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vCB模型估算小麦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被引量:2
1
作者 康华靖 段世华 +1 位作者 安婷 叶子飘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77-1384,共8页
在Farquhar、von Caemermer和Berry模型(以下简称FvCB生化模型)中有2个子模型,即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核酮糖-1,5-双磷酸(RuBP)再生速率限制模型,用其可以估算C3植物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了严格验证由这2个子模型估算植物叶片... 在Farquhar、von Caemermer和Berry模型(以下简称FvCB生化模型)中有2个子模型,即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核酮糖-1,5-双磷酸(RuBP)再生速率限制模型,用其可以估算C3植物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了严格验证由这2个子模型估算植物叶片Jmax的精确度,本研究用LI-6400-40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了2%和21%O2浓度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的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和CO2的响应曲线,并用此2个模型分别拟合了21%O2浓度下小麦光合速率对CO2的响应曲线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由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得到的Jmax为254.86μmol·m^-2·s^-1,显著高于其观测值(236.37μmol·m^-2·s^-1)(P<0.05);由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拟合小麦光合速率对CO2的响应曲线得到的Jmax为260.58μmol·m^-2·s^-1,则显著低于其观测值(298.05μmol·m^-2·s^-1)(P<0.05)。此外,当胞间CO2浓度(Ci)为738.01μmol·mol-1时,小麦处于RuBP再生速率限制阶段,此时其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应的光呼吸速率分别为61.16和8.55μmol·m^-2·s^-1。在不考虑其他路径消耗光合电子的情况下,小麦在该Ci时同化这些碳至少需要光合电子流为352.24μmol·m^-2·s^-1,这与由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估算的Jmax(260.58μmol·m^-2·s^-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在估算小麦叶片Jmax上存在缺陷,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FvCB模型 碳同化 RuBP再生速率限制模型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生长季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雒宇 马莉 +4 位作者 靳川 李鑫豪 李成 贾昕 查天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2,共9页
【目的】探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光合生理在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其对各个影响因子的响应机制,对进一步了解该区植被对波动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5−9月,对典型沙生植被油蒿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进行长期原位... 【目的】探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光合生理在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其对各个影响因子的响应机制,对进一步了解该区植被对波动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5−9月,对典型沙生植被油蒿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进行长期原位连续监测,同步观测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和土壤含水量(SWC)等环境因子,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分析ET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响应。【结果】ETR与PAR、Ta、SPAD显著相关(P<0.05),ETR月均值7月份达到最大,9月份最小。ETR随光强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且在弱光条件下(PAR≤800μmol/(m^(2)·s))对光照响应强度大于强光。ETR随Ta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月(展叶期)和9月(落叶期)的高低温胁迫阈值分别为5和20℃,6−8月(成熟期)为10和25℃。ETR与SPAD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成熟期ETR的稳定性小于展叶期和落叶期。【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PAR、Ta、SPAD是影响ETR的3个主要因子。在展叶期ETR主要受SPAD的影响,成熟期主要受温度和光强的影响,落叶期主要受植物生理的影响。油蒿在不同环境因子的交替作用下均体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此外适当的升温能够促进光合电子的传递,增强植物光合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全球气候变暖下植物光合生理对环境响应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荒漠植被的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光合有效辐射 空气温度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藻类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放氧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曼 曾波 +1 位作者 张怡 韩博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7087-7091,共5页
由于直接测定藻类的光合速率耗时且不方便,研究者们常通过测定藻类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方式来间接反映其光合速率,理论上,以氧气产生来度量的总光合速率(PGross)与电子传递速率(ETR)之间应该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然而,由于温度的变化会... 由于直接测定藻类的光合速率耗时且不方便,研究者们常通过测定藻类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方式来间接反映其光合速率,理论上,以氧气产生来度量的总光合速率(PGross)与电子传递速率(ETR)之间应该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然而,由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藻类的光呼吸等耗氧的生理过程从而影响光合作用中的氧气释放,因此温度可能会对PG ross与ETR之间的线性关系产生影响。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蛋白核小球藻(Cholorella pyrenoidosa)、菱形藻(Nitzschia sp.)和水生集胞藻(Synechocystis aquetilis Sauv.)