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3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束管中的涂屏技术
1
作者 小泽隆二 徐叙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62-169,共8页
在用PVA-发光粉泥浆技术涂制电视显象管的发光屏中PVA(AD)树脂的光反应是将发光粉粘结在底板上的关键环节。包有树脂的这些颗粒组成有最佳颗粒层数的发光屏(例如,1.4层)。在发光颗粒表面散射的紫外光只有当PVA-发光粉泥浆的pH值被调到7... 在用PVA-发光粉泥浆技术涂制电视显象管的发光屏中PVA(AD)树脂的光反应是将发光粉粘结在底板上的关键环节。包有树脂的这些颗粒组成有最佳颗粒层数的发光屏(例如,1.4层)。在发光颗粒表面散射的紫外光只有当PVA-发光粉泥浆的pH值被调到7附近时才可能到达发光颗粒层的底面。在底板上被散射紫外光的强度决定于颗粒的光学不均匀性,而这个不规则性对球形颗粒是最大。紫外光的强度及其光程断面和高质量的发光粉是制备优良发光屏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管 涂屏技术 发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电子束管内偏转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2
作者 石荣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5,共10页
简析了当前显示器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开发电子束管内偏转系统(简称内偏),就其结构、尺寸及能耗等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结合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内偏模型的结构、试验数据,定性分析了内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寻求解决高压绝缘材料... 简析了当前显示器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开发电子束管内偏转系统(简称内偏),就其结构、尺寸及能耗等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结合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内偏模型的结构、试验数据,定性分析了内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寻求解决高压绝缘材料、真空磁性材料、畸变、偏转线性、偏转散焦等方面所存在问题的突破点,提出了改进内偏转系统的一些具体方案,并就内偏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偏 铁氧体磁芯 软铁管 电子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中间层对铜/钢电子束焊接头组织与界面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赵健 石磊 +4 位作者 陆煜 崔烺 谢会起 吕竹文 王英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针对铜/钢异种金属电子束焊接界面反应复杂、易产生渗透裂纹等问题,引入冷喷涂Ni中间层梯度过渡理念,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缝特征区及两侧界面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及元素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区存在凝固裂纹,热影响区未见渗... 针对铜/钢异种金属电子束焊接界面反应复杂、易产生渗透裂纹等问题,引入冷喷涂Ni中间层梯度过渡理念,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缝特征区及两侧界面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及元素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区存在凝固裂纹,热影响区未见渗透裂纹,说明冷喷涂Ni中间层起到阻隔熔池中Cu/Fe元素互扩散的作用。随着焊接热输入的逐渐降低,焊缝区上部组织的生长趋势由胞状晶逐渐向粗大柱状枝晶转变;焊缝区下部观察到垂直于熔池底部生长的树枝晶显著增加,枝晶附近发现大量(Cu,Ni)基等轴枝晶聚积。钢侧与焊缝界面的组织生长规律由无成分过冷时的平面晶→胞状树枝晶→焊缝中心位置附近的等轴晶,焊缝两侧界面均存在成分连续变化的熔合过渡区,该区域可有效解决结合界面的失效问题。焊缝区平均显微硬度约为141.8HV_(0.3),硬度较高的区域为富铁相析出物,硬度较低的区域为富铜相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 冷喷涂中间层 显微组织 元素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5钛合金激光与电子束焊接组织及性能对比研究
4
作者 雷小伟 廖志谦 +7 位作者 吕逸帆 高福洋 刘希林 吴浩然 李渤渤 马照伟 郝健 袁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158,共6页
采用10 mm厚TA5钛合金,进行大功率光纤激光“匙孔”焊接及高压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和电子束焊接均可得到成型优良的“匙孔”接头,电子束焊接线能量密度更高。两种工艺均可实现焊缝正面光滑成型,但焊缝背部成型激光焊接更... 采用10 mm厚TA5钛合金,进行大功率光纤激光“匙孔”焊接及高压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和电子束焊接均可得到成型优良的“匙孔”接头,电子束焊接线能量密度更高。两种工艺均可实现焊缝正面光滑成型,但焊缝背部成型激光焊接更优。两种工艺均实现了深宽比>2∶1的高能束形貌焊缝截面,电子束深宽比更大。激光焊焊缝区形貌为典型的“束腰”形,而电子束焊缝区为典型的“I”形貌。通过ABAQUS仿真,印证了两种焊接方法焊缝截面形态的差异。两种焊缝区柱状晶区明显,各原始β柱状晶区为典型的的竞争生长模式,焊缝区主要为典型α型钛合金焊缝形貌,即锯齿状α混合点状β。两种工艺焊接焊缝的射线检测和渗透检测均满足无损检测标准要求。激光焊接和电子束焊接头强度分别达到800、700 MPa以上,两种工艺弯曲测试能够满足标准。硬度检测显示,焊缝区硬度略有升高,但完全能够满足钛合金焊接接头硬度变化范围的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5钛合金 激光焊接 电子束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22Al-25Nb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演变和高温拉伸性能
