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薛丹丹(综述) 万兵(综述) +1 位作者 徐敬星(综述) 李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主要对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PCAT在评估斑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华 阎雄 +5 位作者 吴忠均 孔宪炳 沈艾 张洪宾 唐晓琼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行CTA检查(CTA组)与未行CTA检查行LS(对照组)的两组病例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8±14.09)min和(215.00±22.01)min,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65.78±88.42)ml和(262.78±80.70)ml,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46±1.48)d和(10.14±1.51)d,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组术前能掌握脾脏血管的解剖及其与胰腺的关系,指导术中精细解剖脾脏血管,采用Hem-O-lok结扎、超声刀离断脾蒂血管,免用Endo-GIA,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本研究认为CTA检查对ITP需行LS治疗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级脾蒂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大鹏 霍晓川 +3 位作者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91-1098,共8页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死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丹萍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77-685,共9页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侧支循环 血管通透性 血栓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影像学检查绿色通道与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9
作者 薛静 高培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83-86,共4页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脑血管病是十分严重的急性事件,积极、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可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中影像学检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脑血管病是十分严重的急性事件,积极、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可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中影像学检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神经放射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顾卫彬 高培毅 +1 位作者 薛静 刘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脑血管图像,同时期同机器常规扫描模式所得脑动脉重建检查100例,脑静脉三维重建检查25例,脑血流灌注检查80例分别建立数据库。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图像中,随机抽取脑灌注图像20例,44例非烟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脑动脉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像、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各20例,从17例进行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中随机抽取15例,与随机抽取相同例数的常规扫描模式下同类型图像,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比较。结果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所得脑灌注图像及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模式差异无显著性,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和常规扫描模式两组脑灌注图像得分分别为4.00(3.00,4.00)vs 4.00(3.00,4.00),P=0.477,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得分分别为5.00(4.00,5.00)vs 4.00(4.00,5.00),P=0.119。脑动脉薄层MIP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模式,其评分分别为4.00(4.00,5.00)vs 4.00(4.00,4.00),P=0.016。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扫描模式,评分分别为3.00(3.00,4.00)vs 4.00(4.00,5.00),P<0.001。结论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能够有效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容积螺旋穿梭扫描 全脑灌注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创成像技术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宋嘉敏 李瑞 +2 位作者 雷丰 唐阳阳 郭顺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8-223,共6页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作为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炎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参与介导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无创成像技术量化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体积等参数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风险评估...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作为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炎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参与介导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无创成像技术量化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体积等参数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风险评估及疗效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将系统地综述基于多模态无创成像技术评估心外膜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现况,以期在临床实践中为无创成像技术评估EAT提供参考,实现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罗曦 廖福顺 +5 位作者 黄肖雅 文灿平 彭守用 吴子晨 尧红艳 王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因此术前无创且高效地预测MV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联合临床及传统影像学构建综合MVI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精确评估风险并帮助医生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ultrasound,US)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H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引起读者对HCC尤其是早期HCC的认识及重视,为影像医师和临床医生对HCC患者的准确评估、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有益指导,也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比较视角,以帮助更多患者从临床诊疗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前与术后脑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兴利 薛静 +2 位作者 高培毅 王昊 张亚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8-611,共4页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重建术并非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手术时机取决于脑血管储备,只有当脑血管储备降低时才提倡积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灌注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在心血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美慧 吴延庆 +1 位作者 徐劲松 龚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53-1355,共3页
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继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诊断技术之后又一新型医学技术。其分辨率为10μm,较IVUS分辨率提高20倍。
