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下中国电影的改编问题与文化竞争力——兼及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林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164,共8页
改编不仅是一种最能体现文学与其他艺术关联互动的创作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思想文化艺术等综合实力的文本。现实表明,当下中国电影改编虽然数量众多,但实际上与文学的关系是疏远的,更多的是从产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角度,处理与文学等其他... 改编不仅是一种最能体现文学与其他艺术关联互动的创作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思想文化艺术等综合实力的文本。现实表明,当下中国电影改编虽然数量众多,但实际上与文学的关系是疏远的,更多的是从产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角度,处理与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关系。这意味电影一方面难以从自身的角度,深入"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提炼属于自身媒介的内容观点,另一方面,也拒绝了文学在叙事与思想上的支持,陷入自我中心但同时也是自我孤立的困境。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缺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电影与文学 思想 逻辑 文化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潘先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4-46,共3页
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参照。中外电影史上,根据文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 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参照。中外电影史上,根据文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中国电影在内蕴深度与哲学思维的本质上开掘不够,过多地表现在浅层的政治叙事,缺乏深层的哲理意蕴,关键是导演的文化、文学及哲学内涵的肤浅,对名利与浮华的过分追求。因此,加强电影文学元素的学习和表现,也是导演自我文化提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电影 电影与文学 内蕴与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新时期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坚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4-6,共3页
新时期开始,电影与文学总是相互支撑共同完成文艺的社会审美功能。新时期电影追随文学思潮即时回应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一旦文学在思想文化领域有新的发现,电影的改编就会紧随其后,用影像演绎原著精神。从初期的伤痕文学带来... 新时期开始,电影与文学总是相互支撑共同完成文艺的社会审美功能。新时期电影追随文学思潮即时回应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一旦文学在思想文化领域有新的发现,电影的改编就会紧随其后,用影像演绎原著精神。从初期的伤痕文学带来的伤痕电影,到反思文学带来的反思电影,再到改革文学带来的改革电影,寻根文学带来的西部电影,先锋思潮带来文学与电影的形式革命等,完成了新时期电影与文学的共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电影 电影与文学 文学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片的新转机——兼及视觉转向中电影与文学的联姻
4
作者 肖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4,共5页
在文化的视觉转向中,视觉体验变得日益重要,文学等传统艺术则被逐渐"边缘化",视觉文化开始统帅整个世界。但中国大片对视觉体验过于片面的追求,却使其很快步入了窘境。自《集结号》始,中国大片开始与文学联姻,终于迎来了新的... 在文化的视觉转向中,视觉体验变得日益重要,文学等传统艺术则被逐渐"边缘化",视觉文化开始统帅整个世界。但中国大片对视觉体验过于片面的追求,却使其很快步入了窘境。自《集结号》始,中国大片开始与文学联姻,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许多大制作电影在充分融合各种先进技术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加成熟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转向 中国大片 电影与文学联姻 转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捷克新浪潮电影与文学文本关联阐释
5
作者 李懿 李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6-11,共6页
1895年,电影技术在法国诞生。半个世纪之后,同样在法国,《四百击》《筋疲力尽》《最后一班地铁》《欧洲特快》等一批与传统银幕创作理念相去甚远的影片,在1958-1962年短短五年间集中呈现。这场银幕创新运动生成于法国,并由此逐渐推及延... 1895年,电影技术在法国诞生。半个世纪之后,同样在法国,《四百击》《筋疲力尽》《最后一班地铁》《欧洲特快》等一批与传统银幕创作理念相去甚远的影片,在1958-1962年短短五年间集中呈现。这场银幕创新运动生成于法国,并由此逐渐推及延伸,掀起了一场“新浪潮电影”银幕创新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潮电影 电影与文学 运动生成 创作理念 银幕 《最后一班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与文学——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跨界对话沙龙实录
6
作者 戴锦华 冉平 +3 位作者 梁鸿 张越 陈昕(整理) 薄诗文(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4-29,共6页
跨界对话沙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创,其中"电影与文学"跨界对话沙龙由张越女士主持,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国家一级编剧冉平与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讨论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张越:最早的电影是卢米... 跨界对话沙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创,其中"电影与文学"跨界对话沙龙由张越女士主持,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国家一级编剧冉平与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讨论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张越:最早的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1895)、《火车进站》(1895),只是短暂地展现一个场景,其中没有故事,也没有人物塑造,所以电影的发端似乎不需要文学,但文学的加入使电影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米埃尔兄弟 北京国际电影 戴锦华 电影与文学 大学生电影 跨界 中国人民大学 张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到电影:关于改编观念、理论、模式及方法等的思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万传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改编可以说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它呈现出如下特征:电影改编的地位及重要性达到历史性新高,在某种意义上,只有20世纪20年代堪与之媲美;电影改编的种类及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元;电影改编的观念及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改编可以说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它呈现出如下特征:电影改编的地位及重要性达到历史性新高,在某种意义上,只有20世纪20年代堪与之媲美;电影改编的种类及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元;电影改编的观念及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电影界一度被奉为圭臬的“忠实论”改编观念被颠覆;中国电影改编正在由“改编创作”向“改编生产”转向;改编的形态正由“静态化”走向“动态化”……如此等等,都引发人们对于电影改编的几大核心问题——改编观念、改编理论、改编模式及方法、电影与文学之关系等——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并借以对未来中国电影改编进行某种前瞻性预设与历史性延展。