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原理对Al_nP_m^-(n+m=5)团簇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郭玲 武海顺 金志浩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5-342,350,共9页
用第一原理中的B3LYP和MP2方法,在6-311G 水平上对AlnP-m(n+m=5)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几何构型优化,预测各团簇的稳定结构,从中得出各个团簇稳定构型之间的基本关系,当n>m时,团簇的稳定构型与Al-n相似,而当n<m时,团簇的稳定构型与P-... 用第一原理中的B3LYP和MP2方法,在6-311G 水平上对AlnP-m(n+m=5)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几何构型优化,预测各团簇的稳定结构,从中得出各个团簇稳定构型之间的基本关系,当n>m时,团簇的稳定构型与Al-n相似,而当n<m时,团簇的稳定构型与P-m相似。并用B3LYP/6-311G 方法计算了AlnP-m的垂直电子离能(VDE)和绝热电子离解能(ADE),同实验数据符合的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磷二元团簇 几何构型 电子离解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真空室硅化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严东海 王恩耀 +5 位作者 崔成和 梁雁 许正华 张炜 刘建宏 黄永康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5-252,共8页
GDC(He +SiH4 )是为HL 1M装置研制的一种常规壁处理技术。在He辉光等离子体条件下 ,通过气相中的电子碰撞离解、电离、离子 分子反应和在壁面上的He+ 诱导脱H2 过程 ,在清洁的真空壁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形、半透明、致密的氢化硅 (α Si... GDC(He +SiH4 )是为HL 1M装置研制的一种常规壁处理技术。在He辉光等离子体条件下 ,通过气相中的电子碰撞离解、电离、离子 分子反应和在壁面上的He+ 诱导脱H2 过程 ,在清洁的真空壁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形、半透明、致密的氢化硅 (α Si∶H)薄膜。氢化硅具有良好的H(D)捕获、H2 (D2 )释放 ,能显著地降低再循环系数 ,有效地控制杂质水平 ,大大拓宽了HL 1M装置的运行范围 ,为HL 1M装置的LHCD、ICRH、ECRH、NBI、PI和MBI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真空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化 再循环 真空壁条件 HL-1M装置 电子碰撞离解 真空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氯代苯酚在惰性和催化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机理研究
3
作者 黄彬彬 曹兴凯 李晶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选取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和对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其在惰性(玻碳,GC)及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活性及机理,探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对电化学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电子转... 选取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和对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其在惰性(玻碳,GC)及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活性及机理,探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对电化学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电子转移系数(k值)均大于0.5,表明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C-Cl键断裂过程遵循分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而在Ag和Pd电极上,单氯代苯酚的还原峰电位出现显著正移,显示出其对单氯代苯酚具有极强的电催化脱氯活性.同时,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k值远远小于0.5,表明C-Cl键的还原裂解遵循同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研究进一步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的电催化脱氯活性遵循对氯苯酚>间氯苯酚>邻氯苯酚的顺序,这主要归因于空间位阻效应,致使处于邻位的氯原子最难与电极表面结合;三种单氯代苯酚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ELUMO)的大小为: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对氯苯酚,表明其还原脱氯的难易程度遵循相反的顺序.最后,基于单氯代苯酚的分子结构特性,选取ELUMO作为结构参数,成功建立了其与电还原脱氯活性间的良好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还原脱氯 单氯代苯酚 离解电子转移机理 分子结构 线性自由能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