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原子探针的电场结构模拟研究
1
作者 李依轩 刘俊亮 +2 位作者 王伟 于得洋 徐先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共7页
本文针对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局部电极原子探针的样品及局部电极几何结构,通过有限元方法,结合多物理场仿真技术,研究了局部电极与针状样品的距离z、样品尖端曲率半径ρ、局部电极的入口直径φ、厚度w、开口角度α和入口长度h等参数... 本文针对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局部电极原子探针的样品及局部电极几何结构,通过有限元方法,结合多物理场仿真技术,研究了局部电极与针状样品的距离z、样品尖端曲率半径ρ、局部电极的入口直径φ、厚度w、开口角度α和入口长度h等参数对样品尖端附近的局部电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z与φ的取值满足z/φ≥1时,既能在样品尖端得到较高的蒸发电场强度,又能降低局部电极对离子轨迹的影响;局部电极的厚度w和开口角度α的取值对样品尖端的电场影响较小;增大局部电极入口长度h的值有利于提高样品尖端电场强度;随着原子的蒸发(样品尖端曲率半径ρ增大),为维持原子蒸发所需的电场强度,施加在样品上的电压V与样品尖端的曲率半径ρ成正比,且所需维持的电场强度越高,施加的电压V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原子探针 局部电极 有限元模拟 电场结构 离子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局部化效应的高分辨力微型电场传感器
2
作者 王若航 杨鹏飞 +2 位作者 顾羽 李晓南 彭春荣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6,共12页
模态局部化效应是提高MEMS物理量传感器灵敏度和分辨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没有深入研究电场引入方法,导致目前已报道的模态局部化MEMS电场传感器的分辨力没有达到弱电场探测需求。为此,基于模态局部化效应提出一种高分辨力MEMS电场... 模态局部化效应是提高MEMS物理量传感器灵敏度和分辨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没有深入研究电场引入方法,导致目前已报道的模态局部化MEMS电场传感器的分辨力没有达到弱电场探测需求。为此,基于模态局部化效应提出一种高分辨力MEMS电场传感器。传感器主要由电场引入结构、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系统及封装基座构成,采用浮动分立式高分辨力电场引入结构设计方案,建立理论模型优化结构参数;以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器振幅比的算术平方根作为电场传感器的输出,解决非线性输出问题;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了传感器的振动模态,并研究了电场感应电极的旋转对电场测量带来的影响。在真空条件下对已制备的电场传感器样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0~7 kV/m待测电场范围内,传感器的灵敏度为0.068/(kV·m^(-1)),本底噪声为0.0121(V·m^(-1))/Hz;传感器的分辨力优于0.4 V/m,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最好水平。此外,在待测电场中旋转电场感应电极,对其灵敏度进行测试;并对传感器的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器的模态局部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可以通过驱动和扰动不同谐振器控制模态局部化现象发生在特定的谐振器和特定的模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模态局部化现象 电场引入结构 灵敏度 分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弱耦合谐振器的高分辨力微型电场传感器设计
3
作者 王若航 李晓南 +1 位作者 顾羽 杨鹏飞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12,共7页
基于弱耦合谐振器振动模态的能量集中效应可实现传感器高灵敏检测。为满足实际应用中对电场传感器高灵敏度和高分辨力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弱耦合谐振器的微型电场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案。传感器由封装管壳、电场引入结构、微型放电开关... 基于弱耦合谐振器振动模态的能量集中效应可实现传感器高灵敏检测。为满足实际应用中对电场传感器高灵敏度和高分辨力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弱耦合谐振器的微型电场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案。传感器由封装管壳、电场引入结构、微型放电开关和三自由度弱耦合谐振系统组成。重点研究了电场引入结构的高灵敏设计方法,为了解决电场感应电极的静电荷积累问题,提出在敏感结构中设计微型放电开关,进一步提高电场传感器的分辨力和零点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模态局部化现象 电场引入结构 微型放电开关 灵敏度 分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电场增强结构的荷电多股射流稳定雾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霍元平 马登辉 +1 位作者 张聪 王军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62-1770,共9页
为突破静电雾化的高流量稳定雾化瓶颈,通过构建带侧沟槽的多棱柱电场增强结构喷嘴,探讨了其大流量下静电雾化多股射流的雾化稳定性,获得了随流量变化的多股射流稳定雾化的电压区间及雾滴粒度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喷嘴抑制了液... 为突破静电雾化的高流量稳定雾化瓶颈,通过构建带侧沟槽的多棱柱电场增强结构喷嘴,探讨了其大流量下静电雾化多股射流的雾化稳定性,获得了随流量变化的多股射流稳定雾化的电压区间及雾滴粒度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喷嘴抑制了液滴倒吸和液面波动,消除了多股射流的周期性失稳,稳定雾化流量较平口光滑喷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随着流量的成倍增加,多股射流可在一个较宽的电压区间实现稳定雾化,雾滴的单分性先降低后逐步提升,平均粒径表现为非线性的增长,且雾化液滴的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通过雾化微电流的动态监测,进一步验证新型结构喷嘴更容易保持多股射流的稳定运行,有利于静电雾化技术多领域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雾化 电场增强结构 多股射流 雾化电流 稳定电压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时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对SAR弧的调制
5
作者 向溢民 袁志刚 +2 位作者 薛祖祥 余雄东 黄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13-4428,共16页