总体来说,电影改编观念“去原著化”明显;改编理论以重返“戏剧式”姿态走向类型融合;改编模式及方式愈益灵活自由;电影与文学之关系则重归叙事之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改编观念 改编理论 改编模式及方法 电影与文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反思与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46,共15页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艺术质量和美学品位颇高的优秀影片,既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也让更多的域外观众了解和领略了中国电影的美学风貌。虽然当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在生态环境及创作、产业和市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年新电影运动所体现的艺术创新精神,以及电影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近现代历史的关注与批判精神等,仍然值得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因此,重新回顾、反思这一艺术创新运动,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无论是对推动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还是对重写中国电影发展史,都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运动 电影创作 艺术创新 电影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追寻主题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蔡圣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60,共3页
美国当代电影《蝎子王》、《西雅图不眠夜》和《小公主》的内容、形式到题材甚至电影的观众对象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从叙事结构方面分析,它们都应属于追寻主题的影片。本文试以这三部影片为例,分析电影与文学的叙事结构的统一性和共同性。
关键词 电影与文学 叙事结构 追寻主题 典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中的文学性探析——评《影视文学批评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I0005-I0005,共1页
影视中的文学性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从电影诞生之初,就有人试图探索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二者的互动与转化。然而,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影视市场的繁荣,影视中的文学性似乎逐渐被忽视或淡化,人们将更多的关... 影视中的文学性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从电影诞生之初,就有人试图探索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二者的互动与转化。然而,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影视市场的繁荣,影视中的文学性似乎逐渐被忽视或淡化,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商业价值、娱乐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学 文学 电影与文学 娱乐效果 商业价值 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经典歌剧之电影叙事功能探赜
11
作者 杨照民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罗万象,音乐在其中具有宣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从时空角度而言,电影与文学、音乐相较,属于空间结构的艺术,通过蒙太奇的空间组接在时间维度获得延展。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融入电影则弥合了空间组接的间隙,在一种情感...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罗万象,音乐在其中具有宣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从时空角度而言,电影与文学、音乐相较,属于空间结构的艺术,通过蒙太奇的空间组接在时间维度获得延展。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融入电影则弥合了空间组接的间隙,在一种情感时间的延宕中协同电影完成无缝剪辑。苏联电影理论家列别捷夫于《电影艺术论文集》中指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觉得银幕是哑巴的感觉,它以本身形象所具有的较高感染力,使电影场面列入艺术现象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家 蒙太奇 电影叙事 经典歌剧 无缝剪辑 电影与文学 列别捷夫 电影场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形象嬗变:从历史文本的真实性到影视表达的多元化
12
作者 李改婷 娄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59,共4页
在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相互裹挟的今天,历史真实与影视表达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复杂关系。在跨文化的视野之下,文本可作为“互文”加以观察,观看即是重读,改编即是重写。甚至可以试图将改编视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从而为重新审视改... 在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相互裹挟的今天,历史真实与影视表达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复杂关系。在跨文化的视野之下,文本可作为“互文”加以观察,观看即是重读,改编即是重写。甚至可以试图将改编视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从而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中国,乾隆皇帝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影视与文学作品中历时数十年不衰的清宫戏,更以乾隆皇帝为题材,演绎层出不穷的足以供人们茶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本 文学批评 后现代文化 清宫戏 乾隆皇帝 视觉文化 电影与文学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域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创作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加玮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5-49,共5页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它所关注的重点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者,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在研究文学史时发现读者对于建构“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它所关注的重点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者,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在研究文学史时发现读者对于建构“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即从作者与公众相联系的方面思考时,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1]。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其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和需要,而文学消费又制约文学生产的规模和动力。电影与文学一样,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生产与消费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消费 文艺理论家 接受美学理论 宇宙探索 精神产物 接受美学视域 消费主体 电影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