的总光合放氧速率(PGross)与电子传递速率(ETR)之间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Gross/ETR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低温条件下PGross/ETR比值较高,说明在相同的电子传递速率的情况下水的光裂解产生的氧有更多的可以释放出来;在高温条件下PGross/ETR比值相对较低,说明高温条件下可能有相对更多的水光裂解产生的氧被用于耗氧的生理过程而没有释放出来。研究表明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光合放氧与电子传递之间并不呈线性关系,这说明将ETR作为实际光合生产的评价指标时要谨慎,不能不加分析地直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电子传递速率 温度 光合放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栽培黄花蒿净光合速率对光强和CO_2浓度的响应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满莲 韦霄 +3 位作者 蒋运生 唐辉 陈宗游 李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比较了相同种源的野生和栽培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净光合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黄花蒿的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 183和1 564μmol m-2s-1,光补偿点(LCP)为17和18μmol 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1... 比较了相同种源的野生和栽培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净光合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黄花蒿的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 183和1 564μmol m-2s-1,光补偿点(LCP)为17和18μmol 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18.78和22.38μmol 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8和0.075μmol m-2s-1,表明黄花蒿的光合能力强,能够利用很高的光强,且对弱光的适应性也较强。栽培黄花蒿的Pmax、LSP和最大羧化速率(Vcmax)显著高于野生黄花蒿,两者的LCP、不包括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AQY、光下呼吸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差异不显著。强光下栽培黄花蒿主要通过提高Vcmax和Jmax等来增强光合能力,强的光合能力有利于黄花蒿的生长,因此在人工栽培黄花蒿的过程中应选择阳光充足的开阔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净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羧化速率 电子传递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机理模型在超级晚稻光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贺俐 贺晓鹏 +4 位作者 边建民 朱昌兰 傅军如 吴杨 贺浩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37-1944,共8页
【目的】了解光合电子流对超级晚稻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植物捕光色素分子内禀参数对超级晚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为超级晚稻高光效育种打下基础。【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不同超级晚稻品种的电子传递速率对... 【目的】了解光合电子流对超级晚稻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植物捕光色素分子内禀参数对超级晚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为超级晚稻高光效育种打下基础。【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不同超级晚稻品种的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利用叶氏光合机理模型分析超级晚稻光合特性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叶氏光合机理模型可较好地拟合超级晚稻叶片的光合电子流对光的响应曲线,由此得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和饱和光强(PARsat)与实测值高度符合。超级晚稻品种的ETRmax和PARsat均显著高于对照汕优46(P<0.05),超级晚稻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ik)较大,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τmin)较短。此外,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σ′ik)和处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Nk)也影响着超级晚稻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结论】超级晚稻通过捕光色素分子内禀参数影响光合电子流,进一步影响其光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捕光色素 超级晚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呼吸途径电子流分配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子飘 段世华 +1 位作者 安婷 康华靖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6-454,共9页
为探讨分配到植物光呼吸的光合电子流(J_o)对CO_2浓度(J_o-C_a曲线)的响应规律,以小麦Z39-118为材料,分析了小麦叶片在2%和21%O_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A_c)和电子传递速率(J)对CO_2浓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对CO_2浓度的响应新模... 为探讨分配到植物光呼吸的光合电子流(J_o)对CO_2浓度(J_o-C_a曲线)的响应规律,以小麦Z39-118为材料,分析了小麦叶片在2%和21%O_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A_c)和电子传递速率(J)对CO_2浓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对CO_2浓度的响应新模型(模型I)可很好地拟合小麦的A_c对CO_2浓度响应曲线;同样,基于模型I而构建的J对CO_2的响应模型(模型II),也可很好地拟合小麦在21%和2%O_2条件下的J对CO_2响应曲线。利用模型II分别拟合基于传统公式(J_o=2[J-4(A_c+R_(day))]/3)得到的J_o-C_a曲线(R_(day)为日呼吸速率)及基于光呼吸速率值而计算得到的J_o-C_a曲线,结果显示,两者拟合得到的分配到光呼吸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值(分别为86.93和84.17μmol·m^(-2)·s^(-1))与实测值(89.12μmol·m^(-2)·s^(-1))均较为接近(P>0.05);但基于前者拟合所得到的饱和CO_2浓度和CO_2为0μmol·mol^(-1)时分配到光呼吸的电子传递速率,均与其对应的测量值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认为,传统用于计算参与光呼吸途径的光合电子流公式并不能准确地描述J_o对CO_2浓度的响应趋势,本研究构建的新模型可准确地定量研究光呼吸及其电子流分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电子传递速率 光呼吸速率 光合CO2响应模型 光呼吸CO2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合电子流的超级早稻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贺俐 罗辉 +5 位作者 贺晓鹏 边建民 朱昌兰 傅军如 吴杨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8-424,共7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捕光色素分子内禀参数对超级早稻光合电子流的影响,探究超级早稻的光合特性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试验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了不同超级早稻品种的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并利用光合电子流对光响... 