5
作者 王世清 张一 +4 位作者 温国栋 张强 亓钧雷 高旺 强伟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4,54,共9页
为了研究Ti-22Al-25Nb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演变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使用5 mm厚Ti-22Al-25Nb合金平板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电子束流对焊接接头表面成形和宏观形貌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 为了研究Ti-22Al-25Nb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演变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使用5 mm厚Ti-22Al-25Nb合金平板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电子束流对焊接接头表面成形和宏观形貌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观察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及物相;同时,通过试验与模拟的焊缝形貌对比,验证模拟的准确性,并结合热循环曲线和相图分析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及相变过程.结果表明,电子束流为10 mA时,获得晶粒尺寸较小、成形良好的焊接接头.在焊接热循环的作用下,焊缝和近热影响区的冷却速度极快,主要由B2相组成,在远热影响区发生了O(α_(2))相向B2相转变.焊接接头的高温拉伸强度约为639 MPa,断后伸长率约为2.5%,均低于母材的拉伸性能,焊接接头的断口形貌由解理台阶和河流状花样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2AL-25NB合金 电子束 热循环曲线 显微组织 高温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改性对Ti6Al4V合金电子束接头耐蚀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晓波 俞臻 +7 位作者 胡永辉 吴鹏 梅锦辉 蔡智会 许建平 马英鹤 郑文健 杨建国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目的提高Ti6Al4V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子束焊接方法水平对接获得接头。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接头进行陶瓷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和浸泡腐蚀测试,分别评价未覆膜... 目的提高Ti6Al4V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耐蚀性能。方法采用电子束焊接方法水平对接获得接头。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接头进行陶瓷化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腐蚀测试和浸泡腐蚀测试,分别评价未覆膜接头及覆膜接头涂层的组织、结构和耐蚀性能。结果与母材相比,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发生较大变化,由初生α相与晶间β相混合相转变为针状α'马氏体集束,在晶界周围呈羽毛状分布。对接头与母材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后,接头与母材区域表面特征相似,熔融状凸起较多且分布大小不均匀的微孔。然而,接头涂层孔径与孔隙率较小。与母材涂层相比,接头涂层厚度、完整性和连续性较低。接头涂层与母材涂层的主要组成均为金红石(Rutile)TiO_(2)相和锐钛矿(Anatase)TiO_(2)相。虽然与含涂层母材相比,含涂层接头耐蚀性较低,但其与不含涂层接头相比,自腐蚀电位(E_(corr))提升290mV,自腐蚀电流密度(J_(corr))降低1个数量级,且在2mol/LHCl溶液中浸泡腐蚀速率大幅降低。结论微弧氧化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接头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电子束焊接 微弧氧化 耐蚀性 微观结构 腐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次数对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AZ31B镁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陈军 尚振宇 +2 位作者 李伟 郝胜智 王轶农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AZ31B镁合金,研究了不同脉冲次数(3,5,7次)下合金的表面形貌、物相组成、晶粒尺寸、硬度和耐磨性能,并与未辐照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未改变合金的物相组成,但使得原晶界处分布的Mg17Al12第... 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AZ31B镁合金,研究了不同脉冲次数(3,5,7次)下合金的表面形貌、物相组成、晶粒尺寸、硬度和耐磨性能,并与未辐照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未改变合金的物相组成,但使得原晶界处分布的Mg17Al12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辐照后合金表面产生熔坑,表面粗糙度增大,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熔坑的数量减少、尺寸增大,合金表面粗糙度降低;3次、5次脉冲辐照后合金表面无明显缺陷,而7次脉冲辐照后表面存在少量微裂纹;辐照后合金表面存在大量孪晶,晶粒尺寸明显减小,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晶粒尺寸略微减小,7次脉冲辐照后的合金中存在大尺寸晶粒和孪晶,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匀;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合金表面平均硬度升高,7次脉冲辐照后的平均硬度与未辐照合金相比提高约29%,但硬度均匀性较差;与未辐照合金相比,3次、5次脉冲辐照后的磨损体积较小,而7次脉冲辐照后的磨损体积较大,5次脉冲辐照后的磨损体积最小,合金的耐磨性能最好。5次脉冲辐照后合金的综合性能最好,与未辐照合金相比,其平均晶粒尺寸减小约32%,平均硬度提高约23%,磨损体积减少约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电子束 脉冲次数 AZ31B镁合金 熔坑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子束工艺参数对42CrMo钢表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荣 徐嘉宏 +1 位作者 魏德强 王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109,115,共6页
