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爱》与《绿洲》:边缘人爱情电影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晓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00-102,共3页
顾长卫与李沧东导演分别来自中国和韩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经历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同属东方文化的基因又必然体现在他们作品的共性之中。鉴于他们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主题相似性,激发了笔者对其二人的电影比较研究... 顾长卫与李沧东导演分别来自中国和韩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经历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同属东方文化的基因又必然体现在他们作品的共性之中。鉴于他们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主题相似性,激发了笔者对其二人的电影比较研究。本文选择顾长卫导演的《最爱》与李沧东导演的《绿洲》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分别从他们电影作品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长卫 李沧东 比较电影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杨晓林新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
2
作者 贺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39,114,共2页
新生代电影是目前中国电影理论界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杨晓林新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以比较电影理论为经,以导演及其作品为纬,首次自觉构建“比较电影研究”的学科概念,并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 新生代电影是目前中国电影理论界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杨晓林新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以比较电影理论为经,以导演及其作品为纬,首次自觉构建“比较电影研究”的学科概念,并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结合、整体把握与个体突出并重,实现建立“比较电影研究”理论体系的可贵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电影 比较电影理论 杨晓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结构视野下的比较电影学及其可能——以作家与电影作者的比较为例
3
作者 刘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在学科细化和深入化的背景下,比较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艺术研究发展中的框架意义和工具作用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比较电影学的建立成为电影学界关注的重要热点。比较电影学的研究主体是电影,但其比较的客体却不应仅限于不同民族国别、语... 在学科细化和深入化的背景下,比较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艺术研究发展中的框架意义和工具作用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比较电影学的建立成为电影学界关注的重要热点。比较电影学的研究主体是电影,但其比较的客体却不应仅限于不同民族国别、语言文化的电影之间的对比研究,同时也可以将对比研究的客体拓展至跨学科的其他艺术门类,如与电影具有高度亲缘性的小说、戏剧、美术作品等。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尝试以作家及其作品为例,探索进一步拓展比较电影学发展边界的可能性,提炼感觉结构作为比较资源的可能性,试图打开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固有思路,以理论旅行的方式,从旧有的研究对象中激活感觉结构、情动、感性分配、晚期风格等理论的互动与融合,思考比较电影学主客体关系间的新动能,为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框架及研究内容打开更加多元的阐释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比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电影 作家 情动 感觉结构 感性分配 张爱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电影学的建构意义、研究原则及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丁亚平 闫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3,共11页
为研究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应合日益频繁的中外电影交流,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要求,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建构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电影学应向已发展成熟的比较文学学科汲取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研究的... 为研究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应合日益频繁的中外电影交流,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要求,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建构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电影学应向已发展成熟的比较文学学科汲取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研究的本体特色。基于宏观系统、目标与原则,文章从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定义、建构意义、研究原则与研究路径等方面着手,详细论证比较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电影 电影 主体间性 宏观系统 数字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电影——比较电影学科建构刍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晓林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比较电影研究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学科定义和研究范围可参照比较文学得到界定。将比较文学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贯穿到比较电影研究中,可以形成一些同比较文学相似的研究领域。在比较电影研究实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比较电影 学科界定 研究领域 注意的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忽略的“电影性”语言之美--《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与课文比较