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捕光色素分子内禀参数对超级早稻光合电子流的影响,探究超级早稻的光合特性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试验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了不同超级早稻品种的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并利用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模型在超级早稻上的拟合效果好,计算得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与实测值高度符合。超级早稻品种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和大部分品种的饱和光强(PARsat)显著高于金优402(CK),这与超级早稻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τmin)较短、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ik)较大有关。此外,随着光强的增加,超级早稻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σ′ik)下降缓慢,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数(Nk)增长速度较慢,这些都有利于超级早稻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超级稻生长伏势的光合特性,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电子 电子传递速率 光响应机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糠醛碳点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特性研究
8
作者 张高歧 陈志俊 +1 位作者 李淑君 杨晨辉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1-298,共8页
选用糠醛、尿素作为碳源和氮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高电子传递氮掺杂糠醛基碳点(N-FCDs),并将N-FCDs与养殖场常见牛粪中的微生物结合,构筑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生物阳极,强化其产电性能。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红... 选用糠醛、尿素作为碳源和氮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高电子传递氮掺杂糠醛基碳点(N-FCDs),并将N-FCDs与养殖场常见牛粪中的微生物结合,构筑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生物阳极,强化其产电性能。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N-FCDs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分析,并探讨了MFC的产电性能及其产电机制。研究结果表明:N-FCDs呈现准球体形貌,其平均粒径约为(4.7±0.02)nm;N-FCDs表面氮掺杂形式为石墨N、吡咯N和吡啶N,不同质量浓度(0~500 mg/L)的N-FCDs与微生物共同孵育后,微生物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N-FCDs较高的石墨化程度及其富电子单原子掺杂赋予其高电子传递特性。加入N-FCDs后,细菌细胞内外均有N-FCDs分布,构筑细菌内外电子传递通道,加速相应电子传递速率,增加了细菌内部电子传递通道,显著增强细菌氧化还原活性,降低微生物整体电子传递阻抗。N-FCDs能够显著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最大输出电流为2.34μA、最大输出电压为0.16 V,相比无碳点空白组分别提升了4.9和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碳点 电活性菌 电子传递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栗不同树体结构对光的响应 被引量:23
9
作者 范晓明 袁德义 +4 位作者 杨斐翔 田晓明 唐静 张旭辉 朱周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426-7434,共9页
为探讨锥栗树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的关系,从而为栗园标准化管理及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8年生华栗4号锥栗为试材,研究了锥栗不同树体结构的相对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阐述了不同树体结构对锥栗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响应。... 为探讨锥栗树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的关系,从而为栗园标准化管理及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8年生华栗4号锥栗为试材,研究了锥栗不同树体结构的相对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阐述了不同树体结构对锥栗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3种锥栗树形(开心形、小冠疏层形及自然圆头形)树体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P_n)呈双峰曲线型峰值均出现在10:00,次峰值均在14:00,其中以开心形树体10:00的P_n最大为9.97μmol m^(-2)s^(-1);(2)锥栗不同树体结构的光合参数差异显著,开心形锥栗树体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小冠疏层形和对照处理,表明开心形树体的光合性能较强;(3)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开心形锥栗树体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树形及对照;(4)锥栗不同树体结构光合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P_n、蒸腾速率(G_s)、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ETR及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开心形锥栗树体在光能利用效率方面优于自然圆头形和小冠疏层形有利于锥栗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树体结构 光合特性 净光合速率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旗叶光合能量利用对氮素和光强的响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绪成 于显枫 +1 位作者 马一凡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46-1057,共12页