采用多道电子束重复扫描的方法对42CrMo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基于扫描电子束工艺参数对42CrMo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优化了扫描电子束工艺方案并得到了优化后其表面粗糙度、截面显微硬度和改性层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扫描... 采用多道电子束重复扫描的方法对42CrMo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基于扫描电子束工艺参数对42CrMo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优化了扫描电子束工艺方案并得到了优化后其表面粗糙度、截面显微硬度和改性层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扫描环直径10 mm,扫描次数3次,束流大小8 m A,扫描速度4 mm/s的优化方案处理后,熔融区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热影响区组织为马氏体、渗碳体以及铁素体;42CrMo钢的表面粗糙度值从3.200μm降至0.5431μm,相较于未处理的样品表面粗糙度值降低83%;样品表面显微硬度可达855.1 HV,是基体硬度(321.2 HV)的2.7倍,随着截面深度的增加,截面显微硬度在细晶粒热影响区达到第二个峰值841.5 HV,而后硬度逐渐降低,直至降至基体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子束 重复扫描次数 显微组织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石墨/硬质合金自润滑涂层性能
9
作者 张悦 郑钰 +2 位作者 何星池 陈飞 董福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粉末为硬质相,以过渡族金属(Co、Fe、Ni)粉末为烧结黏结相,经高温烧结制备而成的合金。硬质合金因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性和良好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刀具... 【目的】硬质合金是一种以微米级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粉末为硬质相,以过渡族金属(Co、Fe、Ni)粉末为烧结黏结相,经高温烧结制备而成的合金。硬质合金因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性和良好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刀具材料等工业领域,被称为“工业牙齿”。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核工程、新能源、先进医疗装备、环保节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对高性能高稳定性刀具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用涂层镀膜等表面处理方法将固体润滑剂涂覆在刀具表面,或将固体润滑剂作为添加剂加入刀具材料基体,利用固体润滑剂高温稳定的优点,在服役刀具表面形成连续的固态润滑层,有利于刀具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方法】以WC-Co硬质合金粉末(粒径15~45μm)为耐磨组元,以石墨粉末(粒径80~200μm)为固体润滑剂,通过球磨法制备球形复合粉末,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将复合粉末沉积为石墨/WC-Co涂层,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能量密度27 keV、脉冲间隔15 s)进行辐照处理,辐照次数为1、10、20和30。对处理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观察。【结果】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重熔涂层表面致密平整,改性层厚度可达294μm,表面硬度最高可达800 HV,平均摩擦系数最低可降至0.10。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后涂层表面生成纳米尺寸的WC相、Co_(3)W_(9)C_(4)相和类金刚石结构,使涂层表面显微硬度大幅提高;电子束使涂层表面大块石墨溶解后重新析出,生成椭球状石墨,同时石墨在电子束作用下分离成石墨烯片层,均匀覆盖在涂层表面,有效降低了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部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结构,有效提升了涂层的表面硬度。【结论】采用热喷涂沉积和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的两步技术,制备了表面均匀、致密细小的WC-Co合金,诱导了球状石墨、石墨烯和金刚石共同组成复合碳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硬度并降低表面的摩擦系数。