳 邓前辉 陈小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03-1510,共8页
东北地区是我国现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学者十分关注的地区。本文回顾了前人提出的关于该地区火山成因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在东北活动火山区大地电磁观测研究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采用大地电磁网观测研究的地幔1000km以上... 东北地区是我国现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学者十分关注的地区。本文回顾了前人提出的关于该地区火山成因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在东北活动火山区大地电磁观测研究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采用大地电磁网观测研究的地幔1000km以上的电性结构成果,发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存在地壳岩浆囊,其它活动火山没有发现地壳岩浆囊,但都存在通往地幔的岩浆通道;东北地区在80~120km左右和200~250km可能存在与地幔岩浆囊相关的地幔高温流体。基于电性结构的研究成果,作者提出了一种东北地区可能的活动火山成因假说。认为东北火山的成因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幔过渡带后产生脱水有密切关系。这种水以矿物组分或流体方式向上运移,在地幔200~250km和80~120km左右聚集,80~120km的聚集区可能是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电性结构 形成机制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壳幔导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66
16
作者 张乐天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段书新 董浩 张帆 谢成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26-4137,共12页
自从2008年MS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便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标志着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汶川地震即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上.该地区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 自从2008年MS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便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标志着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汶川地震即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上.该地区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西部,对四川盆地东部构造情况的研究目前较少.在SinoProbe项目的资助下,完成了一条跨越青藏高原东缘及整个四川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该剖面自西北始于青藏高原内部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延伸穿过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内部及四川盆地东部的华蓥山断裂,最终止于重庆东南的川东滑脱褶皱带附近.维性分析表明剖面数据整体二维性较好,通过二维反演得到了最终的电性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从电性结构上看,沿剖面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电性结构单元,分别为:浅部高阻、中下地壳低阻的松潘—甘孜地块,浅部低阻、中下地壳相对高阻的四川盆地,以及华蓥山以东整体为高阻特征的扬子克拉通地块.龙门山断裂带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倾角较缓、北西倾向的逆冲低阻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相对四川盆地的推覆作用.其在地下向青藏高原内部延伸,深度约为20km左右.在标志逆冲推覆滑脱面的低阻层下存在一电性梯度带,表征着低阻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与高阻的扬子地壳之间的电性转换.位于四川盆地东边界的华蓥山断裂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一倾向为南东向的低阻体插入高阻的扬子克拉通结晶基底,切割深度约为30km左右.这一结构反映出华蓥山向西的推覆作用.在电性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壳内物质流、青藏块体与扬子块体的深部关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等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壳幔电性结构 龙门山断裂带 华蓥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及东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国兴 张兴洲 +3 位作者 杨宝俊 翁爱华 唐君辉 李雪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8-603,共6页
佳木斯地块及东缘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探测该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关系,沿桦南—饶河实施了240km的大地电磁测深的探测研究.采用光滑模型二维反演方法对桦南—饶河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和综合地球物... 佳木斯地块及东缘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探测该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关系,沿桦南—饶河实施了240km的大地电磁测深的探测研究.采用光滑模型二维反演方法对桦南—饶河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和综合地球物理解释.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断面域的电性结构:(1)剖面西段具有稳定的高阻特征且具有稳定的岩石圈厚度(约90km),在十几公里深度范围存在壳内高导层,该区段对应佳木斯地块.(2)剖面中部具有明显的电性梯度带,该梯度带反映了佳木斯地块的东界位置及其深部的结构形态.(3)剖面东段电性特征揭示了佳木斯地块以东区段浅部为逆冲推覆体,深部为多个高阻块体和低阻条带相间的电性结构,这些高阻块体可能为早期俯冲的岩石圈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桦南-饶河 大地电磁法 岩石圈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电性结构研究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46
18
作者 张继红 赵国泽 +1 位作者 肖骑彬 汤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5-611,共7页
穿过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36°N)所做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长约150km.使用Robust技术和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处理观测数据.通过分析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和区域走向,定性确定测区的电性结构.二维反演解释中... 穿过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36°N)所做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长约150km.使用Robust技术和远参考道大地电磁方法处理观测数据.通过分析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和区域走向,定性确定测区的电性结构.二维反演解释中选择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方法,使用TE、TM两种模式资料联合反演,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显示:自西向东,鲁西隆起、郯庐断裂带、胶莱坳陷及鲁东隆起4个电性区块分别对应,鲁东和鲁西隆起区为高阻,郯庐断裂带电性结构复杂,高、低阻相间,胶莱坳陷为低阻(高导)区.沿MT剖面附近曾发生3个地震,其震源区处在电性变化剧烈部位,并在震源区附近存在高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高导层 郯庐断裂带 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形边界条件下的龙门山壳幔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绪本 罗威 +3 位作者 张刚 蔡学林 覃庆炎 罗皓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18-2727,共10页
沿甘肃碌曲—四川龙门山—重庆合川布设了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对龙门山及邻区进行了壳幔电性结构探测,采用更直观合理的扇形边界条件下的反演算法对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进行二维反演.该剖面电性结果揭示了自北西向南东岩石圈深部的若尔... 沿甘肃碌曲—四川龙门山—重庆合川布设了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对龙门山及邻区进行了壳幔电性结构探测,采用更直观合理的扇形边界条件下的反演算法对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进行二维反演.该剖面电性结果揭示了自北西向南东岩石圈深部的若尔盖壳幔高阻块体、松潘壳幔低阻带、龙门山壳幔高阻块体和川中壳幔高阻块体电性结构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下方的龙门山壳幔高阻体显示为向北西延伸的楔形构造,推断龙门山及松潘—甘孜地块由于受青藏高原东缘和上扬子地块双向挤压,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物质向龙门山逆冲推覆,中下地壳至上地幔向下向南东俯冲,呈现上扬子地块西缘壳幔高阻楔形体插入青藏高原东缘的态势;初步认为上扬子地块西缘深部以松潘壳幔韧性剪切带作为中新生代以来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长周期大地电磁 扇形边界 电性结构 楔形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与南北地震构造带交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43
20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4 位作者 王立凤 王继军 陈小斌 赵凌强 肖骑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94-2607,共14页
西秦岭造山带与南北地震构造带接触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转化的接合部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别位于该区106°E东、西两侧的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结果,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的青... 西秦岭造山带与南北地震构造带接触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转化的接合部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别位于该区106°E东、西两侧的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结果,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的青川段和宁强段.采用大地电磁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测点的电性走向、二维偏离度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了二维联合反演.反演得到二维电性结构,在经度106°西侧LM-L3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自北向南揭示出,西秦岭北缘、成县盆地北缘、康县(即勉略构造带)和平武-青川断裂带都表现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深部延伸可达几十公里;西秦岭造山带、碧口地块与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3个构造单元整体表现为高电阻体、呈现往南叠合且角度逐渐变陡的趋势.在106°E西侧西秦岭造山带区域的深部存在壳内低阻层,而东侧区域表现为高电阻体,深部电性结构在106°E东、西两侧的差异与该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一致,东、西两侧深部结构差异可能是该区中强地震分布差异的深层原因.LMS-L3和DBS-L1两条剖面南段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出龙门山构造带东北部的青川段和宁强段内的平武-青川断裂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结构特征,平武青川断裂带在青川段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在宁强段不再表现为电性梯度带,而是完整的高电阻块体.汶川强余震向东北发展止于青川青木川附近,与平武青川断裂带延伸深度和向北东方向的延伸长度密切相关,同时高电阻块体的宁强段对汶川强余震东北发展起到了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 大地电磁 深部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