6
作者 卢美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48,共4页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极具艺术表现力,这一点与作者让.乔诺身兼电影编剧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有一定关系。在小说原文中,他娴熟地运用了镋头的对列穿插、化入化出、长焦与特写等蒙太奇电影技巧,成就了小说中的“电影性”语言。通过比较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极具艺术表现力,这一点与作者让.乔诺身兼电影编剧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有一定关系。在小说原文中,他娴熟地运用了镋头的对列穿插、化入化出、长焦与特写等蒙太奇电影技巧,成就了小说中的“电影性”语言。通过比较阅读原文与课文,剖析原文中的“电影性”语言探索文字媒介的动态视觉艺术效果,能丰富学生阅读和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阅读“电影性”语言 动态视觉艺术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电影学视域下中日生态动画观及叙事美学探赜--以《罗小黑战记》与“吉卜力”动画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晓林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1,79,共9页
《罗小黑战记》攀蟾折桂,堪称中国生态动画云程发轫之作,但从比较电影学视域来看,与“吉卜力”生态动画相比仍有不足:因地理条件有异,工业化进程不同,故生态观也有不同。吉卜力动画始终秉持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罗小黑战记》... 《罗小黑战记》攀蟾折桂,堪称中国生态动画云程发轫之作,但从比较电影学视域来看,与“吉卜力”生态动画相比仍有不足:因地理条件有异,工业化进程不同,故生态观也有不同。吉卜力动画始终秉持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罗小黑战记》表达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受不同的生态观制衡,吉卜力的“动物本体”形象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而《罗小黑战记》的“人化动物”形象,将人类的思想和意图加之于动物;吉卜力以“动物本位”的视角批判和审视人类的行为,《罗小黑战记》从“人类本位”的视角表达的依然是人类的感情倾向和现实社会的诉求;吉卜力以田园式神话空间为主体来关照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罗小黑战记》则偏向以科幻空间为主体,表现人类征服自然、驱遣自然的盲目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电影 生态叙事 《罗小黑战记》 “吉卜力”动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哪种电影,谁的理论?——比较电影学与电影理论的迷踪
8
作者 谢建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62,共12页
艺术作品的美学自主性生成于复制、挪用和循环的过程中,这导致任何一部影片的关联作品清单都难以穷尽。电影理论企图通过概念创造进行风格提纯,以确认影片的个性和原创身份。但由于理论本身的社交性质和折中色彩,概念的共存、流动和滥... 艺术作品的美学自主性生成于复制、挪用和循环的过程中,这导致任何一部影片的关联作品清单都难以穷尽。电影理论企图通过概念创造进行风格提纯,以确认影片的个性和原创身份。但由于理论本身的社交性质和折中色彩,概念的共存、流动和滥用现象十分普遍。在理论和历史的夹缝里,概念成了一个空洞的幽灵。在破译电影理论身份的世界难题中,比较电影学可以成为一种基本策略。无论顺序比较主义还是语境比较主义,比较电影研究的目的都不是将肤浅的异同比较作为理论原创身份的注释,而是以知识生产的语言竞争和符号转换为思维,重视理论旅行中的本源差异,尝试在一个开放性视野中找到不同电影理论的思想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电影 民族电影理论 顺序比较主义 语境比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9
作者 潘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1920—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尼伯龙根》《大都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公映。前者融神怪与史诗为一体,受大众热捧;后者的科幻类型与未来主题,更受智识阶层的青睐。这股电影风潮,也引发... 1920—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尼伯龙根》《大都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公映。前者融神怪与史诗为一体,受大众热捧;后者的科幻类型与未来主题,更受智识阶层的青睐。这股电影风潮,也引发了中国文艺批评者对电影本体的思考:田汉为表现派冷峻而怪幻的抽象之美所折服;刘呐鸥则更看重这些电影作者的光影探索对确立电影艺术独立地位的重要价值。当然,这些风格鲜明的表现主义作品,也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费穆、吴永刚等业界精英在《联华交响曲之春闺断梦》《浪淘沙》等片中化用了其最具风格化的光影布景及先锋意蕴。当时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形式及意义建构的不同预期,以及深蕴于中国本土观众及创作者内心的“影戏”传统、“中和之美”等文化图式最终决定了其在中国虽有萌芽却终未汇为潮流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30年代中国电影 比较电影 光影 布景 跨文化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郑培民》和《暖秋》和谐映衬
10
作者 郜成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67-67,78,共2页
新时期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电影《郑培民》和《暖秋》,从两个不同侧面、正反两个不同人物,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榜样和警示教育,不光是两部好电影,同时又是两本好教材,值得永远品读的两本好书。
关键词 教育意义 电影比较 和谐映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身巴黎大街上的实拍:好莱坞与新浪潮
11
作者 蔡文晟(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9,共7页
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以场面调度为电影之真的终极圭臬的“新浪潮五虎将”的积极介入,“就地取材”,最终也只能流于最片面意义的写实主义,并至多引来批评家的阵阵奚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是引领日后新浪潮的那几个年轻影评人,才让好莱坞到巴黎大街上实拍这件事具备了绝对意义上的创造性,不仅先行催生出法国本地影坛的突变,继又受惠于此:外部环境之变虽能左右影史走势,但唯有一种迷影式的目光,该历史才得以无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 新浪潮 巴黎 实拍 迷影 比较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