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自润滑涂层为高端装备制造刀具行业提供了一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电子束 石墨/硬质合金涂层 石墨烯 金刚石 耐磨性能 显微组织 相组成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定性定量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田齐聪 于敏 +4 位作者 刘守国 焦连庆 时晓宇 姜先慧 张凤清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7,I0002,共12页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质量的影响,采用不同辐照吸收剂量(2、4、6、8、10、12、14、16、18 kGy)处理黄芪样品,测定其微生物水平、多种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细胞存活率,比较灭菌前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质量的影响,采用不同辐照吸收剂量(2、4、6、8、10、12、14、16、18 kGy)处理黄芪样品,测定其微生物水平、多种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细胞存活率,比较灭菌前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指纹图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吸收剂量≥10 kGy时,黄芪微生物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规定;不同吸收剂量下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含量、毛蕊异黄酮苷含量、刺芒柄花素含量、芒柄花苷含量、2,2-联苯基-1-苦基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3-氧代-2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1氧自由基(PTIO·)清除率、铁氰化钾还原力及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存活率较灭菌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灭菌后黄芪SERS指纹图谱、HPLC指纹图谱与未灭菌样品图谱相比,相似度均大于0.90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确认HPLC指纹图谱中13个共有峰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13个共有峰与抗氧化活性关联度均大于0.600,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含量与黄芪抗氧化活性的关联度均大于0.700。综上,吸收剂量18 kGy及以下的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质量无影响,上述4种化合物含量与黄芪抗氧化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作为其抗氧化活性的质量标志物。本研究可为电子束灭菌技术在黄芪灭菌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电子束辐照灭菌 抗氧化活性 谱效学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安全剂量的确定及质量评价
11
作者 庄新慧 于敏 +2 位作者 王君淑 焦连庆 张凤清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杀菌对丹参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4、6、8、10、12、14、16、18 kGy辐照剂量处理丹参样品,比较不同剂量下丹参微生物水平、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确定最佳安全剂量;建立丹参...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杀菌对丹参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4、6、8、10、12、14、16、18 kGy辐照剂量处理丹参样品,比较不同剂量下丹参微生物水平、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确定最佳安全剂量;建立丹参辐照前后指纹图谱,判断电子束辐照杀菌前后丹参化学成分一致性是否良好;选取6批丹参验证最佳安全辐照剂量。结果表明,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剂量达10 kGy及以上时,微生物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规定标准;在10 kGy剂量内,辐照组与对照组的8种化合物总含量、4种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差异,且10 kGy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抗氧化活性最接近。综上,确定10 kGy为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的最佳安全辐照剂量。辐照前后丹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拉曼光谱(SERS)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提示化学成分一致性良好。6批丹参经10 kGy杀菌后的微生物水平符合药典规定;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存活率经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电子束辐照杀菌技术在丹参生产中的应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电子束辐照杀菌 抗氧化活性 指纹图谱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的电子束辐照对浓香型白酒的催陈效果
12
作者 郑琦 田文慧 +4 位作者 岳玲 颜伟强 陈志军 张艳艳 孔秋莲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1,共6页