SAR弧的磁层源区对应环电流与等离子体层顶重叠区域,而等离子体层顶常常观测到密度不规则结构.之前还没有暴时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对SAR弧调制的观测报道.本文报道了地基成像和磁层、电离层卫星对2013年10月9日磁暴恢复相期间发... SAR弧的磁层源区对应环电流与等离子体层顶重叠区域,而等离子体层顶常常观测到密度不规则结构.之前还没有暴时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对SAR弧调制的观测报道.本文报道了地基成像和磁层、电离层卫星对2013年10月9日磁暴恢复相期间发生的SAR弧的联合观测事件.在SAR弧的磁层源区,Van Allen Probe B卫星观测到了密度不规则结构,其中存在EMIC波、环电流离子分布和非线性电场结构.联合观测表明:该区域中的环电流离子分布通过库伦碰撞产生的热流通量足以驱动SAR弧,热流通量受到密度不规则结构的调制,形成空间上的小尺度分布,环电流离子中几keV的质子和几十keV的氧离子对这个过程起主导作用;此外,位于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的低密度区的非线性结构电场引起的低能电子沉降可能是造成这次SAR弧非常明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弧 密度不规则结构 库伦碰撞 非线性电场结构 等离子体层电子 环电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安全域限制下的风电场最大外送有功容量 被引量:5
6
作者 郭旭 王海风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0,共7页
随着风电并网规模的日益扩大,风电场内部集电网络的静态安全限制对风电场外送有功容量的限制越发明显。确定风电场内部静态安全域限制下能够外送的最大有功容量,对风电场的规划建设和并网有重要意义。以经典风电并网系统为背景,运用风... 随着风电并网规模的日益扩大,风电场内部集电网络的静态安全限制对风电场外送有功容量的限制越发明显。确定风电场内部静态安全域限制下能够外送的最大有功容量,对风电场的规划建设和并网有重要意义。以经典风电并网系统为背景,运用风电场静态潮流分析方法,以风电场内部电压静态安全为限制,计算出风电场能够外送的最大有功容量;同时研究风电场网络拓扑结构和内部集电线路阻抗比对风电场能够外送的最大有功容量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风电出力特性和风电参与调频对风电场内部静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风电场拓扑结构和集电线路阻抗比能够最大化风电场外送有功容量的能力,在风电场最大外送有功容量内,风电出力特性和风电参与调频不影响风电场内部静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安全域 风电并网 电场最大有功容量 电场网络拓扑结构 风电出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斯卡那维模型的离子晶体介电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罗昊 成鹏飞 +4 位作者 党子妍 耿可佳 孔存存 秦新瑞 苏耀恒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998,共8页
本文采用玻恩圆周轨道极化模型、双原子分子离子位移极化模型,分别计算了NaCl晶体中各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和离子位移极化率。进一步采用点偶极子近似和双原子分子平均场近似,考虑在极化离子所产生的附加电场的作用下,基于斯卡那维模... 本文采用玻恩圆周轨道极化模型、双原子分子离子位移极化模型,分别计算了NaCl晶体中各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和离子位移极化率。进一步采用点偶极子近似和双原子分子平均场近似,考虑在极化离子所产生的附加电场的作用下,基于斯卡那维模型计算出包含不同离子数目的NaCl晶体的有效电场结构系数,得到了与实测值更为接近的介电常数,与将晶体内部的有效电场视为外施宏观平均电场的Born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误差值从11.4%降至4.3%。研究结果提供了通过斯卡那维模型精确计算离子晶体介电性能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晶体 电子位移极化率 离子位移极化率 有效电场结构系数 介电常数 斯卡那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porous structure of oil-pressboard interface and its effect on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8
作者 司马文霞 姜赤龙 +1 位作者 毛文奇 唐信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38-343,共6页
The oil-pressboard insulation is a typical composite insulation system widely used i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ory of large power apparatus. The implement of oil-pressboard insulation may lead to surface electrification... The oil-pressboard insulation is a typical composite insulation system widely used i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ory of large power apparatus. The implement of oil-pressboard insulation may lead to surface electrification and discharge at the interfac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 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take an insight into the phenomenon occurring at the interface. Through experiment, the pressboard is found as a porous material. The interface changes abruptly from bulk pressboard to the bulk oil as a result of the porous structure. A new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divides the interface into bulk oil region, transition region, and bulk pressboard region. The width of the transition region is decided according to the microtome figure. The effective permittivity of the transition region is calculated using a new model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The model is validat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calculation model. The effect of the existence of transition region on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pressboard interface transition region effective permittivity fractal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