采用开顶式气室盆栽培养小麦,设计2个大气CO2浓度、2个光照强度和2个氮水平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来测算小麦叶片光化学速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叶绿体磷酸丙糖利用效率(TPU)等... 采用开顶式气室盆栽培养小麦,设计2个大气CO2浓度、2个光照强度和2个氮水平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来测算小麦叶片光化学速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叶绿体磷酸丙糖利用效率(TPU)等参数,研究施氮量和光强对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旗叶光合能量传递与分配的影响,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光合能量分配对光合作用适应性下调的作用机制及其氮素调控。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小麦叶片的光呼吸电子传递速率(J0)和Rubisco氧化速率(V0)显著下降;光合电子流的光化学传递速率(JC)、Rubisco羧化速率(VC)和TPU则明显升高,而且施氮后变化幅度加大;小麦叶片JC/JF(PSⅡ反应中心总电子流速率)和TPU/VC显著增加,经过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流更多地进入碳同化过程,表现较高的光合速率(Pn)。遮荫提高了叶片光化学速率和PSⅡ反应中心总电子流速率(JF),这一作用在低氮叶片尤为突出,但使得J0和V0明显升高,并显著降低JC/JF,所以Pn明显下降。正常光照条件下,增施氮素可提高小麦叶片的JF、JC、VC和TPU,并使高大气CO2浓度下J0和V0较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显著降低,有效地提高了植物叶片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遮荫后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JC、VC、TPU、JC/JF和TPU/VC显著高于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而且这一变化不受氮素水平的显著调节。因此,氮素在高大气CO2浓度下对小麦叶片光合能量利用的调节因光强而异,正常光照下可显著改善小麦叶片对光合能量的利用状况,而遮荫后这一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 氮素 光强 电子传递速率 光能分配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光合参数对干旱与复水的响应机理与模拟 被引量:25
11
作者 林祥磊 许振柱 +1 位作者 王玉辉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18-4724,共7页
利用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对不同水分胁迫与复水响应的植物光合生理生态模拟实验与野外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羊草叶片光合参数Kcmax(Rubisco的最大羧化速率)、Jmax(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TPU(磷酸丙糖利用... 利用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对不同水分胁迫与复水响应的植物光合生理生态模拟实验与野外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羊草叶片光合参数Kcmax(Rubisco的最大羧化速率)、Jmax(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TPU(磷酸丙糖利用率)对干旱与复水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模拟实验还是野外观测均显示羊草叶片的光合参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呈抛物线曲线变化,但各光合参数最大值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温室模拟下的羊草光合参数Vcmax,Jmax和TPU在土壤含水量分别在15.56%,15.89%和16.23%时达到最大,而野外观测羊草的光合参数Vcmax,Jmax和TPU在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89%,17%和16.79%时达到最大。复水后羊草植株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取决于前期干旱的影响,土壤含水量18%~19%和15%~16%处理的羊草复水后光合参数能够恢复正常,前者甚至超过正常水平,说明适宜的水分胁迫在复水后能够提高羊草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作用;土壤含水量10%~12%和7%~9%处理下的羊草复水后光合参数则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土壤含水量15%~16%可能是羊草光合能力在水分胁迫后能否恢复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光合参数 最大羧化速率 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磷酸丙糖利用率 土壤含水量 干旱胁迫 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升高对高光强环境下蛋白核小球藻(Chlolorella pyrenoidosa)光能利用和生长的阻抑效应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曼 曾波 +2 位作者 王明书 吴国平 任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2-667,共6页
以蛋白核小球藻(Cholorella pyrenoidos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以明确光照强度对微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是否因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实验中共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水平(50,15... 以蛋白核小球藻(Cholorella pyrenoidos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以明确光照强度对微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是否因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实验中共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水平(50,150,300μmol.m-2.s-1)和2个温度水平(15℃,25℃)。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水平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大小与温度有关,光照强度为150,300μmol.m-2.s-1时,温度升高使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提高,并且光照强度越高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增大越多,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温度升高对叶绿素荧光NPQ没有影响。实验发现,25℃培养温度下小球藻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照强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要低于15℃时小球藻ETR上升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高,温度升高使小球藻ETR降低程度增大。实验结果还表明,15℃时小球藻培养液叶绿素a浓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增高,300μmol.m-2.s-1培养光强下具有最高的叶绿素a浓度。但在25℃时,光照强度升高叶绿素a浓度并不一定增高,3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的叶绿素a浓度比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要低。本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增大了高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对光能的热耗散,使光照增强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由于温度升高对小球藻光能利用和生长的阻抑作用,小球藻生长的适宜光照水平因温度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光照 蛋白核小球藻 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淬灭(NPQ)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叶绿素a(Ch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断匍匐茎对臭柏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国盛 刘海东 +2 位作者 李玉灵 王林和 吉川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0-65,共6页