[目的]明确电子束辐照对浓香型白酒的催陈效果。[方法]通过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研究0~8 kGy电子束辐照对浓香型白酒新酒气味和滋味的影响,并以1~3年陈酒为对照,分析最优辐照剂量处理后白酒气味和滋味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后... [目的]明确电子束辐照对浓香型白酒的催陈效果。[方法]通过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研究0~8 kGy电子束辐照对浓香型白酒新酒气味和滋味的影响,并以1~3年陈酒为对照,分析最优辐照剂量处理后白酒气味和滋味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后浓香型白酒新酒在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的主成分分析(PCA)均能很好地分离,表明辐照后样品气味和滋味有较大差异,2 kGy电子束辐照为浓香型白酒新酒的最优辐照剂量。贮藏过程中辐照白酒的气味和滋味逐渐向陈酒靠近,贮藏75 d时电子舌PCA分布辐照白酒与3年陈酒重叠,表明其滋味与3年陈酒相似。[结论]电子束辐照对浓香型白酒具有催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电子束辐照 电子 电子 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孔法拉第杯的高功率密度电子束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
13
作者 李晨 秦臻 +3 位作者 向军 李天涛 何小中 夏连胜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3,共7页
电子束焊机中的电子束具有功率密度高(10^(6)~10^(8)W/cm^(2))、焦斑尺寸小(几百微米)的特点。其束流密度分布是一项重要的束流品质参数,对焊接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电子束密度测量方法(比如荧光成像法)在如此高的功率密... 电子束焊机中的电子束具有功率密度高(10^(6)~10^(8)W/cm^(2))、焦斑尺寸小(几百微米)的特点。其束流密度分布是一项重要的束流品质参数,对焊接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电子束密度测量方法(比如荧光成像法)在如此高的功率密度下无法使用。研究了一种基于水冷微孔法拉第杯与高频束流扫描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在电子束焊机偏转线圈上加高频(1~10 kHz)信号,使电子束在较大尺寸范围内扫描,从而降低电子束沉积在法拉第杯表面的功率密度,避免法拉第杯表面被烧毁。可用于真空腔体中的水冷微孔法拉第杯是经过特别设计的,通过水冷带走电子束损失在法拉第杯的表面上的热量。法拉第杯表面有一个数十微米尺寸的微孔。当电子束周期性地经过微孔时,少量电子束通过微孔会进入法拉第杯,形成电信号并经过集成在法拉第杯中的放大器放大后被采集。电子束功率密度分布可由采集到的时域内的电流信号进行重建得到。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测量电子束焊机中高功率密度电子束的密度分布,同时具有约23μm的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焊机 高功率密度电子束 束流密度测量 微孔法拉第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黑木耳粉灭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王翠坚 罗先群 +5 位作者 何达崇 董玲 蒋永强 黄雪星 李发盛 廖振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8,共8页
【目的】探究电子束辐照对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A.heimuer)粉灭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开发黑木耳粉灭菌加工新方法。【方法】以黑木耳粉为研究对象,采用0~10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考察辐照剂量为2、4、6、8、10 ... 【目的】探究电子束辐照对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A.heimuer)粉灭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开发黑木耳粉灭菌加工新方法。【方法】以黑木耳粉为研究对象,采用0~10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考察辐照剂量为2、4、6、8、10 kGy时对其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究辐照剂量为2、4、6 kGy时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营养价值、抗氧化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电子束辐照可以抑制和杀灭黑木耳粉中的微生物,菌落总数的D_(10)值为1.77 kGy。当辐照剂量为4 kGy时,黑木耳粉的粗多糖、蛋白质、药用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均最高,分别为14.80%、13.60%、6.34%、4.00%,且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营养价值显著提升(P<0.05);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P<0.05);总糖质量分数(73.4%)和感官品质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可采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对黑木耳粉进行灭菌处理,辐照剂量为4 kGy时效果最佳,抗氧化活性最强,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且不会造成品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粉 电子束辐照 灭菌 氨基酸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电子束辐照浓香型白酒后贮存1年后的品质分析
15
作者 张莉丽 陈晓明 +6 位作者 许德富 周瑞 王本盛 黄敏 陈浩 高鹏 代小雪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20-326,共7页
