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场环境对磁控溅射纯Cr薄膜沉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洪涛 蒋百灵 +1 位作者 杨波 付杨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06-2009,2013,共5页
基于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以纯Cr薄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场环境对纯Cr薄膜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合溅射沉积和薄膜生长原理揭示了电场环境对纯Cr薄膜沉积过程的内在机理;探讨了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在工程材料的纳米化和非晶化进程中... 基于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以纯Cr薄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场环境对纯Cr薄膜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合溅射沉积和薄膜生长原理揭示了电场环境对纯Cr薄膜沉积过程的内在机理;探讨了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在工程材料的纳米化和非晶化进程中应有的功能,以期为纳米材料的研发及其制备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环境 磁控溅射 纯Cr薄膜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环境电场中闪电先导的始发和传播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才伟 刘欣生 +2 位作者 董万胜 张翠华 肖庆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了研究中国内陆高原雷暴正极性闪电放电的特点,中日两国科学家于1997年7~8月在甘肃省平凉市联合进行了人工触发闪电野外实验。利用设在离触发点约3.5km处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结合在闪道底部的电流测量记录,对在正环境... 为了研究中国内陆高原雷暴正极性闪电放电的特点,中日两国科学家于1997年7~8月在甘肃省平凉市联合进行了人工触发闪电野外实验。利用设在离触发点约3.5km处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结合在闪道底部的电流测量记录,对在正环境电场中触发的两次闪电的初始先导的发生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资料分析表明,这两次触发闪电都是由火箭顶部始发的上行负先导传输入云而形成短暂的连续电流放电过程,整个放电持续时间分别只有17和26ms。先导在垂直方向的传输速度随时间而增加,平均值约为3.5×105m/s。正环境电场中的先导在向云底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分枝,但它们一般只存在几毫秒时间就消亡了,只有少数分枝能够发展入云。主通道的亮度综合反映了各分枝亮度的变化,而它本身又与在闪道底部测量记录到的闪电放电电流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电场 人工触发闪 高速摄像 闪电先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浅海海域海洋环境电场空间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陈醒 岳瑞永 +1 位作者 姜楷娜 赵哲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62-166,共5页
海洋环境电场是船舶电场检测的背景场和干扰场。研究和分析海洋环境电场频域、空间相关等特性,可为海洋中船舶电场信号特征有效提取提供支撑。本文对中国北黄海某海域海洋环境电场观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关联场源因素的分频段滤波得到4... 海洋环境电场是船舶电场检测的背景场和干扰场。研究和分析海洋环境电场频域、空间相关等特性,可为海洋中船舶电场信号特征有效提取提供支撑。本文对中国北黄海某海域海洋环境电场观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关联场源因素的分频段滤波得到4个典型频段的电场数据。对各频段的时域、频域、极化特性进行分析,对同一频段不同测量体的数据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0.1~1 Hz,5~10 Hz频段的环境电场相关性较好,DC–0.1 Hz,1~5 Hz频段环境电场相关性相对较差。空间不同位置电场存在一定的相位偏移,通过相位补偿可提高环境电场信号的一致性,可为环境电场抑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电场 时频特性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测试中的海洋环境电场干扰分析
4
作者 闫祎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33-236,共4页
海洋环境水下电场是装备测试中的重要背景场,由于背景电场的频谱叠加,装备测试精度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利用时域、频谱和时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海洋环境水下静电场、交变电场和工频电场的基本特征。基于研究成果,指出了装备测试时... 海洋环境水下电场是装备测试中的重要背景场,由于背景电场的频谱叠加,装备测试精度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利用时域、频谱和时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海洋环境水下静电场、交变电场和工频电场的基本特征。基于研究成果,指出了装备测试时应避免海水运动剧烈、磁暴和雷电等特殊环境条件并选择在凌晨1:00~3:00时间内进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水下电场 时频分析 磁暴 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电场条件下二氧化钒薄膜的相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昂 王庆国 +2 位作者 王腾 王妍 成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5,共4页