用荧光测定仪 (MINI-PAM)测定了切断匍匐茎对臭柏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匍匐茎被切断前 (8月 15日 ) ,备切断处理的小枝与对照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 (ΔF F′m)、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及非光化学猝灭 (NPQ)值 ,除... 用荧光测定仪 (MINI-PAM)测定了切断匍匐茎对臭柏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匍匐茎被切断前 (8月 15日 ) ,备切断处理的小枝与对照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 (ΔF F′m)、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及非光化学猝灭 (NPQ)值 ,除在 15 :0 0差异显著 (P <0 0 5 )外 ,其他时段差异不显著。切断匍匐茎处理第一天 (8月 16日 ) ,9:0 0和 18:0 0切断匍匐茎处理小枝的ΔF F′m 与对照间的差异显著 (P <0 0 5 ) ,9:0 0较对照平均低约 2 5 % ;ETR与对照间的差异虽不显著 ,但平均降幅达 13% ,午后差值减小 ;NPQ在 9:0 0和 12 :0 0与对照间的差异显著 (P<0 0 5 ) ,午前平均增幅高达 4 7% ,午后平均增幅减至 15 %。 8月 2 4日 ,切断匍匐茎处理小枝的ΔF F′m 与对照小枝之间差异显著率约为 33% (P <0 0 5 ) ,ETR的差异显著率约为 4 3% (P <0 0 5 ) ,NPQ的差异显著率约为 5 8% (P <0 0 5 )。 8月 2 4日切断匍匐茎处理样枝的气孔导度在 8:30仅为对照的 30 %左右 ,12 :0 0为 36 % ,12 :0 0后二者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较对照平均约低 39%。 8月 19日切断匍匐茎处理样枝各部位的Fv Fm 值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表明不定根在消除切断匍匐茎所造成的不利干扰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柏 叶绿素荧光特性 匍匐茎 光化学量子产量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非光化学猝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绿素荧光参数季节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唐敏 翟秀明 +3 位作者 姚永红 侯渝嘉 邬秀宏 黄尚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3,共5页
采用PAM-25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5个茶树品种(系)春、夏、秋3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比较了各参数的季节性差异和品种间差异。结果显示,茶树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改变能量耗散中Y(NPQ)和Y(NO)的比例,以适应夏秋季伏旱天气的影... 采用PAM-25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5个茶树品种(系)春、夏、秋3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比较了各参数的季节性差异和品种间差异。结果显示,茶树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改变能量耗散中Y(NPQ)和Y(NO)的比例,以适应夏秋季伏旱天气的影响,但不同品种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供试5个品种(系)中,0311、0305两个品系的PSII电子传递速率快,光化学反应启动速率快,最小饱和光强大,表现出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具有较高潜在生物产量的生理基础和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季节性 电子传递速率 最小饱和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 被引量:20
15
作者 曾伟 蒋延玲 +1 位作者 李峰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04-2510,共7页
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 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的光合参数。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与土壤含水量呈抛物线关系(P<0.01),且在土壤体积含水量35.45%(相当于土壤质量含水量23.63%)接近田间持水量(27.4%)时达到最大值。蒙古栎幼苗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与土壤水分呈抛物线关系(P<0.01),即Vcmax、Jmax、TPU对土壤水分具有相同的响应趋势,但各光合参数达到最大时的土壤水分阈值却不相同。同时,基于蒙古栎光合作用参数对水分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植物光合参数模型,为最终建立适用于所有植物的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光合参数模型提供了依据与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最大净光合速率 最大羧化速率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磷酸丙糖利用率 光合参数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红山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7
16
作者 吕芳德 徐德聪 +2 位作者 侯红波 刘云龙 郑良康 《经济林研究》 2003年第4期4-7,共4页
在大四条件下 ,通过对五种红山茶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亚组、同一亚组不同系之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存在差异 ,且亚组间大于亚组内。初始荧光 (FO)、最大荧光 (Fm)、R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Fm )、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 ... 在大四条件下 ,通过对五种红山茶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亚组、同一亚组不同系之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存在差异 ,且亚组间大于亚组内。初始荧光 (FO)、最大荧光 (Fm)、R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Fm )、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 (Yield/Φ PS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 (ETR)的日变化与光强有关 ,其中 ,Fm、Fv/ Fm、Yield随光强的变化呈相同的变化趋势 ,呈单谷曲线 ;而ETR则相反呈单峰曲线 ;FO呈双峰曲线。不同树种的荧光参数日变化幅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茶 叶绿素荧光特性 初始荧光 最大荧光 R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表观电子传递速率 光合日变化 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三种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琳 潘国富 +3 位作者 杜广明 冯朝阳 宋敏超 刁兆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86,共5页