电子束辐照白酒能提高其品质,辐照后不同贮存时间的白酒香气和品质不同。为探究高能电子束对辐照浓香型白酒贮存1年后的品质影响,以不同辐照剂量2、4、6、8、10、12 kGy辐照后的浓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感官品评、气相色谱-... 电子束辐照白酒能提高其品质,辐照后不同贮存时间的白酒香气和品质不同。为探究高能电子束对辐照浓香型白酒贮存1年后的品质影响,以不同辐照剂量2、4、6、8、10、12 kGy辐照后的浓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感官品评、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理化指标,分析了浓香型白酒辐照前后品质和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存1年后酒样总酸增加,电导率呈显著性上升(P<0.05),黏度呈下降趋势,使得白酒入口清冽爽净,品质更佳。辐照对2,3丁二醇(内消旋)、乙缩醛、亚油酸乙酯和苯甲醛等14种组分影响较大。其中酒体经4 kGy剂量辐照后口感愈加醇厚,此时十六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明显增加,苯甲醛明显减少,这些变化有利于辐照白酒品质的提升。辐照白酒贮存1年后仍有较好的催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电子束 浓香型白酒 感官品质 辐照后贮存时间 长链脂肪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型号的石墨耐强流电子束轰击性能的研究
16
作者 程军 刘文元 +4 位作者 吴平 柯昌凤 霍艳坤 何亚姣 孙钧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6,共7页
石墨因组成元素的原子序数较低、熔点极高、导热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高及抗热冲击能力较强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相对论返波管中关键部件收集极的首选材料。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高纯石墨及其各自碳化钛涂层改性材料作为强流电子束二极管中的... 石墨因组成元素的原子序数较低、熔点极高、导热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高及抗热冲击能力较强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相对论返波管中关键部件收集极的首选材料。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高纯石墨及其各自碳化钛涂层改性材料作为强流电子束二极管中的阳极进行了耐强流电子束轰击性能考核。结果表明,4种石墨在电压为860 kV、电流为11 kA、脉宽为40 ns的电子束轰击下二极管的电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石墨4#即使电子束脉冲作用167次,电流曲线也未表现出明显异常,而其他三种石墨的电流曲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尾蚀。通过石墨表面碳化钛涂层的烧蚀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石墨的差异性,表明石墨的热导率对其抗烧蚀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石墨的热导率越高,碳化钛熔融析出再结晶程度越低,说明石墨的抗烧蚀性能越好。石墨4#具有优异的耐电子束轰击性能,在相对论返波管收集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集极 石墨 电子束轰击 碳化钛涂层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焊接S13800不锈钢与18Ni时效钢接头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17
作者 王文阳 魏永胜 +5 位作者 李剑玉 王攀锋 张海涛 唐奇 胡南红 肖成双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用电子束焊接无缺陷的S13800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与18Ni马氏体时效钢对接接头,用2种热处理制度对焊接接头进行时效强化,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接头的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测试不同热处理状态下接头的力... 用电子束焊接无缺陷的S13800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与18Ni马氏体时效钢对接接头,用2种热处理制度对焊接接头进行时效强化,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接头的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测试不同热处理状态下接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缝及母材区域显微组织以马氏体为主,焊核边缘区域主要为垂直于熔合线的胞状树枝晶组织,焊核中心为细小的等轴马氏体组织。焊后接头各区域硬度差异较小,18Ni母材区域的硬度最低,为接头薄弱区域;经时效热处理后,接头强度提升,伸长率降低。由于元素偏析及逆变奥氏体转变,焊核区域为接头的薄弱区域。480℃/4.5 h和510℃/4 h时效下,焊接接头强度系数均大于95%,510℃/4 h时效焊缝的强度及硬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马氏体时效钢 异质焊接 组织与性能 电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子的电子束辐照脱涩研究
18
作者 陈珊珊 商飞飞 +5 位作者 谢玉花 张雨樵 段振华 唐小闲 程谦伟 陆元胜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30-1941,共12页
为探究辐照后柿子理化指标和风味品质,本研究采用4种脱涩方法(真空后辐照、辐照后真空、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对柿子(Diospyros kaki Thunb.)进行处理,以未辐照组(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作为对照组,结合感官评价、质构仪、电子舌、电子鼻... 为探究辐照后柿子理化指标和风味品质,本研究采用4种脱涩方法(真空后辐照、辐照后真空、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对柿子(Diospyros kaki Thunb.)进行处理,以未辐照组(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作为对照组,结合感官评价、质构仪、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等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脱涩方法对柿子的pH值、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然而,辐照处理较未辐照组显著降低了柿子的硬度,辐照组硬度范围为760.26~786.95 g,而未辐照组硬度则为946.54~1086.88 g。