为研究薄膜材料在强电场激励下的相变特性,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在硅衬底表面制备厚度不同的二氧化钒薄膜,搭建基于静电高压源和铜质电极夹具的材料相变特性测试系统。通过改变外施电场强度,研究薄膜材料的场致相变特性。结果表明:外施... 为研究薄膜材料在强电场激励下的相变特性,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在硅衬底表面制备厚度不同的二氧化钒薄膜,搭建基于静电高压源和铜质电极夹具的材料相变特性测试系统。通过改变外施电场强度,研究薄膜材料的场致相变特性。结果表明:外施场强达到600 k V/m左右时,材料表现出明显的绝缘态-金属相变(MIT)特性;外施场强达到700k V/m时,材料电导率的变化幅度超过2.6个数量级,且远未达到饱和,随外场继续增加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钒薄膜 磁控溅射 电场环境 场致相变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C与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开关操作的瞬态电场实测及其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孔旭 李跃波 +1 位作者 刘黎 樊淑娴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010-9019,共10页
文中对换流站中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型换流器(modularmultilevel converter,MMC)和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中IGBT开关操作产生的瞬态电场进行实测,并分析其在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中的应用。首先,证明换流站中开关瞬态电场属于准静态场,且与设备电... 文中对换流站中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型换流器(modularmultilevel converter,MMC)和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中IGBT开关操作产生的瞬态电场进行实测,并分析其在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中的应用。首先,证明换流站中开关瞬态电场属于准静态场,且与设备电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为基于开关瞬态电场状态监测方法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在舟定换流站人工短路试验中,对MMC高频电场波形和直流断路器开关瞬态电场脉冲进行实测。分析MMC不同工作状态下高频电场信号特征,特别发现高频电场信号中包含通过换流站自带录波系统不易测量的高次谐波信息。另一方面,发现基于开关电场脉冲的陡峭脉冲前沿,可测量MMC和直流断路器闭锁时刻,误差小于0.005ms。因此,基于瞬态电场测量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换流站自带录波系统测量带宽有限的缺点,补充系统高次谐波等运行信息,提高设备闭锁时刻测量精度,在MMC和高压直流断路器等设备在线状态监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状态监测 瞬态电场环境 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 高压直流输电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暴露健康效应的原初作用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琴 苏海峰 +2 位作者 包家立 李宇波 朱朝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200,共8页
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暴露健康效应的原初作用机制是阐述电磁健康的环节,是制修订我国环境电磁标准的重要基础。为此,对220kV的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进行了现场监测,将SD大鼠海马神经元暴露在瑞士IT’IS系统中,观察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 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暴露健康效应的原初作用机制是阐述电磁健康的环节,是制修订我国环境电磁标准的重要基础。为此,对220kV的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进行了现场监测,将SD大鼠海马神经元暴露在瑞士IT’IS系统中,观察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钙离子(Ca2+)和线粒体膜电位(MMP)对磁感应强度为0.1mT、0.5mT和1.0mT的极低频电磁场的生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电场强度≤1kV/m,磁场磁感应强度≤1.5μT;神经元胞内活性氧自由基、钙离子、线粒体膜电位对磁感应强度≥0.1mT的磁场有生物反应。因此,电场能量密度和磁场能量密度可作为电磁健康效应的评价参数;ROS是电磁因果链原初作用中连接物理和生物解释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足够强度的电磁场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笼统说"电磁场对健康有影响"会误导公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输电线 电磁环境标准 极低频电磁场 原初作用 环境电场系数 环境磁场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进器中离子束中和及推进过程的全粒子数值模拟 被引量:8
8
作者 操慧珺 楚豫川 +2 位作者 曹勇 张志昊 王加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19-2124,共6页
为优化离子推进器结构,对离子推进器中和过程中的离子–电子耦合及电中性等离子体形成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采用2维轴对称全粒子质点网格法对离子束中和过程和近场羽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靠近推进器出口处的离子束中会形... 为优化离子推进器结构,对离子推进器中和过程中的离子–电子耦合及电中性等离子体形成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采用2维轴对称全粒子质点网格法对离子束中和过程和近场羽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靠近推进器出口处的离子束中会形成1个较高的正电势,且该正电势会随着时间逐渐增大。推进器出口处的高电势与周围环境之间形成的势阱能够限制电子的逃逸并加速离子,最终使得2者的速度趋于一致,完成离子–电子的耦合过程,即离子束的中和过程。在以上过程中,沿着等离子体束推进方向的电子和离子的动能增加,电子的热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进器 离子束中和 离子-电子耦合 全粒子质点网格法 电场环境 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