利用MONITORING—PAM荧光仪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三种优势植物羊草、草地麻花头和茵陈蒿的叶绿素荧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优势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光适应下最大荧光产量(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利用MONITORING—PAM荧光仪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三种优势植物羊草、草地麻花头和茵陈蒿的叶绿素荧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优势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光适应下最大荧光产量(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其日均值为茵陈蒿>草地麻花头>羊草。茵陈蒿的Fm′和ETR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羊草和草地麻花头,而ΦPSⅡ变化幅度又明显小于后二者。茵陈蒿ETR值呈双峰型变化,在12∶00和14∶00出现两次峰值,分别为257.5μmol/m2.s和230.8μmol/m2.s,与羊草和草地麻花头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有区别。三种优势植物中,茵陈蒿具有更强的光能捕获能力和光抑制自我保护机制,草地麻花头次之,最后是羊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叶绿素荧光 电子传递速率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毛藻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14
18
作者 韩志国 雷腊梅 韩博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利用调制荧光技术研究了角毛藻(Chaetocerossp.)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用1000μmolm-2s-1的强光处理12h内,角毛藻的快速光曲线和荧光参数呈动态变化。处理30min内,最大光合速率P(m即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系统Ⅱ的最... 利用调制荧光技术研究了角毛藻(Chaetocerossp.)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用1000μmolm-2s-1的强光处理12h内,角毛藻的快速光曲线和荧光参数呈动态变化。处理30min内,最大光合速率P(m即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均逐渐下降至最低值,表明角毛藻受到了光抑制;初始斜率α的降低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升高,表明角毛藻可以通过降低捕光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和增加热耗散来保护光合器官免受过度损伤。此后,α开始增加,但始终不能恢复到初始值,说明角毛藻逐渐适应了强光照状态,捕光能力逐渐增加;Pm逐渐恢复并超过初始值,最终(8h后)达初始值的2倍,表明经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明显加快;而Fv/Fm只能恢复到初始值的一半左右,说明强光下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明显降低;NPQ达最大值(1h)后逐渐下降至低于初始值,表明热耗散在光保护中不再起主要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出现光化光关闭后的短期荧光上升现象,且上升速度逐渐加快,说明围绕光系统Ⅰ的环式电子传递速度逐渐加快,可能在光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光曲线 叶绿素荧光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 角毛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雷竹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安娜 桂仁意 +2 位作者 宋瑞生 潘月 戎洁庆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为了解不同磷水平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试验以无性繁殖的雷竹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0,0.5,5.0,50.0,500.0 mg.L-1)对雷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通量密度-光... 为了解不同磷水平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试验以无性繁殖的雷竹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0,0.5,5.0,50.0,500.0 mg.L-1)对雷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通量密度-光合电子传递速率(PAR-ETR)响应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升高,幼苗叶片潜在光化学活性(Fo/Fm)呈逐渐降低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0~50.0 mg.L-1磷质量浓度范围内逐渐下降。磷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适时最小荧光(Ft)和可变荧光(Fv)均达到最大值,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较大,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NPQ)相对较低,说明在5.0 mg.L-1磷质量浓度下,雷竹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较强,接近适宜雷竹幼苗生长的磷质量浓度。磷质量浓度过高(50.0和500.0 mg.L-1)均导致雷竹幼苗叶片ETR下降,热耗散增加,光化学效率和光量子产额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雷竹 叶绿素荧光 光通量密度-光合电子传递速率(PAR-ETR)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磷胁迫对温州蜜柑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研究(一)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屏昭 陈顺方 +2 位作者 刘忠荣 周云 樊钦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经缺磷处理后,温州蜜柑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荧光(Fm),光化学效率(Fv/Fm),光量子产量(Y)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而初始荧光(Fo)上升。净光合速率(Pn)和光呼吸速率(Pr)均下降。但Pr/Pn比值升高。表明缺磷处理后,温州蜜柑更易... 经缺磷处理后,温州蜜柑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荧光(Fm),光化学效率(Fv/Fm),光量子产量(Y)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而初始荧光(Fo)上升。净光合速率(Pn)和光呼吸速率(Pr)均下降。但Pr/Pn比值升高。表明缺磷处理后,温州蜜柑更易发生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胁迫 温州蜜柑 光合作用 光抑制 表观量子效率 最大荧光 光化学效率 光量子产量 电子传递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