电子舌分析表明,辐照脱涩后柿子的滋味较未辐照组无明显变化,而电子鼻能有效区分辐照与未辐照柿子的气味成分。利用GC-IMS从4种脱涩方法柿子中检测出34个信号峰和2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醇类、9种醛类、1种酸类、4种酮类和2种酯类。研究发现,辐照处理较未辐照组显著提升了柿子中的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同时降低了酸类、酮类和酯类成分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所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乙酸乙酯(VIP>1)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样品。综上所述,电子束辐照作为新型脱涩手段,具有较好的脱涩效果,能够有效保持柿子的外观、口感和风味品质。本研究可为优化柿子的处理方法、提升其风味品质及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 电子束辐照 电子 电子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烟叶醇化过程中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
19
作者 姚康康 李俊豪 +5 位作者 项波卡 余志扬 唐月 汪海燕 杨惠娟 杨震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8-1698,共11页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处理对烟叶醇化过程中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与云南的两种片烟样品为研究材料,分别以0、3、6和10 kGy剂量辐照处理后,在28℃、相对湿度60%条件下储藏醇化(储藏时间分别为0、3、6个月),提取烟叶蛋白并进行理...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处理对烟叶醇化过程中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与云南的两种片烟样品为研究材料,分别以0、3、6和10 kGy剂量辐照处理后,在28℃、相对湿度60%条件下储藏醇化(储藏时间分别为0、3、6个月),提取烟叶蛋白并进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烟叶蛋白理化特性具有差异,河南烟叶蛋白3、6 kGy处理组粒径、电位相对0 kGy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10 kGy蛋白粒径减小,电位绝对值升高;随着辐照剂量增加,云南烟叶蛋白粒径先增后减,电位绝对值先降后升,醇化期间,河南烟叶蛋白粒径呈增大趋势,而云南样品反之。荧光光谱显示,醇化0个月,蛋白荧光强度均随辐照剂量增加先降后增;醇化6个月,河南样品辐照组荧光强度均大于未辐照组,而云南样品荧光强度随剂量增加先增后降。红外光谱及电镜观察表明,与0个月未辐照组相比,辐照后蛋白二级结构和表观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蛋白表面疏水性和热稳定性增强。综上,电子束辐照处理引起了烟叶蛋白理化特性的差异,该差异在醇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表明电子束作用与醇化过程均影响烟叶蛋白理化特性,红外光谱未见差异则表明蛋白主要成分未受影响。本研究可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烟草工业中的应用及烟叶品质变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烟叶蛋白 醇化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王良才 王海军 +5 位作者 刘秉坤 王圆梦 康桂森 李雪虎 晋玲 周利斌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3-960,共8页
为探究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黄芪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评价了不同剂量(0、2、4、6、8、10 kGy)的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理化指标、色泽、活性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辐照组相比,4~10 kGy辐照能够有效杀灭黄芪中需氧菌、... 为探究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黄芪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评价了不同剂量(0、2、4、6、8、10 kGy)的电子束辐照灭菌对黄芪理化指标、色泽、活性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相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辐照组相比,4~10 kGy辐照能够有效杀灭黄芪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而对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总黄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辐照后,黄芪的亮度值L*值略有降低,黄蓝值b*值增加,但总色差无明显变化。与未辐照组相比,2~8 kGy辐照对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和芒柄花苷含量无显著影响,而10 kGy辐照显著降低了毛蕊异黄酮苷和芒柄花苷含量。不同剂量辐照处理的黄芪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综上,4~8 kGy是电子束辐照黄芪的适宜剂量范围,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同时保持其品质。本研究为电子束技术应用于黄芪辐照灭菌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电子束辐照 微生物 活性成分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