关键词 光学相干成像 临床应用 血管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血管内超声 医学技术 诊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超低管电压在体重指数≤30 kg/m^(2)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紫珺 尹伟 +3 位作者 胡信心 李佳余 陆建平 王敏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 kV组(采用70 kV管电压及低造影剂用量和流速)和120 kV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及常规造影剂用量和流速)。两组均采用混合迭代算法重建图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重、BMI、心率、造影剂用量及造影剂流速等,评估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并分析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及流速均低于120 kV组[(27.15±3.70)mL vs(48.92±5.08)mL、(2.71±0.37)mL/s vs(4.50±0.35)mL/s,P均<0.001]。两组患者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冠状动脉平均CT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而70 kV组的图像噪声高于120 kV组[(31.50±5.74)HU vs(28.26±5.17)HU,P=0.037]。共770个冠状动脉节段纳入主观评估,2名观察者之间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2);70 kV组与120 kV组冠状动脉平均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7±0.38)分vs(1.21±0.43)分、100.00%(384/384)vs 98.96%(382/386),P均>0.05]。7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与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120 kV组[(0.80±0.16)mSv vs(3.13±0.67)mSv、(4.51±0.98)mGy vs(17.36±3.19)mGy、(57.32±11.32)mGy·cm vs(223.61±47.64)mGy·cm,P均<0.001]。结论在320排CT上采用70 kV管电压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是可行的,在亚毫希沃特条件下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且较常规扫描方案降低了碘造影剂用量和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宽体探测器 造影剂 低管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A和HR-MRI血管壁成像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韶雅 王一峰 +4 位作者 徐曼曼 张鑫 周飞 李敬伟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影像科同时完成CTA和HR-MRI检查并确诊为VBD的25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CTA和HR-MRI在VB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基底动脉脑桥处直径、最大直径及长度的测量上,CTA和HR-MR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913,P<0.001;ICC=0.951,P<0.001;ICC=0.929,P<0.001];但是,在偏移度测量上,CTA和HR-MRI的一致性强度为较强[加权Kappa系数=0.77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6~0.941,P<0.001]。通过HR-MRI可准确测得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左侧(32.02±6.29)mm,右侧(36.66±6.76)mm。HR-MRI检出5例合并基底动脉斑块的患者及2名合并椎动脉夹层的患者。结论 HR-MRI和CTA在VBD的诊断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HR-MRI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研究VBD病变血管壁特点、检查有无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及鉴别疾病病因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血管CT成像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运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其 刘琼 徐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1-1374,共4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以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而形成的顽固性低氧血症的疾病。肺CT在ARDS的诊断和评估中起重要作用,而肺CT血管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以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而形成的顽固性低氧血症的疾病。肺CT在ARDS的诊断和评估中起重要作用,而肺CT血管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诊治中起主要作用,对于ARDS中肺部灌注、肺血管改变关注相对较少。本综述通过对肺部CT血管成像在各疾病中的运用状况,肺血管CT成像研究最新进展,结合ARDS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简述肺血管CT成像在ARDS的运用现状及应用影像学改变评估ARDS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预测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佳美 孙柳 +1 位作者 李晓萌 殷小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227,234,共5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定量特征,客观提供肿瘤内异质性和癌症表型信息,其在术前预测ICC MVI中的重要价值已被证实,但ICC MVI预测模型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影像组学特征、独立预测因子等关键问题仍不明确,瘤周影像组学的研究也尚欠缺。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及超声(ultrasound,US)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术前预测I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促进临床ICC MVI的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MR成像的临床应用述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臣 孙洪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4,26,共9页
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T/MR)成像系统融合了PET成像的高精确度和数据定量特性,以及MR成像的优质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功能序列成像特性,使其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 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T/MR)成像系统融合了PET成像的高精确度和数据定量特性,以及MR成像的优质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功能序列成像特性,使其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确认一体化PET/MR成像的临床价值,探讨其临床适应证,明确PET/MR成像在临床上的定位,寻找其最适宜的发展环境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PET/MR成像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突出了相较于正电子发射断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成像,PET/MR成像系统在疾病诊断、病情进展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优势及限制。并对一体化PET/MR成像系统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总之,本述评旨在为临床及放射科医生提供PET/MR成像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实证依据,以释放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管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 分期 疗效评估 预后 电子发射断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肿瘤多模态影像学诊断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臣 孙洪赞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共4页
妇科肿瘤,如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其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成像设备为诊断提供了丰富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妇科肿瘤,如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其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成像设备为诊断提供了丰富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和磁共振断层扫描(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能够清晰呈现解剖结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MR成像的功能序列则揭示了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微环境特征。在临床实践中,结构性成像与功能性成像通常相辅相成,共同支持诊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MR成像 生物医学成像 成像设备 子宫内膜癌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